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986598/0-172119184051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986598/0-172119184060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986598/0-172119184063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试卷 0 次下载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共7页。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1.最早的“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经中亚、印度到达罗马的道路。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丝路网络”的概念,它将原来经中亚陆路的丝绸之路命名为“绿洲路”或“沙漠路”,并加入了“草原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路线。这说明( )A.历史概念是后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 B.历史学家立场不同导致无法形成共识C.研究历史需史料越丰富才越接近史实 D.历史认识是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2.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3.蚕丝和丝绸传入西域后,该地区把丝绸纺织和原来的毛、麻纺织结合起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纺织品,并传入到内地。新罗的朝霞绸染色技术比较突出,它传播到中国东北,对契丹朝霞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来到中国。这体现了( )A.中国丝绸文化不断外传 B.中西文化交流频繁C.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D.欧亚大陆商路众多4.“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A.地中海商路 B.大西洋商路 C.丝绸之路 D.撒哈拉商路5.在中国早期的神道石刻中,大象、犀牛是来自南方,老虎和骆驼、马、羊是草原艺术的特色,鸵鸟则来自西域。作为艺术形象,大象、犀牛和老虎是商代西周就已流行,骆驼、马、羊与战国秦汉匈奴等族的影响有关,鸵鸟则是汉通西域的结果。这表明(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B.外来文化影响早期中国文化发展C.中华文明发展多元一体 D.中国早期神道石刻注重艺术形象6.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A.希望政府实行“中体西用”政策 B.认为国人亟需重视对外交流C.美国已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7.《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古罗马)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罗马共和国和东汉并峙东西8.如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9.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10.17-18世纪,欧洲装饰艺术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欧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股“中国风”的出现得益于( )A.西学东渐的风气渐盛 B.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C.中国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深远影响11.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12.如表为1985-200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这说明了( )A.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B.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持续发展C.国际关系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D.跨国公司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13.下图是1957 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唐墓中的一尊唐三彩。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四腿强劲有力,矫首昂视,背上有一个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从乐舞者的造型来看,这显然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异域商人。由此可知( )A.唐朝社会文化氛围相对活跃 B.丝绸之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C.唐文化具有推陈出新的特点 D.唐代雕塑制瓷技术高度发展14.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本国医官用朝鲜文翻译或注释中国医书,收集了中朝两国医书153种,尤其是收集了在中国已失的医书40余种。他们还模仿中国的医方著作,组织本国的医师编撰医方著作。1445年,朝鲜医官金蒙礼等人仿照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编算成《医方类聚》365卷。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的局面已出现 B.明代医学成就已领先于世界C.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 D.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15.某同学整理的如图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 )A.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三角贸易的影响16.据统计,元朝时来华的“色目人”不少于20个种族,其中尤以阿拉伯人为多。13世纪来自摩洛哥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撰写的游记中也说,“中国各城市中都有阿拉伯人居住区,且修筑了清真寺作为礼拜之所”。这一现象( )A.表明伊斯兰教成为元朝国教 B.反映出中阿贸易往来较频繁C.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动因 D.体现了元朝平等的民族政策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年份海外分支机构总产 值占 GDP 的比例海外分支机构销售 额占 GDP 的比例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19854.77%20.02%30.30%19906.27%23.56%26.41%19955.99%27.63%14.86%20009.63%47.70%44.86%参考答案:1.D2.D3.C4.D5.B6.B7.C8.A9.A10.C11.A12.A13.B14.D15.B16.B17.(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2)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练习1.最早的“丝绸之路”指的是中国经中亚、印度到达罗马的道路。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丝路网络”的概念,它将原来经中亚陆路的丝绸之路命名为“绿洲路”或“沙漠路”,并加入了“草原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路线。这说明( )A.历史概念是后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 B.历史学家立场不同导致无法形成共识C.研究历史需史料越丰富才越接近史实 D.历史认识是个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2.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3.蚕丝和丝绸传入西域后,该地区把丝绸纺织和原来的毛、麻纺织结合起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纺织品,并传入到内地。新罗的朝霞绸染色技术比较突出,它传播到中国东北,对契丹朝霞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来到中国。这体现了( )A.中国丝绸文化不断外传 B.中西文化交流频繁C.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 D.欧亚大陆商路众多4.“对中世纪的西非来说,这条商道是它跟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西非通过长途贸易引进新的作物,特别是棉花、靛蓝、洋葱等。这条商道的发展使北非和苏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早期城镇。”材料中“这条商道”指的是( )A.地中海商路 B.大西洋商路 C.丝绸之路 D.撒哈拉商路5.在中国早期的神道石刻中,大象、犀牛是来自南方,老虎和骆驼、马、羊是草原艺术的特色,鸵鸟则来自西域。作为艺术形象,大象、犀牛和老虎是商代西周就已流行,骆驼、马、羊与战国秦汉匈奴等族的影响有关,鸵鸟则是汉通西域的结果。这表明(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B.外来文化影响早期中国文化发展C.中华文明发展多元一体 D.中国早期神道石刻注重艺术形象6.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A.希望政府实行“中体西用”政策 B.认为国人亟需重视对外交流C.美国已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7.《后汉书·西域传》载:“其(古罗马)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古罗马)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越南海路)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中西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对上述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海上丝绸之路从此开辟 B.大秦遣使旨在传播基督教C.西亚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 D.罗马共和国和东汉并峙东西8.如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9.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10.17-18世纪,欧洲装饰艺术中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欧洲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股“中国风”的出现得益于( )A.西学东渐的风气渐盛 B.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C.中国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深远影响11.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12.如表为1985-2000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经营情况。这说明了( )A.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B.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持续发展C.国际关系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D.跨国公司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13.下图是1957 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唐墓中的一尊唐三彩。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四腿强劲有力,矫首昂视,背上有一个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从乐舞者的造型来看,这显然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异域商人。由此可知( )A.唐朝社会文化氛围相对活跃 B.丝绸之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C.唐文化具有推陈出新的特点 D.唐代雕塑制瓷技术高度发展14.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组织本国医官用朝鲜文翻译或注释中国医书,收集了中朝两国医书153种,尤其是收集了在中国已失的医书40余种。他们还模仿中国的医方著作,组织本国的医师编撰医方著作。1445年,朝鲜医官金蒙礼等人仿照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编算成《医方类聚》365卷。这反映出( )A.“西学东渐”的局面已出现 B.明代医学成就已领先于世界C.中医学引起了东方国家关注 D.中朝交流利于保留医学文化15.某同学整理的如图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 )A.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三角贸易的影响16.据统计,元朝时来华的“色目人”不少于20个种族,其中尤以阿拉伯人为多。13世纪来自摩洛哥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撰写的游记中也说,“中国各城市中都有阿拉伯人居住区,且修筑了清真寺作为礼拜之所”。这一现象( )A.表明伊斯兰教成为元朝国教 B.反映出中阿贸易往来较频繁C.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动因 D.体现了元朝平等的民族政策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年份海外分支机构总产 值占 GDP 的比例海外分支机构销售 额占 GDP 的比例海外分支机构出口总额 占全球出口额的比例19854.77%20.02%30.30%19906.27%23.56%26.41%19955.99%27.63%14.86%20009.63%47.70%44.86%参考答案:1.D2.D3.C4.D5.B6.B7.C8.A9.A10.C11.A12.A13.B14.D15.B16.B17.(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2)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