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第16.2课 登泰山记(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 学生
      第16.2课 登泰山记(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01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02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03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01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02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03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162课登泰山记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162课登泰山记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介绍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的游记散文,比如《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等,文法考究,内容扎实,语言简练,刻画生动,既具学术性,又有文学性。又编纂《古文辞类纂》。
    桐城派:
    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
    ①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总纂官为政坛文坛双宿将纪晓岚
    ②乾隆三十九年,《四库全书》完成,姚鼐“以病羸”“养双亲”为由上书致仕,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之以高官厚禄,均被坚辞。后姚鼐补述辞官原因 :“被疾还江南”“余病归”“鼐以疾归”“鼐以疾还”“鼐以病归”(《惜抱轩诗文集》)。
    ③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除夕,登上泰山。随后游灵岩,盘桓数日,作《游灵岩记》。
    ④乾隆四十年元月,游完灵岩,返回京师 , 处理完公私事务,数月后南归故里。
    ⑤乾隆四十一年,离开故乡安徽桐城,前往江苏扬州主持梅花书院。
    汉宋之争
    坚守宋学立场(义理)的姚鼐与以戴震为核心的汉学派(经书)不睦。而当汉学诋毁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学,姚鼐则坚守程、朱之学,扬宋抑汉。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
    夫士处世难矣!群所退而独进,其进罪也;群所进而独退,其退亦罪也。
    ——姚鼐《赠程鱼门序》
    四、解释题意
    北宋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后人又称“文赤壁”,并非赤壁大战处。赤壁之战的地点,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后人称“武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已。
    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赋的特点:赋在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读第一段,用简笔画描摹出泰山的地理环境。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1、重要词语:
    1.阳、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2.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3.当:在,介词。
    补充 : 当:
    1<动>对着;面对。 2<动>在;处在。 3<动>担当;担任 4<动>忍受
    5<动>执掌;主持。 6<动>判决;判罪。7<动>抵敌;抵挡。
    8<动>遮挡;遮蔽。 9<副>会;将会,将要。
    《木兰诗》:“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木兰当户织”
    《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
    《水浒传》:“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
    《史记·李将军列传》:“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赎为庶人。”
    《赤壁之战》:“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孔雀东南飞》:“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项脊轩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4.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段意概括:
    南北分流 汶和济【面】
    总写泰山地理 南北分界 古长城【线】
    形势和位置 最高之处 日观峰【点】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
    在,介词 冒 经过
    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
    界限 到达 这 山脚
    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
    石级 又
    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
    省略句 走了一小半/路不到一半
    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
    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
    定语后置;限:像门槛,名作状
    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
    助词,无实义 等到已经 背,覆盖 名作动,照亮
    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停留 …的样子
    第二段,主要以游踪为线索,记述作者登山的经过,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
    巅后所见的奇观。
    山巅
    遂至
    西谷
    复循
    中岭
    越 1.条理分明
    思维缜密
    乘 历 中谷 2.简要勾勒
    穿 越 由 循 文字洗练
    京师 泰安 南麓
    限:①<名>阻隔;险阻。②<名>界限;边界。③<名>门槛。④<名>限度。
    《登泰山记》:“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后汉书·臧宫传》:“宫夜使锯断城门限。”
    《六国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战国策·秦策》:“南有巫山、黔中之限。”
    2、深入赏析:穿插考据,学者气质
    《赤壁赋》是感性的、诗人式的;《登泰山记》是理性的、学者式的。
    姚鼐文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此处正是“考据”之风的体现。对于姚鼐,这种“考据”内容与记游、写景的结合,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他对于一种“学者式”的散文之美的追求。

    第三段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
    阴历每月 五更 省略
    最后一天
    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
    弥漫 逐渐 骰子(tóu zǐ) 判断句 天边
    定语后置,
    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彩 朱砂 接,托 有人 判断句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有的 大红、白 错杂 脊背弯曲
    1、景观特点:雄伟壮丽、绚烂多彩
    2、深入赏析
    时间线索 空间线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 东向:看日色(正面)
    日出中:山若樗蒲、云若五彩 西向:看山色(侧面)
    日出后:红光动摇、山色斑驳
    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
    这一天
    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 不 当 道 者,皆
    模糊或缺失 偏僻 对着
    不及往。
    六段
    同“圆”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
    深青色 古今异义。古:平整方正。今:数学名词
    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
    石缝。
    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提示思考: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
    总结:
    (一)本文的艺术特色
    简而明 布局简练,节奏清晰
    简而丰 语言简洁,片言传神
    简而雅 风格简雅,趣味盎然
    (二)主旨探究:本文是一篇普通的游记散文吗?
