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01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02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03
    还剩8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共8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酗酒危害人类健康,关于癌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海南,8,3分)我国航天员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顺利进入空间实验室,并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与工作。航天服具有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下列有关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
    B.能阻隔太空中各种射线,避免航天员机体细胞发生诱发突变
    C.能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维持航天员的体温恒定不变
    D.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避免航天员的肺由于环境压力变化而发生损伤
    答案 C 根据题干信息“航天服具有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可推测航天服具有清除微量污染的功能,也能阻隔射线,避免射线对人体细胞的诱变作用,还能调控压力,利于航天员维持自身胸腔的压力平衡,保证肺的正常功能,故A、B、D正确。正常人的体温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接近37 ℃,一天内变化幅度一般不超过1 ℃),不是恒定不变的,C错误。
    2.(2023湖南,3,2分)酗酒危害人类健康。乙醇在人体内先转化为乙醛,在乙醛脱氢酶2(ALDH2)作用下再转化为乙酸,最终转化成CO2和水。头孢类药物能抑制ALDH2的活性。ALDH2基因某突变导致ALDH2活性下降或丧失。在高加索人群中该突变的基因频率不足5%,而东亚人群中是30%~5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对于高加索人群,东亚人群饮酒后面临的风险更高
    B.患者在服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的药物或食物
    C.ALDH2基因突变人群对酒精耐受性下降,表明基因通过蛋白质控制生物性状
    D.饮酒前口服ALDH2酶制剂可催化乙醛转化成乙酸,从而预防酒精中毒
    答案 D 乙醇在人体内先转化为乙醛,ALDH2可催化乙醛转化为乙酸,ALDH2基因突变会导致ALDH2活性下降或丧失,使乙醛代谢减慢,并在体内积蓄,从而引起人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由题意可知,东亚人群中ALDH2突变基因的频率大于高加索人群,所以相较于高加索人群,东亚人群饮酒后面临的风险更高,A正确;头孢类药物能抑制ALDH2的活性,从而使乙醛的代谢过程减慢,所以患者在服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的药物或食物,B正确;ALDH2是一种蛋白质类酶,由上述分析可知,ALDH2基因突变会使ALDH2活性下降或丧失,从而使人的酒精耐受性下降,这表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类酶的活性来控制(并非是直接控制,而是间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C正确;ALDH2酶制剂口服后会被消化酶水解,不能再催化乙醛转化成乙酸,D错误。
    3.(2023广东,2,2分)中外科学家经多年合作研究,发现circDNMT1(一种RNA分子)通过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结合诱发乳腺癌,为解决乳腺癌这一威胁全球女性健康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53基因突变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B.p53蛋白能够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C.circDNMT1高表达会使乳腺癌细胞增殖变慢
    D.circDNMT1的基因编辑可用于乳腺癌的基础研究
    答案 C 抑癌基因(如p53)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B正确;由于circDNMT1与抑癌基因p53表达的蛋白结合可诱发乳腺癌,故circDNMT1高表达更易诱发乳腺癌,使癌细胞增殖变快,C错误;通过基因编辑改造circDNMT1序列,可用于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理,D正确。
    4.(2023湖南,15,4分)(不定项)为精细定位水稻4号染色体上的抗虫基因,用纯合抗虫水稻与纯合易感水稻的杂交后代多次自交,得到一系列抗虫或易感水稻单株。对亲本及后代单株4号染色体上的多个不连续位点进行测序,部分结果按碱基位点顺序排列如表。据表推测水稻同源染色体发生了随机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示例:A/G表示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一条DNA 上为A-T碱基对,另一条DNA上为G-C碱基对
    A.抗虫水稻1的位点2-3之间发生过交换
    B.易感水稻1的位点2-3及5-6之间发生过交换
    C.抗虫基因可能与位点3、4、5有关
    D.抗虫基因位于位点2-6之间
    答案 ACD 题表中的6个位点均位于水稻4号染色体上,由亲本6个位点测序结果可知,F1的4号染色体中一条为6个A,另一条为6个G,即相应的6个位点均应为A/G ,故若亲代减数分裂过程中未发生互换,则后代4号染色体6个位点碱基序列为6个A/A、6个G/G或6个A/G三种类型。由抗虫水稻1的6个位点碱基序列可知,其2条4号染色体上的6个位点碱基序列均为GGAAAA,说明亲代产生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含位点1、2的片段或含位点3、4、5、6的片段发生过互换,即位点2-3之间发生过交换,形成的GGAAAA雌雄配子结合发育形成该抗虫水稻1,A正确。同理易感水稻1的位点1-2及5-6之间发生过交换,B错误。由纯合抗虫水稻亲本、抗虫水稻1、抗虫水稻2的位点3、4、5均有A,而纯合易感水稻亲本、易感水稻1的位点3、4、5均无A可知,抗虫基因可能与位点3、4、5有关,C正确。抗虫水稻1的位点1、2为G/G,位点2-3之间发生过交换,但仍抗虫;抗虫水稻2位点6为G/G,位点5-6之间发生过交换,但仍抗虫,说明交换片段上应不含抗虫基因,故抗虫基因位于2-6之间,D正确。
    5.(2022福建,15,4分)无义突变是指基因中单个碱基替换导致出现终止密码子,肽链合成提前终止。科研人员成功合成了一种tRNA(sup-tRNA),能帮助A基因第401位碱基发生无义突变的成纤维细胞表达出完整的A蛋白。该sup-tRNA对其他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过程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模板链上色氨酸对应的位点由UGG突变为UAG
    B.该sup-tRNA修复了突变的基因A,从而逆转因无义突变造成的影响
    C.该sup-tRNA能用于逆转因单个碱基发生插入而引起的蛋白合成异常
    D.若A基因无义突变导致出现UGA,则此sup-tRNA无法帮助恢复读取
    答案 D A基因转录出的mRNA上色氨酸对应的位点由UGG变为UAG,说明A基因模板链上色氨酸对应的位点由ACC突变为ATC,A错误;该sup-tRNA并没有修复突变的基因A,而是通过在翻译过程中恢复读取以逆转因无义突变造成的影响,B错误;依题意可知,该sup-tRNA能用于逆转因单个碱基发生替换(不是插入)而引起的蛋白合成异常,C错误;若A基因无义突变导致出现UGA,而此sup-tRNA上的反密码AUC仅能识别密码子UAG,故无法帮助UGA突变恢复读取,D正确。
    6.(2022广东,11,2分)为研究人原癌基因Myc和Ras的功能,科学家构建了三组转基因小鼠(Myc、Ras及Myc+Ras,基因均大量表达),发现这些小鼠随时间进程体内会出现肿瘤(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正常增殖
    B.三组小鼠的肿瘤细胞均没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C.两种基因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异常的蛋白质
    D.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
    答案 D 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其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A错误;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B错误;两种基因在人体细胞内编码功能正常的蛋白质,C错误;由题图可知,与两种基因单独大量表达时相比,两种基因同时在小鼠体内大量表达时,肿瘤小鼠的比例显著增大,且出现肿瘤小鼠的时间提前,说明两种基因大量表达对小鼠细胞癌变有累积效应,D正确。
    7.(2022湖南,5,2分)关于癌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成纤维细胞癌变后变成球形,其结构和功能会发生相应改变
    B.癌症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大多数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
    C.正常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变成癌细胞,原因是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
    D.乐观向上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
    答案 C 细胞癌变后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均会发生相应改变,A正确;通常细胞癌变具有多个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故癌症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B正确;一般来说,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细胞癌变的机理是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或者原癌基因过量表达等,C错误;乐观向上的心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D正确。
    8.(2021湖南,9,2分)某国家男性中不同人群肺癌死亡累积风险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吸烟的男性人群中,年龄越大,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
    B.烟草中含有多种化学致癌因子,不吸烟或越早戒烟,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低
    C.肺部细胞中原癌基因执行生理功能时,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
    D.肺部细胞癌变后,癌细胞彼此之间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答案 C 由题图可知,长期吸烟的男性人群中,年龄越大,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高,A正确;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化学物质可以导致细胞癌变,不吸烟或越早戒烟,肺癌死亡累积风险越低,B正确;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其指导合成细胞正常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蛋白质,因此,原癌基因执行生理功能时,细胞生长和分裂正常,C错误;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D正确。
    9.(2021湖南,15,4分)血浆中胆固醇与载脂蛋白apB-100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LDL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将胆固醇运输到细胞内,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PCSK9基因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突变,当突变使PCSK9蛋白活性增强时,会增加LDL受体在溶酶体中的降解,导致细胞表面LDL受体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引起LDL受体缺失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B.PCSK9基因的有些突变可能不影响血浆中LDL的正常水平
    C.引起PCSK9蛋白活性降低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D.编码apB-100的基因失活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
    答案 C LDL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将胆固醇运输到细胞内,从而降低血浆中胆固醇含量,但引起LDL受体缺失的基因突变可使胆固醇进入细胞的过程受阻,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A正确;PCSK9基因可以发生多种类型的突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PCSK9基因的有些突变可能不影响PCSK9蛋白的活性,即不影响血浆中LDL的正常水平,B正确;据题意知,引起PCSK9蛋白活性增强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表面的LDL受体减少,从而使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C错误;编码apB-100的基因失活,会导致载脂蛋白无法形成,不能与血浆中胆固醇结合形成LDL,使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D正确。
    10.(2021浙江6月选考,6,2分)α-珠蛋白与α-珠蛋白突变体分别由141个和14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第1—138个氨基酸完全相同,其余氨基酸不同。该变异是由基因上编码第139个氨基酸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该实例不能说明( )
    A.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B.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DNA片段的缺失导致变异
    D.该变异导致终止密码子后移
    答案 C 该变异是由基因上编码氨基酸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属于基因突变,A不符合题意;基因结构发生改变后,相应的蛋白质也发生了改变,表明基因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不符合题意;该变异是由基因上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的,而DNA中有基因序列和非基因序列,DNA片段的缺失不一定导致变异,C符合题意;该变异导致相应的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由141个变为146个,而两者前138个氨基酸完全相同,且该变异由基因上编码第139个氨基酸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引起,则该变异导致其转录的mRNA上终止密码子后移,使最终合成的蛋白质多了5个氨基酸,D不符合题意。
    11.(2021天津,3,4分)动物正常组织干细胞突变获得异常增殖能力,并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可恶变为癌细胞。干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序列不变 B.DNA复制方式不变
    C.细胞内mRNA不变 D.细胞表面蛋白质不变
    答案 B 干细胞发生癌变,其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因此DNA序列会变,A错误;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DNA半保留复制的方式不变,B正确;基因突变后,DNA碱基序列改变,以其为模板转录出的mRNA会变,翻译出的蛋白质同样会发生改变,C、D错误。
    12.(2021天津,8,4分)某患者被初步诊断患有SC单基因遗传病,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调查其家系发现,患者双亲各有一个SC基因发生单碱基替换突变,且突变位于该基因的不同位点。调查结果见下表。
    注:测序结果只给出基因一条链(编码链)的碱基序列,[605G/A]表示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位碱基分别为G和A。其他类似。
    若患者的姐姐两条同源染色体上SC基因编码链的第605和731位碱基可表示为下图1,根据调查结果,推断该患者相应位点的碱基应为( )
    图1
    A B C D
    答案 A 由于患者双亲正常但都有一个SC基因突变而且突变的位点不同,假设正常基因为A,则母亲的突变基因为A相对应的等位基因A1,父亲的突变基因为A2,那么母亲的基因型为AA1,父亲的基因型为AA2,其姐姐是正常的且测序结果如图1所示,则其姐姐的基因型为AA,A基因的编码链碱基序列为,A1的编码链序列为,A2的编码链序列为。患者遗传了母亲的致病基因A1和父亲的致病基因A2而患病,故其相应位点序列为。
    13.(2019天津理综,4,6分)叶色变异是由体细胞突变引起的芽变现象。红叶杨由绿叶杨芽变后选育形成,其叶绿体基粒类囊体减少,光合速率减小,液泡中花青素含量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红叶杨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位点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识别
    B.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可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
    C.两种杨树叶光合速率可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进行比较
    D.红叶杨细胞中花青素绝对含量可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测定
    答案 C 本题借助对芽变个体的叶色变异分析,考查考生对比较、分析与推断方法的运用,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中分析与推断要素的考查。基因突变是基因上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无法通过显微镜观察识别,A错误;两种杨树叶绿体基粒类囊体的差异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B错误;两种杨树叶绿体类囊体数量的差异会导致光合速率不同,可以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进行比较,C正确;“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可以探究植物细胞的死活和细胞液浓度的大小,无法测定细胞中的花青素的绝对含量,D错误。
    14.(2018江苏单科,15,2分)下列过程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
    A.经紫外线照射后,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
    B.运用CRISPR/Cas9 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
    C.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
    D.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增加患癌风险
    答案 C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经紫外线照射可诱导基因发生突变,从而获得红色素产量高的红酵母,A不符合题意;运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属于基因突变,B不符合题意;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的机理是影响细胞的分化,不涉及基因突变,C符合题意;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属于基因突变,D不符合题意。
    思路点拨 本题旨在检测学生对基因突变实例的理解和判断。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透彻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实质和类型。
    15.(2016天津理综,5,6分)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
    注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
    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
    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
    答案 A 据表可知,核糖体S12蛋白结构改变后,突变型枯草杆菌的核糖体不能与链霉素结合,而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为100%,说明突变型枯草杆菌对链霉素具有抗性,A项正确;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B项错误;突变型是因为S12蛋白第56位的赖氨酸替换为精氨酸所致,该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C项错误;链霉素不能诱发基因突变,只是对枯草杆菌起选择作用,D项错误。
    方法技巧 实验结果有时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审题时要从表格中找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然后用对照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审题。
