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九江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4九江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九江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上海为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我国耕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是,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卷面共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1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填涂在选择题答题卡中。每小3分,共48分。
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 拓展生物通道B. 扩大养殖面积C. 保障水稻灌溉D. 增加雨水下渗
2. 下列省份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
A. 甘肃B. 山西C. 浙江D. 西藏
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B. 2005~2019年河南波动下降
C. 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 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4. 上海为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
①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②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外迁重工业,使其向郊区扩散④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因黄河贯穿,早在2000年前,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银川平原灌溉农田,发展农业。1958年8月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银川平原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下图为银川平原古灌区渠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引水渠中,引水口海拔最高的是( )
A. 唐徕渠B. 惠农渠C. 汉延渠D. 秦渠
6. 长期维持引水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
A. 渠道淤塞B. 河水下渗C. 风沙侵蚀D. 河水结冰
7. 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对银川平原的直接影响是( )
A. 优化种植结构B. 改善河流水质C. 调节灌溉水量D. 缓解土壤盐碱化
了解我国水土资源配置状况,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下图示意2019年我国部分省城耕地与水资源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我国耕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是( )
A. 西藏B. 宁夏C. 四川D. 黑龙江
9. 针对图示反映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 )
A. 推广耐旱作物B. 加强湖泊湿地保护
C. 防治水体污染D.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图为中、美、日、印四国CO2排放量占全球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是( )
A. ①—印度B. ②—中国C. ③—美国D. ④一日本
11. 从长远看,实现“碳中和”会使( )
A. 生态负担加重B. 资源禀赋优化C. 能源短缺加剧D. 海平面上升减缓
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决定在2022年底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在此之前,德国在其仅约36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建有多达17座核电站,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下图示意2020年德国核电站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因素中对德国核电站布局影响最大的是( )
A. 地质B. 矿产C. 水源D. 交通
13. 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条件是( )
A. 科技水平较高B. 能源需求萎缩C. 常规能源丰富D. 太阳能资源充足
14. 德国弃核后,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A.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B. 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C. 加大煤炭开采力度D. 扩大能源进口规模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使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B. 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比例均下降
C. 受到中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
D. 2010~201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
16. 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最主要措施是( )
A. 沙漠裸地恢复B. 工业结构调整C. 退耕还林还草D. 生活环境整治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牙克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中段西坡。从建国初期开始,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素有“中国森林工业之都”的美誉。但随着森林不断被采伐,林木蓄积量减少的非常快,牙克石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几年东北冰雪旅游持续升温,牙克石市依靠“林海雪原”,大力推介冰雪旅游,将“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走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径。下图示意牙克石市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分布。
(1)分析建国初期牙克石市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
(2)阐述该市产业转型不及时可能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针对牙克石市资源枯竭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18. 下图为中俄原油管道线路和东北亚部分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与海运相比,采用管道运输原油的优点。
(2)推测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3)分析中俄原油管道终点选择在大庆的主要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玉门位于甘肃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部,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玉门市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口”之称,1997年玉门市建成了甘肃省首个示范型风电场,经过20年不懈努力,现已形成“风舞戈壁”新景象。下图为玉门市地理位置及风电场景观图。
