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优质教学设计
展开第三课时:物质的转化
课题: 1.1.3 物质的转化
课时
1
授课年级
高一
课标要求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和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点。
教材
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新课标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本节内容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按照《课标》要求及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实际需要,本节内容安排了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部分内容。其中,物质的分类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各课时,物质的转化一各课时,共3课时,本课时为第三课时《物质的转化》。
本课时的内容是由旧版中的“实践活动”内容改编而来的,主要包括酸、碱、盐的性质及物质的转化两部分内容。旧版中先叙述了简单分类法,后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已学的简单分类法进行应用:首先回忆这些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让学生从转化关系中发现规律,利用分类法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但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对氧化物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新版中首先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性质进行复习,让学生从不同类的物质的性质来对物质进行分类,很好地对分类法这一新知识进行了应用,紧接着以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对氧化物的分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化学的应用就是要让化学为人类服务,课程最后提到了化学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为以后对化工流程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本课时内容由旧版中的实践活动调整为新版中必学内容,而且与前边所学内容有很大的联系。其中对氧化物的进一步学习,建议不要对此进行深化和随意拓展,只要求学生对此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达到在新的情境下能对氧化物进行判断即可。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初中酸、碱、盐的性质荷反应类型,结合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等,进一步理解物质分类法的应用,更深入研究物质的制取方法。
2.通过对化学物质按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主要性质,理解化工生成过程中条件的选择原则,会预测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转化及工业生成中化工原料和条件的选择。
难点:根据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理解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是肤浅的、模糊的。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的基础相结合,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逐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教材在编排思路上,也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分类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突出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复习物质的分类,理解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从微观上体会同一类别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是由其含有相同微观粒子决定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根据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探究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习探究,先对物质进行分类,再统一研究同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体会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理解化学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对物质分类过程和分类应用的理解,体会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建立高效学习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情景导入
活动、问题情境导入
【回顾】从 Zn、 BaC12、 NaOH、 KClO3、CuC12、Na2SO4、Na20、 H20、 H2SO4等物质中,选出适当的物质,按①化合反应;②分解反应;③置换反应;④复分解反应类型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1】①化合反应:Na2O+H2O=2NaOH
【学生2】②分解反应:
【学生3】③置换反应:Zn+CuCl2=ZnCl2+Cu;Zn+H2SO4=ZnSO4+H2↑
【学生4】④复分解反应:BaCl2+Na2SO4=BaSO4↓+2NaCl;BaCl2+H2SO4=BaSO4↓+2HCl;2NaOH+CuC12=Cu(OH)2↓ +2NaCl; 2NaOH+H2SO4=Na2SO4+2H2O;Na2O+H2SO4=Na2SO4+H2O
【预习1】1.O2和CO2同为酸性氧化物,根据酸性氧化物具有的通性(或CO2的性质),可推测SO2具有的性质,请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
【板书】①SO2+H2O===H2SO3,②SO2+CaO===CaSO3,
③SO2+Ca(OH)2===CaSO3↓+H2O。
【预习2】2.通过物质分类,可以建立物质间的从属关系,分析物质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寻找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以钙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反应类型如下:
【投影】
【板书】①2Ca+O2===2CaO,化合反应;②CaO+H2O===Ca(OH)2,化合反应;
③CaO+CO2===CaCO3,化合反应;④Ca(OH)2+CO2===CaCO3↓+H2O,复分解反应;
⑤Ca(OH)2+2HCl===CaCl2+2H2O,复分解反应;
⑥CaCO3+2HCl===CaCl2+CO2↑+H2O,复分解反应。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知道同一类的化学物质在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可以从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其实,各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我们知道世界上最奇妙的转化就是---大自然的创造。如动植物可以转化为化石燃料、一粒种子可以转化成美丽的花朵、鸡蛋壳或贝壳可以转化成生石灰等。(见PPT图片)那么,这些物质间是如何进行转化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联系旧知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为学习新知物质的转化作铺垫。