    16.(2015海南单科,19,2分)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答案 B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项正确;物理因素如X射线等可提高突变率,B项错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均可引起基因突变,C项、D项正确。
    知识拓展 不同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不同。X射线等物理因素通过损伤细胞内的DNA导致基因突变,亚硝酸等化学因素通过改变核酸碱基导致基因突变,病毒通过影响宿主细胞DNA导致基因突变。
    17.(2018课标全国Ⅱ,6,6分)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答案 A 本题以癌细胞为背景,结合基因突变,综合考查癌细胞的特征,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归纳与概括的考查。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且癌细胞的细胞间黏着性降低,A错误,B正确;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导致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异常,使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C正确;致癌因子可能使细胞中遗传物质受到损伤,进而使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D正确。
    18.(2018浙江4月选考,7,2分)下列关于细胞癌变及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癌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但其增殖是有限的
    B.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的增加,使其易扩散转移
    C.有些物理射线可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
    D.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此分化大多可逆
    答案 C 本题通过细胞癌变,考查了生命观念素养。癌细胞的分裂失去控制,其增殖是无限的,A错误;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的减少,使其易扩散转移,B错误;有些物理射线如紫外线等可诱发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C正确;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此分化大多不可逆,D错误。
    19.(2016天津理综,6,6分)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可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
    C.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实验
    D.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答案 D 细胞癌变后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如变成球形),此类变化可使用显微镜观察判断,A正确;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追踪物质的转移途径,B正确;依据生物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还必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组,C正确;因为凋亡蛋白Q饲喂后会在消化道内分解而失去作用,所以研究凋亡蛋白Q的作用时,应该使用注射法,D错误。
    知识归纳 教材实验中应用到同位素标记法的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研究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转移研究的实验(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卡尔文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DNA半保留复制研究的实验等。
    20.(2014四川理综,7,6分)TGF-β1—Smads是一条抑制肿瘤的信号传递途径。研究表明,胞外蛋白TGF-β1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信号分子Smads,生成复合物转移到细胞核内,诱导靶基因的表达,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恶性肿瘤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因此易分散转移
    B.从功能来看,复合物诱导的靶基因属于抑癌基因
    C.复合物的转移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
    D.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靶细胞仍能正常凋亡
    答案 D 癌细胞易分散转移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有关,A正确;由题意可知靶基因的表达可阻止细胞的异常增殖,抑制细胞癌变,所以该基因属于抑癌基因,B正确;复合物作为信号分子,由细胞质进入细胞核诱导靶基因的表达,实现了细胞质向细胞核的信息传递,C正确;若该受体蛋白基因不表达,则不能阻止细胞的异常增殖,靶细胞可能会成为无限增殖的癌细胞,D错误。
    21.(2022北京,5,2分)蜜蜂的雌蜂(蜂王和工蜂)为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是单倍体,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由此不能得出( )
    A.雄蜂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B.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其体细胞的一半
    C.蜂王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不同
    答案 B 雄蜂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来,故其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无同源染色体,A正确;雄蜂精子和体细胞中均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故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中的相同,B错误;蜂王为二倍体,蜂王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蜜蜂的性别由染色体组数决定,果蝇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故二者的性别决定方式不同,D正确。
    22.(2018课标全国Ⅰ,6,6分)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 C 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突变只有基因突变一种类型,突变体M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但可在添加氨基酸甲的培养基上生长,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A、B正确;将M与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形成了另一种大肠杆菌X,说明突变体M与N共同培养时,二者之间发生了DNA转移(基因重组),形成了大肠杆菌X,突变体M与N之间的基因重组发生在DNA水平,RNA不能与DNA发生重组,C错误,D正确。
    23.(2013安徽理综,4,6分)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
    ①人类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②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③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④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⑤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知识。XYY综合征个体是由正常卵细胞和含有YY的异常精子结合形成的,该异常精子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条Y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有关,与同源染色体联会无关;线粒体的DNA突变与染色体行为无关;三倍体西瓜因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而高度不育;减Ⅰ后期一对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最终形成两种配子,因此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卵裂时进行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发生联会。故只有③④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
    24.(2014浙江理综,6,6分)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答案 A 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假设抗性基因为显性,则敏感型也表现为显性,假设不成立;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此基因不存在了,不能恢复为敏感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再经诱变仍有可能恢复为敏感型;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有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改变或不能编码肽链或肽链合成提前终止,所以A正确。
    25.(2014江苏单科,13,2分)下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出发菌株挑取200个
    单细胞菌株选出50株选出5株多轮重复筛选
    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
    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
    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
    答案 D X射线既可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引起基因突变,又能造成染色体片段损伤导致染色体变异;图中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人工定向选择过程。通过此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的其他性状未必符合生产要求,故不一定能直接用于生产;诱变可提高基因的突变率,但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不一定都会明显提高。
    26.(2023江苏,20,12分)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元中α-Synuclein蛋白聚积是主要致病因素。研究发现患者普遍存在溶酶体膜蛋白TMEM175变异,如图所示。为探究TMEM175蛋白在该病发生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帕金森综合征患者TMEM175蛋白的第4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说明TMEM175基因发生 而突变,神经元中发生的这种突变 (从“能”“不能”“不一定”中选填)遗传。
    (2)突变的TMEM175基因在细胞核中以 为原料,由RNA聚合酶催化形成 键,不断延伸合成mRNA。
    (3)mRNA转移到细胞质中,与 结合,合成一段肽链后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再由囊泡包裹沿着细胞质中的 由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突变的TMEM175基因合成的肽链由于氨基酸之间作用的变化使肽链的 改变,从而影响TMEM175蛋白的功能。
    (4)基因敲除等实验发现TMEM175蛋白参与溶酶体内酸碱稳态调节。如图1所示,溶酶体膜的 对H+具有屏障作用,膜上的H+转运蛋白将H+以 的方式运入溶酶体,使溶酶体内pH小于细胞质基质。TMEM175蛋白可将H+运出,维持溶酶体内pH约为4.6。据图2分析,TMEM175蛋白变异将影响溶酶体的功能,原因是

    (5)综上推测,TMEM175蛋白变异是引起α-Synuclein蛋白聚积致病的原因,理由是 。
    答案 (1)碱基替换 不能 (2)(4种)核糖核苷酸 磷酸二酯 (3)游离的核糖体 细胞骨架 空间结构 (4)磷脂双分子层 主动运输 H+不能被运出,使溶酶体内pH下降,酶的活性下降 (5)TMEM175蛋白变异引起溶酶体中蛋白酶的活性下降,导致α-Synuclein蛋白不能水解而聚积致病
    解析 (1)帕金森综合征患者TMEM175蛋白的第4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仅有一个氨基酸的改变是由相应基因中碱基的替换造成的。神经元属于已分化的体细胞,其发生的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2)mRNA的合成是通过转录过程完成的,原料为4种核糖核苷酸,连接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是磷酸二酯键,由RNA聚合酶催化形成。(3)细胞核中转录形成的mRNA转移到细胞质中,与游离的核糖体结合,合成一段肽链后,这段肽链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并初步加工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鼓出形成囊泡,囊泡沿细胞骨架到达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突变基因控制合成的肽链中,若氨基酸之间的作用发生变化使肽链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会影响TMEM175蛋白的功能。(4)溶酶体膜中,磷脂双分子层可对H+起屏障作用。溶酶体内部H+浓度高于膜外,故H+运入溶酶体的方式为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对比图1和图2,变异TMEM175蛋白不能将H+运出,导致溶酶体内部pH下降,其内水解酶的活性受影响,进而影响溶酶体的功能。(5)变异的TMEM175蛋白无法维持溶酶体内pH的相对稳定,进而影响溶酶体中蛋白酶的活性,导致细胞中α-Synuclein蛋白无法被分解,进而聚积致病。
    知识归纳 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为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
    27.(2022重庆,24,14分)科学家用基因编辑技术由野生型番茄(HH)获得突变体番茄(hh),发现突变体中DML2基因的表达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乙烯合成相关基因ACS2等的表达及果实中乙烯含量(图Ⅰ、Ⅱ),导致番茄果实成熟期改变。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Ⅰ中,基因h是由基因H编码区第146位碱基后插入一个C(虚线框所示)后突变产生,致使h蛋白比H蛋白少93个氨基酸,其原因是 。基因h转录形成的mRNA上第49个密码子为 。另有研究发现,基因H发生另一突变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上有一密码子发生改变,但翻译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和数量不变,原因是 。
    (2)图Ⅱ中,t1~t2时段,突变体番茄中DML2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量低于野生型,推测在该时间段,H蛋白对DML2基因的作用是 。突变体番茄果实成熟期改变的可能机制为:H突变为h后,由于DML2基因的作用,果实中ACS2基因 ,导致果实成熟期 (填“提前”或“延迟”)。
    (3)番茄果肉红色(R)对黄色(r)为显性。现用基因型为RrHH和Rrhh的番茄杂交,获得果肉为红色、成熟期为突变体性状的纯合体番茄,请写出杂交选育过程(用基因型表示)。




    答案 (1)h基因转录出的mRNA中,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GCC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2)促进DML2基因的转录过程 表达延迟 延迟 (3)RrHH和Rrhh番茄杂交获得F1,F1中选取红色早熟个体(RRHh、RrHh)分别自交,取果肉全部为红色的番茄植株(RRHh)的后代(RRHH、RRHh、RRhh)继续自交,所结果实均为红色晚熟(RRhh)的植株即目标番茄品种。
    解析 (1)基因h编码区第146位碱基后被插入碱基C,导致其转录出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使h蛋白比H蛋白少93个氨基酸。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密码子,编码第49个氨基酸的为第145~147位碱基。由题图可知,插入的碱基C为h基因的第147位碱基,可知h基因非模板链的第145~147位碱基为GCC,mRNA是以模板链为模板转录而来的,故其碱基序列与非模板链基本一致,只是mRNA中以U取代了DNA中T,故基因h转录形成的mRNA上第49个密码子为GCC。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当基因H发生另一突变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上有一个密码子发生改变,翻译的多肽链氨基酸序列和数量可能不变。(2)野生型番茄(HH)中有H蛋白,突变体番茄(hh)中没有H蛋白,t1~t2时段突变体番茄中DML2基因转录的mRNA相对量低于野生型,说明H蛋白促进DML2基因的转录过程。与野生型(HH)相比,突变体DML2基因mRNA相对量快速增加的时间相对较晚,乙烯合成相关基因ACS2转录出mRNA的时间相对较晚,乙烯含量快速上升的时间也相对较晚,这说明突变体中DML2基因的作用,导致果实中ACS2基因表达延迟,乙烯大量合成时间较晚,使果实成熟期延迟。(3)基因型为RrHH和Rrhh的番茄杂交,F1的基因型与表型为RRHh(红色早熟)、RrHh(红色早熟)、rrHh(黄色早熟),让F1中红色早熟个体(RRHh、RrHh)分别自交,果肉全部为红色的番茄植株基因型为RRHh,含有少量黄色果肉的植株基因型为RrHh,基因型为RRHh的子代(RRH_、RRhh)继续自交,所结果实均为红色晚熟(RRhh)的植株即目标番茄品种。
    28.(2022湖南,19,13分)中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国,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C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突变型1连续自交3代,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 。
    (2)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C1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5'-GACAG-3',导致第 位氨基酸突变为 。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解释突变体叶片变黄的机理 。(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GAG谷氨酸;AGA精氨酸;GAC天冬氨酸;ACA苏氨酸;CAG谷氨酰胺)
    (3)由C突变为C1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从突变型1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电泳条带表示特定长度的DNA片段),其结果为图中 (填“Ⅰ”“Ⅱ”或“Ⅲ”)。
    (4)突变型2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的另一突变基因C2所致。用突变型2与突变型1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能否确定C2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填“能”或“否”),用文字说明理由 。
    答案 (1)8/27 (2)243 谷氨酰胺 突变基因C1控制合成的有关酶结构异常,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叶片变黄 (3)Ⅲ (4)能 突变型1与突变型2杂交,子代出现一半黄色叶和一半绿色叶,只有C对C2为显性时,才会出现此现象
    解析 (1)突变型1是基因C突变为C1所致,C1C1在幼苗期致死,故突变型1的基因型为C1C,C1对C为显性。突变型1自交,F1成年植株中基因型及比例为1/3CC、2/3C1C,F1自交,F2成年植株中C1C占2/3×2/3=4/9,CC占2/3×1/3+1/3=5/9,F2自交所得F3中的成年植株中,C1C(黄色叶)占2/3×4/9=8/27,CC(绿色叶)占19/27。(2)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决定一个密码子,727除以3得242余1,第727位碱基位于第243个密码子中,变化的氨基酸也是第243位,密码子由GAG变为CAG,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谷氨酰胺。该突变改变了一个氨基酸,影响了酶的结构从而使酶的活性丧失,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叶片变黄。(3)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中电泳结果分析,C的长度为1 000 bp,C1存在一个酶切位点,会被酶切为两段,分别为750 bp和250 bp。突变型1的基因型为C1C,酶切后含有3种片段,故突变型1的电泳结果为Ⅲ。(4)突变型1(C1C)与突变型2杂交,子代出现一半黄色叶和一半绿色叶,类似测交,推测C对C2为显性。
    29.(2021广东,20,12分)(12分)