(1)分析玉门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分析玉门市发展风电产业不利区位条件。
(3)分析我国大规模发展风电对国家安全的积极影响。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和供给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稻米的品质优良,国内外消费者对黑龙江大米有较好的评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虽然农业化学品的投入水平较华北、华南等地低,但土壤污染问题却较为严重。下图为东北、华北、华南三地化学品污染浓度(μg·kg-1)比较图。
(1)从气候的角度分析黑龙江省水稻品质高的原因。
(2)分析黑龙江省冬季耕地土壤污染较华北、华南等地更为严重的原因。九江市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卷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卷面共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1卷(选择题)和第I卷(非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填涂在选择题答题卡中。每小3分,共48分。
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 拓展生物通道B. 扩大养殖面积C. 保障水稻灌溉D. 增加雨水下渗
2. 下列省份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
A. 甘肃B. 山西C. 浙江D. 西藏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使原本被田埂割裂的稻田,连在一起,使鱼类有更宽阔的生长空间,拓展了生物通道,A正确;扩大养殖面积和保障水稻灌溉,不属于生态作用,BC错误;田埂变鱼道,对于雨水下渗的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稻鱼生态系统对水资源要求较高,分布于水田中。据所学可知,秦岭淮河以南,土地类型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土地类型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浙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源充足,适宜种植水稻,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C正确;山西位于北方地区,甘肃位于西北地区,土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不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AB错误;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农作物以青稞为主,不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C。
【点睛】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农作物以青稞为主。
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B. 2005~2019年河南波动下降
C. 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D. 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
4. 上海为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
①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②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外迁重工业,使其向郊区扩散④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据图可知:浙江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下降,A错误;河南服务业碳强度2005—2012年升高,2012—2019年降低,但2019的值仍比2005年高,所以是波动上升,B错误;观察2012—2019年两条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上海垂直距离最大,所以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C正确;观察2005—2012年两条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上海垂直距离最大,所以2005—2012年上海服务业碳强度增幅最大,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能够增加碳吸收,但是不能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①错误;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能够减少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②正确;外迁重工业,使其向郊区扩散,不能降低上海总的服务业碳强度,③错误;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能够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服务业碳强度,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组合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碳排放强度主要取决于:(1)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化石能源的结构;(3)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4)能源强度。强度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规模。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因黄河贯穿,早在2000年前,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银川平原灌溉农田,发展农业。1958年8月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银川平原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下图为银川平原古灌区渠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引水渠中,引水口海拔最高的是( )
A. 唐徕渠B. 惠农渠C. 汉延渠D. 秦渠
6. 长期维持引水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是( )
A. 渠道淤塞B. 河水下渗C. 风沙侵蚀D. 河水结冰
7. 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对银川平原直接影响是( )
A. 优化种植结构B. 改善河流水质C. 调节灌溉水量D. 缓解土壤盐碱化
【答案】5. A 6. A 7. C
【解析】
【5题详解】
图示区域位于宁夏,该河段黄河大致自南向北流,说明地势南高北低;结合材料和图,“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银川平原灌溉农田”,且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引水路线,①线唐徕渠引水起点位置最偏南,说明海拔最高,A正确;②汉延渠引水起点位置较①线北,说明海拔较①线起点低,C错误;图示③④慧农渠和秦渠引水起点差不多,海拔高度相近,且位置最北,表明其引水起点海拔最低,排除BD。故选A。
【6题详解】
结合材料:图中引水渠的功能是灌溉农田,长期引用黄河水,因黄河含沙量大,河水引入水渠后流速减缓,泥沙易沉积,造成水渠水流不畅,因而长期维持引水渠功能必须解决渠道淤塞问题,A正确,河水下渗和河水结冰是水渠引水不能避免的现象,且一般河水结冰主要发生在冬季,当地冬季气温低,农田里几乎无农作物,所以不会影响引水渠灌溉农田的功能,BD错误;引水渠两侧一般都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以减少外力对其的侵蚀作用,所以风沙侵蚀对引水渠的灌溉功能影响小,C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功能是蓄水灌溉,所以兴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可调节下游径流,从而调节灌溉水量,C正确。种植结构与当地种植的农作物有关,主要与气候等有关,与水源量增加关系不大,A错误。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是蓄水的作用,对改善河流水质影响小,B错误。银川平原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灌溉不合理,易导致土壤盐碱化;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利于银川平原发展灌溉农业,而大量引水灌溉,会使地下水位抬升,进一步加剧该区土地盐碱化,D错误。故选C。