课前自主学习,
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
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活动一、认识酸、碱、盐的通性
【问题1】结合教材P10页“思考与讨论”,以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镁为例,联系初中所学知识回答酸、碱、盐有哪些通性。完成下表内容。
【投影1】①酸的通性:
酸的通性
生成物
实例
与碱反应
盐和水
NaOH + HCl = NaCl + H2O
与活泼金属单质反应
盐和氢气
Fe + 2HCl = FeCl2 + H2↑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盐和水
CaO + 2HCl = CaCl2 + H2O
与某些盐反应
盐和酸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H2O
【投影2】②碱的通性:
碱的通性
生成物
实例
与酸反应
盐和水
NaOH + HCl = NaCl + H2O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盐和水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与某些盐反应
盐和碱
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投影3】③盐的通性:
盐的通性
生成物
实例
某些盐与酸反应
盐和酸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H2O
某些盐与碱反应
盐和碱
MgCl2 + 2NaOH = Mg(OH)2↓ + 2NaCl
某些盐与某些盐反应
盐和盐
Na2CO3 + CaCl2 = 2NaCl + CaCO3↓
【问题2】根据酸、碱、盐的通性归纳总结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及规律,并作出微观解释。
【学生1】①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规律:
【投影】a.酸+活泼金属单质=盐氢气;b.酸+碱性氧化物=盐+水;c.酸+碱=盐+水;d.酸+盐=新酸+新盐;e.酸+酸碱指示剂→石蕊试剂变红
【学生2】★从微观上看,酸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产生H+,所以酸能表现出酸的通性,不同的酸还能产生出不同的酸根离子,因此,不同的酸又能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该知识可能有一定难度,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投影】微观解释:酸=H+(体现酸的通性)+酸根离子(体现酸的特性)
【学生3】②碱的主要化学性质及规律:
【投影】a.碱+酸=盐+水;b.碱+酸性氧化物=盐+水;c.碱+盐=性碱+新盐;d.碱+酸碱指示剂→石蕊试剂变蓝或酚酞变红;★e.难溶性碱的不稳定性:难溶性碱受热易分解, 难溶性碱碱性氧化物+水,如:Cu(OH)2CuO+H2O ; 2Fe(OH)3Fe2O3+3H2O,强碱稳定,受热难分解。
【学生4】★从微观上看,碱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产生出OH—,所以碱能表现出碱的通性,不同的碱还能产生出不同的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因此,不同的碱又能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同上)
【投影】微观解释:碱=OH—(体现碱的通性)+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体现碱的特性)
【学生5】③盐的主要化学性质及规律:
【投影】a.盐+金属单质=新盐+新金属单质;b.盐+碱=新盐+新碱;c.盐+酸=新盐+新酸;d.盐+盐=两种新盐。
【学生6】盐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产生出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因此,盐可可以表现出一定的通性。
【投影】微观解释:盐=酸根离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
【对应训练1】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碱的通性的是( )
A.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B.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C.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D.能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答案】 D
【解析】 A.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的通性,故A不符合;B.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的通性,故B不符合;C.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属于碱的通性,故C不符合;D.能与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不属于碱的通性,故D符合;答案选D。
【对应训练2】盐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下列物质通过反应可直接形成盐的是( )
①金属单质 ②碱性氧化物 ③碱 ④非金属单质 ⑤酸性氧化物 ⑥酸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D
【解析】 ①金属单质与酸或某些盐溶液反应可直接生成盐,如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盐为氯化亚铁,①符合题意;②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可直接生成盐,如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直接生成氯化钠,②符合题意;③碱与酸、酸性氧化物、某些盐等可反应生成盐,如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可直接生成碳酸钠,③符合题意;④非金属单质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如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④符合题意;⑤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⑤符合题意;⑥酸能与碱、某些盐、碱性氧化物等反应生成盐,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⑥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全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直接生成盐,答案为D。
回归教材,抓纲悟本,通过进一步熟悉酸、碱、盐的性质,降低后续学习物质转化知识的难度,便于对新知识的理解于应用。
通过归纳总结,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关联性的认识,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可核心素养。
及时巩固与评价,有效调控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活
活动二、探究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过渡】我们知道,按照性质对化合物进行分类,除了酸、碱、盐外,还有氧化物,即只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那么氧化物又有哪些通性呢?