    这是姚鼐的言志之作,是一篇寓情于景的散文。从天地自然中可以感悟到生命的理趣。对壮美自然的追求,其实是对个体身心自由、精神自由的坚守。面对困难,融入山水之中,心胸会豁然开阔。面对困难,坚持与放弃,都是一种智慧。
    1.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游泰山时的所见所思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按照“交代泰山地理形势、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的顺序描写的。
    文章紧紧围绕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带领我们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
    2.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语句绘景摹色各有特色,找出具体的语句并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明亮。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山水画一般,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西边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3.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分析。
    本文巧用烘托来突出景物特征。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等作侧面烘托,引人想象,生动有趣。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古代诗歌可分为写景(状物)抒情诗、叙事抒情诗和说理诗。描写手法在前两类诗中经常用到。描写按其角度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在写景(状物)抒情诗中表现为渲染、衬托、动静关系、虚实关系、白描和观察角度的变化,在叙事抒情诗中,高考一般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1)渲染。在诗歌创作中指借对景物或环境的描写以营造氛围,从而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描写手法。比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微雨”“暮钟”“含滋浦树”等意象的选用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的气氛。
    (2)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又叫烘托,即烘云托月,指以相类似的人或事物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以荷叶衬托少女服饰之艳丽,以芙蓉花烘托采莲女容貌之妩媚姣美,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反衬是指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比如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以黄鸟在暮春时节的稀少,辛夷花的凋谢等反衬“幽竹”“不改清阴”的可贵可赞。
    (3)动静关系。写景抒情诗中离不开动景的描写和静景的描写。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动与静有时看似相反,而实则相成。“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红杏枝头已显示出春意,而且二月杏花开,繁花满枝,在严寒的北国,使人充分感觉到早春的气氛。虽如此,但着一“闹”字后,却觉得这春意仿佛有了知觉,雀跃、跳动、蓬蓬勃勃,从静而动起来了。这是典型的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的方式多种多样。王维《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首二句只闻人语响,不见有人行。是静中寓动,以动写静。后二句,林深杳冥,夕阳的余辉反照在青苔上,倏忽逝去,又是寂静的空山了。是动中寓静,愈显出其静来。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或说出自陶渊明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诗比陶诗略胜一筹。陶诗描绘的景象完全是静止的。王维虽同样是十个字,但“墟里上孤烟”一句就包含了陶诗两句的内容。加以“渡头余落日”句,境界就更开阔了。两人都写到“墟里烟”,陶诗较一般化,王诗用一“上”字,孤烟直上,颇有气势,动态显然可见。“渡头余落日”的“余”字,是日将落而未落、缓缓而落,也显示出了动态美。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月出……时鸣”句以动衬静,突出了春天月夜空旷寂静、清幽明净的优美境界。再如,王藉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动中见静的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也是衬托手法中的一种。
    (4)虚实结合。这是评论诗歌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想像、回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为虚,正面、直接写所见所闻为实写,侧面、间接写想像中的所感、推断为虚……文艺作品在写到较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相辅相成,可使作品避免平直,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更能较好地传情达意,奏奇功获佳趣。诗词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从“实”的束缚中跳出来,避实就虚,借用“虚”来另辟一番新的天地。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像。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再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像。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5)白描。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现常用于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例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全用白描,不加任何渲染烘托,通过纯客观的景物组成有主观色彩的意境。
    再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本词描述他在乡间的见闻和感受。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采用白描手法,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6)景物观察(描写)的角度。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描写,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观,视觉形象则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加完美的感受。
