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00500/0-172157361343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3《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00500/0-17215736134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8.3《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00500/0-172157361380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练习(含解析)(41份)
高中语文8.3* 琵琶行并序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8.3* 琵琶行并序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文言小题,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 年长色衰(姿色)
B.予出官二年(从家里出来做官)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迁移)
C.弦弦掩抑声声思(悲伤,哀愁) 如听仙乐耳哲明(忽然,一下子)
D.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
2.阅读下面的材料,将有关内容压缩成一段介绍“浸月亭”来历的文字。要求:不遗漏要点,不超过80字。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叫“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久之,转中书舍人。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选自辛文房《白居易传》,稍有修改。)
材料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会昌初致仕,卒”中的“卒”,指死亡,与《送东阳马生序》“卒获有所闻”中的“卒”意思相同。
C.“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指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D.“委身为贾人妇”中的“为”,动词,指成为,与《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为”用法和意思不相同。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才华横溢。材料一中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正是侧面表现这一点。
B.材料中说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C.文段二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D.文段二白居易听闻琵琶有京都声,感慨万千,自叙少时欢乐,而今左迁九江,飘零憔悴。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7.材料一中,白居易被贬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述。
三、名篇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 ”一句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 ”一句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2)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 , ”。
(3)“马”的意象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多用来传达豪迈奔放、积极向上的精神,如“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3)杜甫《登高》中的“ ”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 ”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4)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用比喻手法,以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取,说明求贤才而不可得。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用“ , ”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四、文言小题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君翻作《琵琶行》 霓为衣兮风为马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势利导
C.转徙于江湖间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D.岂无山歌与村笛 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言本是京城女 凡六百一十六言
B.使快弹数曲 钟山只隔数重山
C.命曰《琵琶行》 命如南山石
D.商人重利轻别离 绿杨烟外晓寒轻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郑守厚席上谢余伯山,用其韵)①
辛弃疾
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阳关莫作三叠唱,越女应须为我留。
看逸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江州。君家兄弟真堪笑,个个能修五凤楼②。
【注】①余伯山将到江州赴任,辛弃疾在宴席上写诗相赠。②五凤楼:据载,“韩浦、韩洎能为古文,洎常轻浦,语人曰:‘吾兄为文,譬如绳缚草舍,庇风雨而已。予之文,能造五凤楼。’浦闻其言,因人遗蜀笺,作诗与洎曰:‘十样蛮笺出益州,寄来新自浣溪头。老兄得此全无用,助尔添修五凤楼。’”后因以造五凤楼喻文才杰出。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是一首应和之作,首句表现了诗人理想破灭,对继续待在京城已然厌倦的失意和落寞的情感。
B.“阳关莫作三叠唱”一句借用阳关三叠,表现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伤感。
C.词作最后两句,作者以艳羡的口吻表现了对友人家族个个是文章好手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自谦。
D.词作没有一般离别诗的缠绵悱恻,诗人反客为主,诗词风格疏放。
13.本词“青衫司马且江州”一句运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其与“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风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注],江空月静。
[注]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三句炼字精巧,“连”“垂”字描绘出原野与晴空、天色与澄江相接的江上美景图。
B.“汀洲”三句转向人物描写,隐士伴着落日归来,衣带修长,飘飘欲仙,潇洒飘逸。
C.下片前三句写美人“撷香拾翠”回到船上,整理彩带红绳,便在彩绘的屏障内休息。
D.“玉盘”一句化用《琵琶行》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乐声的清脆圆润、错落有致。
15.请比较本词的“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与白居易《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描写音乐上的异同。
16.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寄微之三首(其三)①
白居易
去国日已远,喜逢物似人。
如何含此意,江上坐思君。
有如河岳气②,相合方氛氲。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
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
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
【注】①此诗是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途中所作,微之即元稹,此时被贬通州司马。②河岳气:犹言江山之气。氛氲:阴阳二气会合之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遥寄朋友微之之作,两人此时处境相似,都不得志,且天各一方。
B.诗人在被贬谪的困境中还为友人的命运深感忧虑,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
