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含解析)(41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máng) 静女其姝(shū) 修我矛戟(qǐ)
B.静女其娈(luán) 乘彼垝垣(guǐ) 与子同泽(zé)
C.夙兴夜寐(sù) 隰则有泮(pàn) 贻我彤管(yí)
D.洵美且异(xún) 无与士耽(dān) 渐车帏裳(cháng)
二、名篇名句默写
2.《静女》
(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礼物的句子:“ , 。”
(2)《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喜爱的句子:“ , 。”
(3)《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公对女子所赠的彤管的喜爱的句子:“ ,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故《易》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秦缪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缪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缪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伤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吾攻秦缪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缪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蘧伯玉得罪于卫君,走而之晋,晋大夫有木门子高者,蘧伯玉舍其家。居二年,卫君救其罪而反之。木门子高使其子送之至于境,蘧伯玉曰:“鄙夫子,子反矣。”木门子高后得罪于晋君,归蘧伯玉。伯玉言之卫君曰:“晋之贤大夫木门子高得罪于晋君,愿君礼之。”于是卫君郊迎之,竟以为卿。
吴起为魏将,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子自吮其脓。其母泣之,旁人曰:“将军于尔子如是,尚何为泣?”对曰:“吴子吮此子父之创而杀之于泾水之战,战不旋踵而死;今又吮之,安知是子何战而死,是以哭之矣!”
(节选自《说苑·复恩》)
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鲍子A尝与我有所说B王者C而三D不见听E鲍子不以我为F不肖G知我之H不遇明君也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持施以牧下”与“自牧归荑”(《静女》)中的“牧”含义不同。
B.“杀马者皆惭而去”与“去日苦多”(《短歌行》)中的“去”含义不同。
C.“非夫子所知也”与“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中的“知”含义相同。
D.“蘧伯玉舍其家”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中的“舍”含义相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孔子的论述,认为施予恩惠的人贵在不求回报,而承受恩德的人崇尚有恩必报,因此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
B.秦缪公看到有人把他的马杀了吃肉,不仅没有惩罚他们,反而给他们酒喝,这帮人也知恩图报,后来解救了秦缪公。
C.鲍叔死后,管仲痛哭流涕,是因为鲍叔能在其穷困时理解他的难处,肯定他的才能,继续支持他,帮助他。
D.蘧伯玉得罪卫君之时,晋国大夫木门子高帮助了他;木门子高得罪晋君之后,蘧伯玉也对木门子高施以援手。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卫君郊迎之,竟以为卿。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7.吴起为得病的士兵吮脓,士兵母亲听说后为什么会伤心流泪?请简要概括其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8.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口吻,通过小伙子的视角来刻画“静女”的形象,更能引起读者对女子的美好想象。
B.原本约好了和小伙子在城角相见,小伙子来后,姑娘早躲了起来,这让小伙子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原地徘徊。
C.小伙子很喜爱姑娘赠的荑草,觉得它美好且与众不同,因为这是姑娘从郊野采来的,凝聚着姑娘的深情厚谊。
D.本诗运用了与《芣苢》相同的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结构一致,将情感抒发得率真、淳朴,富有生活情趣。
9.诗中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B.本诗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
11.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
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13.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爱②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③,贻我彤管。彤管有炜④,说怿⑤女美。
自牧归⑥荑,洵⑦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①姝:容颜美好。②爱:隐藏。③娈:(luán)年轻美丽。④炜:鲜红透亮。⑤说怿:喜爱。⑥归:通“馈”。⑦洵:诚然,确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可见这对青年男女的恋情已到极致。
D.这首诗除了细节描写外,还运用了双关及移情手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15.这首诗运用了《诗经》中的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也可见女子的形象。
B.因为娴静的女子在我面前显得犹疑不定,我才送了她爱情信物。
