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00333/0-17215730601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00333/0-172157306015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6.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00333/0-17215730601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含解析)(41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同步测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类,选择题组,情景默写,非选择类,小阅读-课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芣苢 /《诗经·周南》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选择类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谁主(主宰)沉浮 何时可掇 (摘取)
B.山不厌(讨厌)高 采采(茂盛的样子)芣苢
C.鸡鸣桑树颠 (顶端) 枉用相存(存在)
D.峥嵘(不平凡)岁月 向天横(纵横)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______。尽管______,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________。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_______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3.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积淀 时过境迁 不言而喻 折射
B.沉淀 事过境迁 不可言喻 折射
C.沉淀 事过境迁 不言而喻 映射
D.积淀 时过境迁 不可言喻 映射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5.下列语句所对应的节气时间段,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插秧歌》)
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
④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芣苢》)
A.①②③④B.④①③②C.④①②③D.①③④②
四、情景默写
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使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近景的句子是: , 。
(2)《芣苢》中描写女子从茎上采摘芣苢情景的句子是: , 。
(3)《插秧歌》中使用比喻手法描写农夫一家几口人雨中艰辛劳作的句子是: , 。
五、非选择类
7.一词多义
①薄
薄言采之 助词,
儿已薄禄相 形容词,
门衰祚薄 形容词,
不宜妄自菲薄 动词,
日薄西山 动词,
②言
薄言有之 助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动词,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名词,
言和而色夷 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
一家之言 名词,
③比
一竿晴日舞比邻 形容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介词,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介词,
朋比为奸 动词,
六、小阅读-课内
8.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
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收放起来。
C.田夫抛秧田妇接:农夫负责往稻田里抛秧苗,田妇负责在稻田里插秧苗。
D.照管鹅儿与雏鸭:您得提防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来这里糟蹋秧苗。
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小康经济是建筑在小心侍候土地、尽力保持地力、使人们老是可以取资于地面上培植的作物的基础上。任何一个到中国乡村里去观察的人,都很容易见到农民们怎样把土里长出来的,经过了人类一度应用之后,很小心地重又回到土里去。人的生命并不从掠夺地力中得来,而只是这有机循环的一环。甚至当生命离开了躯壳,这臭皮囊还得入土为安,在什么地方出生的,回到什么地方去。
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一种桑梓情谊、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那些依赖矿产来维持生活的人看来是迂阔的。海外的华侨可以劳苦终日,一文一文地储蓄了寄回家乡,死后还要把棺材遥远地运回去安葬;那种万本归源的办法是西洋人所不能了解的,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我自己就有一个老祖,中了举,派到云南去做官,受不住瘴气,死在任所。他的弟弟牺牲了自己的前途,跋涉长途去运柩回吴江,经了好几年,遇着各种困难,完成这在现代文化中认为毫无必要的使命,但在我们家谱上却大书特书,认为是历代事业中最伟大的一课。这类事情所代表的意义,可能是值得我们细加思索的。这象征着乡土联系的最高表现,而乡土联系却维持着这自然的有机循环。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乡下人为孩子提名,最普通的是“阿根”,人也有根的,个人不过是根上长出的枝条。他的茂盛来自这个根,他的使命也在加强这个根。这个根就是供给他生长资料、供给他教育文化的社会,小至一家一村,大至一乡一国。唯有根固的枝叶才能茂盛,也只有枝叶茂盛的根才能固。不论是人才还是物资,如果像采矿一样只取不回,经过一个时期这地方必定会荒芜。取与回的循环可以很广,很复杂,但是却不能转不过来。循环越大,水准越高;但是能维持任何水准,必须有个循环。采矿式的消耗,性质上是自杀的,自杀可以慢性,但终必有枯竭的时限。一个健全的和能平衡的文化必须站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
(摘编自费孝通《损蚀冲洗下的乡土·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
材料二:
大半个世纪前,费孝通曾用“乡土中国”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并精辟地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然而,昔日的“乡土中国”在城镇化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似乎离人们渐行渐远,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背后是乡村社会成片地、急剧地消失。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们平均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委会,平均每天约有20个行政村消失。纵观各国的城镇化进程,虽然农村的衰落乃至终结是进入城市时代经历的普遍现象或规律,但像中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影响如此之深的案例尚属罕见。