    例如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第一句仰视写景,第二句俯视写景,两句诗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缥缈,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7)细节描写。又叫工笔,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可以说是精雕细刻、重彩浓墨。在写作上常常称作细节描写。
    例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就是工笔,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再如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家家扶得醉人归)写社日景象,展现了村民的快乐情感,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
    (8)侧面描写。与上述七项正面描写相对。是指写表现对象周围的事物,使要表现的形象更显明,更突出的描写手法。比汉乐府《陌上桑》,要表现罗敷的美貌,在正面描写之后,又辅之以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文字,侧面写行人见到罗敷之后的失态表现,从而把秦罗敷的美貌给人带来的震撼写到了极致,比正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像余地。又如《琵琶行》在听完琵琶女的弹唱后一句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悄无言”侧面表现出琵琶女的弹唱感人之深。再如元稹悼念亡妻的诗句:“怪道醒来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旁人泣”,是因为我在喝醉酒后一次次深情叫妻子的名字,以“旁人”的感动之深,侧面表现出我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自京师乘风雪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长城之限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皆谓之天门云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磴几不可登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苍山负雪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烛天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词,这里是“冒”的意思
    名词,界限
    助词,无实义
    副词,几乎
    动词,背
    动词,照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
    同的一项是 ( )
    A. 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B.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C.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B
    解析:B 是代词,指代东谷;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情境默写。
    (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 ____________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登泰山记》中作者表达因道路冰滑而登山不易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4) 作者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壮观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日出前云雾中山的形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表现日出前天边云彩变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2)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3)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4)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5)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6)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古代诗歌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选择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羽化而登仙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麇鹿
    ⑪不知东方之既白 ⑫哀吾生之须臾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⑪⑫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⑪⑫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月既望 西望夏口
    B.举酒属客 举匏樽以相属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
    D.当其南北分者 崖限当道者
    4.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多石,(山)少土
    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
    C.(山)少杂树,(山)多松
    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
    参考答案:
    1.前三句是叙事抒情,结句是以景结情。诗人借暗风、寒雨渲染悲凉气氛,将自己的惋惜,愤懑,痛心等诸多情感融于景语之中,同时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抒情手法的鉴赏。分析可知,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有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次句点明题意;第三句写当听说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的情景,表现了诸多的意味;末句,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尤其是尾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以景结情,“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居易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2.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⑧⑨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歌唱”“向东航行”“照”。
    ②⑥⑦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长了翅膀一样……”“向西”“向东”。