【问题1】讨论交流: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有哪些通性?
【学生1】①碱性氧化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a.与H2O反应: 碱性氧化物(易溶)+H2O→碱(易溶),
如:K2O+H2O=2KOH CaO+H2O=Ca(OH)2。
【板书】b.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如:Na2O+SO3=Na2SO4。
【板书】c.与酸反应:碱性氧化物+酸→含氧酸盐+水;
如:CuO+2HNO3=Cu(NO3)2+H2O。
【学生2】②酸性氧化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板书】a.与水反应:酸性氧化物+水→酸 例如:SO3+H2O=H2SO4、
P2O5+3H2O=2H3PO4;注意:SiO2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板书】b.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板书】c.与碱反应:酸性氧化物+碱→盐+水;例如CO2+2NaOH=Na2CO3+H2O,注意难溶性的碱与酸性氧化物不反应。
【讨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有何关系?
【学生1】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Na2O2为过氧化物)。
【学生2】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都不是酸性氧化物)。
【学生3】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都不与水反应)。
【学生4】④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NO2不是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
【问题2】结合教材P10页“思考与讨论”(3),思考酸、碱、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中,涉及哪些化学反应?
【学生1】①从反应类型看,我们初中学过的酸与金属、盐与金属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酸与碱、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学生2】②根据化学反应的特征,我们将化学反应分成四种基本类型:
【投影】
反应类型
实例
化合反应
A+B=AB
2H2+O22H2O
分解反应
AB=A+B
CaCO3CaO+CO2↑
置换反应
AB+C=A+CB
H2+CuOCu+H2O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NaOH+HCl=NaCl+H2O
【学生3】③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是从形式上划分的,它不能较深入地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CO+CuOCu+CO2不属于任何一种基本反应类型。
【学生4】④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物质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离子,只要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这三个条件之一,就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注意: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如:Ca(OH)2+CO2=CaCO3↓+H2O(看着像却不是);碳酸盐与酸反应虽然生成了三种化合物,却属于复分解反应。
【对应训练1】下列有关氧化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凡是含氧的化合物均可称为氧化物
B.依据性质不同氧化物只能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C.酸性氧化物都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D.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C
【解析】A.氧化物是指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故A错误;B.依据性质不同氧化物只能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故B错误;C.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故C正确;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五氧化二钒为酸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C。
【对应训练2】北京冬奥会或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2022年2月4日至2022年2月2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某同学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分解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答案】A
【解析】Fe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稀盐酸与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NaOH溶液与CO2发生反应时,可认为CO2先与水化合成碳酸,再与NaOH发生复分解反应;CO2与C发生化合反应生成CO,所以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故选A。
通过对氧化物通性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进一步清除学习物质的转化既应用知识的障碍,同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利用已知的化学反应类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全面、系统地学习)进一步认识物质转化的转化的规律和条件,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及时巩固与评价,有效调控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环节三、
物质的转化及应用
活动一、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