C.诗人用“河岳气”两句形容二人如山水气象般情意投合,相聚时格外和乐融洽。
D.诗中很多词句具有象征意味,象征手法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诗歌意蕴深刻。
(2)简析“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一句中“狂风”和“孤云”的象征含义。
(3)本诗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期抒发人生感慨的作品,但是本诗末两句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人具体处境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③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字子野,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四十岁中进士,曾在江南任吴江县令等小官,遂有感于自身境遇写下这首词。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7.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词一个“垂”字炼字精当,词人举头眺望远天,天空好像与江水相连,刻画了一幅江上美景图。
B.张词和白诗同写琵琶之乐,都是作者仕途不顺,有感于自身境遇而作,在题材与主旨上都有相似之处。
C.张词“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泊船洲边,并为下阕抒情做好铺垫。
D.张词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18.张词下阕与白诗节选部分同为摹写音乐的文字,试结合诗句分析其摹写方法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夜闻歌者①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①诗人当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景色,用秋江月夜的环境来烘托故事的悲凉气氛。
B.三至十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了歌女悲哀的神情。她的歌唱和哭立令人伤感难受,她年轻美丽,又是那样悲哀,靠着帆樯站立,眼泪直往下掉。
C.最后四句,诗人想去探寻歌女悲哀的原因,可是这位年轻的歌女却守口如瓶,一言不发,让人猜疑,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D.这首诗用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位楚楚动人的歌女形象。诗人是冷静、纯客观地记叙,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
20.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出官”:意思应是“(京官)外调”。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推断方法:一、代入检验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二、字形推断法。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于一些词语的意义可以通过字形特征进行推断。三、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可以利用相邻字的这种意义“相同”“相反”的关系,推断实词的意义。
2.示例:此亭建在“周瑜点将台”故址。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常在此饮酒、赋诗、会友;期间他所写的《琵琶行》一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故此亭名为“浸月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语段主要讲“浸月亭”的来历,由第一句话可知,该亭子是“周瑜点将台”的故址;紧接着介绍叫“浸月亭”的原因: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最后提炼概括,不超过规定字数,语义通顺即可。
3.C 4.B 5.D 6.(1)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朝廷授予他杭州刺史的官职。
(2)于是撰写了(创作了)这首七言古诗(按照歌曲填的词)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7.①宰相认为他越职奏事;②厌恶他的人传言他品行不好;③得罪权贵,招致打击报复。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
“元和元年”为时间状语,其后可以断开;且“乐府及诗百余篇”是定语后置句,“百余篇”作后置定语修饰“乐府及诗”,“乐府及诗百余篇”为“作”的宾语,故中间不能断开;再者,“规讽”的宾语是“时事”,“时事”后应断开,排除ABD;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
“卒”,死亡;/最终。
句意: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死(在家中)。/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C.正确。
句意: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
D.正确。
“为”,成为;/对。
句意:嫁给商人为妻。/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文段二白居易……自叙少时欢乐,而今左迁九江,飘零憔悴”错。原文是“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可见是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并不是白居易。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言事”,进谏;“见”,被;“乞外”,请求外调;“除”,授予官职。
(2)“因为”,于是创作;“长句”,指七言诗;“歌”,作歌;“凡”,总共;“言”,字。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可概括为宰相认为他越职奏事;
根据“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拉居易,言浮华无行”可知,厌恶他的人传言他品行不好;
根据“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追诏授江州司马”可知,得罪权贵,招致打击报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年近二十岁,名声未起,(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生活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宰相认为太子属官没有进谏的职责,不应当先让谏官上奏事情。恰逢有一个向来厌恶白居易的人,挑他的毛病,说白居易言行浮夸品行不好。有权贵正厌嫌他越职言事,上奏朝廷,(于是)白居易被贬为江表刺史,后朝廷又召回的诏书授予白居易就江州司马一职。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授予他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死在家中。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选自辛文房《白居易传》)
材料二: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打听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容貌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8.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鳝”“幽”“戈”“疾”等。
9.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鹃啼血猿哀鸣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
如“悸”“嗟”“砌”“戈”“啸”“掇”“尊”“酹”等。
1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C.均为介词,在。句意:在江湖之间辗转迁徙/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A.介词,替;动词,作为。句意: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
B.连词,于是;介词,趁机,乘着。句意:于是撰写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D.连词,和;介词,和。句意: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在一道呢?