后乡土中国的去乡土性与近现代性实质上是相伴而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一步弱化了农民对土地的情结。乡土社会里,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后乡土中国恰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大量人口为寻求农业以外的谋生机会而选择向城市流动,从而频繁地出入乡村。过去五年间,全国农民工数量以年均3.9%的速度持续增加,外出农民工占总量的比例基本保持在6%左右。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候鸟式”往返于城乡之间,是造成后乡土中国高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流动性还表现在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梯度选择上,返乡农民受家庭经济实力的限制往往会先从农村迁移到乡镇,待经济进一步好转再迁移到县城,甚至区域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而原先的农村宅基地则多半处于荒废状态。
(摘编自李迎成《后乡土中国——审视城市时代农村发展的困境与转型》)
材料三:
农业生产是农耕民族赖以生存的资本。从生活角度来观察农业生产行为,可以称之为“农活”。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创造性劳作中对生活真谛的体悟。因此,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其独特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完整的人”的设计与培养。然而,现代化的魔力、经济利益的驱使正挑战着祖辈固守的农耕传统。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低产的品种被迅速淘汰,如何利用新技术脱贫致富、增加产量是从事生产的终极追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传统的农耕技术被摒弃,顺应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农耕制度被现代化工具和技术改写。大棚技术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周期,嫁接技术让小果实植物长出硕果,激素饲料缩短了家禽、家畜的出栏时间。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改变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人们对科技的笃信与虔诚,也使农事信仰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日趋松弛。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传统耕作制度中所蕴涵的生态文化观已明显淡化,农耕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几乎是空白,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使他们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丧失了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他们不再是农业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为的是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的机械化相比,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经验有些已经落伍了,但它们所蕴含的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却是我们一定要存留的。如果我们的子孙丧失了对这些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承能力,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疏离。就此而言,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表面上是保存农村文化,保留和城市文化相对应的另一半文明,更为长远的意义则在于存留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与发展之根。
摘编自孙庆忠《乡土社会转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持地力是指不依靠土地维持人的生命,将从土地中获取的重新还给土地。
B.落叶归根象征着乡土联系的最高表现,它维持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有机循环。
C.土地情结弱化、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宅基地荒废都是去乡土性的表现。
D.现代农业技术极力追求经济价值,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和农耕经验已被摒弃。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村人口一味放弃土地涌向城市,这于乡土社会来说是一种采矿式的消耗。
B.农村的衰败是城镇化的普遍结果,这也反映了现代性与乡土性之间的矛盾。
C.孩子们不了解有哪些应季的水果蔬菜,与技术对农耕制度的改变不无关系。
D.外出务工者的增多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1.下列选项不能证明“农业劳动充满了一种‘综合的人性’”的一项是( )
A.《诗经·芣苢》篇描写妇女边采芣苢边唱歌的场面,展现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B.京西涧沟村,凭借明清以来的庙会文化和玫瑰花的采摘,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业。
C.“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人们崇尚的许多美好品质都在农业劳动中形成。
D.经历过完整的春种秋收的人,就更加知道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农民,尊重劳动。
12.材料一围绕“落叶归根的社会有机循环”展开论述,请梳理其论述思路。
13.2020年9月,教育部要求“城市中小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请结合材料谈谈这一要求的现实意义。
八、古代诗歌阅读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芣苢①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④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⑤之。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⑥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⑦。彤管有炜⑧,说怿女美。
自牧归⑨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芣苢(fú yì),车前草,可食可入药。②薄、言,语助词,无实意。③掇,摘取、拾取。④袺,手持衣角盛物。⑤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⑥爱,通“薆”,隐蔽。⑦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也叫“荑”。⑧炜,色红而光亮。⑨归,通“馈”,赠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通过动词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B.第二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爽约的失望。