    果蝇众多的突变品系为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摩尔根等人选育出M-5品系并创立了基于该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可通过观察F1和F2代的性状及比例,检测出未知基因突变的类型(如显/隐性、是否致死等),确定该突变基因与可见性状的关系及其所在的染色体。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棒眼(B)对圆眼(b)为显性、红眼(R)对杏红眼(r)为显性,控制这2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 。
    (2)图10示基于M-5品系的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在F1代中挑出1只雌蝇,与1只M-5雄蝇交配。若得到的F2代没有野生型雄蝇、雌蝇数目是雄蝇的两倍,F2代中雌蝇的两种表现型分别是棒眼杏红眼和 ,此结果说明诱变产生了伴X染色体 基因突变。该突变的基因保存在表现型为 果蝇的细胞内。
    图10
    (3)上述突变基因可能对应图11中的突变 (从突变①、②、③中选一项),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使胚胎死亡。
    图11
    (4)图10所示的突变检测技术,具有的①优点是除能检测上述基因突变外,还能检测出果蝇 基因突变;②缺点是不能检测出果蝇 基因突变。(①、②选答1项,且仅答1点即可)
    答案 (1)伴性遗传 (2)棒眼红眼 隐性致死 棒眼红眼雌 (3)③ 某种关键蛋白质或酶合成过程提前终止而功能异常 (4)显性 同义
    解析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伴性遗传。(2)依据如图分析:F2代中雌性果蝇的表现型为棒眼杏红眼和棒眼红眼。由于F2代中没有野生型雄性,雌性果蝇的数量是雄性果蝇的两倍,所以野生型雄性致死,且其是由b、R所在的X染色体经辐射诱发基因突变产生致死基因导致的,F2中棒眼红眼果蝇也含有致死基因,但并不死亡,说明该致死基因为隐性。
    (3)分析图11,突变①中密码子ACU变为ACC,但两种密码子都决定苏氨酸,不会导致生物的性状改变;突变②密码子AAC变为AAA,决定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变为赖氨酸;突变③中密码子UUA变为UGA,UGA为终止密码子,会导致翻译终止。三种突变相比较,突变③对生物性状的影响最大,故题述致死突变最可能为突变③,该突变可能导致某种关键蛋白质或酶合成过程提前终止而功能异常,使胚胎死亡。(4)这种突变检测技术,在F2代中会出现带有突变基因的雄性和雌性个体,由于该基因在X染色体上,雄性体细胞只有一条X染色体,故可以检测是否为致死突变。根据带有突变基因的雌性个体的性状,可以推测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如出现突变性状则突变基因为显性。该技术的缺点是不能检测同义基因突变,原因是该突变没有导致生物的性状改变。
    30.(2014江苏单科,33,9分)有一果蝇品系,其一种突变体的X染色体上存在ClB区段(用XClB表示)。B基因表现显性棒眼性状;l基因的纯合子在胚胎期死亡(XClBXClB与XClBY不能存活);ClB存在时,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正常果蝇X染色体无ClB区段(用X+表示)。果蝇的长翅(Vg)对残翅(vg)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图中F1长翅与残翅个体的比例为 ,棒眼与正常眼的比例为 。如果用F1正常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残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 ;用F1棒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长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 。
    (2)图2是研究X射线对正常眼果蝇X染色体诱变示意图。为了鉴定X染色体上正常眼基因是否发生隐性突变,需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中 果蝇杂交,X染色体的诱变类型能在其杂交后代 果蝇中直接显现出来,且能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 ;如果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中 果蝇杂交,不能准确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 。
    答案 (9分)(1)3∶1 1∶2 1/3 1/27
    (2)棒眼雌性 雄性 杂交后代中雄果蝇X染色体来源于亲代雄果蝇,且X染色体间未发生交换,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正常眼雌性 X染色体间可能发生了交换
    解析 (1)P:Vgvg×Vgvg→长翅(Vg_)∶残翅(vgvg)=3∶1。P:X+XClB×X+Y→X+X+(正常眼)∶X+Y(正常眼)∶X+XClB(棒眼)∶XClBY(不能存活),所以F1中棒眼∶正常眼=1∶2。F1中正常眼长翅雌果蝇(1/3VgVgX+X+、2/3VgvgX+X+)与正常眼残翅雄果蝇(vgvgX+Y)杂交,子代中全为正常眼残翅概率=2/3×1/2=1/3,所以子代中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1×1/3=1/3。F1中棒眼长翅雌果蝇(Vg_X+XClB)与正常眼长翅雄果蝇(Vg_X+Y)杂交,子代中棒眼果蝇占1/3(与之前的计算方法和结果相同),残翅果蝇=2/3×2/3×1/4=1/9,所以子代中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1/3×1/9=1/27。(2)由题意知:棒眼(X+XClB)与射线处理的正常眼(X?Y)杂交,F1中雌性个体有X+X?和XClBX?两种。如果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互换,则会影响该隐性突变频率的准确计算,所以应选择有ClB存在的雌性个体,故确定让正常眼雄果蝇(X+Y)与F1中棒眼雌性果蝇(XClBX?)杂交,所得子代基因型为:X+XClB、X+X?、X?Y、XClBY(不能存活)。若发生隐性突变,则可在子代的雄性中直接显现出来,并且根据雄性中隐性突变性状的比例可准确计算隐性突变频率。
    31.(2016课标全国Ⅲ,32,12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 。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 为单位的变异。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
    答案 (1)少 (2)染色体 (3)一 二 三 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得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查。(1)基因突变是以基因中碱基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不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变异可改变基因的数量,所以基因突变中涉及的碱基对数目比较少。(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以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以发生以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3)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可产生Aa的子一代个体,最早在子一代中能观察到显性突变性状,子一代自交,最早在子二代中能出现显性突变纯合体,子二代自交,依据是否发生性状分离,可在子三代中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产生Aa的子一代个体,子一代自交,最早在子二代中能观察到隐性突变性状,表现为隐性突变性状的即为隐性突变纯合体。
    32.(2020课标全国Ⅰ,32,9分)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在不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下,产生基因重新组合的途径有两条,分别是 。
    (2)在诱变育种过程中,通过诱变获得的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原因是 ,
    若要使诱变获得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 (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2)控制新性状的基因是杂合的 通过自交筛选性状能稳定遗传的子代
    解析 (1)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的重新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同时,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2)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突变可分为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若为隐性突变,一般不会导致性状的改变。题干明确已获得新性状,说明一般发生了显性突变。杂合子在自交过程中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新性状一般不能稳定遗传。若要获得稳定遗传的新性状,即要求获得的是纯合子,可以通过连续自交获得。
    33.(2015浙江理综,32,18分)某自花且闭花授粉植物,抗病性和茎的高度是独立遗传的性状。抗病和感病由基因R和r控制,抗病为显性;茎的高度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D、d,E、e)控制,同时含有D和E表现为矮茎,只含有D或E表现为中茎,其他表现为高茎。现有感病矮茎和抗病高茎两品种的纯合种子,欲培育纯合的抗病矮茎品种。
    请回答:
    (1)自然状态下该植物一般都是 合子。
    (2)若采用诱变育种,在γ射线处理时,需要处理大量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 和有害性这三个特点。
    (3)若采用杂交育种,可通过将上述两个亲本杂交,在F2等分离世代中 抗病矮茎个体,再经连续自交等 手段,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矮茎品种。据此推测,一般情况下,控制性状的基因数越多,其育种过程所需的 。若只考虑茎的高度,亲本杂交所得的F1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则理论上F2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
    (4)若采用单倍体育种,该过程涉及的原理有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其过程(说明:选育结果只需写出所选育品种的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比例)。
    答案 (1)纯 (2)多方向性、稀有性(低频性) (3)选择 纯合化 年限越长 高茎∶中茎∶矮茎=1∶6∶9 (4)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解析 本题借助杂交育种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的能力;通过多种育种方式考查科学思维素养中的演绎与推理要素。(1)由题干信息“某自花且闭花授粉植物”可推知自然状态下该植物一般都是纯合子。(2)诱变育种时需要处理大量种子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稀有性(低频性)和有害性。(3)因为育种的目的是培育抗病矮茎品种,因此可在F2等分离世代中选择抗病矮茎个体,经过连续自交等纯合化育种手段,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抗病矮茎品种。一般情况下,杂交育种需要连续自交选育,因此控制性状的基因数越多,使每对基因都达到纯合的自交代数越多,所需的年限越长。茎的高度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同时含有D和E表现为矮茎,只含有D或E表现为中茎,其他表现为高茎,若只考虑茎的高度,亲本基因型为DDEE和ddee,亲本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DdEe,F1自交得到的F2中,D_E_∶(D_ee+ddE_)∶ddee=9∶6∶1。(4)遗传图解见答案。
    34.(2014课标全国Ⅰ,32,9分,0.665)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
    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答案 (1)抗病矮秆 (2)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将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
    解析 (1)通过杂交育种,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2)抗病与感病、高秆与矮秆各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均符合分离定律时,才可依据自由组合定律对杂交结果进行正确预测。(3)纯合抗病高秆和感病矮秆杂交获得F1,让F1与感病矮秆测交,若测交后代有抗病高秆、抗病矮秆、感病高秆和感病矮秆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1∶1,则这两对等位基因满足上述3个条件。
    方法技巧 孟德尔遗传规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故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应位于细胞核中。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测交是指用杂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而题干无杂合子,故应先杂交得到杂合子,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
    35.(2021北京,20,12分)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1)玉米果穗上的每一个籽粒都是受精后发育而来。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其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严重干瘪且无发芽能力的籽粒,这种异常籽粒约占1/4。籽粒正常和干瘪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 定律。上述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均发育为植株,自交后,有些植株果穗上有约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 。
    (2)为阐明籽粒干瘪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者克隆出候选基因A/a。将A基因导入到甲品系中,获得了转入单个A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假定转入的A基因已插入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请从下表中选择一种实验方案及对应的预期结果以证实“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
    (3)现已确认A基因突变是导致籽粒干瘪的原因,序列分析发现a基因是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见图1),使A基因功能丧失。甲品系果穗上的正常籽粒发芽后,取其植株叶片,用图1中的引物1、2进行PCR扩增,若出现目标扩增条带则可知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 。
    图1
    (4)为确定A基因在玉米染色体上的位置,借助位置已知的M/m基因进行分析。用基因型为mm且籽粒正常的纯合子P与基因型为MM的甲品系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用M、m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对F1植株果穗上干瘪籽粒(F2)胚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有1、2、3三种类型,如图2所示。
    图2
    统计干瘪籽粒(F2)的数量,发现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请解释类型3数量极少的原因。
    答案 (12分)(1)分离 2/3
    (2)Ⅲ④/Ⅱ③
    (3)Aa
    (4)基因A/a与M/m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距离近),其中a和M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导致产生同时含有a和m的重组型配子数量很少;类型3干瘪籽粒是由雌雄配子均为am的重组型配子受精而成。因此,类型3干瘪籽粒数量极少。
    解析 (1)甲品系玉米自交后的果穗上异常籽粒约占1/4,说明正常籽粒∶异常籽粒约为3∶1,进而说明籽粒正常和干瘪这对相对性状遵循分离定律;甲品系所结正常籽粒中纯合子约占1/3,杂合子约占2/3,其中杂合子自交后的果穗上有约1/4的干瘪籽粒。
    (2)将A基因导入甲品系a基因所在染色体的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新插入的A基因和原先的A/a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野生型玉米基因型为AA,甲品系基因型为AaOO,其转入单个A基因所得的转基因玉米的基因型可以写为AaAO,Aa和AO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配子有AA、Aa、AO、aO四种,且比例相等,其自交的性状分离比约为15∶1;甲品系(AaOO)与转基因玉米(AaAO)杂交所得子代中,干瘪籽粒约占1/8,则正常籽粒∶干瘪籽粒约为7∶1。综上可知,答案为Ⅲ④、Ⅱ③。
    (3)a基因是A基因中插入了一段DNA,使A基因功能丧失。引物1对应的是插入的片段,在引物1、2参与下能扩增出目标条带,说明A基因中插入了特定片段,进而说明存在a基因;而其为正常籽粒,说明存在A基因。综上所述,相应植株基因型为Aa。
    (4)A基因和M/m基因的位置关系有两种,一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二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类型1∶类型2∶类型3=1∶2∶1(只需考虑M/m)。由题干信息“类型1最多、类型2较少、类型3极少”可知,这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说明A/a基因和M/m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其中a和M在同一条染色体上(P基因型为AAmm,甲品系基因型为AaMM);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导致产生同时含有a和m的重组型配子数量很少;类型3干瘪籽粒是由雌雄配子均为am的重组型配子受精而成的。因此,类型3干瘪籽粒数量极少。
    36.(2018北京理综,30,17分)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Mp)侵染水稻引起的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与使用农药相比,抗稻瘟病基因的利用是控制稻瘟病更加有效、安全和经济的措施。
    (1)水稻对Mp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 。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观察自交子代 来确定。
    (2)现有甲(R1R1r2r2r3r3)、乙(r1r1R2R2r3r3)、丙(r1r1r2r2R3R3)三个水稻抗病品种,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三对抗病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根据基因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可将样本中的R1、r1、R2、r2、R3、r3区分开。这种方法可用于抗病品种选育中基因型的鉴定。
    ①甲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后,对F2不同植株的R1、r1进行PCR扩增。已知R1比r1片段短。从扩增结果(如图)推测可抗病的植株有 。
    ②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将甲、乙、丙三个品种中的抗病基因整合,选育新的纯合抗病植株,下列育种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
    a.甲×乙,得到F1
    b.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
    c.R1r1R2r2r3r3植株×丙,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d.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然后自交得到不同基因型的子代
    (3)研究发现,水稻的抗病表现不仅需要自身抗病基因(R1、R2、R3等)编码的蛋白,也需要Mp基因(A1、A2、A3等)编码的蛋白。只有R蛋白与相应的A蛋白结合,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若基因型为R1R1r2r2R3R3和r1r1R2R2R3R3的水稻,被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侵染,推测这两种水稻的抗病性表现依次为 。
    (4)研究人员每年用Mp(A1A1a2a2a3a3)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几年后甲品种丧失了抗病性,检测水稻的基因未发现变异。推测甲品种抗病性丧失的原因是 。
    (5)水稻种植区的Mp是由不同基因型组成的群体。大面积连续种植某个含单一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将会引起Mp种群 ,使该品种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无法在生产中继续使用。
    (6)根据本题所述水稻与Mp的关系,为避免水稻品种抗病性丧失过快,请从种植和育种两个方面给出建议: 。
    答案 (1)性状 性状是否分离 (2)①1和3 ②a、c、d、b (3)感病、抗病 (4)Mp的A1基因发生了突变 (5)(A类)基因(型)频率改变 (6)将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品种轮换/间隔种植;将多个不同抗病基因通过杂交整合到一个品种中
