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图文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峨眉山月歌,整体感知,思思念故乡和友人,江南逢李龟年,课外古诗词诵读,本课目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自由诵读,梳理大意,知人论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素养)
峨眉山月歌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小船)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我思念着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进发。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开元十二年(724)秋,24岁的李白怀抱远大抱负,沿长江而下,辞亲远游。峨眉山是诗人不久前游览的蜀中山水。
这首诗总共有28个字,其中有5个地名,请大家找出来,并思考这首诗歌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入) (流)(夜发)(向) (下)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景图,抒发了诗人行江思友之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长沙的时候所作。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①逢:相逢。 ②李龟年:唐代著名的乐师。③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④寻常:经常。⑤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⑥几度:多次。⑦闻:听到。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岐王宅里寻常见,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1.诵读古诗词,体会诗歌的声韵美。2.理解诗歌大意,初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学会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重点字词理解: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强(qiǎnɡ):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怜:怜爱,怜惜。傍:靠近。
诗词大意: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怜惜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送酒】: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宏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岑高”。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此诗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所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唐)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勉强登高。
顺势用典,凄凉、惆怅之感。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重点字词理解: 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 芦管:笛子。 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尽:全。
诗词大意: 回乐烽火台前的沙漠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惨白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清的芦笛,一夜间戍边将士个个眺望故乡。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边塞月夜图 景
月夜听芦管 声
征人尽望乡 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词解读,鉴赏品味,纳兰性德,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浣溪沙,字词解释,全词大意,主旨点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式微优质课件ppt,共58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本课综合与测试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课目标,背一背,方法小贴士,自由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梳理大意,知人论事,细读诗词,意象分析意境,夜上受降城闻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