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课前预习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说万物抓特征,依万物定特征,什么是特征,说明文的分类,明方法写特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言运用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思维能力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审美鉴赏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峰耸立、高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壮观、湍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晶莹、洁白。世间万物,各有特点,自有特色,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抓住事物的这些特征,从而对事物作准确的说明。
材料一:它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 有耳朵,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材料二:它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两只耳朵很长,一双眼睛又红又亮,嘴巴是三瓣的。 材料三:它披着一身雪白的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就微微眯起。它的耳朵很长,有时直竖,有时抿在颈后,还会微微颤动。它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配上它短小的尾巴,煞是可爱!
1.猜猜材料中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显然,材料一是泛泛的介绍,“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便只有共性,缺少个性,当然看不出“小白兔”的特征;材料二的介绍能扣住“小白兔”的特征了,但却是静态的,也不够全面;只有材料三才将“小白兔”的外形特征说明得准确而全面。 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要把一个或一类事物说清楚,首先就要抓住其特征。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学写事物说明文。
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特之处,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特征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 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1) 对象不同,特征各异 介绍动植物: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用途等。如:《蝉》 介绍用品、物品:结构、功能、使用方法。如:《梦回繁华》 介绍建筑物:外部特征、内部构造、建筑材料等。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3.一个事物的特征往往不止一个,事物的特征也无须面面俱到,要根据客观需要和写作目的来取舍,抓一两个主要特征即可。
(2) 读者不同,侧重不同 今天,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从武汉来到新疆,他们想要了解凝结着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一种利用地下水的水利工程——坎儿井。你被选为当地的小导游,你打算选取下面的哪些材料来完成一份关于坎儿井的解说词。
2.一个事物的特征往往不止一个,事物的特征也无须面面俱到,要根据客观需要和写作目的来取舍,抓一两个主要特征即可。
①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为保护 这些宝贵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出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②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道,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 (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层过滤,井水也变得清澈甘甜。 ③关于坎儿井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井渠说”,以为坎儿井与汉武帝时期凿井渠引洛水的史实关系密切。二是“西来说”,认为坎儿井是从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古波斯 (今伊朗) 传来的。三是“本地说”,认为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通水时间距今已约500 年,坎儿井很可能就是新疆本地的产物。 ④不论坎儿井起源于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生活在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有了坎儿井,他们就有了生存的基础。
你打算选取下面的哪些材料来完成一份关于坎儿井的解说词。
⑤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 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总工程量非常大。而且,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 ⑥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⑦20 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儿井1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但随着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机井的普及,加上开挖极为困难,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2003年,新疆的坎儿井数量已锐减至614 条,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了52%。 ⑧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有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人们已经认识到,与现代引水技术相比,坎儿井有着保护、净化水资源和不消耗其他能源的优势,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改编自胡文康《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
这份资料共 8 段,分别从坎儿井的环境与建造原因、形式与原理、来历、作用、技术难度、地位、今昔对比和现状等方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这种水利工程,体现出了坎井的多方面特征。 因为这份解说词的听众是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了解关于坎儿井井、渠结合的建造特征和建造的技术难度,所以,你需要选择第②段和第⑤段的内容,然后组合、加工,形成解说词。 叶圣陶曾说:“命题作文,不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对某一事物详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 小结:因面向的读者不同,要着重呈现的事物特征也有所不同。
(3) 目的不同,侧重不同 同样是介绍建筑,苏州园林和故宫就大不相同。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讲究自然之趣,让入园者有闲适之感;故宫的建筑意在表现其庄严整齐、壮丽恢宏的特征,让入宫者有对权力的敬畏之感。如果要说明,就应该抓住苏州园林“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故宫则应该抓住其建筑的壮丽恢宏这一特点。
方法一:细致观察 例:《梦回繁华》中这样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细节: 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 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作为一幅画作,唯有细致的观察方可再现画面的细节。
明确了事物的特征后,便是如何准确、鲜明、集中地说明特征,这需要多方面的说明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方法二:查阅资料例:《中国石拱桥》中这样说明我国石拱桥的特点: 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据记载,“旅人桥”在河南洛阳附近,约建成于西晋时期,后来塌毁了,自然无法看到。想要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则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例:《梦回繁华》中这样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用真实、准确的资料,更有利于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方法三: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根据说明事物特征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说明顺序。(1)说明某一个具体建筑物的特征,往往选用空间顺序。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第2—5段。(2)说明某种事物的演变,常选用时间顺序。如《蝉》中“蝉的卵”这一部分。 (3)说明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大多用逻辑顺序。如《苏州园林》。 说明顺序用得好,往往能使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更突出。
方法四:恰当使用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特征离不开说明方法的使用。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 528.7厘米。 (列数字)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 (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引用) 全桥(赵州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 (打比方和引用)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摹状貌)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比较) 说明事物的特征离不开说明方法的使用,合理有效地使用说明方法,能使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体现得更加突出。打比方、引用、摹状貌还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
方法五:词句斟酌准确: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 ,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生动: 打比方、引用、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使用可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蝉》一文, 把蝉当作人来写,十分形象地介绍了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趣味盎然,令人印象深刻。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河南洛阳市的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有46座桥墩。桥的两侧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第1段点明说明对象,介绍洛阳桥的地理位置。
第2段作者细心观察并查找资料,用准确的数字介绍洛阳桥的地位、历史和规模。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轴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
第3段开始介绍洛阳桥建筑上的创新之处,这是洛阳桥的主要特征。作者抓住这一特点进行详细说明,以突出洛阳桥的独特魅力。
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
说明过程中多处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给人深刻的印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式,语言活泼,形象生动,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
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板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观”,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尾指出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观”,不愧是“海内第一桥”,点题,再次突出洛阳桥的特点,给人深刻印象。
总评:本文抓住洛阳桥的特点——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这一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说明,作者观察仔细,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使读者对洛阳桥的独特之处有了清晰的了解。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技法拓展,范文示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一等奖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写作指导,思维导图,题文展示,亮点批注,例文展示,名师总评,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中考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课件ppt,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