【过渡】化学科研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关系、转化规律及控制手段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实现物质的人工转化,以及如何对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化学过程实现按照实际需要进行调空等。
【问题1】讨论交流: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分类,结合教材P10页“思考与讨论”(1),请设计出将金属和非金属单质转化为盐的基本流程。
【学生1】①以金属单质(Ca)到对应盐(CaSO4)的转化为例的流程:
【板书】
【学生2】②以非金属单质(C)到对应盐(Na2CO3)的转化为例的流程:
【板书】
【问题2】根据任务一的转化流程,以金属单质Na到Na2CO3、非金属单质S到CuSO4的转化为例,用图示归纳总结金属和非金属单质转化为盐及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转化的基本规律。
【学生1】①金属单质两条转化路线:
【板书】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
【学生2】②非金属单质两条转化路线:
【板书】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
【学生3】②以硫、钠单质为例,归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及规律。
【板书】硫、钠单质转化为氧化物、酸、碱、盐的方程式。
【投影】(见PPT图片)
【问题3】讨论交流:根据任务二中各类物质的转化关系,思考化学物质在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1】①物质间发生转化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为光照、加热(或高温)、催化剂、高压、点燃等。
【学生2】②学习物质的通性不仅要注意一般情况,也要注意特殊情况。如金属+酸―→盐+氢气,但铜与盐酸就不反应,与其他酸反应也不产生氢气。
【学生3】③盐和盐反应、盐和碱反应,反应物都必须是可溶性的。
【学生4】④金属单质与盐溶液能够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活泼性强的金属置换活泼性弱的金属,前提条件是该活泼金属不与水反应。
【对应训练1】从物质类别的视角认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单质X经下图所示过程可转化为含氧酸W。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XYZW
A.X是金属钠 B.Y一定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C.W的浓溶液见光一定会分解 D.Z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一定高于Y
【答案】D
【解析】单质X经XYZW过程可转化为含氧酸W,X可能为C、S、N2。A项,若X是金属钠,则W为碱,故A不符合题意;B项,若X为S,则Y为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X不一定为S,故B不符合题意;C项,若X为N2,则W为硝酸,浓硝酸见光分解,但X不一定为氮气,故C不符合题意;D项,若X为C,则Y为一氧化碳,Z为二氧化碳;若X为S,则Y为二氧化硫,Z为三氧化硫;若X为N2,则Y为一氧化氮,Z为二氧化氮;故Z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都高于Y,故D符合题意;故选D。
【对应训练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碱中都含有氢氧根,所以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C.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D.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都是碱
【答案】 B
【解析】 A.CuO与HCl反应,生成CuCl2和H2O,虽然产物为盐和水,但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A不正确;B.碱中含有氢氧根,氢氧根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以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B正确;C.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是由CO2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引起的,CO2不是酸,C不正确;D.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呈碱性,可能是碱,也可能是强碱弱酸盐(如碳酸钠),D不正确;故选B。
通过思考与讨论,探究物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将碎片化的知识网络化,将零散的知识规律化,形成对所学知识全面、规律性的认识,促进理解。
进一步明确物质的转化是需要条件的,揭示理论知识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
及时巩固与评价,有效调控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活活动二、物质转化的应用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及规律,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究一些具体物质在转化过程需要的条件、原理及过程等。
【问题1】阅读教材P11页第二自然段,思考如何利用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制备所需要的物质?
【学生1】①酸的制备:酸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盐与另一种酸反应;
【学生2】②碱的制备: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盐与另一种碱反应;
【学生3】③盐的制备: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盐与盐反应、酸与盐反应、碱与盐反应。
【问题2】阅读教材P11页第三自然段,以制备氢氧化钠为例,说明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怎样选择更合适的途径。
