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拔高练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拔高练含答案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拔高练含答案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拔高练含答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拔高练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拔高练含答案,共24页。
    综合拔高练考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3新课标,10—11)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低   B.大气含氧量低C.蒸发弱   D.太阳辐射强烈2.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热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山东,1—2)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3.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4.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2022全国甲,10—11)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弱C.温度较高   D.径流较少6.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7.[2022全国乙,37(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考点2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2023全国甲,10—11)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两题。8.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9.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10.[2022海南,19(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4分)图Ⅰ分别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Ⅱ分别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图Ⅰ  分别说出那波利及其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陆地自然带。 练  (2024山西吕梁一模)冬克玛底河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的河谷为平坦开阔的稀疏草地,地表植被矮,多在5~10 cm,根系深度主要集中于0~40 cm。暖季(6—9月)温凉而湿润,冷季(10月至翌年5月)干燥而寒冷。下图表示冬克玛底河流域下游河谷山坡某处土壤月平均湿度时空变化,土壤饱和湿度为0.4。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关于该流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B.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C.冬季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D.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相同2.5—6月表层土壤水分迅速饱和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增多   B.冻土解冻C.积雪融化   D.冰川融化3.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植被(  )①类型发生改变②分布海拔升高③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④返青时间延迟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2024河南周口联考)分层稳定指数用于衡量湖泊水体上下交换的强度。天雹水库位于广西南宁,其在夏季出现显著的稳定分层,秋末冬初分层稳定指数下降,水体上下交换加剧,形成“翻库”现象。下图示意天雹水库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的湖水稳定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4.天雹水库分层稳定指数最高的时间段表层水(  )A.盐度较高   B.水温较高C.溶解氧含量高   D.营养物质较少5.“翻库”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风浪加大   ②水温下降③水位上升   ④落差加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2024北京海淀期中)如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6.该山地北坡比南坡更湿润,可以支持该结论的图中信息有(  )①北坡自然带的数量少于南坡②森林植被只分布在北坡③北坡草甸土的分布范围较窄④北坡雪线高度低于南坡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A.长白山脉   B.天山山脉C.巴颜喀拉山脉   D.阴山山脉  (2024福建福州期中)新疆博格达山地是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演替的杰出范例。下表示意1997—2016年博格达山地垂直带分界线海拔变化情况。读表,完成下面两题。8.水热条件组合最优的植被带,其海拔区段(  )A.上限上升—下限下降B.上限下降—下限下降C.上限下降—下限上升D.上限上升—下限上升9.导致温带荒漠草原带带幅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A.土壤有机质分解快B.人为的管理与保护C.植被覆盖率的提高D.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2024广东湛江联考)高山林线交错带是山地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成;下边界为林线,是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白马雪山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中段,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山高谷深,自然景观垂直分异十分明显。下图示意白马雪山针叶林和灌丛草甸随高程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0.白马雪山的高山林线交错带的海拔为(  )A.3 500~3 700 m   B.3 900~4 300 mC.4 300~4 500 m   D.4 500~4 700 m11.推测白马雪山5 100 m以上的自然带可能为(  )A.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C.高山冰雪带D.高山灌丛草甸带  (2023重庆一轮检测改编)植被不仅可以反映气候变化趋势,同时也对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目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数,干湿变化对植被生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目前常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来表征干湿状况,植被对干湿变化具有敏感性。下图为秦岭陕西段南北坡NDVI与SPEI相关系数随海拔变化图及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12.