    解析 (1)水稻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相对性状。为判断某抗病水稻是否为纯合体,可让其自交。若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该水稻为杂合子;若自交后代没出现性状分离,则该水稻为纯合子。(2)①由于基因R1比r1片段短,可判断植株1、3中含有R1,故植株1、3抗病。②为培育R1R1R2R2R3R3植株,可先将甲×乙杂交,获得F1(R1r1R2r2r3r3),然后将F1与丙杂交,从二者后代中用PCR方法选出R1r1R2r2R3r3植株,再将R1r1R2r2R3r3自交获得不同基因型的子代,用PCR方法从中选出R1R1R2R2R3R3植株即可。(3)只有R蛋白与相应A蛋白结合后,水稻的抗病反应才能被激活,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可产生A2蛋白,故被该Mp侵染时,R1R1r2r2R3R3水稻表现为感病,r1r1R2R2R3R3水稻表现为抗病。(4)每年用基因型为A1A1a2a2a3a3的Mp人工接种水稻品种甲R1R1r2r2r3r3,两者只要有一者发生突变,水稻品种就可能失去抗性,若检测水稻基因未发现变异,那说明很可能是Mp的A1基因发生了突变。(5)由于自然选择,大面积连续种植单一抗病基因水稻品种,会引起Mp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使水稻品种的抗病性逐渐减弱直至丧失。(6)为避免水稻品种的抗病性丧失过快,我们可以将不同水稻品种间隔种植,或将多个不同抗病基因通过杂交整合到一个品种中。
    知识归纳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化学防治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污染,现在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种间关系(寄生、捕食、竞争等)实现害虫的防治,如引入害虫的天敌或引入专门寄生特定害虫的病毒等。
    考点2 染色体变异
    1.(2023湖北,16,2分)DNA探针是能与目的DNA配对的带有标记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可检测识别区间的任意片段,并形成杂交信号。某探针可以检测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特定DNA区间。某果蝇的Ⅱ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部分区段发生倒位,如图所示。用上述探针检测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体上“-”表示杂交信号),结果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 C 根据题干信息,DNA探针可以检测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特定DNA区间,形成杂交信号,由于果蝇体细胞中的Ⅱ号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该果蝇的Ⅱ号染色体一条正常,一条染色体发生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倒位现象,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所以正常Ⅱ号染色体会在每条染色单体的对应位置形成杂交信号,发生倒位的染色体,其探针识别区段会随倒位区段的颠倒发生颠倒,形成杂交信号的对应位置也就颠倒,结果如C所示。
    2.(2023江苏,10,2分)2022年我国科学家发布燕麦基因组,揭示了燕麦的起源与进化,燕麦进化模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燕麦是起源于同一祖先的同源六倍体
    B.燕麦是由AA和CCDD连续多代杂交形成的
    C.燕麦多倍化过程说明染色体数量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D.燕麦中A和D基因组同源性小,D和C同源性大
    答案 C 燕麦起源于燕麦属,AA和CCDD杂交得到异源三倍体ACD,ACD不育,需诱导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后才能形成AACCDD的燕麦,故燕麦是起源于同一祖先的异源六倍体,A、B错误;燕麦多倍化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C正确;燕麦中A和D基因组由A/D基因组祖先进化而来,二者与C基因组亲缘关系较远,故A和D基因组同源性大,D与C同源性小,D错误。
    3.(2023辽宁,2,2分)葡萄与爬山虎均是葡萄科常见植物,将二倍体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可获得无子葡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爬山虎和葡萄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爬山虎花粉引起葡萄果实发生了基因突变
    C.无子葡萄经无性繁殖产生的植株仍结无子果实
    D.无子葡萄的果肉细胞含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 A 由题意可知,二倍体爬山虎给二倍体葡萄受粉,会获得无子葡萄,说明两者杂交无法产生可育后代,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爬山虎的花粉刺激葡萄的子房发育成无子葡萄,原因是花粉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葡萄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没有发生基因突变,所以无子性状不会遗传,无子葡萄经无性繁殖产生的植株可以结子,B、C错误;无子葡萄的果肉细胞由母本子房发育而来,染色体组与母本相同,有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
    4.(2022浙江6月选考,3,2分)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所致。这种变异属于( )
    A.倒位 B.缺失 C.重复 D.易位
    答案 B 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正确。
    5.(2022湖南,9,2分)大鼠控制黑眼/红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某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红眼黑毛∶红眼白化=1∶1∶1∶1。该个体最可能发生了下列哪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
    答案 C 大鼠控制黑眼/红眼和黑毛/白化的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正常情况只能产生两种配子,测交后代只能出现两种表现型。根据题意,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相等,最可能是发生了易位,使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C项符合题意。
    6.(2022山东,5,2分)家蝇Y染色体由于某种影响断成两段,含s基因的小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获得XY'个体,不含s基因的大片段丢失。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其他均可存活且繁殖力相同。M、m是控制家蝇体色的基因,灰色基因M对黑色基因m为完全显性。如图所示的两亲本杂交获得F1,从F1开始逐代随机交配获得Fn。不考虑交换和其他突变,关于F1至F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
    B.各代均无基因型为MM的个体
    C.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逐代降低
    D.雌性个体所占比例逐代降低
    答案 D 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且亲本中s基因与M基因(灰色)在一条染色体上,所以杂交后代中含M基因的个体(灰色)含有s基因,为雄性,而不含M基因的个体(黑色)不含有s基因,为雌性,A正确。若存在基因型为MsMs的个体,则亲本应均含有Ms基因,而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双亲不能全为雄性,B正确。雌性亲本mmXX产生的配子为mX,雄性亲本MsmXO产生的配子为MsX、MsO、mX、mO,F1为MsmXX(XXY'型)∶MsmXO(XY'型)∶mmXX(雌)∶mmXO(致死)=1∶1∶1∶1;F1产生的雌配子为mX,雄配子有4种,为MsX∶MsO∶mX∶mO=3∶1∶3∶1,F2为MsmXX(XXY'型)∶MsmXO(XY'型)∶mmXX(雌)∶mmXO(致死)=3∶1∶3∶1;分析可知F1至F2,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由1/2降至1/4,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由1/3增至3/7,C正确,D错误。
    7.(2022江苏,18,3分)(多选)科研人员开展了芥菜和埃塞俄比亚芥杂交实验,杂种经多代自花传粉选育,后代育性达到了亲本相当的水平。图中L、M、N表示3个不同的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两亲本和F1都为多倍体
    B.F1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形成13个四分体
    C.F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类型为LM和MN
    D.F1两个M染色体组能稳定遗传给后代
    答案 AD 由题干和题图可知,两亲本及F1均有4个染色体组,且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均为四倍体,A正确;F1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MM(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L、N两个染色体组不同,则F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只有两个M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可联会配对形成8个四分体,B错误;F1减数分裂Ⅰ后期,联会的染色体分离,不能联会的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两个M染色体组中的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L和N的19条染色体中的每一条均随机移向一极,每极含有的L、N的染色体数目不定,故F1减数第二次分裂后产生的配子类型有多种,C错误;因两个M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可以正常进行减数分裂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故其能稳定遗传给后代,D正确。
    8.(2022湖北,20,2分)为了分析某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病因,对该患儿及其父母的21号染色体上的A基因(A1~A4)进行PCR扩增,经凝胶电泳后,结果如图所示。关于该患儿致病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B.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C.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D.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可能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
    答案 D 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病因是患儿的父亲或母亲的减数分裂异常,产生了含有两条21号染色体的精子或卵细胞。根据题中凝胶电泳结果图示可判断,患儿同时含有母亲体内21号染色体上的A2和A3基因,故患儿的病因是母亲减数分裂异常,产生了含有两条21号染色体的卵细胞。若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一条21号染色体可以同时含有A2和A3基因,产生同时含有A2和A3基因的卵细胞,可能因为卵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同一极,A、B正确;若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一条21号染色体不可能同时含有A2和A3基因,卵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才可能产生同时含有A2和A3基因的卵细胞,C正确,D错误。
    名师点睛 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病因是患儿的父亲或母亲的减数分裂异常,产生了含有两条21号染色体的精子或卵细胞。病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同一个子细胞;若考虑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正常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子染色体进入同一个子细胞。此题从分析A1~A4基因的凝胶电泳图入手,患儿含有A2、A3、A4基因,可知病因在母亲;明确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熟悉减数分裂和基因重组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9.(2021广东,11,2分)白菜型油菜(2n=20)的种子可以榨取食用油(菜籽油)。为了培育高产新品种,科学家诱导该油菜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完整植株Bc。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c成熟叶肉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将Bc作为育种材料,能缩短育种年限
    C.秋水仙素处理Bc幼苗可以培育出纯合植株
    D.自然状态下Bc因配子发育异常而高度不育
    答案 A 白菜型油菜为二倍体植株,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形成的植株Bc为单倍体,故Bc体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Bc作为育种材料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秋水仙素可诱导细胞染色体加倍,故Bc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纯合植株,C正确;因该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其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从而表现为高度不育,D正确。
    10.(2021浙江1月选考,4,2分)野生果蝇的复眼由正常眼变成棒眼和超棒眼,是由于某个染色体中发生了如图所示变化,a、b、c表示该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棒眼和超棒眼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 )
    A.缺失 B.重复 C.易位 D.倒位
    答案 B 由题意和图示可知,a、b、c表示该染色体中的不同片段,与正常眼果蝇相比,棒眼和超棒眼果蝇的某个染色体中片段b重复出现,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重复,B符合题意。
    11.(2021辽宁,9,2分)被子植物的无融合生殖是指卵细胞、助细胞和珠心细胞等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助细胞与卵细胞染色体组成相同,珠心细胞是植物的体细胞。下列有关某二倍体被子植物无融合生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有的是高度不育的
    B.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完整个体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C.由助细胞无融合生殖产生的个体保持了亲本的全部遗传特性
    D.由珠心细胞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 C 根据题意可知,卵细胞、助细胞可以直接发育成胚,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只有体细胞(二倍体)的一半,所以由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有的是高度不育的,A正确;细胞的全能性指的是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所以卵细胞直接发育成完整个体可以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助细胞和卵细胞都只含有母本细胞核遗传物质的一半,所以由助细胞无融合生殖产生的个体不能保持亲本的全部遗传特性,C错误;该被子植物是二倍体,珠心细胞是植物的体细胞,所以由珠心细胞无融合生殖产生的植株体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D正确。
    12.(2019浙江4月选考,2,2分)人类某遗传病的染色体核型如图所示。该变异类型属于(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 D 本题通过图像的观察考查染色体变异,考查学生观察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科学探究素养的考查。根据题图分析,该遗传病为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遗传病。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由于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从染色体核型上无法发现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染色体核型中没有体现有性生殖的过程,B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图中的染色体核型未表现出结构变异,C错误;染色体数目变异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图中21号染色体比正常个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13.(2020课标全国Ⅱ,4,6分)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答案 C 二倍体植物体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其配子是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组数减半,A正确;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非同源染色体, B正确;高等植物中只有雌雄异体的植物细胞中才有性染色体,而雌雄同体的植物细胞中是没有性染色体的,故高等植物的染色体组中不一定有性染色体,C错误;一个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所含基因也不相同,故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也是不相同的,D正确。
    14.(2020江苏单科,8,2分)下列叙述中与染色体变异无关的是( )
    A.通过孕妇产前筛查,可降低21三体综合征的发病率
    B.通过连续自交,可获得纯合基因品系玉米
    C.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白菜-甘蓝
    D.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
    答案 B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比正常人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不符合题意;连续自交获得纯合基因品系植株属于基因重组,不涉及染色体变异,B符合题意;植物体细胞杂交会导致杂种细胞含有两种植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涉及染色体数目变异,C不符合题意;普通小麦为六倍体,黑麦为二倍体,二者杂交产生不可育的异源四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可育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该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D不符合题意。
    15.(2017江苏单科,19,2分)一株同源四倍体玉米的基因型为Aaaa,其异常联会形成的部分配子也可受精形成子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表示的过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B.自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
    C.该玉米单穗上的籽粒基因型相同
    D.该植株花药培养加倍后的个体均为纯合子
    答案 B 本题通过对图示的分析与观察,综合考查了染色体变异与减数分裂和遗传的关系,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考查。题图中表示染色体正在发生联会过程,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据题图中异常联会可知,该同源四倍体玉米异常联会将出现染色体数量增加或减少的配子,所以其自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个体,B正确;该玉米可产生不同基因型的配子,所以其单穗上会出现不同基因型的籽粒,C错误;该植株正常联会可产生Aa、aa两种配子,所以花药培养加倍后可得到AAaa(杂合子)和aaaa两种基因型的四倍体,D错误。
    方法技巧 四倍体产生配子的分析方法
    (1)若四倍体基因型为aaaa,其减数分裂产生aa一种配子;
    (2)若四倍体基因型为AAaa,其减数分裂产生AA、Aa、aa三种配子,且比例为1∶4∶1;
    (3)若四倍体基因型为Aaaa,其减数分裂产生Aa、aa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
    16.(2016江苏单科,14,2分)下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答案 B 据图可知个体甲的变异是缺失,个体乙的变异是倒位,均会导致表型异常,A和D选项错误。个体甲自交,后代可能出现缺失染色体纯合个体致死现象,后代性状分离比不一定是3∶1,C项错误。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B项正确。
    知识拓展 同源染色体若其中一条染色体倒位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四分体呈“十字形”。
