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与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展开1.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作者在文中(某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点拨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如下: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作用: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含蓄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2.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3.对比: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4.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作用: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5.欲扬先抑: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前后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托物言志:即将个人的情感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7.借景抒情:对某种景物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作用:能使情和景互相交融,互相依托,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8.以小见大: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三、答题公式
1.象征:用……象征……,含蓄深刻地表达了……的情感。
2.衬托:通过写……,从侧面衬托了……的……性格(思想、情感)
3.对比:把……和……相比较,突出了……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文章……的主旨。
4.夸张: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5.欲扬先抑:文章先写……,再写……,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6.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刻画了……事物的……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理想、情操、追求)
7.借景抒情:描写了……的景物(景色、情景),寄寓(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8.以小见大:从人们所熟知的……小事入题,让人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
9.设置悬念:文章先写……,设置悬念,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曲折生动。
10.照应:与题目/开头/前文……内容相照应,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11.伏笔:文章先写……,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使文章前后照应,情节完整。
四、针对性练习
1. 梧桐树
①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嶂,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绿叶成阴,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
④一个月以来,叶子由最初的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盘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谚语: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耍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鸟有。世间的无常,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第④段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留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去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概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认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马上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如今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如今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奇异。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确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儿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一到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话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假如真“语”起来,岂不吓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照旧把自己的悲欢挂在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花开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的青草丛里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定充满着荠菜馄饨的清香。但婉如还活着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忙忙忙走去。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特别惹眼。
所以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日,老祖和婉如如今已经永久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日地虽宽,阳光虽然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受,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检破砖碎瓦,还随时预备着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照旧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行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状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全部这一切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劝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日,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了“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奇妙的言辞,到处见到的和悦的笑容。然而我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没有。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到异样的孤独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当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假如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个问题原来是一清二白的。如今却是悲欢难以区分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静默无语,兀自万朵开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结合文本,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3. 苏 七 块
冯骥才
①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②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 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③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①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④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⑤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⑥过一 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予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⑦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⑧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格色:方言。意思是特殊,与众不同。
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我的妈妈是老虎
郑海丹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都只能眼巴巴地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地回家。
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她偶尔打电话问问情况。对我的一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
④再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儿乎从不问我是否遇。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给我打电话。”她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气,默默地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或者“你喜欢就好”,抑或冷冰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
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才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着。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重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地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未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
⑪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老虎,在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⑫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⑬ 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选自《做人与处世》)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强化训练
5. 荒漠中的苇
(1)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2)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涌。
(3)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4)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的表达与体现。
(5)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6)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中的一,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7)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8)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9)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第(4)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画线的词好在哪里?
(3)从修辞的角度赏第(5)段划线的句子。
(4)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答案:
1.《梧桐树》
对比。通过梧桐落叶与落花的对比,写出了梧桐落叶尤其令人悲哀(或渲染了梧桐落叶的悲哀)。
2.《二月兰》
例(1)托物言志:本文借二月兰寄托对流逝岁月的怀恋感慨,赞美了像二月兰那样顽强蓬勃的生命力。
例(2)以小见大:本文从生活中不起眼的二月兰起笔,联想到漫长岁月中那些平常的琐事,进而将诸多人生感悟容纳期间,留给人们丰富的思考。
3.《俗气快》
欲扬先抑。前文的不肯救和后文的还钱赠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苏七块看似冷漠实则热心善良的性格,突出他的“奇”,也使得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4.《我的妈妈是老虎》
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文章开篇描写了一个又懒又任性的母亲,对我的不管不顾,而在结尾却点明母亲是用独特的方式逼迫我成长、独立突出母亲对我深沉的爱。
5.《荒漠中的苇》
(1)突出“苇”的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作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状。
(3)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
(4)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统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高频考点答题技巧: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高频考点答题技巧,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考记叙文考点四大类,四)层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共16页。
统编版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表达方式答题格式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表达方式答题格式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什么是“赏析”?,欣赏句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记叙/叙述,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