C.“彤管”作为美好的事物,在诗中有象征的作用。
D.男子反复借助美好的事物表白,抒发对女子的挚爱,真实且有情趣。
(2)你如何理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17.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18.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孟冬寒气至诗
刘铄
白露秋风始,秋风明月初。
明月照高楼,白露皎玄除。
迨及凉风起,行见寒林疏。
客从远方至,赠我千里书。
先叙怀旧爱,末陈久离居。
一章意不尽,三复情有馀。
愿遂平生志,无使甘言虚。
注:《孟冬寒气至》诗与《涉江采芙蓉》诗都属于“古诗十九首”。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中“拟”为“拟古”,即仿效古人的风格形式,可知该诗创作年代应在东汉以后。
B.诗人在首句用“白露”“秋风”“明月”的意象为主人公营造了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
C.有客人为主人公带来了千里之外的书信,书信中反复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思念与情义。
D.从诗歌中可知书信内容既写了过去的美好,又写了现实的困境,但却没有提归期。
20.诗的最后,主人公为何在读了远方来信之后发出“无使甘言虚”的感慨?请分析其中意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21.“上邪”,“上”是指上天,“邪”是语气助词,表达 语气。
22.诗中的主人公是如何抒情的?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氓之蚩蚩”的“氓”应读“méng”, “修我矛戟”的“戟”应读“jǐ”。
故选A。
2.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娈、贻、匪、炜、说怿、女。
3.CEG 4.D 5.A 6.(1)于是卫君亲自到郊外迎接木门子高,最后任命他为上卿。
(2)等到已经登上山顶,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边的天空。 7.军人母亲根据丈夫之死推测,军人被吴起感动后会奋起杀敌报恩,也可能会战死沙场。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鲍子曾多次与我游说君王,都没被接受,鲍子不认为我无能,他知道我是没遇到明君。
“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中“王”作“说”的宾语,“者”表停顿,用于句末,所以在C处断开;
“而三不见听”是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所以在E处断开;
“鲍子不以我为不肖”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鲍子”作主语,“以”作谓语,“我为不肖”作宾语,所以在G处断开。
故选CEG。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牧:统治,管理。/牧:野外。句意:君主掌控施恩来驾驭臣下。/ 远自郊野赠柔荑。
B.正确。去:离开。/去:逝去。句意:杀马吃肉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C.正确。知:理解,明白。句意:这不是你们所能理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
D. 错误。舍:住宿。/舍:停止,止息。句意:蘧伯玉就住在他家。/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因此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错误。根据原文“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勤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可知作者引用孔子的论述,认为对别人施加恩惠的人的可贵品德是不要求别人感激,而领受别人恩德的人的高尚品德是有恩必报,并没有得出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的结论。由此可见,选项说法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郊”,在郊外,到郊外;“竟”,最终;“以为”,把……作为。
(2)“上”,名词作动词,登上(山顶);“负”,覆盖;“烛”,照;“天南”,南面的天空。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吴子吮此子父之创而杀之于泾水之战,战不旋踵而死;今又吮之,安知是子何战而死,是以哭之矣”可知,军人母亲根据丈夫之死推测,军人被吴起感动后会奋起杀敌报恩,有可能会战死沙场。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不孤独, 必定有志趣相投之人接近他。”施恩于人,最可贵的是不要求别人感激;领受别人恩德的人,最高尚的是有恩必报。所以臣子为侍奉君王而辛劳,并非为求君王赏赐;君王施恩于臣子,并非要求臣子报答。《周易》 上说:“辛劳却不居功自傲,有功却不贪图赏赐,这是极致的厚道。”
秦穆公曾在出巡时丢了马,他亲自去找,结果发现马已经被别人杀了,正在分吃马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吃马肉的人都害怕得起身。穆公说:“我听说吃马肉不喝点酒很伤身体。”于是拿酒让他们依次饮用。杀马吃肉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国,包围了秦穆公。从前那些吃马肉的人议论:“愿拼死报答吃马肉得酒的恩惠。”于是突破重围,解救穆公于危难之中,且战胜晋国虏获晋惠公而归。这就是以恩德待人而得到福报啊。
鲍叔死了,管仲揭起衣襟痛哭,泪如雨下。侍卫说:“死者既不是您的父母,也不是您的儿子,您哭得这样伤心,有这种说法吗?”管子说:“这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鲍子曾和我分摊财货,我常自己多拿一些,鲍子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财物不够用。鲍子曾多次与我游说君王,都没被接受,鲍子不认为我无能,他知道我是没遇到明君。父母亲生养我的身体,但真正了解我的人只有鲍子啊。士人愿意为知己去死,何况为他哀吊呢?”