    17.(2015海南单科,21,2分)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 C 本题通过比较考查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运用归纳与概括、批判性思维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考查。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中碱基对序列的改变,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A项错误;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现型的改变,B项错误;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会使基因序列发生改变,且由于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引起DNA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见的,D项错误。
    易错警示 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基因的排列顺序。
    18.(2015江苏单科,10,2分)甲、乙为两种果蝇(2n),如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 D 本题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与观察,综合考查了染色体变异与减数分裂和遗传的关系,体现了对科学思维素养中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甲的1号染色体倒位形成乙的1号染色体,B错误;染色体倒位后,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改变,C错误;倒位后甲和乙杂交产生的F1的1号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减数分裂异常,A错误;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解题关键 正确判断题图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为倒位是解题的关键。
    19.(2014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B.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通过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可克服远缘杂交不育,培育出作物新类型
    答案 D 染色体片段的增加、缺失和易位等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错误;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A、B错误;远缘杂交得到的F1是不育的,通过诱导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而可育,由此可以培育作物新类型,D正确。
    20.(2013福建理综,5,6分)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变异及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图甲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变异,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Ⅰ四分体时期和减Ⅰ后期;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可产生含14号和21号,含14号+21号,只含14号,含21号和14号+21号,只含21号,含14号和14号+21号共6种精子;由于该男子可以产生含正常染色体的配子,所以其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故D项正确。
    21.(2015江苏单科,15,2分)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答案 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X射线诱变的结果,A错误;X射线诱变引起的突变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通过杂交实验,根据后代是否出现白花及白花的比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C正确;白花植株自交,若后代中出现白花则为可遗传变异,若无则为不可遗传变异,D正确。
    22.(2014四川理综,5,6分)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答案 B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甲、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可能是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也可能是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36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条,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属于新物种,D错误。
    23.(2013山东理综,27,14分)某二倍体植物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基因H、h在4号染色体上。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若基因M的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C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将由 变为 。正常情况下,基因R在细胞中最多有 个,其转录时的模板位于 (填“a”或“b”)链中。
    (2)用基因型为MMHH和mmhh的植株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植株测交,后代中宽叶高茎与窄叶矮茎植株的比例为 。
    (3)基因型为Hh的植株减数分裂时,出现了一部分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Hh型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 。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减数分裂时,偶然出现一个HH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 。
    (4)现有一宽叶红花突变体,推测其体细胞内与该表现型相对应的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其他同源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现只有各种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植株可供选择,请设计一步杂交实验,确定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是哪一种。(注:各型配子活力相同;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实验步骤: ;
    ②观察、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若 ,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Ⅱ.若 ,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Ⅲ.若 ,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答案 (1)GUC UUC 4 a
    (2)1/4 4∶1
    (3)(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交叉互换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染色体未分离
    (4)答案一: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杂交
    Ⅰ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
    Ⅱ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Ⅲ宽叶红花与窄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2∶1
    答案二:
    ①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杂交
    Ⅰ宽叶红花与宽叶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1
    Ⅱ后代全部为宽叶红花植株
    Ⅲ宽叶红花与窄叶红花植株的比例为2∶1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基因的功能、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的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1)由题意分析可知:基因M是以b链为模板从左向右进行转录,基因R则以a链为模板从右向左进行转录。(2)F1的基因型为MmHh,则F2中自交性状不分离的为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用隐性亲本与F2中宽叶高茎(M_H_)植株进行测交,后代中宽叶∶窄叶=2∶1,高茎∶矮茎=2∶1,所以宽叶高茎∶窄叶矮茎=4∶1。(3)Hh植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基因型应为HH或hh,出现了一部分基因型为Hh的细胞(根据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可排除基因突变),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缺失一条4号染色体的高茎植株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应有含H和不含H两种,若出现HH的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4号染色体未分离。(4)据题意分析可知,推断该突变体基因组成的最好方法是测交法,即用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白花植株(mr)杂交。分析可知:该窄叶白花植株可产生mr和O(不含mr)的配子,若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为图甲所示,其可产生MR和Mr两种配子,杂交后代为MmRr∶Mmrr∶MR∶Mr=1∶1∶1∶1,表现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1∶1;若为图乙所示,其可产生MR和M两种配子,杂交后代为MmRr∶Mmr∶MR∶M(幼胚致死)=1∶1∶1∶1,表现型为宽叶红花∶宽叶白花=2∶1;若为图丙所示,其可产生MR和O两种配子,杂交后代为MmRr∶mr∶MR∶OO(幼胚致死)=1∶1∶1∶1,表现型为宽叶红花∶窄叶白花=2∶1。另外,也可让该突变体与缺失一条2号染色体的窄叶红花植株(mR)杂交,根据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也可判断该突变体的类型。
    24.(2014山东理综,28,14分)果蝇的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短刚毛和长刚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用甲、乙、丙三只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杂交组合、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1)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杂交结果,推断乙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 或 。若实验一的杂交结果能验证两对基因E、e和B、b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丙果蝇的基因型应为 。
    (2)实验二的F1中与亲本果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
    (3)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F1中灰体果蝇8 400只,黑檀体果蝇1 600只。F1中e的基因频率为 。Ee的基因型频率为 。亲代群体中灰体果蝇的百分比为 。
    (4)灰体纯合果蝇与黑檀体果蝇杂交,在后代群体中出现了一只黑檀体果蝇。出现该黑檀体果蝇的原因可能是亲本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现有基因型为EE、Ee和ee的果蝇可供选择,请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预测,以探究其原因。(注: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各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①用该黑檀体果蝇与基因型为 的果蝇杂交,获得F1;
    ②F1自由交配,观察、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Ⅰ.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为基因突变;
    Ⅱ.如果F2表现型及比例为 ,则为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 (14分)(1)EeBb eeBb(注:两空可颠倒) eeBb
    (2)1/2
    (3)40% 48% 60%
    (4)答案一:①EE
    Ⅰ. 灰体∶黑檀体=3∶1
    Ⅱ. 灰体∶黑檀体=4∶1
    答案二:①Ee
    Ⅰ. 灰体∶黑檀体=7∶9
    Ⅱ. 灰体∶黑檀体=7∶8
    解析 (1)从实验一结果可推知甲、乙杂交组合的基因型为eebb×EeBb或eeBb×Eebb,从实验二可推知乙、丙杂交组合的基因型为EeBb×eeBb,故乙为EeBb或eeBb,若实验一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则杂交组合的基因型为eebb×EeBb,乙为EeBb,则丙为eeBb。(2)实验二中,亲本为EeBb×eeBb,其F1中EeBb基因型出现的概率为1/2×1/2,eeBb基因型出现的概率为1/2×1/2,与亲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1/2)+(1/2×1/2)=1/2,则与亲本基因型不相同的概率为1-1/2=1/2。(3)黑檀体果蝇ee的个体为1 600只,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p2+2pq+q2=1,即q2=1 600/(8 400+1 600)=0.16,q=0.4,即e的基因频率为0.4,E的基因频率为1-0.4=0.6;Ee的基因型频率为2pq=2×0.4×0.6=0.48;在没有迁入迁出、突变和选择等条件下,亲代与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且因亲代皆为纯合,故亲代中EE基因型频率为0.6,ee基因型频率为0.4。(4)若用基因型为EE的果蝇与该黑檀体果蝇杂交,基因突变情况下,F1为Ee,自由交配后,F2中灰体∶黑檀体=3∶1,染色体片段缺失情况下,F1为Ee、OE,自由交配时, 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O=2∶1∶1,自由交配后,F2中灰体∶黑檀体=4∶1。若用基因型为Ee的果蝇与该黑檀体果蝇杂交,基因突变情况下,F1为Ee∶ee=1∶1,自由交配后,F2中灰体∶黑檀体=7∶9,染色体片段缺失情况下,F1为Ee、Oe、OE、ee,则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O=1∶2∶1,自由交配后,F2中灰体∶黑檀体=7∶8。
    25.(2022河北,20,15分)蓝粒小麦是小麦(2n=42)与其近缘种长穗偃麦草杂交得到的,其细胞中来自长穗偃麦草的一对4号染色体(均带有蓝色素基因E)代换了小麦的一对4号染色体。小麦5号染色体上的h基因纯合后,可诱导来自小麦的和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交叉互换。某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基因T与等位可育基因t位于4号染色体上。为培育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小麦,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不育小麦的基因型是 ,F1中可育株和不育株的比例是 。
    (2)F2与小麦(hh)杂交的目的是 。
    (3)F2蓝粒不育株在减数分裂时理论上能形成 个正常的四分体。如果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来自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随机分配,最终能产生 种配子(仅考虑T/t、E基因)。F3中基因型为hh的蓝粒不育株占比是 。
    (4)F3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 变异。
    (5)F4蓝粒不育株和小麦(HH)杂交后单株留种形成一个株系。若株系中出现:
    ①蓝粒可育∶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非蓝粒不育=1∶1∶1∶1,说明 ;
    ②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1∶1,说明 。符合育种要求的是 (填“①”或“②”)。
    答案 (1)TtHH 1∶1 (2)获得h基因纯合(hh)的蓝粒不育株,诱导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交叉互换,从而使T基因与E基因交换到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以获得蓝粒和不育性状不分离的小麦 (3)20 4 1/16 (4)43 数目 (5)F4蓝色不育株体细胞中T基因和E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 F4蓝色不育株体细胞中T基因和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 ②
    解析 (1)亲本雄性不育小麦(HH)的不育基因T与等位可育基因t位于4号染色体上,由于只有tt雄性可育,只能产生含t的雄配子,雄性不育的基因型为Tt,故其基因型为TtHH,亲本小麦(hh)的基因型为tthh,因此F1中可育株(ttHh)∶不育株(TtHh)=1∶1。(2)F1中的不育株(TtHh)与蓝粒小麦(EEHH)杂交,F2中的蓝粒不育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TEHH、1/2TEHh,其中T基因和E基因分别来自小麦的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F2中的蓝粒不育株与小麦(hh)杂交可获得h基因纯合的蓝粒不育株,而h基因纯合后,可诱导来自小麦的和来自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交叉互换,使得T和E基因可以位于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从而获得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个体。(3)F2中的蓝粒不育株的4号染色体一条来自小麦,一条来自长穗偃麦草,其余染色体均来自小麦,为同源染色体,所以其减数分裂时理论上能形成20个正常的四分体。不同来源的4号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随机分配,仅考虑T/t、E基因时,若两条4号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则同时产生基因型为TE和O(两基因均没有)的两种配子,若两条4号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则产生基因型为T和E的两种配子,因此F2中的蓝粒不育株最终共产生4种配子。F2中的蓝粒不育株(1/2TEHH、1/2TEHh)产生TE配子的概率为1/4,产生h配子的概率是1/4,其和小麦(tthh)杂交,F3中基因型为hh的蓝粒不育株(TEthh)占比是1/4×1/4×1=1/16。(4)由F2中的蓝粒不育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可以确定形成F3中的蓝粒不育株中应含有两条4号染色体,且小麦染色体组成为2n=42,所以F3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有43条染色体,多了一条4号染色体,这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5)F2中的蓝粒不育株(TEHH、TEHh)和小麦(tthh)杂交,F3中的蓝粒不育株基因型为TEtHh和TEthh,含hh基因的个体可诱导T和E交换到同一条染色体上,即T基因和E基因连锁,其(TEthh)与小麦(ttHH)杂交,F4中的表型及比例为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1∶1,即F4中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且不发生交叉互换;F3中的蓝粒不育株(TEtHh)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携带T基因的染色体和携带t基因的染色体联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携带T基因的染色体和携带t基因的染色体分离,携带E基因的染色体随机分配到子细胞中,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tE∶TE∶t∶T=1∶1∶1∶1(仅考虑T/t、E基因),与小麦(ttHH)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蓝粒可育∶蓝粒不育∶非蓝粒可育∶非蓝粒不育=1∶1∶1∶1,即F4蓝粒不育植株体细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上。本实验要培育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小麦,所以②符合育种要求。
