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有(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有(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形成的,属于特殊沙丘地貌。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沙粒常在其附近堆积,发育成灌丛沙丘。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衰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下图为柽柳灌丛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下列区域中,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 )
A.泥沙淤积的河床 B.绿洲边缘
C.绿洲内部 D.沙漠内部
4.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
A.沙丘活动性增强
B.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C.气候趋于干旱
D.植被覆盖率降低
青藏高原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巨大的隆起不仅塑造了欧亚大陆的气候格局,还对高原地理生态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加强了东亚季风。下图示意我国青藏高原地区7月近地面大气压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相比于隆起前,青藏高原隆起后( )
A.生物种类减少 B.水能资源增加
C.地球自转速度变小 D.热量条件改善
6.青藏高原隆起引发欧亚地区环境的变化表现在( )
A.增加长江流域降水量
B.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程度减轻
C.降低西欧的大气温度
D.导致西风带位置南移
下图为理想大陆局部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代表自然带)。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中自然带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甲、丙 B.乙、丁
C.乙、丙 D.甲、丁
8.影响乙自然带植被特征的气候因素是( )
A.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低温少雨
C.夏季干旱炎热 D.冬季寒冷干燥
下图为天山垂直带谱示意图。雪莲是新疆的著名特产,生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头壁和冰碛砾石滩中。种子在2—5℃生长,幼苗能够抵御-21℃的低温,如果夏天温度超过25℃,它就会进入半休眠状态。雪莲产量以天山最多,但由于人类的过度采挖,其数量大幅减少,所幸天山雪莲人工已经栽培成功。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9.图中甲地所示位置是天山夏季优质牧场所在地,其所在坡向及牧草优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北坡 水分 B.北坡 气温
C.南坡 光照 D.南坡 水分
10.关于该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南坡基带的荒漠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B.北坡雪线低于南坡是因为北坡降水多
C.南坡有针叶林是因为南坡为阳坡
D.北坡山地草原海拔低于南坡是因为水热条件好
岱海是内蒙古高原的内陆咸水湖泊,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大,常年受大风影响。近年来,岱海面积迅速缩小,大面积湖滩露出,湖滨带盐渍化加重,形成盐碱地、浅滩、草地三种垂直地带。下图为岱海湖滨带土地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1.岱海湖滨带各土地类型的植被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
D.干湿度地带分异
12.推测盐斑面积最大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该地在浅滩种植碱蓬的主要目的是( )
A.涵养水源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改良土壤
森林群落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幼苗更新状况较差会破坏该区域整体群落结构。雪岭云杉是天山森林优势种,对林区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天山北坡中段的雪岭云杉普遍出现了天然更新差、幼苗难成活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不同坡向间的山地即使距离较近,坡向的改变也会对幼苗发育具有显著影响。下图示意天山北坡中段某地相同海拔4个不同坡向的雪岭云杉郁闭度(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凋落物厚度以及更新指数(评估森林更新情况的指标,其值越大代表更新效果越好)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4.影响研究区雪岭云杉林郁闭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林下植物 D.土壤水分
15.阴坡雪岭云杉林更新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
①缺乏种源 ②风力较强 ③光照较弱 ④物质循环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为促进雪岭云杉的更新,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阳坡移栽成年植株 B.阳坡清理凋落物
C.阴坡分次间伐,降低郁闭度 D.阴坡深耕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总面积约为467km2,最高峰海拔约为1 412m,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尖峰岭海拔100m以下地区的植被多为稀树草原,海拔1 200m以上地区的植被一般为苔藓矮林。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其中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下图示意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部分森林类型的垂直分布情况。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尖峰岭稀树草原的形成原因。(4分)
(2)分别说明常绿季雨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低的原因。(4分)
(3)推测苔藓矮林植被所处的环境特征。(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境内多山,有不少山峰海拔在2 000—4 000米,且呈东北—西南走向连绵分布在新西兰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使新西兰植物种类丰富,形成多样的自然植被景观。下图为新西兰北岛、南岛自然植被分布图。
(1)指出新西兰大陆地带性的植被类型及分布特点,并说明理由。(6分)
(2)比较北岛和南岛大陆地带性植被的景观差异。(4分)
(3)阐释南岛西部和东部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4)推测南岛山脉海拔不同的山峰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近期某研究团队,对1984—2021年间阿尔卑斯山卫星图像研究发现,高山冰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由“白”变“绿”,并推断未来随着高山冰雪由“白”变“绿”,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形成恶性循环。下图示意阿尔卑斯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
