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苏幕遮(碧云天)公开课教学设计
展开一、核心素养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作品思想情感。
2.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思乡之情的。
3.鉴赏词作精妙的语言
4.披文入情,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词作情感,学习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赏析词作语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五、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自古以来每位文人的心中都盛开着一朵荷花,一朵能给予他生命滋养的荷花。
“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这是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给他表侄的信中的一句话。那时他饱受践踏和屈辱,但他却毫不在意,依然能看到眼前荷花遍开的美景。这眼前的荷花照亮了他头顶这片阴郁的天空,给予他困难中坚守的力量和勇气……“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此时我想改换一下这句话,“你若绽放,便是晴天”!——这就是盛开在沈从文心中的那朵深情的荷花!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词人周邦彦,看看在他心中绽放的又是一朵怎样的荷花?(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7-1121),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著有《清真集》。周邦彦的词,长期被后人尊为“词家之冠”。
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曾在朝廷担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王国维比之于“词中老杜”,夏敬观号其为“词中之圣”。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但内容上多有不足,泛咏旅思绮情。
2. 背景资料: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汴京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三、诵读训练
(一)吟咏词韵,诵读感知
1、诵读指导:
1、生齐读全词后,指出学生应该注意的字词的读音。
2、师配乐范读全词。(听读时请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结合自己对本词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三读法:
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把握节奏:“语气可于二字或四字作逗,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
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范读。
4、听录音朗读。
5、全班齐读。
6、学生译诗:
译文: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叶清润圆正,每一片荷花都挺出水面。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各侧重写什么?
上阙写景,下阕抒情。
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的什么情?
荷塘美景,思乡之情。
三、小组合作,全文分析
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请赏析“呼”和“窥”的妙用。
“鸟雀呼晴”:“呼”字,极为传神,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鸟儿仿佛急于向人报告天晴的消息。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的神态。
“侵晓窥檐语”:“窥”字,采用细节描写,把鸟儿鸣叫时东张西望、张口摆尾的神态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
准则;
3、从炼字的角度,分别赏析“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美丽。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让人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亭亭净植”意蕴差不多,都有一种挺立的姿态。这样的荷花具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下片着重写思乡之情,从哪几个字能看出思乡情切,又是以谁的口吻传达的?
遥。从杭州到开封,确实有种路途迢迢,山水阻隔的感觉。
久。作者离乡时间愈长,乡愁愈浓。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世事的无常、仕途的阻滞、官场的黑暗,使他不由地想起故乡的往事。
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
“五月渔郎相忆否”用了什么手法?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用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
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反客为主。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此处为何写梦?
思乡之切以至梦中飞度,恍若已回故乡,与友人小楫轻舟畅游于芙蓉浦。 词最后的“芙蓉浦”,与上片的“荷”遥相呼应,是对荷的描写的延伸,使全词结构更为完整、紧密。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你是从哪里读出词人的这些情感的呢?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1)思念家乡——①“故乡遥,何日去?”表现了词人心系家乡,欲归而不能的无奈。②“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连梦中都是家乡的荷塘,可见故乡真是个令作者魂牵梦萦的地方。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归乡通过梦境来实现。
(2)对故乡亲友的爱与思念——“五月渔郎相忆否?”因为自己思念故乡亲朋,所以想知道“我”所思念的人是否也同样思念“我”。
(3)漂泊他乡的孤独寂寞——“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吴门”与“长安”照应“故乡遥,体现距离之远,”久“体现作者对长期漂泊生活的厌倦,”旅“说明作者在长安缺乏归属感。
(4)独居他乡,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久作长安旅”,“久”字体现对漂泊生活、仕宦生活的厌倦,“旅”体现作者没能在京城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3.这首词的上下片是如何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呢?
提示1:联系上下片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提示2:知人论世
明确: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词人的家乡在钱塘(今杭州),那里有“十里荷花”,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而捕捉痕迹。
五、研读课文,悟荷情
1、眼前的荷花引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他为何会有如此深沉的感慨?词人进而又有怎样的联想?(用原句回答)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2、这眼前之荷引发了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词人的思绪不禁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词人不仅想到了家乡的荷塘,而且还想到家乡采莲的习俗?那此时词人的家乡是怎样的一派景象呢?如果要用前人的一两句诗来描绘的话,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5)菡萏香连十顷陂(bei),小姑贪戏采莲迟。
(6)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 (7)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8)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 (9)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10)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11)波面澄霞,兰艇采香去。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湖赏荷,采莲打鱼,这些都是令词人魂牵梦萦的赏心乐事。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对这一盛事进行过描绘。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记忆中彼时彼刻是那么的欢愉、热闹;而现实中此时此刻却是这样的凄清、孤寂;这种梦想和现实的落差让词人的思乡之愁得以强化,让人更觉此时词人独居京师的孤独……)
3、这种由眼前之荷词人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之荷,梦想和现实互相变换的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 ——虚实结合
4、大家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的诗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5、小 结——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更加温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思。而在这首词中,词人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的手法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同时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6、在理解内容、体悟词人情感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全词。(齐读)。
六、品味语言
1.【提问】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明确】本句写出了荷的神态、精神。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其次,这两句词炼字功夫了得。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字最为人称道,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幻灯片】
2.【提问】对诗句中重点词的品析,可用换词法,如:将“一一”换成“亭亭”效果如何?将“举”换成“立”如何?在对比中品味语言的妙处。
【明确】“亭亭”只写出荷花修长的静态;“立”只写出了荷在风中的强劲及静态,不及“举”显出荷的精神。【幻灯片】
七、抒发情感的方式
1.【提问】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种抒情方式又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设问,从对方入手;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用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 。好处: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为细腻真切 。
2.拓展延伸:
(1)【提问】阅读下两首诗,看看在抒思乡之情的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明确】都从设想家人想念自己的角度入手,表达远在他乡自己的思家之情。【幻灯片】
(2)再阅读杜甫的《月夜》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明确】本诗设想妻子思念自己和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在鄜州的妻与子的复杂细腻的感情。——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幻灯片】
3.小结强调:
抒情方式:主客移位(对面落笔)
好处:从对方入手,笔落对方显自己情深。【幻灯片】
八、主题探究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明确: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九、课文总结
全词章法严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间由“荷”这个意象连接。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历代文人咏荷词举不胜举,但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看似信手勾勒的几笔,却令人叹为观止,成为独步词坛的经典之作。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2.课后搜集一首运用“曲笔”手法的诗词,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中职语文第三单元*无衣优秀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a href="/yw/tb_c403708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无衣优秀教案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了解背景,助力赏析,出示诗文,指导朗读,吟咏战歌,梳通诗意,品读战歌,体会情感,文本探究,解析相“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写作:总结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写作:总结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项脊轩志优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21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项脊轩志优质教学设计</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课时,课文总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