    26.(2020课标全国Ⅲ,32,10分)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 。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 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 (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 (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答案 (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2)秋水仙素处理 (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解析 (1)一粒小麦(AA)和斯氏麦草(BB)通过杂交得到了杂种一,杂种一含有A、B两个染色体组,而A、B两个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的物种,所以杂种一不含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不能联会,减数分裂异常,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所以杂种一高度不育。由图可知,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组成为AABBDD,因为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所以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42条染色体。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植株常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常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植物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3)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可以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据此可以写出实验思路:让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1,F1再进行自交,从F2中选择抗病抗倒伏的小麦个体,让其自交,后代未出现性状分离的个体即为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27.(2021河北,20,15分)我国科学家利用栽培稻(H)与野生稻(D)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并辅以分子检测技术,选育出了L12和L7两个水稻新品系。L12的12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耐缺氮基因TD),L7的7号染色体上带有D的染色体片段(含有基因SD),两个品系的其他染色体均来自H(图1)。H的12号和7号染色体相应片段上分别含有基因TH和SH。现将两个品系分别与H杂交,利用分子检测技术对实验一亲本及部分F2的TD/TH基因进行检测,对实验二亲本及部分F2的SD/SH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带型表示(图2)。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建立水稻基因组数据库,科学家完成了水稻 条染色体的DNA测序。
    (2)实验一F2中基因型TDTD对应的是带型 。理论上,F2中产生带型Ⅰ、Ⅱ和Ⅲ的个体数量比为 。
    (3)实验二F2中产生带型α、β和γ的个体数量分别为12、120和108,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 定律。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雌配子均正常,但部分花粉无活性。已知只有一种基因型的花粉异常,推测无活性的花粉带有 (填“SD”或“SH”)基因。
    (4)以L7和L12为材料,选育同时带有来自D的7号和12号染色体片段的纯合品系X(图3)。主要实验步骤包括:① ;②对最终获得的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 的植株即为目的植株。
    (5)利用X和H杂交得到F1,若F1产生的无活性花粉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雌配子均有活性,则F2中与X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
    答案 (1)12 (2)Ⅲ 1∶2∶1 (3)(基因的)分离 SD (4)①选取L7和L12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②Ⅲ和α (5)1/80
    解析 (1)水稻是雌雄同株植物,水稻细胞没有性染色体,图1显示水稻细胞有12对染色体,建立水稻基因组数据库,需要测定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即完成12条染色体的DNA测序。(2)依题意,对于12号染色体而言,实验一中亲本L12和H的基因型分别为TDTD和THTH,分别对应图2实验一中下面的带型和上面的带型,F1的基因型为TDTH,F1自交,F2的基因型为1TDTD(带型Ⅲ)、2TDTH(带型Ⅱ)、1THTH(带型Ⅰ),故F2中产生带型Ⅰ、Ⅱ和Ⅲ的个体数量比为1∶2∶1。(3)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SDSD和SHSH,F1的基因型为SDSH,F2中产生带型α(SDSD)、β(SDSH)、γ(SHSH)个体数量比为12∶120∶108,12∶120∶108不符合基因分离定律1∶2∶1的分离比,表明F2群体的基因型比例偏离(基因的)分离定律。带型α(SDSD)的个体数量明显偏少,由题干信息可知F1的雌配子均正常,则可能是F1中含有SD基因的部分花粉无活性。(4)L7和L12的基因型分别为SDSDTHTH和SHSHTDTD,想要选育基因型为SDSDTDTD的纯合品系X,考虑到基因SD/SH和TD/TH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主要实验步骤包括:①选取L7和L12杂交得F1(SDSHTDTH),F1自交得F2(其中有基因型为SDSDTDTD的个体);②对最终获得的F2所有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同时具有带型Ⅲ和α的植株(基因型为SDSDTDTD)即为目的植株。(5)品系X和H杂交,即SDSDTDTD×SHSHTHTH,F1的基因型为SDSHTDTH,若F1产生的无活性花粉所占比例与实验二结果相同,则F1自交,F2为(12SDSD∶120SDSH∶108SHSH)×(1TDTD∶2TDTH∶1THTH),故F2中与X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12/240×1/4=1/80。
    28.(2017江苏单科,27,8分)研究人员在柑橘中发现一棵具有明显早熟特性的变异株,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早熟柑橘新品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判断该变异株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 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2)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株的变异类型。如果变异株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可采用育种方法①,使早熟基因逐渐 ,培育成新品种1。为了加快这一进程,还可以采集变异株的 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品种2,这种方法称为 育种。
    (3)如果该早熟植株属于染色体组变异株,可以推测该变异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由此造成不规则的 ,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 ,因而得不到足量的种子。即使得到少量后代,早熟性状也很难稳定遗传。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育种方法③,其不足之处是需要不断制备 ,成本较高。
    (4)新品种1与新品种3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1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 ,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
    答案 (1)遗传 (2)纯合 花药 单倍体 (3)染色体分离 配子 组培苗 (4)重组
    解析 本题借助杂交育种相关知识,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的能力;通过柑橘的不同培养方式,考查科学思维素养中的演绎与推理要素。(1)要判断该变异株是否可用于育种,首先必须明确该变异是不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2)育种方法①为杂交育种,含有早熟基因的杂合子经过不断自交和选育,含有早熟基因的纯合子比例逐渐增大。采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再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育种方法称为单倍体育种。(3)如果该变异植株为染色体组变异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多种联会方式,造成不规则的染色体分离,产生染色体数目不等、生活力很低的配子,因此种子数量减少。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育种,需要不断制备组培苗。(4)新品种1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获得的,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多次重组,后代中有多种基因型,只有符合要求的部分基因型在选育过程中被保留下来。
    考点3 生物的进化
    1.(2023海南,10,3分)某学者按选择结果将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如图。横坐标是按一定顺序排布的种群个体表型特征,纵坐标是表型频率,阴影区是环境压力作用的区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三种类型的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随机的
    B.稳定选择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
    C.定向选择的结果是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
    D.分裂选择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使其表型频率降低
    答案 A 据图分析,定向选择可以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中某些基因频率定向增加,会使种群表型均值发生偏移,A错误,C正确;据图分析,稳定选择会淘汰表型频率较低的个体,有利于表型频率高的个体,B正确;图中显示分裂选择会淘汰表型频率高的个体,对表型频率高的个体不利,通过分裂选择,其表型频率降低,D正确。
    2.(2023湖南,4,2分)“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答案 C 黄色的油菜花吸引蜂蝶属于物理信息,而释放的清香气味为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油菜的花色及释放的气味吸引蜂蝶的同时,也有利于油菜的传粉受精,它们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活,而蜂蝶与油菜并非此关系,C错误;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被分解者利用,进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分解者类群的数量,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3.(2023广东,5,2分)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B.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C.RNA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具催化功能RNA的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充
    答案 B 早期的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是从老细胞中产生的,后来魏尔肖提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A正确;自然选择学说和共同由来学说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两大学说,两者不存在修正和补充关系,B错误;一些RNA病毒的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是对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的补充,C正确;早期科学家认为酶是蛋白质,后来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这个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充,D正确。
    4.(2023北京,6,2分)抗虫作物对害虫的生存产生压力,会使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迅速提高,导致作物的抗虫效果逐渐减弱。为使转基因抗虫棉保持抗虫效果,农业生产上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下措施不能实现上述目标的是( )
    A.在转基因抗虫棉种子中混入少量常规种子
    B.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并施用杀虫剂
    C.转基因抗虫棉与小面积的常规棉间隔种植
    D.转基因抗虫棉大田周围设置常规棉隔离带
    答案 B 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混合种植,可改变自然条件对害虫的选择作用,可避免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迅速提高,进而保持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效果,A、C、D不符合题意;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并施用杀虫剂,可使害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提高,导致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效果减弱,B符合题意。
    知识归纳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5.(2023湖北,17,2分)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 A 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是不同环境条件下自然选择的结果,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不影响A基因突变的频率,B错误;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基因的引入会使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C错误;A基因的转入改变甲花冠的颜色,未改变甲中挥发物质的释放量,但引起甲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据此推测花冠颜色是甲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D错误。
    知识归纳 (1)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型,而不是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但选择可导致控制该性状的基因的频率上升或下降。
    (2)外界环境不会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6.(2023浙江6月选考,3,2分)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答案 D 人类最晚出现,根据表中人类与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DNA序列比对结果可知,人类与猩猩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最小,说明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远,也就说明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据表中数据分析,黑猩猩与大猩猩同源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为98.18%,黑猩猩与猩猩同源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为96.58%,说明前者的亲缘关系更近,D错误。
    7.(2023浙江6月选考,9,2分)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记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完全相同
    C.驯化形成的现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种性状
    D.超级杂交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组原理
    答案 D 人工选择在水稻驯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A错误;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由此推知现代稻的基因库与野生稻的基因库不完全相同,B错误;因为长期进行人工选择,驯化形成的现代稻只保留了野生稻的一部分性状,C错误;超级杂交稻品种的育种过程主要是杂交育种,其将多个优良基因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即主要利用了基因重组原理,D正确。
    8.(2023浙江1月选考,13,2分)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
    B.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C.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
    答案 C 生存在该岛上的生物除了不同物种的蜗牛外,还包括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该岛上的所有物种构成该岛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包含的全部基因,该岛上所有蜗牛包含上百个物种,构成了多个种群,B错误;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出现相似的适应性性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种间竞争会导致生态位分化,使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D错误。
    9.(2023河北,4,2分)大量证据表明,地球上所有细胞生命具有共同祖先。下列可推断出此观点的证据是( )
    A.蝙蝠和蜻蜓都有适应飞翔的器官
    B.猫的前肢和鲸的鳍都有相似的骨骼结构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有鳃裂
    D.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 D 蝙蝠和蜻蜓的飞翔器官属于同功器官,只能说明其生活方式相似;猫的前肢和鲸的鳍具有相似的骨骼结构,属于同源器官,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具有鳃裂的胚胎学证据,支持人和鱼具有共同祖先的观点;A、B、C三项均不能推断出所有细胞生命具有共同祖先,A、B、C错误。如果推断所有细胞生命具有共同祖先,只能依据细胞生命均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遗传物质均为DNA,D正确。
    10.(2023福建,6,2分)玉米由类玉米逐步驯化而来。用人工方法将玉米和类玉米进行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玉米种群间杂交,能产生丰富的变异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玉米种群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玉米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决定了玉米的进化方向
    C.杂交产生的不同变异类型增加了玉米的遗传多样性
    D.玉米驯化过程没有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答案D 物种的驯化是按照人类的需要选择或者淘汰某些个体,进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这个过程就是人工选择,B正确;杂交过程会发生基因重组,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形成多种基因型,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C正确;玉米和类玉米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玉米驯化过程没有出现新物种,但通过人工选择,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D错误。
    11.(2023湖北,18,2分)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是( )
    A.52% B.27% C.26% D.2%
    答案 B 由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可知,该二倍体动物种群中有A3A3、A2A2、A1A1、A1A3、A1A2、A2A3六种基因型,其中基因型为A3A3的个体有2个,基因型为A1A3的个体有15个,基因型为A2A3的个体有35个。故A3的基因频率=(2×2+15×1+35×1)/(100×2)×100%=27%,B正确。
    12.(2022福建,14,4分)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吞食分解血红蛋白,吸收利用氨基酸,血红蛋白分解的其他产物会激活青蒿素,激活的青蒿素能杀死疟原虫。研究表明,疟原虫Kelch13蛋白因基因突变而活性降低时,疟原虫吞食血红蛋白减少,生长变缓。同时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减少,青蒿素无法被充分激活,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添加氨基酸可以帮助体外培养的耐药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
    B.疟原虫体内的Kelch13基因发生突变是青蒿素选择作用的结果