(1)简述阿尔卑斯山积雪冰川带的主要生态意义。(6分)
(2)分析阿尔卑斯山由“白”变“绿”的主要原因。(6分)
(3)若未来阿尔卑斯山完全由“白”变“绿”,请分别用实线和虚线来表示北坡和南坡的雪线变化趋势。(4分)
答案与解析
1.A 黄土高原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植树种草可以有效地固定表土和减少径流,从而减轻水土流失,沉积泥沙和降低风速并不能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①②正确,故选A。
2.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句话中,“山水林田湖”指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的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选C。
3.B 泥沙淤积的河床属于流水沉积地貌,而灌丛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A错误;绿洲边缘既有灌丛生长的水分条件,又有沙丘形成的沙源条件,B正确;绿洲内部缺乏沙丘形成的沙源条件,C错误;沙漠内部过于干旱,缺乏灌丛生长的水分条件,D错误。
4.B 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意味着灌丛的生长发育和灌丛附近沙丘的发育壮大,灌丛的生长发育意味着水分条件的改善,沙丘的发育壮大意味着沙丘在灌丛附近固定下来。因此,沙丘活动性减弱,A错误;土壤水分条件改善,B正确;气候趋于湿润,C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D错误。
5.B 青藏高原隆起后,地势起伏变大,垂直分异增强,由此带来的水热组合种类增加,环境更加多样化,因此生物种类会增加,A错误;青藏高原隆起后,河流落差增大,水能资源增加,B正确;海拔与地球自转线速度成正相关,故海拔升高会使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大,但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变,C错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热量条件越差,D错误。
6.A 根据材料可知,7月青藏高原形成热低压,加强了东亚季风,使得海洋上的水汽更易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因而可增加长江流域降水量,A正确;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本身气候偏干旱,青藏高原的隆起又阻碍了印度洋水汽北上,进一步加剧了其干旱程度,B错误;青藏高原的隆起主要影响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对西欧气候基本无影响,故不会降低西欧的大气温度,C错误;西风带的位置移动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D错误。
7.A 甲位于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丙位于温带大陆的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A。
8.C 乙位于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因地中海气候夏季干旱炎热,为减少水分蒸腾,植被叶子坚硬,叶片不大,叶面多有蜡质层,常覆盖绒毛。故选C。
9.A 根据图中甲地所在坡向的雪线海拔较低,可知该坡为迎风坡,而天山的北坡为迎风坡,所以甲地所在坡向为北坡。迎风坡水分条件较好,因而牧草优良,故牧草优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故选A。
10.B 天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南坡的基带为温带荒漠带,所以应是地带性现象,A错误。天山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因而雪线较低,B正确。天山南坡缺乏针叶林带,C错误。北坡山地草原海拔低于南坡,是因为水热条件差,D错误。
11.B 据图可知,从陆地向湖泊植被覆盖度越来越低,由以其他草类为主转变为以碱蓬为主,直到植被基本消失,这体现了内陆湖泊附近的地方性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是指山地自然景观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递变的规律性。纬度地带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从低纬到高纬陆地自然带的更替。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通常表现为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变化,随着降水的不断减少,陆地自然带不断更替。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
12.A 岱海夏季丰水期水位上涨,湖水漫上湖滨带,此时盐斑面积最小,B错误;冬季枯水期水位下降,湖水盐分在湖滨带滞留,但此时气温低,蒸发弱,盐斑面积不大,D错误;春季多大风,地表升温迅速,蒸发强烈,土壤盐分析出,形成盐斑,此时盐斑面积最大,A正确;秋季气温逐渐下降,蒸发减弱,盐斑面积逐渐减小,C错误。
13.D 碱蓬耐盐碱,可以吸收土壤中的盐分,缓解土地盐碱化;种植碱蓬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水分,使土壤得到改良,D正确。该地区水资源匮乏,故涵养水源的作用较小,A错误。浅滩上的碱蓬美化环境作用弱,位于湖滨浅滩,风沙活动较弱,B、C错误。
14.D 根据天山北坡中段某地相同海拔4个不同坡向的雪岭云杉郁闭度示意图可知,郁闭度最高的为阴坡,郁闭度最低的为阳坡,4个坡向分别为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和阳坡,与降水关系不大,B错误;郁闭度是指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与林地树冠冠幅有关,与林下植物无关,C错误;阴坡热量条件差,蒸发弱,但土壤水分条件相对较好,所以阴坡雪岭云杉树冠冠幅较大,生长发育较好,植被覆盖率较高,郁闭度高,阳坡反之。故排除A,选D。
15.D 阴坡雪岭云杉林更新指数较低,并不是因为缺乏种源,而且据图文材料也得不出风力强弱的结论,根据郁闭度示意图可知阴坡郁闭度较高,而光照较弱会影响幼苗的生长,这是其更新指数较低的原因之一,再结合凋落物厚度示意图可知,阴坡的凋落物厚度较厚,导致物质循环较慢,因而使得阴坡更新指数较低,③④正确,故选D。
16.C 阳坡移栽成年植株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材料中提到的“天然更新差、幼苗难成活”的现象,A错误;读图可知,阳坡凋落物厚度是最薄的,故不需要再清理,B错误;阴坡分次间伐,可以降低郁闭度,改善林下幼苗的光照条件,促进幼苗成活,从而促进雪岭云杉的更新,深耕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对其影响不大,C正确、D错误。
17.答案 (1)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2分)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纬度低,气温高,蒸发强,形成了稀树草原。(2分)
(2)常绿季雨林位于落叶季雨林与山地雨林之间,其枯枝落叶量小于落叶季雨林,为土壤提供的有机质少;(2分)相对于山地雨林温度较高,土壤有机质分解较快,使得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少。(2分)
(3)云雾多,空气湿度大;(2分)海拔高,风力较强;(2分)地形坡度较陡,土层薄,肥力低。(2分)
解析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尖峰岭稀树草原植被这一要素的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稀树草原植被体现了当地水分条件较差,所以可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两个方面进行作答。根据材料可知,尖峰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为夏季风的背风坡,因而降水少。又因为该地纬度低,地处热带,蒸发旺盛,所以形成稀树草原。