关于秦岭陕西段南北坡NDVI与SPEI相关系数随海拔变化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拔500 m以下没有统计数据,是因为人为活动干预强烈B.海拔500~800 m,随海拔上升秦岭南北坡相关系数快速上升,表明植被对干湿变化均越来越敏感C.海拔1 200~1 900 m,北坡整体比南坡相关系数大,北坡植被响应更加敏感D.海拔1 900~2 300 m,秦岭南北坡差异较大,秦岭北坡相关系数上升,表明北坡植被覆盖率更高13.导致海拔2 500~3 000 m秦岭南北坡随海拔上升相关系数均快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A.植被类型的变化B.植被覆盖率下降C.降水减少D.积雪增多14.(2024河南洛阳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热喀斯特指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在平坦地区,热喀斯特湖是其常见的地貌特征。北极地区冻土层中储存着大量有机碳。近年来,随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碳转化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材料二 研究发现,热喀斯特湖的形成会对周围多年冻土产生影响。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热喀斯特湖对周围多年冻土的影响。(1)说明热喀斯特湖的形成过程。(6分)(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热喀斯特作用可能使北极地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8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练1.A 草毡层位于青藏高原,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受到抑制,所以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植物死根的分解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进行,与大气中的含氧量高低关系不大,B错误;蒸发对有机物分解影响小,C错误;太阳辐射强烈,则利于土壤温度升高,可能促进植物死根的分解,与题意不符,D错误。2.C 由材料“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可推知,草毡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能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②正确、①错误;草毡层表层不平整,且草毡层里有植物的活、死根系,能够拦截地表径流,涵养水源,进而增加下渗量,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3.B 由材料“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根据材料可知,该亚寒带针叶林带位于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纬度高,热量条件差,适宜分布的物种较少,所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故B正确。针叶林树叶窄细,遮挡阳光能力不强,A错误。能发育森林说明针叶林带水分条件较好,C错误。土壤不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D错误。4.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热量条件差,所以植物生长季较短,A错误;亚寒带针叶林一般植被覆盖率较高,光合作用效率较高,植被生命周期较长,产生较多枯枝落叶,其生长过程中大量碳被储存在植物体内和枯枝落叶中,而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低,生物呼吸作用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大量有机物便被保存在了植物体内、地表枯枝落叶和土壤中,使得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且亚寒带针叶林土壤一般较贫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5.D 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缓丘上的坡面径流较少,下渗的水分较多,故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牧草生长也更好。杭盖草原的主体为缓坡丘陵区,而坡度较大的丘陵、山地,因其牧草生长稀疏,植株矮小,不能称为杭盖草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在相对小的范围内,丘陵坡度可能差异很大,但降水、热量、蒸发差别很小,故A、B、C项与实际不符。6.C 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洞穴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7.答案 (1)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2)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解析 (1)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应结合材料中冰盖消融带来的影响以及材料中消融区陆地岩层的变化情况分析;而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取决于海面和陆面垂直变化导致的两者相对高度的变化。思维路径 (2)8.D 图解如下:图示区域尺度较小,且无明显高大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土壤温度差异小,A、B、C错误。9.B 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则谷地地区沉积物会因持续接受沉积而不断增厚,谷地地区地势抬升,则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与周围环境水分差异较小,对水分要求高的非地带性植被草甸会不断减少,其比例会不断下降,而环境的逐渐趋同会使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不断缩小,B正确。10.答案 那波利: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解析 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那波利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纬度(40°N)亚欧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练1.B2.B 图解如下:3.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变暖,但整体升高幅度并不大,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其主要植被为高寒草甸,植被类型并未发生改变,①错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寒草甸的分布海拔上限会升高,②正确;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热量条件有所改善,永久冻土的埋藏深度增加,有利于植物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③正确;因全球气候变暖,热量条件改善,该地区植被的返青时间会提前,④错误。综上,C正确。4.B 图中显示2018年6—8月天雹水库分层稳定指数最高,即夏季最高。根据材料可知,天雹水库位于广西南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为河流汛期,大量径流汇入导致库区水体盐度较低,同时径流也会挟带大量营养物质进入水库,A、D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分层稳定指数用于衡量湖泊水体上下交换的强度,夏季太阳辐射强,表层水温高,密度小,水体上下交换弱,分层稳定指数高,B正确;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夏季水库表层水温高,溶解氧含量低,C错误。