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表格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表格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礼法之争,礼法结合,约律合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历史大分期为时间线索,在理顺时序的基础上分析和凝练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的变化与阶段特征,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历史材料、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感悟历史,生成自己关于历史知识的观点、看法、态度,获取历史的启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第三单元,本单元一共有三课,此为第一课。作为法律与教化的开篇,本课讲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展现了礼治与法治的纷争和融合之路,本课以时间为顺序,以法治和教化两种社会治理手段的选择为线索,阐述了从先秦到隋唐、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基本发展历程,课程内容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密切关联。
    第一子目:先秦时期诸子学说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理论指导。以儒家和法家为代表的两大学说体系在立场截然对立,由此形成围绕着“德治与法治”争论的儒法之争。
    第二子目:秦汉两朝长达四五百年的时间内,在治国理政上法家、道家、儒家先后影响一时,统治者逐渐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政治共识,即不再单纯依赖某一家的理论,而是取长补短、儒法合流,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推崇儒术,在实用层面上用法律保障专制集权、让日常行政建立在合理化的法律制度基础之上。
    第三子目:宋明之后理学发展并逐渐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儒家所推崇的道德规范逐渐教条化、法律,随着理学的传播而不断深入基层,与儒家彻底合流。从内容上来说,本课内容所涉及到的儒家、法家、理学等学说和秦、汉、唐、明、清等王朝法制建设在中国历史纲要(上)均有所涉及,构成了本课学习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为高二学生文科班的同学,政史地班的学生在历史的专业知识和历史思维上优势明显,因此教学过程的开展相对较为便利,增加了可操作性。学生经过对《中国历史纲要》的学习,对中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古代社会法治和礼治的发展过程了解较少,特别是不理解古代社会“礼”与“法”的纷争与融合。他们思维较为活跃,在高一学习中获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有更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故学生能够通过对新的史料的研读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新的信息,概括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观点和主流趋势。
    核心素养目标
    1.把握历史时序,了解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历程,知道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从相争到融合的发展趋势。(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认识《铸刑书》的历史意义,辩证地看待学者对《铸刑书》争端的不同认识,理解历史是对时间的记录,而历史认识只能是相对的,无法求得客观真实。(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理解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手段,知道不同时期德治与法治起到的不同作用,理解律令与儒家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原因。(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4.了解秦汉到明清家训、家法、族规、乡约的发展及其在国家治理上产生的教化作用,知道其区别与联系,分析乡约变化的原因和内容,体会政府在其中产生的作用。(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端,汉魏至唐礼法结合的重要过程
    (二)教学难点
    法治的产生和成文法的出现,礼制的发展和乡约的变化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礼法之争:德治与法治
    二、礼法结合:律令儒家化
    三、约律合流:乡约法律化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你是检察官,请你来判案”以河南郑州“毒贩母亲”案作为导入河南郑州的一名母亲李芳(化名)长期通过海外代购购买一款名为氯巴占的药物治疗孩子的罕见病,效果显著。但该药具有成瘾性,在我国刑法规定中属于“毒品”范畴。2021年5月,代购“铁马冰河”联系李芳(化名),请其帮助收寄从海外购买的氯巴占包裹。随后,李芳被警方以涉嫌“走私、运输、贩卖毒品罪”采取取保候审措施。提问:如果你是检察官,你认为李芳是否有罪?
    阅读案情经过,提炼关键信息。判断李芳是否有罪。
    启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国法与人情之间的冲突,从而引入如何治理国家。
    一、礼法之争:德治与法治
    1.【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工具】通过阅读教材,使得学生对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工具“法”和“礼”有一个基本的理解。
    2.【礼制】通过两则周礼,介绍商周时期的礼制的典型表现,即宗法制和分封制,说明这一时期的制度“别贵贱,序尊卑”的政治特征。
    3.【法治】介绍铸刑书的相关信息,强调它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分析其历史意义,并通过叔向对子产的反对,引出中国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4.【儒法之争】由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引出儒家与法治之争,探究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思想相比,法家思想得到重用的原因。
    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材料,简要说明儒家与法家主要代表、主要观点及治国主张。问题设计:战国时期,与儒家思想相比,为什么法家思想得到重用?学生分享后,通过ppt展示答案。
    阅读教材,对先秦时期治国理政的工具有所了解。分析最早的成文法的出现,感受前人对于德治与法治的选择。阅读教材,梳理儒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主张。合作探究:春秋战国时期,与儒家思想相比,法家思想得到重用的原因
    阅读课本,并与同学合作探究后回答问题。
    结合教材,分析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理解法家思想被重用的原因,引出此后历朝历代从秦朝严刑峻法速亡中吸取了教训。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教材,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礼法结合:律令儒家化
    1.【汉,春秋决狱,引经注律】以“误伤己父”案为例,ppt展示该案案情、当时的法律及董仲舒的判决。问题设计:与秦朝相比,汉朝在判决案子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2.【魏晋,五服量刑,引经入律】从夫妇斥母致死案案例出发,理解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进一步推动。介绍晋律“准五服以制罪”的制度,以此概括出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得出结论: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进一步推动。问题设计:为什么在该案中,儿子与儿媳的判决不同?
