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小学语文四下 教案
- 四下《海上日出》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下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下《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下《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四下《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学习“臀”“蜒”等6个生字的读音,会写“窄”“额”“端”等15个生字,积累“聚集”“宽广”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试着画出简单的路线图。
3.重点聚焦描写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做游客,明白游览顺序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不仅地面有……地下也有……(出示图片),这是—(学生接读)。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到这儿游览过,并且写下了一篇游记。(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解题:你知道题目中“记”是什么意思吗?“记”是记录、描写的意思,游记就是描写一次游览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文章。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可以叫“记(地点)”或者“游(地点)”,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也可以叫作—(生答)《游金华的双龙洞》。
3.学习“蜿蜒”。(指名读,出示长城图片。)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蜿蜒”是什么意思呢?在这篇课文中,“蜿蜒”写什么?到书上找一找。
4.(生读句子)正因为如此,这个洞才叫双龙洞。
5.小结: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人物。
6.说起游览,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词——顺序。游览一定会有一定的顺序,因为景物不止一处。那么,同学们今天先做一回游客,跟着作者一起,看看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
(1)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提示:请留意作者游览时的景点,一边读一边圈画。)
(2)你能根据提示完成填空吗?可以和同桌合作完成。(出示教材第68页的课后练习)
路上→( )→( )→( )→( )→出洞
要点: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3)游览的线路图还可以画成一幅示意图,这样看起来更清楚,和老师一起画一画。叶圣陶爷爷从罗店入山之后,一路迎着溪流,首先来到了洞口,其次进入外洞,接着经过孔隙,然后到达内洞,最后原路返回。(画图,贴词。)
板块二:找一找,知晓行程路线
(指路线图)这么多的景点,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巧妙串联,让我们读起来感到流畅自然的呢?里面有一个秘密——行程路线。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写行程路线的句子。
如第一处在课文第2自然段,“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第二处在第3自然段,“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些能明显发现地点转换的句子散落在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中,有的出现在段首,有的出现在段尾。
2.交流并朗读这些句子。(女生读一句,男生读一句。)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板块三:学作者,写出景物特点
1.同学们,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游记,我们都觉得写得很好,很生动。一篇好的游记,除了写清楚游览的顺序,交代行程路线外,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有自己感受到的,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是游记文体的特点。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在游双龙洞的过程中,哪一处景点最让叶圣陶爷爷感到好奇、感到刺激、印象最深呢?
2.理解词义。
(出示词语“孔隙”)同学们,你觉得“孔”是什么?“隙”是什么?
孔:小洞、窟窿;隙:缝隙、裂缝。孔隙就是很小的裂缝,狭小的缝。
3.那么,同学们,从这个词语中,你能知道孔隙这处景点的特点是什么吗?
4.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又窄又小的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的句子、圈一圈有关的词语。
5.交流,学学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写出景物特点)。
(1)写小船的小直接写出孔隙的狭小,让人印象深刻。“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请你说出这两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小船很小)
老师把它改动一下,请同学们仔细看。“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发现课文中的两句话竟然用四个“小 ”,叶圣陶爷爷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
那你还能从哪个词中看出小船的小呢?请说说你的理解。(与平时乘的船相比)
作者仅仅在写小船的小吗?(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师生合作朗读体会)
小结:叶圣陶爷爷并没有用我们常用的具体数字来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2)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学习生字“臀”。“臀”是月字旁的字,(举例)这些偏旁的字和肉有关。你知道“臀部”的“臀”指的是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屁股)
看这句话,作者把和船底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做动作)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用词多么准确),让人似乎有种小心翼翼的感觉。
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孔隙的特点就是窄小。
(3)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读词“额角”。
(生读句子)这里写了什么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给你这样的感觉?
挤压:(做手势)这是什么感觉?山石真的在挤压吗?其实是作者的一种感觉,山石真的会挤压过来吗?真的会撞破额头,擦伤鼻子吗?(引导学生关注词语“稍微”“一点儿”“准会”,朗读体会。)
这两句话都是写作者的感觉。作者正是用通过孔隙的感觉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4)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这句写什么呢?(进洞的方式)
写工人拉绳子这种进洞的方式其实还是为了写出了孔隙的窄小。
6.过狭小的孔隙让叶圣陶爷爷印象深刻,所以他用了很多笔墨和篇幅来详细描写这个景点,而其他的景点略写,这就叫重点突出。
7.再读读第5自然段。
8.小结:虽然每句话都在写孔隙的狭小,可是是不一样的,小船的小和特别的拉船方式是作者在景区的见闻(板书:见闻),后面几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板书:感受)。叶圣陶爷爷不愧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能把见闻和感受结合起来。你们看,孔隙狭小的特点写得多清楚啊。我们写游记的时候要学习这种方法,不仅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写写感受。(写出特点)
板块四:写一写,写清景物特点
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是华山的长空栈道(播放视频)。如果你现在就在这个长空栈道的第二段的出发点,你会看到什么?走在这个栈道上,你会感受到什么?请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写一段文字,试着将见闻和感受结合起来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字词,了解洞名,沿途春色,感悟匠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