【学生1】①制备NaOH的途径有很多,例如:氧化钠与水反应,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等。但是考虑到制取的成本问题,实际工业生产中选择的是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具体方程式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学习)。过去也曾采用盐 (如 Na2CO3)与 碱 [如 Ca(OH)2]反应的方法。
【学生2】工业上物质的制备方法选择因素:要从反应的可能性、原料来源、成本高低、设备要求等方面来选择物质制备的适宜方法。
【对应训练1】下列物质中不能用化合反应的方法生成的是( )
①Fe3O4 ②H2SiO3 ③Fe(OH)3 ④Cu(OH)2 ⑤FeCl2 ⑥CaSiO3
A.①③④⑥ B.②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①可由铁在氧气中燃烧制得;②SiO2不与水反应,无法通过化合反应制得硅酸;③Fe(OH)3可由Fe(OH)2氧化得到;④无法通过化合反应得到;⑤可由SiO2和CaO高温下反应得到;因此②④无法通过化合反应得到,答案选B。
【对应训练2】已知:物质X与Ca(OH)2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X+Ca(OH)2=Y+Cu(OH)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X肯定不可能是酸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24
C.X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Y可以是CaCl2或Ca(NO3)2
【答案】C
【解析】由氢氧化钙的性质可知,反应X+Ca(OH)2=Y+Cu(OH)2↓为复分解反应,则X为可溶性铜盐,Y为X的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结合而成的盐,据此回答。A.反应物中有酸时不可能生成Cu(OH)2沉淀, X肯定不可能是酸,A正确;B.X为可溶性铜盐,Y为X的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结合而成的盐,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铜和钙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差=64-40=24,B正确;C. 据分析,X不可能是单质,只可能是化合物,C不正确;D.X为可溶性铜盐,Y为X的酸根离子和钙离子结合而成的盐, Y可以是CaCl2或Ca(NO3)2,D正确;答案选C。
通过对酸、碱、盐的制备方法等知识的应用探究,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及时巩固与评价,有效调控课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环节四、课后巩固
作业设计
1.(易)教材作业:P12习题5、6 、7、8
2.(易)通过下列变化,均无法得单质的是:①分解反应 ②化合反应 ③置换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分解反应,可能为生成单质,如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①不符合题意;②化合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不能得到单质,②符合题意;③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单质、化合物,则能得到单质,如氢气还原CuO生成Cu,③不符合题意;④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反应产生两种新化合物,不能得到单质,④符合题意;均无法得单质的是②④,故合理选项是D。
3.(中)下列物质的分类以及性质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分类
性质
A
Na2O2
碱性氧化物
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B
Ca(ClO)2
盐
其水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HClO
C
Na2CO3
碱
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D
H2SO4
酸
与Ba(OH)2溶液只发生中和反应
【答案】B
【解析】A.Na2O2为过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氧气和水,A性质错误;B.Ca(ClO)2为盐,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则其水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HClO,B正确;C.Na2CO3为盐,C分类错误;D.H2SO4与Ba(OH)2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和生成硫酸钡沉淀,D性质错误;答案为B。
4.(中)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及所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如图:
则物质B为( )
Fe B.HCl(稀)
C.NaOH(溶液) D.AgNO3(溶液)
【答案】B
【解析】物质B与A发生中和反应,则B为酸或碱,又由于B与C可发生置换反应,可判断B为酸,因此B可能是稀盐酸。答案选B。
5.(难)铜器久置于空气中会和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氧气作用产生“绿锈”,该“绿锈”俗称“铜绿”(碱式碳酸铜),“铜绿”能跟酸反应生成铜盐、二氧化碳和水。某同学利用下述系列反应实现了转化:铜“铜绿”甲
Cu(OH)2乙Cu。说法正确的是( )
A.“铜绿”属于盐B.乙可能为氧化铜
C.④一定为复分解反应D.⑤一定为置换反应
【答案】AB
【解析】由铜“铜绿”甲Cu(OH)2乙Cu可知,②为铜绿与酸反应生成铜盐,③为铜盐与碱反应生成Cu(OH)2,④可能为Cu(OH)2受热分解生成CuO,也可能为Cu(OH)2与酸反应生成铜盐,⑤可能为CuO被还原生成Cu,也可能为铜盐被比铜活泼的金属单质置换生成铜。A. “铜绿”为碱式碳酸铜,为盐类物质,A项正确;B. 由上述分析可知,乙可能为CuO,B项正确;C. 由上述分析可知,④可能为分解反应,C项错误;D. 由上述分析可知,⑤可能为CO还原CuO生成Cu,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D项错误;故选AB。
6.(中)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A.CuO、Ba(OH)2、CuSO4 B.NaOH、HNO3、K2CO3
C.KOH、FeCl3、Na2CO3 D.NaOH、Ba(NO3)2、H2SO4
【答案】B
