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合肥八中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检测+地理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合肥八中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检测+地理,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试题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读陕西省的三大自然区划分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陕西省三大自然区
陕 北 地 区
关 中地区
西安
陕
地区
山脉
86 荒漠 N 长 城 ■煤炭 石油
区 域分界线
1.陕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多样民居差异的主 要原因( )
①气候类型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 关于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分界线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致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界的位置 B. 大致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C.大致是年均气温在0℃等温线的位置
D. 大致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位置
3. 陕北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说明该地区古地理环境是( )
A. 该地气候湿润,森林广布 B. 该地为远古海洋,气候暖湿
C. 该地气候干热,湖泊广布 D. 该地为平原,河湖众多
【答案】1.B 2.A 3.B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陕南地区地形差异较大,南北有山地,中部是河谷;南部山地竹木分布的多,居民就地取材用 竹木屋,山地地区石材较多,可以建石材房,山坡地带,气候潮湿,加上地形条件,建筑成吊脚楼,可以 防潮,还可以依山势而建,房屋稳固。中部河谷西北一东南走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受山地狭管效应 影响,风比较大,建成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形式,可以防风沙。所以陕南地区多样民居差异是因为多种多样 的地形,和各地建筑材料的差异而形成的,②③正确;陕南地区内部地质条件和气候差异小,①④错误。 综上所述,B 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秦岭以北是黄河的支流渭河,秦岭以南是长江的支流汉江,因此大 致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界的位置,A正确;秦岭大致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B 错误;
秦岭是我国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不是年均气温在0℃等温线的位置,C 错误;秦岭山地南北都在我国 季风区内,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不过秦岭,D 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石油是石油是古代水生生物遗体被埋没形成的,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所以陕北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说明 该地区古地理环境是该地为远古海洋,气候暖湿,B 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吊脚楼民居的特点及布局原理:往往依山而建,用当地盛产的木材作为建筑原料。适宜当地多 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的环境,吊脚楼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万山区是贵州东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该地区汞矿资源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汞都”。由于汞矿开采 殆尽,且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污染严重,万山区成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亟须产业转型。下图为 万山区汞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9 2'E
4.与汞矿十八坑相比,汞矿一坑对河流污染威胁更大,主要是汞矿一坑( )
A. 汞矿的开采量相对较大 B. 矿区海拔高,污染物扩散快
C.废矿易沿水流汇入河流 D. 地处河流下游,污染范围大
5.万山区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 )
A.人口减少,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B. 矿区减少,产业规模明显缩减 C. 汞矿开采量下降,产业链延长 D. 环境质量改善,人口回流增多 6.当地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首先需要( )
A. 回填废弃矿坑 B. 治理环境污染 C. 发展高新科技 D. 建设交通设施
【答案】4. C 5.B 6.B
【解析】
【4题详解】
由图可知,汞矿一坑靠近山谷,位于河流上游矿区,开采易导致废矿等污染物沿山谷低地水流进入河流, 而汞矿十八坑位于山脊处,污染物由地面径流进入河流相对较少,C 正 确 ,D 错误;无法得知两汞矿坑矿 产开采量,两汞矿坑海拔相差不大,AB 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万山区因汞矿资源枯竭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后,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汞矿区减少,产业规模明 显缩减,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人口流失严重,B 正确,A 错误;由于汞矿开采殆尽,且转型不明显,无法 延长相关产业链,C 错误;由材料可知,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污染严重,汞矿开采殆尽,城市经济发展 缓慢,污染得不到治理,人口大量流失,D 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发展旅游业对环境要求较高,大力治理环境问题,修复生态环境,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B 正确;