蘧伯玉得罪了卫君,逃到晋国。晋国有个叫木门子高的大夫,蘧伯玉就住在他家。过了二年,卫君赦免蘧伯玉的罪,并可返回卫国。木门子高就派儿子护送蘧伯玉到国境,蘧伯玉说:“鄙人走了,你也请回去吧!”木门子高后来得罪了晋君,就投靠了蘧伯玉,伯玉对卫君说:“晋国的贤大夫木门子高得罪了晋君,希望君王可以以礼相待。”于是卫君亲自到郊外迎接木门子高,最后任命他为上卿。
吴起做魏国将军,进攻中山。军中有士兵生了痈疮,吴起亲自为他吸脓。士兵的母亲因此哭泣。旁边的人说:“将军这样对你的儿子, 你为何哭泣?”答:“吴将军曾为这孩子的父亲吸脓,他父亲在泾水之战中,毫不退缩,壮烈牺牲了;如今又为这孩子吸脓,不知他将死于哪场战斗,所以我才痛哭!”
8.D 9.①娴静美丽。开篇“静女其姝”,点明女子的这一特点 。②灵动羞涩(活泼调皮)。“爱而不见”,姑娘躲起来以掩饰羞涩,同时又给会面增添了情趣,可见她心思灵动、活泼调皮。③真挚纯洁。姑娘“自牧归荑”,礼物虽轻,但寄托着纯洁的真情。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相同的重章叠句的手法”错,《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祮、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而《静女》则是一首有故事情节的叙事情诗。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描写女子的“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属于外貌神态描写,写出女子的娴静,容貌美好。
“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属于行为动作描写,写女子故意躲藏,表现出女子的调皮可爱;
送给男青年彤管、荑草的行为,寄托女子纯洁的真情,描写女子的真挚纯洁。
10.D 11.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错,章法结构上不是反复手法,而是重章叠句。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作者用“有蕡其实”来表达,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12.C 13.B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鉴赏的能力。
C.“女青年”错。诗中的“我”指男青年。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
B.“矜持稳重的性格”错误,应为“活泼调皮的性格”。“爱而不见”的意思是故意躲藏让我找。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
故选B。
14.C 15.赋。《静女》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的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内容平铺直叙,把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即运用了赋的手法。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错误。诗中说“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意思是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诗中没有提到“无论赠彤管,还是赠荑草,都发生在同一天”。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以彼物比此物,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静女》全诗都是直接铺陈叙述,是赋表现手法的体现。这是一篇爱情回忆录,通过回忆,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此诗叙述的是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内容平铺直叙,把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16.(1)B
(2)①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从侧面写出男子对女子的爱恋之情,显得含蓄蕴藉。
②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画人物的恋爱心理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因为娴静的女子在我面前显得犹疑不定,我才送了她爱情信物”错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的意思是“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可见是女子故意躲藏让我找,并送我红彤管,而不是男子送姑娘爱情信物。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男主收到了价格低廉的茅草芽,但是却觉得它不仅美丽还很独特,因为这是女主跋涉郊外、亲手采摘的。由此可见,男主对女主的感情更加深厚了,已经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当然,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的是“礼轻情意重”,送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送这种行为。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与第一章“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17.B 18.“奇树”象征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莫;“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浓烈。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形象、情感的能力。