    C.在青蒿素存在情况下,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对疟原虫是一个有利变异
    D.在耐药性疟原虫体内补充表达Kelch13蛋白可以恢复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
    答案 B 耐药性疟原虫吞食血红蛋白减少,生长变缓,添加氨基酸可帮助其恢复正常生长,A正确;基因突变不是选择的结果,B错误;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疟原虫吞食血红蛋白减少,则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减少,青蒿素无法被充分激活,因此在青蒿素存在情况下,Kelch13蛋白活性降低对疟原虫是有利变异,C正确;若在耐药性疟原虫体内补充表达Kelch13蛋白,疟原虫恢复正常吞食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增加,可恢复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D正确。
    13.(2022重庆,17,2分)人的扣手行为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右型扣手(A)对左型扣手(a)为显性。某地区人群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6、0.20、0.6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体中两个左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3/50
    B.该群体中两个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25/324
    C.该群体下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0.16,aa基因型频率为0.64
    D.该群体下一代A基因频率为0.4,a基因频率为0.6
    答案 B 该群体中两个左型扣手(aa)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1,A错误。该群体中两个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只有两人基因型都为Aa时,后代才会出现左型扣手,右型扣手(AA、Aa)人群中Aa个体的概率为0.20/(0.16+0.20)=5/9,故该群体中两个右型扣手的人婚配,后代左型扣手的概率为5/9×5/9×1/4=25/324,B正确。该群体中A基因频率为0.16+1/2×0.20=0.26,a基因频率为0.64+1/2×0.20=0.74,若群体内个体随机婚配,则下一代基因频率不变,子代中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6×0.26×100%≈6.8%、0.74×0.74×100%≈54.8%;若婚配对象不局限于该群体内部,则子代基因频率及AA、aa的基因型频率无法计算,C、D错误。
    14.(2022广东,14,4分)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
    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
    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
    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答案 D 在草食动物捕食无毒白车轴草的作用下,产HCN的植株会被选择保留下来,使H、D基因频率增大,白车轴草种群发生进化,所以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通过曲线图可知,距离市中心越近,产HCN的个体比例越小,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越高,H基因频率越低,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B、C正确;基因重组只是原有基因进行了重新组合,不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15.(2022湖南,12,2分)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
    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
    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 B 据表格信息可知,除了①(♀)×②(♂)之外,其他杂交组合都有一定的交配率,说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由三个近缘物种的种间交配结果可知,分布区域重叠的近缘物种(①与②、①与③)出现了生殖隔离,而分布区域不重叠的近缘物种(②与③)未出现生殖隔离,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有关,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③(♂)和③(♀)×②(♂)的交配率都大于0,且精子传送率都是100%,故②和③之间没有生殖隔离,可进行基因交流,D正确。
    16.(2022浙江6月选考,17,2分)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
    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答案 A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甲和乙两种耧斗菜为两个物种,不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长环境的不同使两地的耧斗菜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进化出不同的物种,形成不同的花结构和开花期,B、C正确;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二者存在生殖隔离,即使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17.(2022浙江1月选考,16,2分)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
    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
    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
    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C 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两个物种,B正确;高山两侧间存在的“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的种,说明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18.(2022江苏,10,2分)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状态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
    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
    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
    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 D 由该植物种群初始状态时基因型频率与最终稳定状态时基因型频率相比知,aa基因型频率明显增大,AA基因型频率明显减小,说明基因型aa个体的存活能力更强,基因型AA个体的可食程度比aa个体高,A不合理;初始状态时A基因频率=0.36+0.50×1/2=0.61,最终稳定状态时A基因频率=0.17+0.49×1/2=0.415,故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不合理;因种内关系(种内竞争)和种间关系(如捕食、种间竞争等)共同作用,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C不合理;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合理。
    19.(2022河北,6,2分)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
    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C 香豆素对昆虫有毒,香豆素对乌凤蝶的不定向变异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A正确;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可能向不同方向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正确;织叶蛾将叶片卷起后取食内部叶片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织叶蛾主动采用的策略,C错误;共(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属于共(协)同进化,D正确。
    20.(2022辽宁,3,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B.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
    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 B 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原理为基因重组,可以增加水稻基因的重组类型,使水稻表现出更加丰富的遗传特征,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有共同的祖先,B错误;新物种形成本身表示生物类型的增加,也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从而为生物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前景,C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存在依存与制约关系)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21.(2021河北,6,2分)雄性缝蝇的求偶方式有:①向雌蝇提供食物;②用丝缕简单缠绕食物后送给雌蝇;③把食物裹成丝球送给雌蝇;④仅送一个空丝球给雌蝇。以上四种方式都能求偶成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求偶时提供食物给雌蝇有利于其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
    B.④是一种仪式化行为,对缝蝇繁殖失去进化意义
    C.③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
    D.④可能由③进化而来
    答案 B 雄蝇通过提供食物进行求偶,成功的可能性增大,有利于种群的繁殖,是一种适应性行为,A正确;与简单的直接提供食物相比,将食物裹成丝球更容易被雌蝇接受,这是雌蝇对雄蝇长期选择的结果,C正确;求偶行为中,雄蝇对食物的处理方式发生了①→③的进化,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最终进化出直接提供没有食物的空丝球也能获得成功的求偶行为,对缝蝇的繁殖与进化具有积极的意义,B错误,D正确。
    22.(2021湖南,8,2分)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 B 物种指的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二者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变异先于环境选择,变异可以是自然发生的,人类只是起到选择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挑选出来,让它们保留后代,经过连续数代的选择,人类所需要的变异被保存下来,进而培育出新品种,因此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D正确。
    23.(2021广东,10,2分)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
    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
    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
    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
    答案 C 雄鱼的斑点数量多,易受天敌的捕食,缺少天敌时,其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引入天敌后,其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A、B正确;在天敌存在之前,孔雀鱼雄鱼就存在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不同变异,天敌的存在与否只是对其变异进行了选择,C错误;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
    24.(2022北京,6,2分)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 )
    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
    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
    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答案 D 人与黑猩猩成体的血红蛋白的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推测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人与黑猩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且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说明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B不符合题意;两者的血红蛋白都存在于红细胞中,可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携带O2,C不符合题意;导致人与黑猩猩血红蛋白差别的变异可能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人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D符合题意。
    25.(2021湖北,5,2分)自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对疾病治疗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下列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同时使用,可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B.青霉素能直接杀死细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畜牧业中为了防止牲畜生病可大量使用抗生素
    D.定期服用抗生素可预防病菌引起的肠道疾病
    答案 A 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可作用于细菌的不同结构,从而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A正确;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菌的增殖,而非直接杀死细菌,B错误;抗生素可通过抑菌治疗疾病,无防病作用,且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应适量,C错误;抗生素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定期服用抗生素可能引起肠道疾病,D错误。
    26.(2021广东,8,2分)兔的脂肪白色(F)对淡黄色(f)为显性,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兔群由500只纯合白色脂肪兔和1 500只淡黄色脂肪兔组成,F、 f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15%、85% B.25%、75%
    C.35%、65% D.45%、55%
    答案 B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该兔群纯合白色脂肪兔的基因型为FF,数目为500;淡黄色脂肪兔的基因型为ff,数目为1 500。F的基因频率为500×2500×2+1500×2×100%=25%,f的基因频率为1-25%=75%。故选B。
    27.(2019天津理综,6,6分)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
    答案 B 本题借助基因频率的计算,考查考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试题中对基因频率与分离定律的考查,体现了科学思维素养中的演绎与推理要素。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d的基因频率=12×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0,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9-(1-0.18)]×2=0.16,B错误;囊鼠的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浅色岩Q区囊鼠种群中D、d基因同时存在,故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18=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为1-0.50=0.50,D正确。
    28.(2018浙江4月选考,14,2分)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 C 本题通过对自然选择相关内容的辨析作答,体现了对生命观念中进化与适应观的考查。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A正确;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当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使生物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时,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有的可以遗传给子代,有的不能,如遗传漂变,C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差异进行了选择,D正确。
    29.(2021浙江6月选考,9,2分)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物种的进化体现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下列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 ( )
    A.自然选择 B.基因重组
    C.随机交配 D.大的种群
    答案 A 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迁移、非随机交配等。从理论上分析,基因重组和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选择作用能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越大,基因频率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因此,从理论上说,题述因素中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只有自然选择,A项符合题意。
    30.(2021浙江1月选考,14,2分)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
    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
    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
    答案 C 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有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物种,B错误;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人工选择保留符合人类需求的变异,C正确;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D错误。
    31.(2021湖北,15,2分)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 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答案 D 丽鱼种群的一种类型具有磨盘状齿形,另一种类型具有乳突状齿形,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具有磨盘状齿形的丽鱼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具有乳突状齿形的丽鱼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说明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两种齿形的丽鱼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种齿形的丽鱼仍属于同一个物种,D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32~33题。
    为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基因策略:包括提高杀虫基因的表达量、向棉花中转入多种杀虫基因等。例如,早期种植的抗虫棉只转入了一种Bt毒蛋白基因,抗虫机制比较单一;现在经常将两种或两种以上Bt基因同时转入棉花。
    ②田间策略:主要是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例如我国新疆棉区,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因棉花,为棉铃虫提供专门的庇护所;长江、黄河流域棉区多采用将转基因抗虫棉与高粱和玉米等其他棉铃虫寄主作物混作的方式,为棉铃虫提供天然的庇护所。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如实施分区种植管理等。
    32.(2021天津,11,4分)关于上述基因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Bt基因的表达量,可降低抗虫棉种植区的棉铃虫种群密度