废弃矿坑作为万山区矿区遗址,可以改造为旅游景点,而不是回填,A 错误;万山区位于西部,人才吸引 力弱,资金不足,发展高新科技难度大,C 错误;读图,万山区有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经过,“是贵州东
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相对便利,D 错误。故选B。
【点睛】资源枯竭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
70%以上的城市,所以也有专家称此类型城市为“资源衰退型城市”,中国共有69个资源枯竭城市(县、 区)。
城市双核结构是一种新型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 其连线所组成的空间结构模式。这两个城市通过交通线路(如铁路、公路或河流)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 空间尺度更大,区域效应更为强烈的广义港城空间结构关系。下图为济南——青岛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7.济南与青岛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 区位和功能上互补 B. 两地地域文化互补 C. 两地资源禀赋相同 D. 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8.济南一青岛双核结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是( )
A. 资源和人才的均衡分布 B. 行政管理体系的统一
C.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D. 重复建设和内部竞争
【答案】7.A 8.D
【解析】
【7题详解】
据材料及图分析可知,青岛港是山东乃至全国重要港口,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山东省的中心城市,形成 错位协同、竞合共赢的发展局面,两城市区位和功能互为补充,形成双核结构可发挥最大作用,A 正确。
济南与青岛两城市地域文化差异不大,互补性不强,B 错误。从图例可以看出,济南与青岛资源禀赋存在 差异,C 错误。济南与青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D 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资源和人才的均衡分布”虽然是一个理想状态,但在实际发展中,资源和人才往往会倾向于流向更具优 势或发展更快的城市,因此,实现均衡分布是一个挑战,但并非双核结构城市特有的问题,A错误。双核 结构城市通常涉及两个行政单元,如何在行政上实现有效协调与统一,确实是一个挑战;然而,这个挑战
更多是关于政策制定和行政协调,而不是双核结构本身带来的直接问题,B 错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
通”是双核结构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两个城市协同发展的关键。虽然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 是一个挑战,但它是实现双核结构效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一个根本性的挑战,C 错误。“重复建设和内 部竞争”直接指向了双核结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两个核心城市都在追求自身的发
展,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如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这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加剧 城市之间的竞争,影响整体的协同发展,D正确。故选D。
【点睛】城市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城市区位、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区域联系、运输主通道走向、发展 政策等方面影响。
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通过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珠峰东绒布冰 芯、纳木错湖芯三个监测点黑炭(简称BC) 浓度和通量数据,发现三地样本中的黑炭与西风带气候区、季 风气候区(南亚)、青藏高原内陆区密切相关。下图示意三地黑炭浓度(通量)变化。(黑碳:石油、煤、 柴草等不完全燃烧生成的含碳颗粒物,多呈黑色)。
BC通量 (gm-²a-1) B C 浓 度 ( n g g - 1 )
BC浓度 (ngg-¹)
9. 如果BC浓度保持上升,推测纳木错水位和水质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①纳木错水量增加,水位升高 ②纳木错水量减少,水位降低
③纳木错水质变差 ④纳木错水质变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为避免上述跨境污染物引发的国际矛盾,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 污染物输出国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B. 污染物输出国给予适度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
C. 中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切断污染物来源 D. 中国及时控制污染影响,做好生态恢复工作
【答案】9.A 10.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黑碳:指石油、煤、柴草等不完全燃烧生成的含碳颗粒物,因此,当BC 浓度上升
时,使得冰雪表面,BC (黑炭)含量增加,降低冰川和积雪的反射率,会加快冰川和积雪消融;使得纳木 错水源补给量增加,水量增加,水位上升,①正确;但BC 会随着冰雪融水进入纳木错湖,使得纳木错湖
水质变差,③正确;结合选项可知,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对于跨境污染物的传播,应加强污染输出国的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A 不符合题意; 当污染物出现跨境转移时,污染输出国要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或者是生态修复技术,B 不符合题意;我国 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污染输出国的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但是通过工程 措施无法切断污染物的所有来源,C 符合题意;同时我国也需要做好控制污染影响的工作,做好生态恢复 工作,D 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跨国污染物转移的方式:污染物跨国传输、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粮食安则天下安。中国粮食连年丰收,长期保持库存充足。下左图示意建有粮库的四地位置,下右图 是智慧粮库管理系中①地1号粮库信息界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智慧粮库管理系统