B.“不经意间”错误。既然是庭中奇树,女主人公应是有意观看。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考生要找到具体描写形象的句子,逐句翻译,理解诗句的内容,结合作者所用手法,来概括所考形象的象征意义。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具体描写了奇树在春天的庭院里,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庭中”交代了不是在自然界中,而是在院子里,无人欣赏;“绿叶发华滋,馨香溢怀袖”,说明了绿叶繁茂,花朵馨香。奇树绿叶繁茂、花多馨香。“奇树”已然成为一种象征物,象征这位女子的形象及其美好的情感。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写眼前树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不禁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奇树”独立庭中而无人观赏,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绿叶发华滋”,写“奇树”绿叶繁茂,花朵馨香,象征主人公情感的美好而浓烈。
19.B 20.“无使甘言虚”意思是,不要让你的甜言蜜语变成空话。女主人公清醒地意识到,书信中的思念与情意只是甜言蜜语,没有归期,所有的誓言都可能是空话,“无使甘言虚”表明这个女子对感情有美好的期盼,更有清醒地认知。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错,原文“白露秋风始,秋风明月初”是男主人公离开的时节,而此时是孟冬时节,所以,“白露”“秋风”“明月”的意象不是营造此时伤怀的现实背景。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无使甘言虚”意思是,不要让你的甜言蜜语变成虚言。
“先叙怀旧爱,末陈久离居”上面先写了过去的美好,又写了现实的困境,但却没有提归期。“一章意不尽,三复情有馀”是说反复表达对主人公的思念与情义。
全诗写了一位女子的等待,女主人公看到了男子在信中表达的思念与情意,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只是甜言蜜语,因为他没有提到归期,所有的誓言都可能是空话,“愿遂平生志,无使甘言虚”是对男子实现平生志向的期盼,同时不沉迷,对感情也有清醒地认知。
21.感叹 22.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分析】2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上邪(yé):天啊!上,指天。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的语气。
2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邪”犹言“天哪” ,“相知”即相亲相爱。此句说:“天哪!我要和君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破裂,不衰减。”为了证实她的矢志不渝,她接连 举五种自然界的不可能出现的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意思是:要想背叛我们的誓言,除非出现山平了,江水干了,冬日里雷雨阵阵,夏天里大雪纷纷,天与地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充分发挥她的想象力,一件比一件想得离奇,一桩比一桩令人难以思议。到“天地合”时,她的想象已经失去控制,漫无边际地想到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环境都不复存在了。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结果呢?只有自己和“君”永远地相爱下去。全诗写情不加点缀铺排。“上邪”三句,笔势突兀,气势不凡,指天发誓,直吐真言,既见情之炽烈,又透出压抑已久的郁愤。“长命无绝衰”五字,铿锵有力,于坚定之中充满忠贞之意。一个“欲” 字,把不堪礼教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反抗女性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此三句虽未进行形象刻画,但一个情真志坚,忠贞刚烈的女子形象已清晰地站在读者面前。这古今中外无与伦比的表达爱情的方式,可以说是绝唱之作。诗中女主人公以誓言的形式剖白内心,以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反证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确实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诗短情长,撼人心魄。从艺术上看,《上邪》的抒情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间的爱情欲火犹如岩浆喷发不可遏制,气势雄放,激情逼人。读《上邪》,仿佛可以透过明快的诗句,倾听到女子急促的呼吸之声。《上邪》是一首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其语言句式短长错杂,随情而布。音节短促缓急,字句跌宕起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习题,文件包含第83课琵琶行并序教师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83课琵琶行并序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静女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诵读《静女》习题解析版docx、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古诗词诵读《静女》习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静女精练,文件包含古诗词诵读《静女》同步检测原卷版docx、古诗词诵读《静女》同步检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