    ③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月光下的清波”。
    ①⑤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起舞”“使……落泪”。
    ⑩为意动用法,译为“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⑪⑫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译为“变白”“哀叹”。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前者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后者为“看”。
    B项,均解释为“劝人喝酒”。
    C项,前者为“像”,后者为“往”。
    D项,前者为“在”,后者为“遮拦”。
    故选B。
    4.D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要解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比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省略句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
    A项,句意为:山上石头多,泥土少。此句为并列句,主语同为“山”。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
    B项,句意为: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此句为并列句,主语同为“石”。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
    C项,句意为:杂树很少,多是松树。为并列句,主语同为“山”。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
    D项,句意为: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主语应同为“树”,选项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生石罅”前面应补充主语“树”,“生”后省略介词“于”。本题要求选择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故选D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石洞村始建于清光绪元年。( ),故被称 为“珍珠洞”。该洞弯曲延伸数千米,洞中有水,水中有洞,奇特的自然景观让人__________,堪称“苗乡屏边第一洞”。各种奇形怪状的钟乳石遍布洞中,珍珠厅、珍珠瀑布、皇宫珠帘等景点__________。洞内道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宽忽窄,忽平忽陡,__________。穿行于洞中,时而可以看见清澈的水潭,时而可以听见“叮咚、叮咚”的滴水声音和蝙蝠、岩燕的鸣叫,犹如天上仙境、人间美景汇集一洞。“王母娘娘藏珍珠”“金鲤鱼跳龙门”等美丽传说让珍珠洞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来到石洞村,不仅能够欣赏奇特的自然美景,还能够体验__________的苗族文化。学习神奇的苗家医术,观赏精美的苗族服饰和“十字绣”,共同欢跳“芦笙舞",品尝苗家美味的“剁鸡身”,畅饮醇香的“竹筒酒”,真正感受到“菜是生态的,饭是七彩的,酒是飘香的,人是好客的,歌舞是民族的”。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立在村旁,其洞壁砂石奇特,光线照射其上仿佛漫天珍珠闪闪发光
    B.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立在村旁,其洞壁砂石奇特,闪闪发光,光线照射仿佛漫天珍珠
    C.村旁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其洞壁砂石奇特,光线照射其上仿佛漫天珍珠闪闪发光
    D.村旁有一个喀斯特地貌溶洞,其洞壁砂石奇特,闪闪发光,光线照射仿佛漫天珍珠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叹为观止 琳琅满目 变化无常 多姿多彩
    B.叹为观止 美不胜收 变化无穷 多姿多彩
    C.击节叹赏 美不胜收 变化无常 五光十色
    D.击节叹赏 琳琅满目 变化无穷 五光十色
    四、语言表达
    7.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苏轼游赤壁抒发了人生感悟,姚鼐登泰山赞美了大好河山。请仿照示例,另写两个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临黄山,徐霞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步西湖,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句子默写
    8.(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山多石,__________。石苍黑色,_________,__________。少杂树,___________,生石罅,______________。冰雪,无瀑水,_______________。
    六、微写作
    9.学了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后,结合你对苏轼生平经历、思想、文学作品和成就的了解,以第二人称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苏轼。要求:语意简明,语言通顺,200字左右
    【答案】5.C 6.B
    【解析】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承前句“石洞村”,故应以“村旁……”相接,由此排除A、B两项;
    另“闪闪发光”为“光线照射”的结果,故“光线照射”在前,“闪闪发光”在后;由此排除D项。
    故答案应为C项。
    6.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叹为观止: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击节叹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因为赞赏的是自然景观,故选择“叹为观止”。
    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根据修饰对象,“琳琅满目”用在这里并不合适,故选择“美不胜收”。
    变化无穷:形容变化多端,没有穷尽。变化无常:变化不定,没有规律可言。这里是形容景物变化多,故选择“变化无穷"。
    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种多样。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这里是形容文化内容的多样;故选择“多姿多彩”。
    故答案应为B项。
    7. (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漫步西湖,苏轼)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胸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本题根据提供例句,所仿写的句子句式为:“……写下+‘诗文名句’,表达了……。”
    省略号处应该是名句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登临黄山,徐霞客)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雄奇的由衷赞叹。
