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1《岳阳楼记》课件 课件 8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2《醉翁亭记》课件 课件 16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诗词三首》课件 课件 13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5《故乡》课件 课件 12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6《我的叔叔于勒》课件 课件 12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完整版课件ppt
展开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登临岳阳楼,学会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游览醉翁亭,感受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那么,我们今天再随张岱夜游西湖,到湖心亭看雪吧!
《陶庵梦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 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追忆前尘往事。
点我放课文朗读:任志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
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文中舟子对张岱有一句评价,是什么?关键词是哪个?是什么意思?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请到前文找一找,舟子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张岱的“痴”的?由此可以看出张岱什么性格?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里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不随俗流的性格。
张岱追求怎样的山水之境?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支撑你的观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
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
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
西湖雪景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这些特点?
“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可以去掉“与”字。
不能 “与”字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这两句雪景古来共赏。请尝试用“我认为 写得好,写出了 ”的形式进行品读:
我认为“雾凇沆砀”写得好,写出了一片水汽苍茫的感觉。
我认为“一白”写得好,写出了 天地间混沌一片的感觉。
我认为“与”写得好,写出了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的感觉。
我认为“天云山水”的顺序写得好,写出了视角变化的层次感。
我认为“痕”写得好,写出了大雪后长提的唯美感。
我认为“芥”写得好,写出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湖面极轻极淡的感觉。
我认为“粒”写得好,写出了人在天地 自然中的渺小感。
有发现“一痕”“一点”“一芥”到“两三粒”的变化规律吗?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营造出一种融入天地山水的感觉。
观赏西湖雪景,你能用白描的手法描绘所看到的景色吗?
张岱不是一个专门写景、写山水的的诗人,而是个写都市生活的诗人。张岱写完山水,便要开始写生活了。记忆中的那晚,张岱遇上了谁?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似”是什么意思?张岱与他在亭上遇到之人有何相似之处?
都做了与众不同的事,在这样一个大雪后的夜晚到湖心亭看雪。
这里说明他们有共同的情趣爱好。这样的情趣爱好有什么特点呢?
遇到后,张岱还和亭中人喝了酒。他们心情怎么样?
“大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遇到知已后的惊喜。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同学们注意到到没有: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小组结合材料探讨。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确:“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 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半百的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开篇的“崇祯”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就是这样一个张岱,在改朝换代、天崩地裂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然世人会有几个能懂?舟子说他傻,他是真的傻吗?
不是,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
品读到这里我们可以再回过头去看看张岱眼中的雪景,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回忆旧事,他的眼睛里还会有温度吗?没有。有声音吗?没有。有颜色吗?没有。只剩下那寥寥几笔便勾画完毕的冰天雪地了。白描其实是一种必然。他惦记的是那一夜的亭中人吗?也许他惦记得更多的是亭中人和他心灵相通的情致和故国之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谁解呢?同学们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独”字,张岱为什么没有把舟子算到看雪的人数里去,现在明白了吗?张岱是孤独的,他的“痴”是不被人理解的。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致,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让我们再读一遍这痴人之文。带着你对张岱的理解,带着你理解的情感。
1.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2.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二、课下注释1. 是日更定矣 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客此 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上八时左右撑(船)裹、围鸟兽的细毛白汽弥漫的样子哪能还寄居此地
7. 舟子喃喃曰 舟子:___________________8. 莫说相公痴 相公:___________________三、其他常考实词1. 大雪三日 雪:___________________2. 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_______3. 上下一白 一:___________________4. 有两人铺毡对坐 对:___________________5.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__________________
船夫旧时对士人的尊称下雪消失全相对尽力
四、一词多义 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____ 是金陵人 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
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白色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是日更定矣 ___________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 ___________________ 不更颠乎(《河中石兽》) 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更加
五、重点句子翻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更有似相公痴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答案】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①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②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③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也是作者的心语。作者和金陵客人都认为自己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舟子的喃喃之语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带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明]胡来朝亭立湖心,伊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明]郑焊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明]张岱
【答案】1.联中“浑无”即好像无有之意。桑麻,代指农业生产。“四季笙歌”“六桥花柳”,均指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与“穷民”无立锥之地的生活境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讽刺意味。虽然此联用的是曲笔,却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2.此联极富想象。自苏东坡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来,从此就有了“西子湖”的美称。而此联又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于湖上的扁舟,可谓佳喻巧思。“雨奇晴好”,用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诗句意。“席开水面”形容湖面如席之平广,十分形象。“月白风清”用苏东坡《后赤壁赋》“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一句。这副对联富于想象,灵活清新。
【答案】3.这一副对联描写的是西湖,也引申到西子之美,说的是西湖就像美人的眼睛,眼神清澈,双瞳如同剪来的秋水,生动形象地比拟了西湖的空灵澄澈,想象丰富,富有表现力。
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4663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课件ppt</a>,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导读,课文赏析,字词积累,课文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4663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湖心亭看雪评课课件ppt</a>,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湖心亭看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试讲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试讲课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白汽弥漫的样子,鸟兽的细毛,原来先前,明漪比西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