粮情信息
出入库信息
入库车辆出库车辆入库粮量出库粮量 192辆 157辆 590吨 380吨
乡储统计
46%
21% 04%
稳库卡片 1号粮库
物通风中
气体检测
11.左图中粮库所在地( )
A. 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B.①地较④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C. 冬至②地比③地昼更短 D.④地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高
12.左图中最符合天然低温、干燥库存条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该智慧粮库管理系统可以直接用于( )
A.优化粮食调拨 B. 提升作物品质 C. 消灭虫害鼠患 D. 获取耕地面积
【答案】11.B 12.C 13.A
【解析】
【1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①粮库位于太行山以东,处于地势第三阶梯,A 错误。④粮库处于秦岭淮河以南,为我 国南方地区,其水热条件更为丰富,故其环境承载力应更大,B 正确。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
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短,③白昼比②短,C 错误。④地位于秦岭以南,从其经纬度位置来看,位于四 川盆地,因其阴雨天气较多,其年太阳辐射总量相对较少,D 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① 地位于华北平原,④地位于四川盆地,②地位于渭河谷地,均不符合天然低温且降水较少、较为干燥 的特点;③地位于黄土高原,其海拔相对较高,受太行山阻挡,其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燥,最符合 天然低温、干燥库存的条件,C 正 确 ,ABC 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从智慧粮库管理系统中可以看到粮情信息,从粮情信息中能看到出入库的车辆数量,入库的粮食和出库的 粮食,故该系统可直接用于优化粮食的调拨,A 正确。粮库的存储系统只能知晓入库、出库的粮食数量,
与农作物的作物品质提升无关,B 错误。该管理系统不能完全消灭虫害鼠患, C 错误。此粮库的存储系统 无法判断耕地面积,D 错误。故选A。
【点睛】黄土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为3.6~14.3℃,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属于半干早大陆性季 风气候区,黄土高原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降水稀少。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南北向的地形剖面和气候要素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处所在的坡向及海拔分别是( )
A. 北坡2500米 B. 北坡1800米 C. 南坡2300米 D. 南坡2800米
15 读图可知( )
A.M地海拔700m左右,1月均温-7℃左右
B. 该山脉是我国年降水量1400mm 的地理分界线
C. 南坡长且缓,沟长水远,北坡陡峭
D. 该山脉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
16.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侧水能比南侧水能储量更丰富 B.N 地的优质苹果是地理标志性物产 C.M 种植业发达,风沙、盐碱严重
D. 南侧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质较清澈
【答案】14.C 15.C 16.D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根据纬度判断,山地年降水量最大处所在的坡向是南坡,A、B 错。从降水量最高点向下做垂线,
与剖面线相交,由交点做水平线,可以读出海拔高度低于2500米,约是2300米,C 对 。A、B、D 错。故 选C。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地1月均温在-2℃左右,A 错误;根据该山脉南北侧年降水量数值以及纬度位置可知,此山 脉为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此山脉为秦岭,B 错误;读图可知,北坡坡度陡,南坡长且
缓,沟长水远,C 正确;秦岭位于亚欧板块内部,D 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6题详解】
秦岭是我国800mm 等降水量分界线,也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由此可
知,相比于山脉北侧,山脉南侧水资源丰富且水质较清澈(植被覆盖率更高),D 项正确。水能主要受河流 流量及落差影响,流量越大,落差越大,河流水能资源越丰富。虽然秦岭北侧落差大,但南侧降水更多, 故无法判断南北两侧水能资源的大小,A 错误。秦岭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图中,M 地区位于秦 岭北侧,结合该区域地质构造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为渭河谷地,主要发展种植业,该地区地区水土流 失严重,但风沙和盐碱灾害较少,苹果是我国北方特色水果,N 地区位于秦岭南侧,为南方地区,BC 错 误。故选D。
【点睛】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 构造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 洲板块,共六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不稳 定,常有火山地震发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引大济湟”为我国十大调水工程之一,其中湟水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大通河是湟水的最大支流。湟 水流域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虽然流域内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23%但人口却占全省人口的57%。 为了缓解湟水干流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青海省从大通河穿越山脉引水进入湟水流域,其中调水总 干渠可以自流到湟水,下左图示意引大济湟工程线路,右图为湟水和大通河平均水量逐日变化统计图。
(1)简述把大通河作为湟水调水水源地的原因?