C.两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2)《诗经》中常运用赋、比、兴手法,第一首诗使用的手法是 。
(3)前人读《芣苢》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
阅读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5.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 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时运(并序)
陶渊明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1】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2】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注释:【1】景,同“影”。【2】齐,同“济”,完成。
18.下面对这组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中“薄言”和《芣苢》中“薄言”一词用法相同,主要起到了凑足音节的作用。
B.其一中“涤”即涤除,写出了山的清朗之态,“暧”即轻笼,写出了天宇的缥缈之境。
C.其二中“挥”指把酒洒在地上表示起誓,表现了陶渊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坚定。
D.其三中“我爱其静”表现了陶渊明对曾皙之静的向往。
19.下面对这组诗歌艺术特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组诗与《诗经》形式相似,采用四言体,句式整饬,属于古体诗。
B.“迈迈”“穆穆”等叠词的使用,生动表现事物特点,形成和缓节奏。
C.“童冠齐业”运用典故,借《论语·侍坐》,呼应序言,暗示作者的理想愿景。
D.这三首诗细致地描绘了远山、云霭、平泽、沂水等景物,融情于景,含蓄蕴藉。
20.作者在诗序中说“欣慨交心”,意为欣喜与感慨两者交会于心。请根据诗歌,分别概括作者“欣”和“慨”的原因。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①兮。行与子逝兮。
【注】①泄( yì)泄:和乐的样子。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三句描绘姑娘们在一片桑园里悠闲自在地采桑,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
B.诗中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自然地拖长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C.本诗与《芣苢》都运用了《诗经》中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表现手法,音韵优美令人神往。
D.本诗与《芣苢》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快乐幸福的生活。
22.《十亩之间)《芣苢》都是《诗经》中写劳动的诗篇,它们刻画的劳动场景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相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九、微写作
23.小练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芣苢》与《插秧歌》都是描写劳动场面的古诗,在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的场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
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观察,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场面,不少于15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A 4.C 5.B
6.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7. 无实义 微薄,稀少 浅薄 轻视 迫近 无实义 说 言语,话 语气 字 著作,书籍,学说 紧靠,挨着 等到……的时候 引进比较对象 勾结
8.A
9.C 10.D 11.B 12.首先,从人与地的物质联系(从“地力”角度入手),论述人与土地的有机循环;其次,以海外华侨落叶归根、乡里老祖运柩还乡为例,从人与土地(故乡)的情感联系进一步证明其自然的有机循环;最后,以根与枝叶为喻,用采矿作类比,从人与社会的生命联系,得出结论:一个健全的和能平衡的文化必须站在有机循环的基础上。 13.①农业劳动充满“综合的人性”,有助于培育完整的人。②提供与自然和农业接触的机会,存留与自然和谐相处、巧用自然规律的发展理念。③传承农业生产生活经验,留存现代生活状态与过往生活方式的联系。④建立人和土地的联系,维持有机循环,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强化土地情结。
14.(1)B
(2)赋
(3)示例一: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芣苢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示例二: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15.A 16.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17.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18.C 19.D 20.“欣慨交心”,“欣”陶渊明热爱自然,指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慨”指感伤的情绪,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也要为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而感慨。
21.D 22.(1)①劳动场景不同:《芣苢》主要表现姑娘们采摘时的劳动场景及她们娴熟的采摘技艺;《十亩之间》侧重表现采摘后从桑园归家的场景。②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欢乐、欣喜之情。《芣苢》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表现紧张、热烈的劳动过程体现喜悦、欢快的心情;《十亩之间》描写了妇女采摘将结束的画面,突显的是收获后的满足、轻松、和乐的闲情。
23.下午最后一节课,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提水桶的同学轮流提水,给抹布、拖把和刷子冲洗。带刷子的同学,一部分刷桌子,一部分刷椅子,一部分刷墙壁。带拖把的同学派一些人扫地,把地扫干净再拖。带抹布的同学擦桌子、椅子、老师的椅子、黑板、讲台、三角柜、门、窗和墙壁。你看,池雪薇正费劲地擦掉墙壁上的那块黑点呢!呀,不好了!正在擦窗户的同学不小心把水滴到了“脾气王”李敢的头上,可一向粗暴的李敢并未生气,而且似乎并未察觉,还是继续低着头擦墙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巩固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组,选择类,选择题,混合默写,非选择类,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精品习题,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祭祀与史诗,农事诗,宴饷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6.1 芣苢课后测评,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情景默写,小阅读-课内,句子默写,非选择类,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