故选C。
1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动词,说。句意,她说自己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
名词,字。句意,一共六百一十六字。
B.“数”,均为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句意:叫她畅快地弹几曲/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C.动词,命名。句意,命名为《琵琶行》。
名词,生命。句意,但愿你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样的久长。
D.动词,轻视。句意,商人只重营利,对离别看得很轻视。
形容词,轻柔。句意,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柔曼舞。
故选B。
12.B 13.①本词“青衫司马且江州”作者用白居易比余伯山,表达了不能和即将赴任江州的友人长相交往的怅然,而江州在唐朝是贬谪之地,辛弃疾借此表达对余伯山的担忧和惜别之情。②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为琵琶女的际遇所触动,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解析】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不舍与伤感”错误。“阳关莫作三叠唱”是反其意而行,表达了对友人送别的劝慰。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辛词中,“青衫司马且江州”运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江州”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是作者的流放地,而江州在唐朝是贬谪之地。诗句用白居易的典故,用白居易比余伯山,表达了自己不能和即将赴任江州的友人长相交往的怅然,表达了对余伯山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强调的是琵琶女的际遇所触动和音乐所引发的听者的情感。一是与弹者的情感共鸣,二是听者内心的痛苦,通过“青衫湿”这一形象的描绘,表现出音乐的感染力和听者内心的悲伤,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14.C 15.相同点:“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用到了以景结情的手法。都通过写江中的月亮突显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的赞美之情。
不同点:“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人物没有直接出现,只是景物描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人物直接出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琵琶女的演奏技艺高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回到船上”错,“撷香拾翠”是指采摘香草,拾取羽毛,是具体的行为动作,而不是回到船上。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意思是:我还是尽情地听吧:任她们演奏完一曲如泣如诉的《昭君怨》琵琶曲。此时,唯见江面空阔,月光皎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周围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这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江空月静和“江心秋月白”都是通过写江中的月亮突显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表达出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的赞美之情。这是二者表达技巧的相同点。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两句只有景物没有,没有人直接出现。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有人在内。“悄无言”表明听众存在;“秋月白”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的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16.(1)B
(2)“狂风”暗指朝廷中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处一方的朋友。“狂风”与“孤云”有象征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3)①本诗为诗人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勉励自己和朋友无论困窘或通达都当努力自爱,虽不得志但仍积极旷达。②《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流露出同病相怜之感,对琵琶女身世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自己遭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约定将来与友人在他乡重逢”说法错误。诗中有“风回终有时,云合岂无因”句,意思是相会终有时,有劝勉之意,并没有约定。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狂风吹中绝,两处成孤云”意思是,然而狂风将氛氲的江山之气吹散,合在一起的云雾也变成两片孤云。用狂风吹散云气来象征着两人被贬相隔千里的命运。因此,狂风暗指朝廷中落井下石的小人。孤云代指各处一方的朋友。“狂风”与“孤云”有象征意味。委婉地表现出两人被贬分离的艰难处境。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为白居易赴任江州司马路上所作,末两句“努力各自爱,穷通我尔身”,意思是你我相隔千里,各自珍重吧!“穷通”指仕途的困厄与显达。意思是虽然现在我俩不得志,被贬两地做司马小官,但是谁能知道你我不会重振仕途,走向显达呢?尾联表达了虽然不得志但是对未来仍然抱有期望,也表达了对友人的劝诫与鼓励。
《琵琶行》是诗人谪居卧病江州所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说,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表达了作者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作者和琵琶女命运相似,同病相怜。琵琶女当年色艺双全,但年老色衰,最后落得独守空船的结果;而作者年轻时才华横溢,但也被贬官京外,沦落到蛮荒地带,抒发了作者谪居江州后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17.C 18.①运用比喻,张词“玉盘大小乱珠迸”与白诗“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句子,将节奏紧凑、精湛的音乐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以声写声,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②侧面烘托,张词“弹出今古幽思谁省”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通过写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
③环境烘托,张词“江空月静”与白诗“唯见江心秋月白”,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④弹奏者的动作或神态描写,张词“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写出琵琶女醉态愁容,白诗“轻拢慢捻抹复挑”“低眉信手续续弹”等句,描写琵琶女的动作描写,都有对弹奏者技艺的赞美。
(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C.“船夫们”错误,“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意思是妇女们束着修长衣带,衫袖轻飘,竞相在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所以,应为“美女们”。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摹写音乐的文字,可以从音乐(正面即本身、侧面)、演奏者以及周围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其摹写方法。
从音乐特点看,张词“玉盘大小乱珠迸”与白诗“大珠小珠落玉盘”两句均用大小珍珠落入玉盘的清脆声来比喻乐曲紧凑、清新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声写声,突出音乐的动听,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从听者角度看,张词“弹出今古幽思谁省”中“谁省”与白诗“东船西舫悄无言”中“无言”两词都写出了听乐人的情绪和情思,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传达出了音乐的魅力。
从周围环境看,张词“江空月静”与白诗“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都写了“江”与“月”,江空月白,作者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既烘托出了音乐的魅力,又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从弹演奏者的角度看,张词“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写出琵琶女醉态愁容,是神态描写;白诗“轻拢慢捻抹复挑”“低眉信手续续弹”等句,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动作,是动作描写。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来体现对弹奏者技艺的赞美。
(任选三点即可)
19.D 20.相同点:都用秋月来渲染气氛,显示了两诗基调的凄凉压抑。不同点:《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另外,《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解析】1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解读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语言中没有融进多少个人的感情”,错,诗人表现出了同情的心意。
故选D。
2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具体而言属于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两首诗进行比较前当然是需要充分的了解相关内容,所以翻译是前提。然后宏观把握两首诗的“异同”,即相同点和不同点。宏观上建议从以下角度思考,比如描写环境时借助了何种意象,比如“用秋月来渲染气氛”,虽然明着问的是表现手法,但不能遗漏所表现的情感,比如“凄凉压抑”。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如《琵琶行并序》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写难以言状的音乐;《夜闻歌者》只概括地写出歌者声调的“愁绝”“凄切”。另外,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比如《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的外貌描写只作简单概括,而《夜闻歌者》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优秀同步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表达,情景默写,文言文阅读,综合运用,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课时训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小阅读-课内,选择类,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