    8. 《惜抱轩诗文集》 姚鼐 清 桐城 方苞 刘大櫆 乘 历 穿 越 至于 少土 多平方 少圜 多松 皆平顶 无鸟兽音迹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默写能力。
    (1)《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学者王克煜将这篇散文和杨朔的《泰山极顶》、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2)本题涉及一系列动词的填写。原文是: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3)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原文是: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9.【例文】
    你是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乌台诗案”使你蒙冤受屈,却开启了你人生的新篇章。你流落四方,漂泊无定。在一个月夜,你泛舟赤壁,享受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失意如江水般深沉,你听见凤在山顶呼啸,然后带着凘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你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于是你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你的乐观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脱。你就是苏东坡,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学了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后,结合你对苏轼生平经历、思想、文学作品和成就的了解,以第二人称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的苏轼”,然后回顾苏轼的有关事情,再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对苏轼进行描述。苏轼的经历可以突出“乌台诗案”“多次被贬”;思想方面,可以展示苏轼在多次被贬过程中表现出的出世或入世的矛盾纠结以及最终呈现出的达观态度;文学作品和成就方面,可以展示他在被贬过程中所创作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江城子》等。在拟写的过程中,可以表述对苏轼的崇敬和赞美。
    【点睛】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
    记叙类: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
    描写类:可以从正面切入,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直接刻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切入,借助景物或者描绘他人等间接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发挥想象,变换观察角度,调动各种感官,做到绘声绘色。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将主观上的喜怒哀乐融入客观的景物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
    场面描写类: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点面结合,有序可循;(二)活动为主,突出气氛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姓的江天
    汤世杰
    “支持这个世界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观念。”我们所能见到并参与其中的,也尽皆世界的日常。但故乡必有故乡的独特,不独特的从来都是我们的眼睛。一座小城,有别于大都市的,不是摩天大楼、车水马龙,而是日常生活的简捷便利,烟火人间的随处可逢,自然山水的伸手可及。
    那幕日落原也寻常,却因有了大江的那个“曲折”,让我对比留意过的多处日落,有一种别致独特的感悟。地中海、波罗的海上的日落辉煌浩瀚,尼罗河、多瑙河上的日落华丽迷人,倒或因有水无山或有山无水,而少了些遮挡、少了些层次、少了些深邃,而一览无余,韵味清浅。山水、山水,须得有山有水,且洽配得当。西陵峡口,峡尽天开的这片江天日落,独特就在其间,既有浓墨堆垒般的凝重山影,也有洒金宣纸般的跳荡水波,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那种浓暗酽黑的山色中层叠杂糅的霞色,那霞光将云头尽染时深浅有致的黝黑,让“斑斓”一语真正落到了实处,怎么看都让人直呼神奇。落日缓缓落向对岸那一溜青山背后时,落霞则从青山背后通红地衍射出来,温柔而又顽强。一江流水,既因那一溜青山浓郁沉重的倒影而显深沉,又任落霞的辉光映照而熠熠生辉。眼前,缓缓坠落的日头虽明明还挂在对岸青山垭口,但在我心里,夕阳已义无反顾地殉命于一江流水——它把一化作了千千万万,在每朵浪花每道波纹里得以重生。你似乎能听见整条大江的啸叫呐喊,瞬即热血偾张,想与大江一起远赴沧海。当人们通常把颂辞赞歌献给一幕日出时——那当然无可非议——一次那样的江天日落,让我意外地识得了落霞的无限英武。浩浩江天,任流霞映照得万紫千红。江水在熠熠闪耀。天宇在熊熊燃烧。满天原本纯白得近乎稚拙无邪的如莲云朵,也在转眼间幻化成了姿态嶙峋的丹霞峰岭,深沉、凝重。
    江天就在那一刹那,渐渐从深红变成了绛紫,在我的注视中,那是个短暂得近乎漫长的过程,然后又从绛紫缓缓沉入森黑。霞色变幻万端的江天,引发的不是狂热呼唤,而是屏声静气的安谧。万物退避于远,市声消弭于耳,喧嚣消遁于僻。天人相对,无语而心通。当夜晚如期而至,世界转到了另一边,自己的心跳成为此在的唯一节奏,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宁静更经得住倾听?太阳已落到远山背后。你看见的只有江天、流霞,一个阔大到无边无际的、由霞色营造出来的玄妙空间。在暮色愈收愈紧的合围中,最后那片羽毛般的落霞像一个希望、一句誓言,久久挂在对岸那个山垭口上,闪耀。它的最后消失,与其说是沉入了肉眼莫见的某片宇宙荒野,我宁愿相信,那是落霞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当我偶尔回眸周边同样如痴如醉的人们时,他们眼里正闪耀着奇异的眩光,那就是落霞,耀眼而又温柔,静谧却富含力量。我想他们看我亦如是。
    “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一次大江落日提供给人的,恰好就是一次由大自然导演的话剧,一次美的灿然寂灭、物的意外清空、欲的瞬时断舍离。人心至少在那个短暂时刻,从名利漩涡,从烟火人间,从满满当当充斥着物与欲的世界,让眼耳鼻舌身意受想行识一起进入一个只有光影色彩,最后连光影色彩也消失殆尽的世界,彻底地由“色”入“空”,从“有”至“无”,完成了一次蝉蜕浊秽般的瞬时嬗变。再怎么舒适安逸的日子也是累人的,何况日子总有烦人之处。长长的人生需要无数个那样的短短清空,否则,灵魂将会被各种明目张胆或乔装打扮的物与欲,撑得满满当当,再也没有一刻宁静、几许空灵,再也容不下一点美妙、几许良善……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8期)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绘了一次江天日落的景象,由熠熠闪耀到灿然寂灭,最后由景悟理,体现了作者的哲理思考。
    B.写地中海、波罗的海的日落,目的是衬托江天落日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的独特与神奇。
    C.文章突出描写了落霞的“英武”,它“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赞美崇高的献身精神。