    B.转入棉花植株的两种Bt基因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若两种Bt基因插入同一个T-DNA并转入棉花植株,则两种基因互为等位基因
    D.转入多种Bt基因能提高抗虫持久性,是因为棉铃虫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答案 C 提高Bt基因的表达量,可以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降低抗虫棉种植区棉铃虫的种群密度,A正确;若要两对及以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满足这几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等条件,转入棉花植株的两种Bt基因不一定符合该条件,所以转入棉花植物的两种Bt基因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T-DNA 位于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将两种Bt基因插入同一个T-DNA并转入棉花植株,转入的是同一条染色体,则两种基因不是等位基因,C错误;棉铃虫基因突变频率低而且不定向,将两种或两种以上Bt基因同时转入棉花,可以提高转基因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D正确。
    33.(2021天津,12,4分)关于上述田间策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非抗虫棉,可降低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
    B.混作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C.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可使敏感棉铃虫在种群中维持一定比例
    D.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可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速放缓
    答案 A 基因突变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诱发的,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非抗虫棉,不一定会影响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转基因抗虫棉、高粱、玉米等混作可以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价值,B正确;为棉铃虫提供庇护所,可使敏感棉铃虫在种群中维持一定比例,可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速放缓,C、D正确。
    34.(2018江苏单科,4,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 A 该题涉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物种概念、遗传学等内容,体现了生命观念素养中进化与适应观要素。群体中近亲个体携带相同基因的概率较高,故子代纯合体的比例较高,A正确;各种类型的突变均可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生物通过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与原物种间未形成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小群体极易因遗传漂变等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
    知识拓展 遗传漂变:在一个比较小的种群中,一起偶然的事件往往可以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较大的变化。假定在一个只有10个个体的种群里,只有一个个体携带一个基因a,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携带基因a的个体死亡,或者没有获得交配的机会,基因a将在下一世代的种群中消失,它的基因频率就变为零。在一个大的种群中不会使基因a的频率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35.(2017江苏单科,7,2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答案 A 该题涉及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考查了生命观念中的进化与适应观。种群中的一个个体一般不会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人和澳洲人属于同一个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或人工选择的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多,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也会不断提高,C正确;一般来说,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越新近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D正确。
    36.(2014江苏单科,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答案 B 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
    易错警示 抗生素所起的是“筛选”作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种类和剂量的滥用)使耐药菌存活下来,其后在反复的“筛选”作用下,细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加。
    37.(2019海南单科,19,2分)人苯丙酮尿症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m控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极低。理论上,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人群中M和m的基因频率均为1/2
    B.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相等
    C.苯丙酮尿症患者母亲的基因型为Mm和mm的概率相等
    D.苯丙酮尿症患者与正常人婚配所生儿子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1/2
    答案 B 本题借助苯丙酮尿症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以及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属于对基础内容的引申,考查演绎推理及相关计算。欲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必须已知,题干中没有指明人群中各基因型所占的比例,相应基因频率无法计算,A错误;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患病概率均等,B正确;患者的基因型为mm,其m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其母亲的基因型可能是Mm或mm,由于基因频率未知,因此其母亲的基因型频率无法计算,同理正常人群中相应的MM和Mm的基因型频率未知,D选项无法计算,C、D错误。
    38.(2017海南单科,20,2分)遗传学上的平衡种群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再改变的大种群。某哺乳动物的平衡种群中,栗色毛和黑色毛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则说明黑色为显性
    B.观察该种群,若新生的栗色个体多于黑色个体,则说明栗色为显性
    C.若该种群栗色与黑色个体的数目相等,则说明显隐性基因频率不等
    D.选择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则说明栗色为隐性
    答案 C 多对黑色个体交配,每对的子代均为黑色,无法区分显、隐性,A错误;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则新生的隐性个体可多于显性个体,B错误;若种群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数目相等,则隐性基因频率大于显性基因频率,C正确;1对栗色个体交配,若子代全部表现为栗色,无法区分显、隐性,D错误。
    知识拓展 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1)不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
    (2)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39.(2015安徽理综,5,6分)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

    A.75% B.50% C.42% D.21%
    答案 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并后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A、a基因频率的平均值,即A基因频率=(80%+60%)÷2=70%,a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故选C。
    解题关键 利用取平均值法计算合并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是快速解题的关键;计算随机交配子代中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是该题的易错点。
    40.(2014海南单科,23,2分)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 D.1∶2∶1
    答案 B 该种群中具有繁殖能力的AA和Aa分别占1/3、2/3,故A、a基因频率分别为2/3、1/3,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Aa和aa分别占2/3×2/3=4/9、2/3×1/3×2=4/9、1/3×1/3=1/9,B正确。
    41.(2013海南单科,15,2分)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 B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 ,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 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 000=64 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只。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 400)/(40 000 ×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42.(2013山东理综,6,4分)用基因型为Aa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曲线Ⅱ的F3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B.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C.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比上一代增加(1/2)n+1
    D.曲线Ⅰ和Ⅳ的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
    答案 C 本题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依题意可首先分析出前三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表),据此可判断曲线Ⅰ、Ⅱ、Ⅲ、Ⅳ分别对应表中的②、④、③、① 4种情况。
    由图可知,曲线Ⅱ的F3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与曲线Ⅲ的F2中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均为0.4,A、B正确;曲线Ⅳ的Fn中纯合体的比例和上一代中纯合子的比例分别为1-1/2n和1-1/2n-1,两者相差1/2n,C错误;曲线Ⅰ和Ⅳ分别代表随机交配和连续自交两种情况,此过程中没有发生淘汰和选择,所以各子代间A和a的基因频率始终相等,D正确。
    43.(2014北京理综,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 C 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
    44.(2013北京理综,4,6分)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答案 B 由题意可知,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因而可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A项不符合题意;题中只给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而没有说明长筒花的其他传粉方式,如自花受粉等,故无法判断长筒花能否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B项符合题意;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和长舌蝠的长舌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D项不符合题意。
    45.(2021湖北,24,15分)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 疟原虫为单细胞生物,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随着青蒿素类药物广泛应用,逐渐出现了对青蒿素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
    为了研究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机制,将一种青蒿素敏感(S型)的疟原虫品种分成两组: 一组逐渐增加青蒿素的浓度, 连续培养若干代,获得具有抗药性(R型)的甲群体,另一组为乙群体(对照组)。对甲和乙两群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甲群体中发生的9个碱基突变在乙群体中均未发生,这些突变发生在9个基因的编码序列上,其中7个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
    为确定7个突变基因与青蒿素抗药性的关联性,现从不同病人身上获取若干疟原虫样本,检测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与存活率正相关)并测序,以S型疟原虫为对照,与对照的基因序列相同的设为野生型“+”,不同的设为突变型“-”。部分样本的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连续培养后疟原虫获得抗药性的原因是 ,碱基突变但氨基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 。
    (2)7个基因中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是 ,判断的依据是 。
    (3)若青蒿素抗药性关联度最高的基因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将该突变基因恢复为野生型,而不改变基因组中其他碱基序列。经这种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 。
    (4)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一条防控疟疾的合理化建议: 。
    答案 (1)青蒿素对疟原虫不同变异类型进行选择,被保留的抗药性个体通过繁殖,抗性变异逐代积累并加强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2)基因7 抗药性突变的个体的基因7均发生了突变 (3)敏感型 (4)做好个体防护,减少按蚊叮咬
    解析 (1)环境对不同变异类型进行选择,被保留的个体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定向积累,导致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因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密码子控制,即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故碱基突变可能不影响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序列。(2)对比题干表格知,与对照组的7个基因相比,9种突变体均有基因7突变,说明基因7与抗药性关联度最高。(3)基因7突变是导致疟原虫抗青蒿素的直接原因,利用现代生物学手段对基因7做题述处理,则基因改造后的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表现为敏感型。(4)疟原虫可在按蚊和人两类宿主中繁殖,故消灭按蚊或做好防护,减少按蚊叮咬可防控疟疾的发生。
    ---位点1-----位点2-----位点3-----位点4-----位点5-----位点6---
    A/A
    A/A
    A/A
    A/A
    A/A
    A/A
    纯合抗虫水稻亲本
    G/G
    G/G
    G/G
    G/G
    G/G
    G/G
    纯合易感水稻亲本
    G/G
    G/G
    A/A
    A/A
    A/A
    A/A
    抗虫水稻1
    A/G
    A/G
    A/G
    A/G
    A/G
    G/G
    抗虫水稻2
    A/G
    G/G
    G/G
    G/G
    G/G
    A/A
    易感水稻1
    个体
    母亲
    父亲
    姐姐
    患者
    表现型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病
    SC基因测序结果
    [605G/A]
    [731A/G]
    [605G/G];[731A/A]
    ?
    枯草
    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
    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K-P-…

    0
    突变型
    …-P-R-K-P-…
    不能
    100
    实验方案
    Ⅰ.转基因玉米×野生型玉米
    Ⅱ.转基因玉米×甲品系
    Ⅲ.转基因玉米自交
    Ⅳ.野生型玉米×甲品系
    预期结果
    ①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1
    ②正常籽粒∶干瘪籽粒≈3∶1
    ③正常籽粒∶干瘪籽粒≈7∶1
    ④正常籽粒∶干瘪籽粒≈15∶1
    大猩猩
    黑猩猩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交配(♀×♂)
    ①×②
    ②×①
    ①×③
    ③×①
    ②×③
    ③×②
    交配率(%)
    0
    8
    16
    2
    46
    18
    精子传送率(%)
    0
    0
    0
    0
    100
    100
    ①连续
    自交
    ②随机
    交配
    ③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④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
    P
    1
    1
    1
    1
    F1
    1/2
    1/2
    2/3
    2/3
    F2
    1/4
    1/2
    2/5
    1/2
    疟原虫
    存活率(%)
    基因1
    基因2
    基因3
    基因4
    基因5
    基因6
    基因7
    对照
    0.04
    +
    +
    +
    +
    +
    +
    +
    1
    0.2
    +
    +
    +
    +
    +
    +
    -
    2
    3.8
    +
    +
    +
    -
    +
    +
    -
    3
    5.8
    +
    +
    +
    -
    -
    +
    -
    4
    23.1
    +
    +
    +
    +
    -
    -
    -
    5
    27.2
    +
    +
    +
    +
    -
    -
    -
    6
    27.3
    +
    +
    +
    -
    +
    -
    -
    7
    28.9
    +
    +
    +
    -
    -
    -
    -
    8
    31.3
    +
    +
    +
    +
    -
    -
    -
    9
    58.0
    +
    +
    +
    -
    +
    -
    -
    相关试卷

    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新高考生物总复习专题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酗酒危害人类健康,关于癌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山东专用)复习专题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山东专用)复习专题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情境】酗酒危害人类健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8-2022)五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8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学生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18-2022)五年高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8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学生版+解析版),共51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10年高考生物真题专题分类11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练习含答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