    3.【唐,礼法合一,法系定型】提供适量史料,进一步从史料角度出发,分析唐律的特点。得出结论:唐代,律令儒家化完成。4.【宋元明清,继承与发展】从课本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宋代及其后的法制建设多以唐律为蓝本,并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5.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探究法律与儒家结合越来越紧密的原因。
    阅读材料,四人一组理解该案案情、当时的法律及董仲舒的判决,合作探究后,进行小组展示。阅读材料,通过分析量刑的不同,总结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进一步推动。阅读史料,总结和概括史料信息。阅读史料,合作探究,理解并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约律合流:乡约法律化
    【从家训到家法,从族规到乡约】通过史料阅读,使学生在从家训到家法、从族规到相约的变迁中看到教化一步步加强;根据史料分析乡约内容的变化,看到其中君主与政府的力量,得出乡约渐趋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阅读史料,发现乡约变化的趋势。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总结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所学重点,得出礼法融合这一中国法治与教化的特点。
    总结概括能力。
    以古鉴今
    学完本课后,同学们认为,李芳是否有罪?展示郑州市中牟县检察院对李芳案件的两次判决,从有罪到无罪,可以看出法治的进步。问题设计:如何避免“毒贩妈妈”案的再次发生?法律不是冰冷的,法律是由温度的,遵国法、循天理、顺人情,权衡考量、统筹兼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利益、人民意愿、人民福祉。要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开展工作,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满意作为评判标准,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犯罪零容忍,对人民群众在刑事诉讼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解决。
    理解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突出特点是礼法融合。同时,理解现代法治社会的社会治理也在不断进步。
    以古鉴今,礼法融合这一特点也能够给现代法治提供有利借鉴同时也为本单元第三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评测练习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单选题
    1.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
    A.《禹刑》B.《唐律疏议》C.《秦律》D.《大清律例》
    2.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其中中华法系建立的标志是( )
    A.《二年律令》B.《唐律疏议》C.《大唐开元礼》D.《大清律例》
    3.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8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令》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B.日本政权内部稳定
    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D.中日文化交流频繁
    4.中华法体系是与欧洲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立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
    A.韩非子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唐朝颁布《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C.魏晋时期出现律令儒家化的发展趋势
    D.明朝《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
    5.下列法律文件中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既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也是中华法系确立标志的是()
    A.《禹刑》B.《秦律》C.《唐律疏议》D.《大清律例》
    6.《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7.明代三法司会审通常由大理寺提请或皇帝下诏启动,再通知刑部与都察试卷第2页,共3页院组织召开。会审时,先由锦衣卫押送犯人入场监问,监问结束后,报请三法司,正式审判程序就此开始。审理时,三法司审判官们要参照锦衣卫所给出的参语,经商议得出判决结果,并由刑部奏请皇帝做出最终裁决。这反映出明代三法司会审中()
    A.遵循皇权至上原则B.锦衣卫侵夺判决权力
    C.刑部权力遭到削弱D.审判缺乏程序正义性
    8.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9.下图是一位学者根据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梳理出的秦代司法模式图。这可以证明秦代()
    A.社会秩序日趋固化B.法律与公徳的融合
    C.司法审判程序严谨D.法家思想深入人心
    10.唐朝统治者非常重视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担任国家司法官吏,司法行政官员在任职前,都要通过吏部主持的法律考试“试判”才能履职。安史之乱前,四品、五品以上官员不用参加“试判”;安史之乱后,四品、五品官员履任新职也“并请试判”。这体现出唐朝()
    A.士人具有强烈进取意识B.注重提高司法实践效果
    C.司法机构保持高效运转D.法律体系不断充实完善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盗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晋时“盗”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概括。拓跋氏隆兴之时,规定:“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亲自勘定流刑:“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徒限制,帝亲临决之。”流刑自此入律成为正刑。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参考答案:1.B2.B3.A4.B5.C6.A7.A8.A9.C10.B11.(1)特点:强调君主权威;渗透儒家伦理;犯罪惩戒与制度引导结合;继承前朝并有所发展;加大盗劫官财的惩处力度。(2)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封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民族交融的趋势增强;北魏初期吏治腐败,掠夺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适应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前朝立法奠定了基础;统治者积极推动,支持改革。
    教学反思
    完成这节课的讲解后,我对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进行了反思,总结了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继续改进。
    一、成功之处:
    1.课堂环节完整,线索清晰,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语言流畅,课堂氛围融洽,师生互动良好。
    2.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
    3.课堂教学手段多样,采用情境化教学,注重教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究,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体现新高考的要求
    。4.在授课过程中,设置悬念进行导入,提高学生兴趣,将现实与历史联系,充分利用趣味性的史料进行教学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思考、合作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不足,缺少对学生的指导,以后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2.教学内容时间分配上,第三部分内容因时间关系予以简略处理,本部分学习效果有待提高。同时,当堂检测未能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够及时。
    3.在课堂结尾的升华环节,教师引导较多,学生思考不够深入,应该给予学生更多时间思考与分享。
    三、改进措施:
    1.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与指导学生,不能把课堂完全放给学生。
    2.继续钻研课标,精研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重点的时间分配上更加合理。
    3.研究新高考,精心设计思考问题,注意联系现实,以古鉴今,让学生每节课都真正学有所获。总之,教学也是学习,只有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学习中进步。

    相关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表格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表格教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近代民族观与国家观的转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拓展延伸,活动设计,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春秋第一次礼法之争,战国第二次礼法之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