【点睛】引水渠是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渠道构筑物,起着输送水源、农业灌溉、引水发电等作用。
了解我国水土资源配置状况,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下图示意2019年我国部分省城耕地与水资源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我国耕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是( )
A. 西藏B. 宁夏C. 四川D. 黑龙江
9. 针对图示反映的问题,合理的措施是( )
A. 推广耐旱作物B. 加强湖泊湿地保护
C. 防治水体污染D.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答案】8. D 9. D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中“耕地累积比例”:可知,图中四个省份中,西藏耕地资源占比很低,A错误;宁夏与其曲线下面(相邻)省份之间的耕地累积比例低,表明宁夏耕地资源占比很低,B错误;四川与其曲线下面(相邻)省份之间的耕地累积比例约为4%,表明四川耕地资源占比约为4%;黑龙江与其曲线下面(相邻)省份之间的耕地累积比例约为10%,表明黑龙江耕地资源占比约为10%,所以黑龙江耕地资源最丰富。D正确,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图示纵坐标代表耕地累积比例,横坐标代表水资源累积比例,结合上题可知:西藏水资源占比占比接近20%,在所有省份中占比最高,但耕地资源占比却很低;黑龙江耕地资源占比高,但水资源占比却小于5%,说明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合理措施:优化水源调配,例如水资源跨区域调配,D正确;推广耐旱作物,加强湖泊湿地保护,防治水体污染都是水资源短缺的缓解措施,并不能解决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ABC错误,故选D。
【点睛】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图为中、美、日、印四国CO2排放量占全球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①—印度B. ②—中国C. ③—美国D. ④一日本
11. 从长远看,实现“碳中和”会使( )
A. 生态负担加重B. 资源禀赋优化C. 能源短缺加剧D. 海平面上升减缓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据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波动下降,因此,①为美国;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能源消耗大,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快,因此②为中国;日本生产效率高,能源利用率高,二氧化碳排放较少,因经济增长缓慢,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稳定,因此③为日本;印度因经济总量小,二氧化碳排放较少,但处于增长过程,因此④为印度。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实现“碳中和”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较稳定,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变慢,海平面上升趋势减缓,D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较稳定,区域生态负担减轻,A错误;资源禀赋指的一个地区或国家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土地、矿产等资源。实现“碳中和”不会使一个区域资源禀赋优化,B错误;清洁能源使用量增多,清洁能源多为可再生能源,不会导致能源短缺加剧,C错误;故选D。
【点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加强能源转型,推广清洁能源;其次,要改善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低碳生产;第三,要推广绿色出行,减少交通尾气排放;第四,要加强碳汇建设,增加碳减排量;最后,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决定在2022年底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在此之前,德国在其仅约36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建有多达17座核电站,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下图示意2020年德国核电站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因素中对德国核电站布局影响最大的是( )
A. 地质B. 矿产C. 水源D. 交通
13. 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条件是( )
A. 科技水平较高B. 能源需求萎缩C. 常规能源丰富D. 太阳能资源充足
14. 德国弃核后,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A.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B. 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C. 加大煤炭开采力度D. 扩大能源进口规模
【答案】12. C 13. A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德国核电站主要位于河流附近,说明核电站选址与水源有关,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巨大热量,需要大量冷却水降温,因此冷却水往往被视作是核电站正常运转的“血液”,C正确;读图和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并未显示出地质、矿产和交通对德国核电站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些不是影响最大的因素,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决定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说明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日益短缺的常规能源,促使德国发展再生能源技术,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和传统化石能源,因此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条件是科技水平较高,A正确,B错误;德国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枯竭,且发展火电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利于环保,还会增加碳排放成本,C错误;德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气较多,太阳能不丰富,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德国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属于长期的措施,不符合题意,A错误;水电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且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德国水能资源不太丰富,需抽水蓄能,B错误;德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大煤炭开采力度,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C错误;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能源需求量很大,如果德国弃核后,将面临能源危机,而北欧有丰富的水能,南欧有丰富的太阳能,德国可以从这些国家及其他国家进口能源,这是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D正确;故选D。