    D.文章第③段“静谧却富含力量”是指自然以它的壮美和静谧使人的心灵暂时摆脱物与欲,内心得以宁静。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比较阅读《百姓的江天》与《登泰山记》(节选),分析两文的异同,填写下面表格。
    【答案】1.C 2.运用想象和比拟的手法,由眼前挂在青山亚口的夕阳想象夕阳在江面上浪花和波纹里“重生”,赋予夕阳以生命,既写出夕阳余辉洒满江面、金光万道、波光粼粼的壮丽景象,又讴歌自然之美,情景交融,增添文章意蕴。 3. 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气势磅礴的泰山日出图 自然能涤荡心灵,使内心得到片刻宁静的主题 对自然美景、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以及不断攀登才能见证绝美的人生感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崇高的献身精神”理解有误。结合文句“缓缓坠落的日头虽明明还挂在对岸青山垭口,但在我心里,夕阳已义无反顾地殉命于一江流水——它把一化作了千千万万,在每朵浪花每道波纹里得以重生。……一次那样的江天日落,让我意外地识得了落霞的无限英武”,应该是赞美落日在沉没中重生的勇气。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眼前,缓缓坠落的日头虽明明还挂在对岸青山垭口”写眼前实景,“但在我心里,夕阳已义无反顾地殉命于一江流水——它把一化作了千千万万,在每朵浪花每道波纹里得以重生”则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其中“殉命”“重生”等又将落日人格化,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画线句生动地展现出日落之前斜晖洒满江面的波光粼粼的壮美景象,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主题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百姓的江天》一文中,“但故乡必有故乡的独特,不独特的从来都是我们的眼睛”“再怎么舒适安逸的日子也是累人的,何况日子总有烦人之处。长长的人生需要无数个那样的短短清空,否则,灵魂将会被各种明目张胆或乔装打扮的物与欲,撑得满满当当,再也没有一刻宁静、几许空灵,再也容不下一点美妙、几许良善”等是议论,“既有浓墨堆垒般的凝重山影,也有洒金宣纸般的跳荡水波,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那种浓暗酽黑的山色中层叠杂糅的霞色,那霞光将云头尽染时深浅有致的黝黑”等是描写,“怎么看都让人直呼神奇”等是抒情。所以采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②《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等句子,主要意思是:“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美景,气势磅礴。
    ③由“我宁愿相信,那是落霞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一一当我偶尔回眸周边同样如痴如醉的人们时,他们眼里正闪耀着奇异的眩光,那就是落霞,耀眼而又温柔,静谧却富含力量”等语句可知,《百姓的江天》表达了自然能涤荡心灵,使内心得到片刻宁静的主题。
    ④《登泰山记》介绍了泰山,叙说了登山经过,描写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综述了名胜古迹。既再现了隆冬时节泰山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赞颂之情。《登泰山记》的主题则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和不断攀登登上绝顶才能见证人间绝美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不仕,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①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所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时人以为其文有古人所未尝言,辞迈于方,理深于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注】①世父:大伯父,后用为伯父的通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C.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D.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祖有功而宗有德”,乾隆皇帝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B.京师,指国家的都城,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词义相同。
    C.晦,每月三十。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苏轼《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既望”是十六。
    D.桐城派,以地域命名,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作者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鼐写景善用修辞,如“半山居雾若带然”,雄伟的泰山具有温柔飘逸的风韵,“苍山负雪”,赋苍山以生命,积雪覆盖山峰。
    B.姚鼐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景色,展示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表达作者对泰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C.姚鼐反对随便做官,认为做官更应关注能否实现志向、能否救助众人等问题。他在《四库全书》完成后,请求辞职奉养父母。
    D.姚鼐善写古文,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櫆的指导下,取得很大进步。其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接近欧阳修、曾巩的文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时人以为其文有古人所未尝言,辞迈于方,理深于刘。
    8.请根据文本一内容,依次补充作者的登山路线图。
    南麓登山—— —— —— ——遂至其巅
    【答案】4.A 5.C 6.D 7.(1)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
    (2)当时的人认为他的文章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櫆深刻。 8. 中谷 中岭 西谷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击面”,动宾短语,不断开,排除BD;
    “白若樗蒲数十立者”为定语后置句,不断开,排除C。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句意: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C.“晦,每月三十”错误,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家人和方苞、刘大櫆的指导下”错误,原文是“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所闻于家庭师友间者,益以自得”,应该是在姚范、刘大櫆的指导下,并没有方苞。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挡;“限”,像门槛一样;“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应为“限当道崖”;“谓”,叫。