(2)说明“引大济湟”对湟水流域生态的有利影响?
(3)列举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些措施?
【答案】(1)大通河年径流量较大;大通河流域人口较少,经济落后,对水对需求较少;大通河距离湟水 近;可自流,工程量小。
(2)提高湟水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促进地下水发育,完善区域内的水循环,增加流域内的湿度和降水; 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等。
(3)①加大节水投资,充分节水;②修建中小型水库;③建设淤地坝、水窖等雨水利用工程;④在条件 适宜的地区,建设一批小型滴灌工程;⑤对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可适当将人畜迁移到湟水干流的河谷 地区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引大济湟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到跨区域调水及影响、水资源短缺解决措施等知 识,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分析调水水源地可以从河流的流量、地区需水量、相对位置和地势地形进行分析。从图中分析,大通河 流程较长,年径流量较大;大通河流域山高谷深,人口、城镇较少,经济落后,对水资源需求较少;大通 河距离湟水一山之隔,距离近,工程量小;大通河上游地势比湟水上游地势高,水可以自流调水,成本较 低等。
【小问2详解】
“引大济湟”有利于增加湟水流域地表径流量,提高湟水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增加流域内的湿度和降 水,调节和改善局地小气候;地表径流增多,下渗增加,促进地下水发育,完善区域内水循环;扩大流域 内湿地面积,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水分条件改善,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
【小问3详解】
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应从“开源节流”、减少用水量等方面考虑。“开源”主要是跨流域调水,利用水
库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利用淤地坝、水窖等在多雨季节储水,污水净化、循环使用等。“节流”应注
意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一批小型提灌工程;培育耐旱作物,适应干旱环 境;对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可适当将人畜迁移到湟水干流的河谷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减少用水量 等。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我国南方梯田一般位于丘陵地区,常修筑于陡坡上;而北 方梯田修筑的地点坡度相对稍缓。撂荒梯田是指连续2年以上未种植任何作物任其荒芜的梯田。左图示意 我国主要梯田分区以及面积占比,右图示意两种影响梯田撂荒因素占比的区域差异。
(1)读左图,描述我国梯田的主要分布特征。
(2)读右图,相较于其他三个地区,指出影响南方丘陵山区梯田撂荒两种因素的特点,并从耕作成本和 收益角度说明其在引发撂荒现象上的原因。
(3)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请提出有效遏制梯田撂荒的可行性建议。
【答案】(1)主要分布在南方丘岭地区、西南山区、黄土高原和北方土石山区;总体上南方地区多于北方
地区。 (2)
南方丘陵山区外出务工比例最高,梯田机械化率最低。相比耕作业,外出务工收入高;山区农村农业劳动 力成本上升,导致(无法开展机械化的梯田)耕作成本增加,利润不断下降,从而引发撂荒。
(3)①对于水热条件较好的缓坡大块梯田,适当发展粮食生产;②对于坡度较大,耕作距离较远、质量 较差的梯田,可有序实施“退耕还林”,适当发展林果业等经济作物;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推进 梯田宜机化改造。④在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可重点推动农业机械的社会化服务,减缓农业劳动力 的缺乏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⑤鼓励土地流转,以促进梯田的集中有效利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梯田撂荒为材料,涉及梯田的分布、梯田撂荒的原因、梯田撂荒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 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和地理学科综合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我国梯田主要分布在南方丘陵山区(主要东南丘陵地区)、西南山区(主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 地)、黄土高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整体上我国南方梯田多于北方梯田。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与其他三地相比,影响南方丘陵山区梯田撂荒两种因素的特点一是外出务工比例最高,二是梯 田机械化率最低。耕作业产值相对较低,相比耕作业,外出务工收入高;南方丘陵山区外出务工比例最
高,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梯田不利于机械化的开展,机械化率最低,生产效率低;山区农村农业劳动力成 本上升,导致(无法开展机械化的梯田)耕作成本增加,利润不断下降,从而引发撂荒。
【小问3详解】
