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0 古代诗歌阅读(词)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99817/0-172156049822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0 古代诗歌阅读(词)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99817/0-17215604982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0 古代诗歌阅读(词)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999817/0-172156049827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0 古代诗歌阅读(词)
展开
这是一份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0 古代诗歌阅读(词),共6页。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思路导图
白话译词 这世间充满闲愁,其中令人高兴的事情常常很少。明年应赋诗一首送别你。从今夜开始,要仔细地数一数到明年分离时,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
浅酒无别人可劝,唯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天不久后将要来到,东溪又会是一片春光。到时候我们一同去赏景,再欢聚畅饮。去观依依杨柳倒映江中,画下美丽的倩影;去赏枝枝梅花凋零雪中,留下凌雪的枝条。
鉴赏 上片写词人与友人在酒筵欢会,却说“就中欢事常稀”,使欢乐蒙上了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乐事稀少,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终结;因为怕欢事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由此便将自己得知要与友人离别后的心理活动真切细腻地描述出来了。下片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词人对生活的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唯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唯君能知。这样便把词人与友人的亲密关系交代出来了。“东溪”泛言风景秀丽之处,词人想要与友人共赏春光同归。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以景结情,“柳”谐音为“留”,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1.(2023·全国甲卷,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答案】A
【解析】考点:理解诗歌内容。
A项“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由“明年应赋送君诗”可知,此处应是词人在想象来年送别友人,而非“真实描写”。
2.(2023·全国甲卷,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结尾两句以景结情,借水中柳影和雪中梅花含蓄抒发深情,耐人寻味。②善于着色。柳之碧绿与梅之洁白映照,造境鲜明。③用词绝妙。“垂”字形容柳丝,“谢”字形容梅花,暗示将别,饱含离情。④对仗工稳。“柳”与“梅”、“垂”与“谢”、“江上”与“雪中”、“影”与“枝”,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节奏鲜明,颇具音韵美。
【解析】考点:赏析语言(炼句)。
该题属于传统的赏句题。从位置来看,它属于以景传情;从描写来看,它注重色彩;从表现手法来看,它属于虚写(想象);从语言来看,动词使用妙绝;从对仗来看,十分工整。
(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阵子
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思路导图
白话译词 看破虚幻的繁华尘世,看轻并放下如昨夜之梦的浮名。穿上涂蜡的木屐登山,真率地饮酒,拄着筇竹杖,自由自在地穿林而行。身体清闲,内心平静安宁。
春寒料峭,寒风余威犹存,细雨过后,天气放晴。在苔纸上悠闲地题写有关小溪的诗句,烟外远远传来采菱女的歌声。与您同醉同醒。
鉴赏 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下浮名之后洒脱的隐逸行为:穿上蜡屐登山,率真饮酒,拄着筇竹杖,穿行林间,逍遥自在。“蜡屐”“筇杖”微露隐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闲适之情。上片以情作结,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突出闲逸的状态。
下片第一、二句写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细雨初晴,迎来了春晴的美好。第三、四句继续叙写词人的活动,闲题苔纸,遥闻菱歌,体现了词人的心境平和、闲适喜悦。“闲”字,突出闲适的心境;“遥”字,增加了想象的乐趣。结句“与君同醉醒”,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共同饮酒、共同享受隐逸乐趣的情感。
1.(2023·全国乙卷,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答案】D
【解析】考点:理解内容,赏析技巧。
D项“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下片写词人作诗、听歌、饮酒,均为闲居隐逸之事,词的结尾处应是表达与朋友共同饮酒、共享隐逸之乐的思想感情。
2.(2023·全国乙卷,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议论与抒情直接抒发闲适的心情:“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两句将繁华尘世比作“空花”,把浮名比作“昨梦”,放下心中曾经牵挂的东西,心情轻松;“身闲心太平”则直抒胸臆。②通过记叙、描写闲适之举表现闲适之情:写词人穿蜡屐登山、真率饮酒、悠闲作诗、遥闻菱歌,在对行动的叙述与描写中表现闲适的心情。③借景抒情:“廉纤细雨初晴”通过描写细雨初晴的清新之景,寄托闲适之情。(每点2分)
【解析】考点:赏析艺术技巧(抒情技巧)。
根据题目可知,回答本题需要落实“如何表现”,即要答出抒情技巧。先从头至尾梳理内容和技巧,再归类说明即可。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 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鉴赏 上阕开头以“无边春色”反衬人们热衷于到南山庆祝人日——人们对无边无际的春色视而不见,反而来到南山苦苦寻觅,所为何事?原来这里节日气氛是如此浓厚:人们趁着人日佳节,吹起箫笛,敲起大鼓,祈求麦子丰收,春蚕健壮。用“箫鼓”“笛”写节日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之大,仅此一句就将人日的风俗景象和人们的欢乐情绪描绘出来。下阕“翁前子后孙扶掖”描绘出一幅祖孙三代长幼有序、其乐融融的场景;“商行贾坐农耕织”是对人们各司其职、辛苦劳作、追求幸福的场景的描绘,为下面的议论做好了铺垫。最后三句以议论作结,阐述了一个道理: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追求幸福与美好的,如果人们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会在人日这一天去祈祷了。词作意在勉励人们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美好生活。
1.(2022·新高考Ⅰ卷,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答案】A
【解析】“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的意思是春色无边无际,人们却情愿苦苦来到南山寻觅。
2.1(2022·新高考Ⅰ卷,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做人应该长幼有序,注重人伦,追求家庭和乐。“翁前子后孙扶掖”体现出词人厚人伦、正风俗的追求。②要追求人生幸福,各行各业应自食其力,努力劳作。商贾努力经营,农民辛勤耕织,这是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
【解析】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可以看出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风俗,这是词人的追求,由此可得出第①点。由“商行贾坐农耕织”可以看出词人认为各行各业要各司其职、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动追求幸福,由此可得出第②点。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2021·全国乙卷,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答案】D
【解析】“听觉”错。“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
2.(2021·全国乙卷,15)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注]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
注 瘿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2021·浙江卷,19)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__。下片中“___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答案】隐士(农夫) 烂漫
2.(2021·浙江卷,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2021·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念奴娇 用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
[宋]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注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注 姑射:神话中的山名,神仙所居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和”,即和韵,是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这首词就是朱熹依照傅安道和朱希真梅花词的韵而创作的。
B.词的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并以问句提起,将梅花与“群芳”比较,突出梅花的清香与洁白。
C.词中写梅花美艳无比,与姑射山仙人相伴;“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
D.“画角”“绿阴”数句,写梅花宁愿休歇凋零,也不愿结出青青的梅子而被人折断梅枝。
【答案】C
【解析】“‘风露冰雪’的考验赋予了梅花不同寻常的韵致”错误。“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是说梅花天生具有不同寻常的韵致,与“风露冰雪”无关。
(2)“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黄昏时分,梅花闲展芳姿,月色清凉,倒映在澄莹的溪水中。描绘了一幅清雅幽静的画面。
(3)请指出词人借梅花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性高洁,保持本心,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0六 整本书阅读,共6页。
这是一份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一0五 写作(微写作),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语文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诗),共31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