    (2)“以为”,认为;“所未尝言”,不曾提到的地方;“辞迈于方,理深于刘”,状语后置,“辞于方迈,理于刘深”。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可知,作者的登山路线为:南麓登山——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
    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姚鼐,字姬传。乾隆二十八年考中进士。《四库全书》完成后,在记名御史的官任上,请求辞职奉养父母,回到故里,不肯再出来做官。姚鼐说:“古代的君子,做官不是随随便便的,他将会考虑他的志向能否在当时得以实现,他的方法能否对大众有所补益。”姚鼐擅长写作古文。康熙年间,侍郎方苞在当时名声很大,同乡刘大櫆承续他。姚鼐的伯父姚范与刘大櫆交情深厚,姚鼐原本在家庭和师友之间有点名气,因此更加得以长进,所写的文章高雅简练深刻古朴,尤其和欧阳修、曾巩的文风非常接近。当时的人认为他的文章有古人不曾提到的地方,他的文辞比方苞豪放,道理比刘大櫆深刻。三个人都是桐城籍,世人传颂他们为桐城派。
    (节选自《清史稿·姚鼐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注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樗蒱:一种博戏的掷具,长条形,末端尖锐。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②至于泰安 至于:到达了
    ③道皆砌石为磴 为:作为
    ④道少半,越中岭 少半:不到一半
    ⑤崖限当道者 限:限制
    ⑥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偻:脊背弯曲,鞠躬状
    ⑦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失:模糊或缺失
    ⑧石苍黑色,多僻不当道者 当道:挡道,拦路
    A.①④B.②⑦C.③⑥D.⑤⑧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C.或曰,此东海也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11.下列对的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色的山背负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我们)停留在半山腰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
    D.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12.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面“阴”。由此可知,汶水在泰山之南,济水在泰山之北。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一道为“城”,外边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泛指城墙。
    C.泰山有东、西、南、北四座天门。“循东谷入,道有天门”和“世皆谓之天门云”指的不是一座天门。
    D.“是月丁未”“戊申晦”中“丁未”“戊申”属天干地支纪日法,两日相连,“戊申晦”指戊申日夜晚。
    本文作者姚鼐为“桐城四祖”之一,“桐城派”是清代最大散文流派,文风自然纯朴、清正雅洁。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体会这一特点。
    13.对“登临之前”的描述,动词的恰当使用体现了这一特点。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穿 历 越B.历 越 穿
    C.历 穿 越D.穿 越 历
    14.描述“登山过程”时多用省略句,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请依据语境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内容。
    省主语:中谷( )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省宾语:余始循( )以入
    省谓语: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15.作者选择“山雪”“晚日”“云雾”三个意象描写“登临之后”的景色,语言非常洗练,且极富画面感。请任选一个意象,结合相关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9.D 10.B 11.C 12.D 13.C 14. 之水 中谷 以入 15.示例1:“而半山层雾若带然”为傍晚登山所见之景,半山居雾若带,动态的雾由于远观像缠绕在山腰的丝带,亦静亦动,动静结合,尽得动静结合之法。
    示例2:“苍山负雪”运用拟人修辞,写山背负着雪,赋予山以人的动作,又者用青山、白雪组成了一幅苍山白雪图,苍青色的山,皑皑白雪,色彩搭配,充满画面感。
    示例3:“望晚日照城郭”描写夕阳照耀城郭,用夕阳晚照之景概括俯瞰泰安城的景象,描绘出晚日城郭的图景,语言洗练。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⑤限,门槛,用作状语,像门槛一样。句意: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
    ⑧当道,对着道路。句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以,在。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以,连词,相当于“而”。句意: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
    B.而,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句的舒缓。句意: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而,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句的舒缓。句意: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C.或,有的人。句意:有人说,这是东海。
    或,有的(地方)。句意: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
    D.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句意: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者,……的东西,句意: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半山居雾”指的是在山腰停留的云雾。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戊申晦’指戊申日夜晚”错误,“晦”指的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齐河、长清”都是地名,因此用经过,即“历”;“泰山西北谷”指山谷,因此用“穿”;“长城之限”指长城的界限,因此用“越”。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之省略句的能力。
    由“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可知,环绕泰安城下的是水,因此省略了“之水”。
    由“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可知,最初顺着中谷进入,因此省略了“中谷”。