(2)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原因,一般从有机质来源少和有机质分解快两方面作答。相比于落叶季雨林,常绿季雨林的枯枝落叶量较少,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而相比于山地雨林,其分布的海拔低,热量条件好,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3)根据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通过苔藓矮林植被的特征可推测其所处的环境特征,包括自然环境的气温、湿度、土壤、风力等要素。从图中苔藓矮林植被所处的海拔可以得知其分布的海拔高,气温较低,水汽有遇冷条件,推测云雾较多、湿度较大;根据植被较矮的特征,推测可能是受高海拔处风力较大的影响所致;从图中可看出,苔藓矮林所处的山体地势较陡,据此可以推测出土层发育较薄,土壤肥力低。
18.答案 (1)类型及分布特点:新西兰北岛以亚热带常绿落叶林为主,(1分)新西兰南岛东部以温带草甸草原为主,(1分)新西兰南岛西部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1分)理由:新西兰北岛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分)新西兰南岛西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1分)新西兰南岛东部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形成温带草甸草原。(1分)
(2)北岛景观相对单一;(2分)南岛景观较为复杂,东西差异较大。(2分)
(3)新西兰南岛西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较好,有利于森林的生长发育,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2分)新西兰南岛东部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水分条件较差,不利于森林的生长,形成温带草甸草原。(2分)
(4)西部海拔较低的山峰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2分)东部海拔较低的山峰以温带草甸草原为主;(2分)海拔较高的山峰以温带草原为主;(2分)海拔最高的山峰以冰川为主。(2分)
解析 (1)读图可知,新西兰大陆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有分布在北岛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岛西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及南岛东部的温带草甸草原。新西兰北岛由于纬度较低,热量条件比南岛好,故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根据材料可知,新西兰南岛分布有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地,根据图中纬度信息可知新西兰南岛主要受盛行西风控制,其中南岛西部为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较多,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南岛东部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草甸草原。
(2)读图可知,北岛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景观相对单一;而南岛植被类型西部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部为温带草甸草原,东西差异较大;且南岛多山地,有不少山峰海拔在2 000—4 000米,故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显著,山地不同海拔会分布有不同的植被,所以南岛植被景观较为复杂。
(3)读图可知,南岛大致位于40°S—47°S,主要受盛行西风控制,根据材料可知,新西兰南岛分布有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地,所以南岛西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多,水分条件好,适宜森林的生长;而南岛东部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为雨影区,降水相对较少,水分条件较差,不适宜森林的生长,植被以草甸草原为主。
(4)植被类型主要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川四大类。读图可知,南岛西部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南岛东部基带为温带草甸草原;随着海拔的升高,热量条件逐渐变差,植被类型以温带草原为主;海拔继续升高,由于不少山峰海拔在2 000—4 000米,且纬度大致位于40°S—47°S,推出海拔最高处温度较低,可能有冰川存在。
19.答案 (1)高山冰雪能够反射太阳辐射,减缓全球气候变暖;(2分)高山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补给水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的作用;(2分)高山冰雪融水是雪线以下山地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可满足山地植被生长需要,维护生物多样性(山地生态系统)等。(2分)
(2)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高海拔冰雪区满足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热量条件;(2分)高海拔地区大量冰雪消融,水分条件改善,满足了植被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条件;(2分)雪线上移,原冰雪覆盖地区因水热条件变好,促进土壤发育,利于植被生长。(2分)
(3)作图如下:(4分)
解析 (1)生态意义即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分析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热量、水分、土壤以及物种内部和物种间的相互影响,表现为物种的多样性等。热量方面,冰川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有效地减少地表热量收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水分方面,冰川积雪的融化和冻结能够调节河川径流量;土壤方面,雪线附近积雪融水可对山地土壤水分进行补充;最后,高山冰川积雪的存在组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高山生态系统,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2)“白”为高山冰川积雪,“绿”为高山植被。由“白”变“绿”即由高山冰川积雪转变为高山植被,这种生态环境的转变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热量、水分、土壤及植被的全面转变,因此应当从全球气候变暖入手,进而分析高海拔地区植被生长的热量、水分和土壤条件。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雪线海拔不断上移直至消失,随着海拔升高,南坡和北坡的差异性逐渐减小,冰川在阿尔卑斯山的最终消亡时刻应是北坡和南坡雪线齐平的时刻,因此两条线最终会交汇于山顶。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a href="/dl/tb_c400379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训练</a>,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 (2019)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五十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