有效遏制梯田撂荒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对于水热条件较好的缓坡大块梯田,耕作条件较好,适当发 展粮食生产,同时加大机械化投入,提高生产效率;而对于坡度较大,耕作距离较远、质量较差的梯田, 可有序实施“退耕还林”,因地制宜适当发展林果业等经济作物,避免土地闲置;还可以加强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适当推进梯田宜机化改造,如对于黄土高原等坡度较缓、地块较大的梯田分布区,可通过田块整 治、道路修建等方式适当推行中型乃至大型农机;对于南方丘陵山区等坡度较大、田块较小的梯田分布
区,可适当推行小型农机;在加强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可重点推动农业机械的社会化服务,减缓农业 劳动力的缺乏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鼓励土地流转,培养种植专业大户,以促 进梯田的集中有效利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植被覆盖度(简称 FVC) 是单位面积内植被(包括叶、茎、枝)垂直投影面积占陆地面积的百分比。辽 宁省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以平原为主;植被类型主要分为自然植被(以落叶林为主)和农作物, 近30年来尽管该地显著变暖,但农作物播种时间多年一直稳定在每年4月底到5月初。下图示意2001~2018 年辽宁省18年植被覆盖度平均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FVC)、近地面实际平均气温与理论平均气温的差 值(△T)。
△FVC/% 0.20
△FVC — —△T
0.18
-0.7
0.16
f0.7
0.139
0.14
0.124
0.12
0.10
0.08
-0.3
0.06
-0.2
0.04
0.02
0.00
全年 春季
-0.6 -0.5-
-0.4-
△T/℃ -0.8
冬季
夏季
秋季
0.182
0.184
-0.66
-0.3
-0.2
0.07
-0.48
-0.1
0
(1)分别指出2001~2018年辽宁省植被覆盖度的总体变化状况与近地面实际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并说明 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2)比较辽宁省的东部和中部春季近地面平均气温变化的差异并分别分析原因。 【答案】(1)植被覆盖度总体增加;近地面实际平均气温降低;呈负相关。
(2)差异:东部春季近地面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或中部春季近地面气温下降幅度较小)。
原因:辽宁东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植被为落叶林;随着气候变暖,落叶林复苏时间提前,故春 季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大(近地面实际平均气温下降幅度大);而辽宁中部以平原地形为主,主要植被覆盖 类型是农作物,播种时间多年一直稳定在4月底到5月初,春季植被覆盖度增加不大(近地面实际平均 气温下降幅度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植被覆盖度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了地理图表的判断、气温变化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 获取和提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讨论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 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FVC 一直为正数,表示辽宁省18年植被覆盖度平均值一直大于多年平均值,即植被覆盖度 总体增加;而△T 为负数,表示近地面实际平均气温小于理论平均气温,即近地面实际平均气温降低;可 以看出△FVC 较大的夏秋季,△T 较小,两者呈负相关。
【小问2详解】
差异:东部春季近地面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或中部春季近地面气温下降幅度较小)。原因:辽宁东部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地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主要植被为落叶林;随着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变好,落叶 林复苏时间提前,故春季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大(导致近地面采光条件变差,近地面实际平均气温下降幅度
大);而辽宁中部以平原地形为主,人类活动频繁,农业发达,主要植被覆盖类型是农作物,播种时间多 年一直稳定在4月底到5月初,春季植被覆盖度增加不大(导致近地面采光条件变化小,近地面实际平 均气温下降幅度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安徽省智学大联考皖中名校联盟(合肥八中等)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检测是和答案,共14页。
这是一份安徽省智学大联考·皖中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万山区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智学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联考地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推测该城市中心可能为,甘谷辣椒香而不辣得益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