    由“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可知,后来顺着西谷进入,因此省略了“以入”。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句子的能力。
    “而半山层雾若带然”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作者傍晚登山所见之景,半山停留的云雾像一条带子,动态的雾由于远观像缠绕在山腰的丝带,将动态的景写成静态的景,亦静亦动,动静结合,尽得动静结合之法。
    “苍山负雪”意思是: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运用拟人的修辞,将山被雪覆盖,说成苍山背负着白雪,赋予山以人的动作行为,同时,山的苍青色与雪的白色,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苍山白雪图,通过色彩的搭配,呈现出画面感。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运用比喻修辞,从俯瞰视角描写眼前所见之景,将晚日照耀的汶水、徂徕比作一幅画,描写夕阳照耀城郭,用夕阳晚照、如画之景概括俯瞰泰安城的景象,语言洗练,极富画面感。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望岱岳
    清·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①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注】①秦碑,秦相李斯当年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碑,为泰山上的著名古迹。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大雪初霁后的泰山景色,突出泰山雪景的壮观。
    B.首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意境相似,“烟”都指云雾。
    C.“光连”句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用了通感。
    D.尾联诗人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以问句作结抒发诗人想要登山极望之情。
    17.施闰章的《雪中望俗岳》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文如下)都描写了雪后泰山的雄奇壮丽,试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描写有何不同。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答案】16.B 17.(1)从描写手法上看:施诗主要借助山峰残雪、众壑冰泉、千盘云路、银白雪影等意象进行静态描写。姚文则通过不同意象的色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
    (2)从修辞手法上看:施诗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姚文以“若樗蒲”“若偻”等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雪后泰山雄伟壮丽的意境。
    (3)从描写的角度来看:施诗虚实结合,颔联实写冰泉和云路,突出严寒险峻高远;颈联想象山影雪光,极力渲染泰山的巍峨。姚文则实写泰山的雄奇壮丽。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意境相似”错,“烟涛微茫信难求”,营造了一种虚无缥缈、模糊不清的意境;“碧海烟归尽”,营造了一种海天辽阔,东海波涛不兴,风烟俱净的意境。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描写意象、手法、角度等的鉴赏能力。
    比较两文描写雪后泰山的不同之处,可从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进行比较。
    先看描写手法:
    施诗首联从远景落笔,写出雪后天空晴朗,烟云散尽,残雪中高高耸立的山峰更显苍翠;颔联则是从另一角度对雪中泰山加以描绘。“雪半残”描绘岱岳之上半端被积雪所覆盖之状。颔联写近望岱岳之局部形象。诗人选取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冰泉”与“云路”两种意象。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颈联则则纯是写雪景,“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由此可见,施诗主要借助山峰残雪、众壑冰泉、千盘云路、银白雪影等意象进行静态描写。而姚文则通过“异色”“成五彩”“正赤如丹”“绛皓驳色”等不同意象的色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
    再看修辞手法:
    施诗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燕齐白”从横向角度写泰山之雪使“燕齐”之地都映衬得白茫茫,此极雪泰山降雪之大。后一句则写积雪在晴日下之反光,使天与地皆寒光耀眼,寒气逼人,这是从纵向角度写雪“光”之强。而姚文则运用比喻,如“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把远处顶着白雪的山比喻成“摴蒱”,“而皆若偻”,把泰山周围比泰山低的山说成“若偻”,写出泰山的巍峨。
    最后看描写角度:
    施诗虚实结合,颔联前句写岱岳之泉水已结成百丈冰,垂悬于众多山壑的崖壁上,以显示雪中岱岳之严寒冷峻;后句写山路上云气浓密,千折百回,又显示岱岳之险峻高远。这是实写。而颈联专写遥望岱岳积雪之感受,从纵横两个角度表现雪之“自”与“寒”,视野开阔,境界深远。此乃想象之辞,而非实景。而姚文描写泰山日出的整个过程,描写泰山风光,则全是实写。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 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烘托手法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本文简练的语言特色。
    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三多”
    “三少”
    “三无”
    多石
    少土
    无瀑水
    多平方
    少圆
    无鸟兽音迹
    多松
    少杂树
    无树
    篇目
    比较点
    《百姓的江天》
    《登泰山记》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相结合
    写景顺序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
    描绘画面
    斑斓闪耀的江天日落图、安谧宁静的江天落霞图

    文章主旨
    表达③ 。
    表达④ 。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精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精品课时作业,文件包含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docx、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分层练习-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第21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21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训练,阅读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2.1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