【解析】盐酸不与硫酸铜反应,盐酸不能转化为氢氧化钡,氢氧化钡不与氧化铜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盐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钾都能反应,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钾都能反应,故B符合题意;氯化铁和碳酸钠均为盐,属于相同类别的化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盐酸不能转化为硝酸钡,盐酸不与硫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硝酸钡不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B。
7.(难)如图,箭头方向表示在通常条件下能与某种常见试剂发生转化,6步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一组物质是( )
物质选项
W
X
Y
Z
A
Cu
B
Na
NaOH
C
D
S
【答案】C
【解析】A.根据物质转化关系分析,铜不能直接转化为氢氧化铜,所以W不能发生图中转化为Z的反应,故A错误;B.根据物质转化关系分析,氢氧化钠不能直接转化为氧化钠,即Y不能发生图中转化为Z的反应,故B错误;C.氢氧化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硫酸铝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氯化铝和硫酸钡,氯化铝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与足量的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满足图中转化关系,故C可选;D.硫不能直接转化为三氧化硫,即W不能发生图中生成Y的反应,故D错误;故选C。
8.(中)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可用石灰石来制备。某学生设计了一种制备碳酸钙的实验方案,其流程图如下:
eq \x(石灰石)eq \(――→,\s\up15(①高温))eq \x(生石灰)eq \(――→,\s\up15(②加水))eq \x(石灰水)eq \(――――――――――→,\s\up15(③加Na2CO3溶液))eq \x(碳酸钙)
(1)下列物质中,属于盐的是________。
A.CaCO3 B.CaO
C.Ca(OH)2 D.Na2CO3
(2)请写出上述制备流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写出基本反应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仍以石灰石为原料(其他试剂自选),设计另外一种制碳酸钙的方案,依照上述流程写出你的制备流程图。
你所设计方案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D
(2)①CaCO3eq \(=====,\s\up15(高温))CaO+CO2↑ 分解反应
②CaO+H2O===Ca(OH)2 化合反应
③Ca(OH)2+Na2CO3===CaCO3↓+2NaOH 复分解反应
(3)
CO2得到充分利用,节省原料等
【解析】 (3)根据所给转化流程知,可以充分利用第一步反应产生的CO2,将其用于碱生成盐的反应,即CO2+Ca(OH)2===CaCO3↓+H2O;其优点是CO2得到充分利用,节省了原料。
及时巩固、消化所学,促进掌握必备知识,评价教学效果,为后期优化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
板书
设计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三课时)
一、酸碱盐及氧化物的性质
1、认识酸、碱、盐的通性
(1)酸的通性:酸=H+(体现酸的通性)+酸根离子(体现酸的特性)
(2)碱的通性:碱=OH—(体现碱的通性)+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体现碱的特性)
(3)盐的通性:盐=酸根离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
2、探究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a.与H2O反应:
b.与酸(碱)性氧化物反应:
c.与酸(碱)反应:
二、物质的转化及应用
1、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
2、物质转化的应用
教学
反思
本课时从回顾初中及前面所学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入手,在进一步探究学习主要化学物质酸、碱、盐、氧化物的通性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具体物质的转化条件、原理(方程式),归纳总结出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相互转化的规律,最后以生产、生活种一些具体物质的转化为例,让学生明确同以物质的制备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工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原料和反应条件,说明物质转化是有条件的,理论与实际是有区别的。这种知识层层递进的设计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既复习了旧知,又能自然的引出新知,同时,也可降低学习的难度。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规律或构建知识网络,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应注意各类物质的性质重点探究它们的通性,便于探寻物质转化的规律,但不得随意拓展,以免增大学习难度,影响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一节 反应热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a href="/hx/tb_c40024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一节 反应热公开课教案</a>,共5页。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hx/tb_c16198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公开课教案</a>,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后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绪言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hx/tb_c403748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绪言精品教学设计</a>,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化学的发展历史,课后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