【点睛】核能发电弊端:1、核废料处理需严谨,核废料放出的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电离和激发作用,对生物体会引起辐射损伤;2、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3、核裂变必须由人通过一定装置进行控制,一旦失去控制,裂变能不仅不能用于发电,还会酿成灾害。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使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B. 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比例均下降
C. 受到中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
D. 2010~201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
16. 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 )
A. 沙漠裸地恢复B. 工业结构调整C. 退耕还林还草D. 生活环境整治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读右图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可知,当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将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沙漠裸地转化为了生态建设用地,故主要是由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水土流失问题得到缓解,A正确;30年间,黄河流域地区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不会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土壤侵蚀面积减少明显,B错误;读图可知,30年来,黄河流域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均显著下降,其中1999~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下降最多,治理成效最为明显,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读右图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可知,当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将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沙漠裸地转化为了生态建设用地,故退耕还林还草使得当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强度减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C正确;沙漠裸地农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A错误;结合右图可知,30年来矿区生产面积和城乡生活用地在增多,但材料未体现出当地的工业结构调整和生活环境的治理工作,且两者对于当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针对性不强,故不是其生态建设的最主要措施,BD错误;故选C。
【点睛】荒漠化类型:包括土地沙漠化(三北)、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等。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干旱(提供了风、沙条件)、气候变异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牙克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中段西坡。从建国初期开始,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素有“中国森林工业之都”的美誉。但随着森林不断被采伐,林木蓄积量减少的非常快,牙克石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几年东北冰雪旅游持续升温,牙克石市依靠“林海雪原”,大力推介冰雪旅游,将“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走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径。下图示意牙克石市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分布。
(1)分析建国初期牙克石市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
(2)阐述该市产业转型不及时可能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3)针对牙克石市资源枯竭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1)降水量丰富;地势落差较大,适宜生长的树木种类较多;森林采伐伊始,蓄积多。
(2)林业萎缩,经济衰退;就业机会减少;伴随着生态破坏,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人员外流。
(3)借助冰雪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建设自然保护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延长产业链,发展林木深加工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牙克石为区域背景,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牙克石市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夏季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建国初期,此时人类对森林采伐刚开始,森林蓄积量多。据图可知:牙克石市地势落差较大,温度差异较为明显,水分充足,能够适宜生长的树木种类较多。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可知:如果产业转型不及时,牙克石市成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林业萎缩;当地以林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势必会导致经济衰退;就业机会减少,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减弱,导致人员外流;森林开采过程中,伴随着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加剧了人员外流。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当地的资源枯竭,主要表现为森林资源枯竭,可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技术投入,延长产业链,发展林木深加工,减缓森林资源的砍伐速度。“当地依托林海雪原,大力推介冰雪旅游”,可以借助当地的冰雪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
18. 下图为中俄原油管道线路和东北亚部分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与海运相比,采用管道运输原油的优点。
(2)推测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3)分析中俄原油管道终点选择在大庆的主要原因。
【答案】(1)运量大、损耗小;受天气影响小,连续性强;安全性高、管理方便。
(2)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地势起伏大(多山),地形复杂;冻土广布;丛林密布,河流较多,沼泽湿地广布等。
