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暑假课外阅读专项训练
展开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适合怎样的读书法,还是应该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么无论过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弄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文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同时读五六本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 )在一天之内,( )不见得对同一本书怀有一样的热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读书时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其效果肯定要比“感情专一”地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要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法,对每个读书人来说,它( )只是一种方法而已。所以,万不可被某种方法左右,尤其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 )能钻进去,( )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在短文中向我们介绍了三位名人总结的读书法,分别是:鲁迅的___________,爱因斯坦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毛姆的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喜欢哪种读书方法?为什么?
第二篇 奇特的家书
十多年前,我在一所民族学院读书。班上除了少数几个汉族学生外,大部分同学都是少数民族,来自偏远贫困的山区。也许是家乡偏僻的缘故,他们几乎都很少与家人通电话,信件往来倒是很常见。
作为班长,我有一项工作就是每天午休前站在讲台上发信。我留意过,“多吉”这个名字从我口中吐出的次数最多,每周必有。多吉是布依族,来自贵州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那些信正是从黔南寄来的,估计就是家书了。
那一日,我又在讲台上分发信件,多吉听到名字后喜滋滋地上讲台来取信。大概是信封边沿破损了,我的手指刚抬起,里面的信飘了出来——竟是一片树叶!只见那叶子在空中翻转了几个来回,缓缓落到了地面上。
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一下子红了。
“……我爹不在了,只有娘,但她是个盲人。我家就我一个儿子,娘很想我,我也想娘,我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她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空信封。又对娘说,如果她平安就寄一片桉树叶给我。收到信后,我又将桉树叶寄回去,但不是一片,而是两片。干枯的桉树叶在水中浸泡湿润后,两片合在一起,娘就能吹出很清脆的声音。我娘说,那样的话她就知道我平安了。她还说,桉树叶发出的声音像我喊她的声音……”
一时间,教室里寂静无比。我听到几个小女生抽起了鼻子。
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有删改)
1.多吉与母亲的家书的奇特之处是:多吉的娘给多吉的信是_______,表示__________;而多吉给娘的信是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理解句子意思填空。(6分)
(1)大家惊异地看着多吉,他的脸一下子红了。(4分)
大家“惊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吉脸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天,我第一次真切理解了这个词语——大爱无言。(1分)
“大爱无言”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为什么用“奇特的家书”作为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奇特”一词创设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多吉与母亲的家书是以桉树叶互报平安,这种方式很奇特,其中体现的母子深情让人感动。
C.因为他们的家书中什么也没有。
4.多吉为什么要给娘准备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信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多吉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分)
第三篇 红包
说到红包,谁都不陌生。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
红包在我们中国可是有历史渊源的。据记载,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是为了佩带玩赏而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到了唐代,宫廷内互相朝拜赠送之风盛行,压岁封包就做得越发精良。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彩绳串铜钱、红纸包钱币等形式,这就是红包封的雏形。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社会上开始出现如今广为流行的红包封形式。当时的红包封用土纸或竹纸制成,颜色以粉红色或浅紫色为主。
20世纪50年代,随着机制印刷的广泛使用,红包封发展的势头日益迅猛。首先,红包封上的图案更加多样,除了一些祥瑞图案制作的红包封外,还出现了以生肖、卡通等为主图的红包封。其次,红包封的功能更加多元,比如向商界发展,商家会把红包封作为促销的手段赠送给客户。第三,红包封的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礼仪存折”“贺岁金卡”等形式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里。
由于中国老百姓对红色已司空见惯,多数人从红包中取出压岁钱或礼金之后,就对红包封不屑一顾,随意丢弃了。其实,红包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红包封上往往印有祝福的语言,从中可看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如“南极星辉”贺男寿,“中天婺(wù)焕”贺女寿;“天作之合”贺男婚,“于归之喜”贺女嫁;用“金榜题名”庆祝学子考入大学;以“燕仪”庆祝人们搬入新居。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对红包封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方文化。比如,北方一些地区称它为“红喜袋”,寓意送出人们红红火火的祝愿;南方一些地区则称它为“利事封”,取其大吉大利之意。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红包是礼尚往来的载体,是人们交往的情感纽带,也是中国民风民俗的体现。
1填空。
(1)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_________。北方一些地区把红包封叫作“__________”,是为了表达人们红红火火的祝愿;南方一些地区把红包封叫作“利事封”,这是取其_______________之意。
(2)读到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时,我马上就能知道这一段是在讲_______________,这段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世纪20年代的红包样式。
2选择。
(1)第3自然段是从( )这三个方面来说明红包发展势头日益迅猛的。
A. 机制印刷 B. 图案多样
C. 功能多元 D. 形式推陈出新
(2)第5、6自然段为了说明红包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都用了( )的说明方法。
A. 打比方 B. 举例子 C. 列数字 D. 作比较
(3)根据需要帮助妈妈选择合适的红包封:恭贺爷爷大寿要选( );祝贺邻居喜迁新居要选( );庆祝表哥考上了大学要选( )。
A B C D E
3哥哥认为:“当今时代,用手机微信就能发红包了,传统红包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姐姐认为:“微信红包是不能代替传统红包的。”听了他们的说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下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篇
1、即使 也 无论 都 既 又
2、跳读法;总分合;三步读书法;“乐趣”读书法
3、死读书、读死书,盲目地迷信书本;对所读的书持怀疑态度,加以辨别地去读书
4、我喜欢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我在了解全书内容的情况下合理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抓住重点、要点去读,从而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节约更多的时间。
第二篇
1.一片桉树叶 娘平安 两片桉树叶 两片浸泡湿润的桉树叶合在一起能吹出声音,多吉的娘就知道多吉也平安了,多吉的娘还认为那声音就像多吉喊她的声音
2.(1)多吉的信只有一片叶子 让大家知道了自己与母亲通信的方式而感到不好意思
(2)多吉母子互寄桉树叶作为家书互报平安,这种母子深情虽然没有只言片语,却感人至深
3.C
4.多吉的爹不在了,只有娘了,但她是个盲人,写不了信。这些信封方便娘寄桉树叶给多吉报平安。
5.多吉是个孝顺的孩子,从他用勤工俭学的钱,给娘准备了上百个写好了地址的空信封中可以看出来。
第三篇
1 (1)压岁钱 红喜袋 大吉大利
(2)红包的历史渊源 汉代 唐代明清时期
2 (1)BCD (2)B (3)A E D
3. 略。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专项训练卷(统编版)24 课外阅读: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专项训练卷(统编版)24 课外阅读,共4页。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外阅读专项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综合测试题,共13页。
【暑期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一升二)暑假:衔接阅读专项训练—课外阅读(二)(含答案): 这是一份【暑期专项复习】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一升二)暑假:衔接阅读专项训练—课外阅读(二)(含答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