5.A 图中显示“翻库”现象出现的时间为2018年11—12月,秋末冬初随着冬季风势力逐渐增强,风浪带来的动力扰动加剧,水库水体上下交换增强,①正确;气温下降,导致表层水温下降,密度增大,表层水下沉,带动底层水上升,②正确;二者共同导致“翻库”现象的出现,A正确。广西秋末冬初降水减少,该水库的主要补给水源减少,水位会下降,③错误,C、D错误。水库如同湖泊,同一时间段整个水库水体的水位大致相同,不存在明显落差,④错误,排除B。6.D 图中显示,南坡自然带数量多于北坡,而北坡比南坡湿润,北坡自然带数量应较多,①错误;森林植被生长需要的水分较多,图中显示该山地只有北坡分布着森林植被,故可说明北坡较为湿润,水分条件较好,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草甸土大多分布于高海拔湿润地区,北坡较为湿润,则会导致北坡草甸土的分布范围较宽,③错误;降水多、湿润的坡向雪线高度低,北坡较为湿润,北坡雪线高度低于南坡,④正确。故选D。7.B 图解如下:知识拓展 长白山脉最高峰海拔约2 691米,阴山山脉最高峰海拔约2 364米,巴颜喀拉山脉最高峰海拔约5 369米。8.A 由材料“新疆博格达山地是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可知,博格达山气候干旱,只有在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才能生长森林,结合表中山地垂直带植被类型的分布情况可判断,山地针叶林带应是该山水热条件组合最优的植被带。通过表中相应数据变化可知,在1997—2016年,该山的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分界线海拔(山地针叶林带下限)呈下降趋势,而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分界线海拔(山地针叶林带上限)呈上升趋势,故A正确。9.D 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带荒漠草原带—山地草原带分界线海拔在1997—2016年一直在下降,因温带荒漠草原带在该山地的最下部,故可推断其带幅呈现缩小的趋势。据此分析可知,该山地水分条件有所改善,而该山地位于干旱区,降水少,水源主要为高山冰川融水,所以可推断冰川融水有所增加是该山地水分条件改善的主要原因,D正确;而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植被覆盖率都不是影响温带荒漠草原带带幅变化的主要因素,A、C错误;人为的管理与保护属于人为因素,不是自然原因,B错误。10.B 根据材料“高山林线交错带是山地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可知,该区域应具有过渡性质,而图中显示,3 500~3 700 m针叶林一直占绝对优势,A错误;4 300~4 700 m灌丛草甸一直占绝对优势,C、D错误;3 900~4 300 m针叶林占比迅速下降,灌丛草甸占比迅速上升,且由以针叶林为主导转变为以灌丛草甸为主导,故该海拔范围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符合高山林线交错带的特征,故B正确。一题多解 该山地3 900 m以下森林占比大,3 900米以上森林占比出现明显减小的趋势,3 900米可能为林线;4 300米以下森林占有一定比重,4 300米以上森林占比趋近于0,只有零星树木分布,因此4 300米可能为树线。11.C 读图可知,白马雪山5 100 m以上区域,针叶林和灌丛草甸的占比均为0,A、B、D错误;5 100 m以上的地区海拔很高,气温很低,依据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可知,该地自然带最可能为高山冰雪带,C正确。12.D 由材料可推知,图中相关系数表示植被对干湿变化的敏感性。海拔500m以下人为活动干预强烈,不好统计自然植被生长状况;海拔500~800 m,随海拔上升秦岭南北坡相关系数快速上升,表明植被对干湿变化均越来越敏感;海拔1 200~1 900 m,北坡整体比南坡相关系数大,说明北坡植被响应更加敏感,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海拔1 900~2 300m秦岭南北坡差异较大,秦岭北坡相关系数上升,只能表明北坡植被对干湿变化更敏感,不能说明北坡植被覆盖率更高,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13.A 海拔2 500~3 000m秦岭南北坡主要植被由针阔叶混交林向针叶林过渡,针叶林相对于阔叶林对水分需求较低,导致随海拔上升相关系数均下降,A正确;植被覆盖率高低不能反映相关系数的高低,降水与积雪的数量不是此海拔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B、C、D错误。14.答案 (1)(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冻土层融化,导致地面下陷,地表出现漏斗、浅洼地,雨水、融水汇集于低洼处,形成湖泊。(2)冻土融化导致地表沉陷和滑塌,破坏地表形态;地表凹陷,积水形成湖泊,湖泊数量增多;湖泊加速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温室气体;促进气候进一步变暖;封存于冻土层中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被释放,影响生态环境;等。解析 第(1)题,由材料“热喀斯特指由地下冰融化而造成的地面下沉和滑塌。在平坦地区,热喀斯特湖是其常见的地貌特征”可知,热喀斯特湖主要是由热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其形成过程重点为热喀斯特作用的过程。随着全球变暖,地表温度升高,冻土层融化,导致地面下沉和滑塌,在原本平坦的地面上出现漏斗、浅洼地等地势低洼地区;然后地表雨水、融水等在上述低洼处汇集,形成热喀斯特湖。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热喀斯特作用会使冻土融化,导致地表沉陷和滑塌,破坏地表形态;地表下陷后,地面会积水形成湖泊,使得湖泊数量增多;由材料“近年来,随冻土融化,冻土层中的有机碳转化为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和材料二中图片可知,整体来看,越靠近热融湖多年冻土层越薄,说明热融湖会加速冻土融化,释放出更多的甲烷等温室气体;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多会促使气候进一步变暖;从而使封存于冻土层中的古老微生物、病毒等被释放出来,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等。 年份温带荒漠草原带—山地草原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垫状植被带高山垫状植被带—冰雪带19971 257 m1 770 m2 702 m3 269 m3 643 m20041 245 m1 762 m2 706 m3 283 m3 659 m20161 185 m1 759 m2 730 m3 293 m3 690 m图文信息思路推理图中显示甲站海平面相对变化是下降海平面相对下降,说明陆面是上升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岩层形变是冰盖重力导致的,说明原来的形变是受压变低,而形变恢复指的就是岩层升高,岩层升高则陆面上升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甲站位于美洲板块上,且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则陆面抬升推理过程结论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属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A错误图中显示4—10月,土壤湿度等值线从上向下整体大致向右侧倾斜,说明随着埋深增加,各土层达到相同湿度的时间整体在延后,即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B正确图中显示从10月到次年4月,土壤湿度等值线基本接近垂直上下,倾斜度很小,这说明冬季土壤湿度垂直变化很小C错误各土层达到相同湿度的月份不同,且湿度的变化范围不同,因此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不完全相同D错误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