(3)距离俄罗斯泰纳线较近,可以缩短管线长度,减少工程量与投资;大庆石油工业基础雄厚,石油加工能力强,石油需求量大;大庆有输油管道通往东北、华北等地;大庆距离东北主要的石油消费市场较近。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俄原油管道修建为图文材料,涉及交通运输方式的特征、交通运输建设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与海运相比,采用管道运输原油的优点应从运量、损耗、受自然影响程度、安全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海洋运输受自然条件,特别是受天气影响大,而管道运输受天气影响小,连续性强;与海运相比,管道运输原油连续性好,因此运量大,原油在密封的管道中运输损耗小;原油在密封的管道中运输不易泄漏,安全性高;相对于海洋运输中航线和轮船的管理,管道运输管理更加方便。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中俄原油管道所经过的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施工中受严寒天气影响较大,适宜施工的时间较短;山地、高原、平原交错分布,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冻土广布,管道建设要充分考虑冻土区的季节冻融作用;丛林密布,河流较多,沼泽湿地广布,增加了管道修建的难度和资金投入等。
【小问3详解】
中俄原油管道终点选择在大庆的主要原因可从大庆的地理位置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方面分析;由图可知,大庆距离俄罗斯泰纳线较近,修建管道长度小,有利于减少工程量,从而节省投资;大庆是我国石油产地,石油工业基础雄厚,石油加工能力强,石油需求量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庆有输油管道通向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可以将原油输送到东北、华北;大庆地理位置较优越,距离我国东北主要的石油消费市场较近,输油距离近,运输成本低。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玉门位于甘肃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部,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玉门市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口”之称,1997年玉门市建成了甘肃省首个示范型风电场,经过20年不懈努力,现已形成“风舞戈壁”新景象。下图为玉门市地理位置及风电场景观图。
(1)分析玉门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分析玉门市发展风电产业的不利区位条件。
(3)分析我国大规模发展风电对国家安全的积极影响。
【答案】(1)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地表植被稀少,阻力小;峡谷地形,狭管效应加大风速。
(2)位置偏远,经济落后,电能需求少;距离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
(3)保障能源供应,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风能为清洁能源,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大规模发展风电,会增加就业机会,保障社会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以玉门为区域背景,涉及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风电资源开发的条件及开发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玉门地处西北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少,摩擦力小,风力大;玉门为峡谷地形,受狭管效应影响,风速大;所以玉门风能资源丰富。
【小问2详解】
玉门市发展风电产业不利区位条件,可以从当地市场、输电距离、基础设施以及资金等方面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门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稀少,当地对电能需求量较小;距离东部发达地区较远,输电距离较长,输电网络建设成本较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资金不足,且基础设施电网不完善,电网建设成本高,难度大。
【小问3详解】
保障国家安全可从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多角度展开。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风电,可拓展能源来源渠道,保障能源供应,维护国家能源安全;风能属于清洁能源,发展风电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碳排放,改善大气环境,有利于提高环境效益,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风力发电是一项现代化技术,其发展有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风电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从而可提高社会就业机会,给社会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和供给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稻米的品质优良,国内外消费者对黑龙江大米有较好的评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虽然农业化学品的投入水平较华北、华南等地低,但土壤污染问题却较为严重。下图为东北、华北、华南三地化学品污染浓度(μg·kg-1)比较图。
(1)从气候的角度分析黑龙江省水稻品质高的原因。
(2)分析黑龙江省冬季耕地土壤污染较华北、华南等地更为严重的原因。
【答案】(1)夏季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生长季节气温偏低,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营养物质的积累;冬季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
(2)纬度较高,冬季长,寒冷期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壤中污染物不易迁移;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对化学物质的分解能力较低,土壤自我更新能力很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黑龙江水稻种植为图文材料,涉及农业区位条件,土壤污染等内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气候角度分析黑龙江省水稻品质高的原因主要从光照、热量、昼夜温差等角度。结合黑龙江的纬度位置,可得出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病虫害少,水稻生产中农药使用少;水稻一年一熟,生长周期长,利于水稻有机质积累;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多。
【小问2详解】
与华北、华南相比,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土壤冻结时间长,土壤中污染物不易迁移稀释;气温低,气候湿冷,土壤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对污染物的分解能力较低,土壤自我更新能力差,所以黑龙江省冬季耕地土壤污染较华北、华南等地更为严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长治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共18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九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地理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上海为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 我国耕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是,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苏州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地理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6,答案直接填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处, 甲界线是我国, 该地春分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该校地理位置接近, “加马内”生成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