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活力四射,震hàn( )人心。那茂腾腾的后生,蹦跳如蛙,强健豪放;那磅礴的气势,挣脱了束缚,挣脱了jī( )绊;那展现着力与美的舞姿,令人着迷,让人______;那戛然而止的收场,余韵无穷,让人大彻大悟。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bàng zhēng gāB.bàng zhèng jiá
C.páng zhēng gāD.páng zhèng jiá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震hàn( ) ②jī( )绊
(3)在文段横线上填写一个四字成语。(提示:想一想《安塞腰鼓》中学过的成语,当然也可填写其他成语)
【答案】(1)D (2)①撼 ②羁
(3)叹为观止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
磅礴(páng bó):广大无边的;
挣脱(zhèng tuō):用力摆脱束缚,以获得自由;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形容突然停止的样子。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2)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震撼(zhèn hàn):震动;摇撼。
②羁绊(jī bàn):束缚;被缠住不能脱身。
(3)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横线处要表达的意思是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可以使用“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件珍贵的妈妈从北京买来的礼物。
B.阅读《灯笼》时,我们要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C.《沙乡年鉴》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对它们命运的关注,体现了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深切思考。
D.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A.有语病。搭配不当,交换“一件珍贵的”和“妈妈从北京买来的”位置;
B.有语病。成分残缺,在“共命运”后增添“的情怀”;
D.有语病。句式杂糅,删去“面向”或“是”。
3.古诗文默写
(1)八上语文前三个单元有四首诗出自《诗经》,其中的三首诗是爱情诗。它们主要表现了对心上人的相思之苦。如《诗经·子衿》中“_____,______”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了强烈的反问,希望能听到心上人的音讯;又如《诗经·关雎》中“悠哉悠哉,____”通过动作描写同样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还有一首是《诗经·式微》,它是劳役者对自己悲惨境地的强烈控诉。如该诗的最后两句“微君之躬,______?”就是劳役者对奴隶主的强烈质问。
(2)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红旗飘飘把手招。(贺敬之《回延安》)
(3)复行数十步,_____。土地平旷,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4)与君离别意,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案】(1)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辗转反侧 胡为乎泥中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3)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4)同是宦游人
综合性学习(7分)
4.“龙抬头”又称春耕节、青龙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班级准备开展以“二月二·龙抬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以下是班长搜集并整理的两则材料,请你帮他拟写一个可以统领两则材料的标题。(20字左右)
【材料一】
正值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陕西省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人湖如织,热闹非凡,平利县第五届“二月二”农耕民俗文化艺术节活动在此火热上演,数千名群众和游客在龙头村享受了一道美味绝伦的民俗文化大餐。
【材料二】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到来之际,河南第五届龙抬头盛典暨研学旅游启动仪式在景区九龙戏水广场举行,几百名来自省内的师生和游客朋友现场见证了盛典盛况,并感受到了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班级准备为校报“二月二·龙抬头”系列报道配上插图,你认为下面哪幅图片能入选?为什么?
A B
【答案】(1)陕西和河南相继举行“二月二龙抬头”庆祝活动
(2)示例一:我认为这幅图片A能入选,因为图中的“二月二龙抬头”字样和龙的图案突出了活动的主题,图片中正在云端飞舞的巨龙栩栩如生,能够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
示例二:我认为图片B能入选;因为图中的“二月二龙抬头”字样和龙舟的图案突出了活动的主题,图片中人物所表现是龙舟比赛及相差习俗,符合二月二习俗。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材料标题。
材料一,写的是陕西某村举行“二月二·龙抬头”庆祝活动。材料二写的是河南省举行“二月二·龙抬头”庆祝活动。
把两地举行庆祝活动合为一句即可,如:陕西和河南相继举行“二月二·龙抬头”庆祝活动。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两幅图可任选其一,为校报“二月二·龙抬头”系列报道配插图,结合画面和文字,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选A图。首先,图中的文字“二月二龙抬头”直接突出了活动的主题;其次图片中的龙昂首摆尾,在云端飞行,与“龙抬头”活动主题完全吻合,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能引起人的心灵的震撼。
二、名著阅读(5分)
5.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小题。
【答案】①《说文解字》 ②《尚书》 ③《春秋》 ④《孟子》 ⑤《史记》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①《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部字典、 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内容上共十五卷,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第十五卷为叙目;结构上按部首编排,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②《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又称《书经》,由先秦诸子所著,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尚书》被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③《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又名《春秋经》《麟经》《麟史》,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全书以年代为序,用简洁的记事语言,记录了鲁国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242年的历史。全书约一万六千多字。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记录历史的《春秋》,书名可能由此而来。
④《孟子》,全书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⑤《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16分)
漫谈过年
冰心
①我这一辈子,经过几个朝代,也已经过了八十几个“年”了!时代在前进,这过年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
②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到十一岁(那是在前清时代)过的是小家庭生活。那时,我父亲是山东烟台海军学校的校长,每逢年假,都有好几个堂哥哥、表哥哥回家来住。父亲就给他们买些乐器:锣、鼓、二胡、洞箫之类,让他们演奏,也买些鞭炮烟火。我不会演奏,也怕放炮,只捡几根“滴滴金”来放。那是一个小纸捻,里面卷一点火药,拿在手里抡起来,就放出一点点四散的金星。既没有大声音,又很好看。
③除夕夜,我们点起蜡烛烧起香,办一桌很丰盛的酒菜来供祖宗,我们依次磕了头,这两次的供菜撤下来,就是我们的年夜饭了。
④初一,我们一早就穿起新衣,给父母亲和长辈磕头拜年,也拿到了包着红纸的压岁钱,里面是锃亮的一块墨西哥“站人”银元!
⑤既不会演奏,又不敢放炮的我,这一天最关心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的到来了。这些“花会”都是村里人办的,有跑旱船的,有扮“王大娘锔大缸”的,扮女人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擦粉描眉,很标致的!锣鼓前导,后面跟着许多小孩子,闹闹嚷嚷的。到了我家门口,自然会围上一大圈人,他们就停下来演唱,唱词很滑稽,四围笑声不断。这时,我们赶紧拿出烟酒点心,来慰劳他们,这一个花会走了,那一个花会又来了。最先来的总是金钩寨的花会。
⑥到了1911年,我们回到福建福州去(那时已是中华民国时代了)和祖父、伯叔父母同住在一起。大家庭里的过年是十分热闹的。从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乎起来。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如蜡台、香炉,以及柜子箱子上的铜锁等。
⑦大门上贴上新的鲜红的春联。祖父还用红纸在书桌旁边贴上“元旦开笔,新春大吉”等等的吉利话。这些当然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小孩子只准备穿新衣服,放花炮,拜年,拿压岁钱。因为大家庭里兄弟姐妹多,祖父的红纸包里,只是一两角的新银币,但因为长辈也多,加上各人外婆家给的压岁钱,我们每人几乎都得到好几块!
⑧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笼,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我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
⑨1913年,我们到了北京,又过起小家庭生活,过年供祖宗也不烧元宝了。给父母和长辈拜年也只鞠躬,不好意思拿压岁钱了。家里没有了大孩子,没有人敲锣打鼓。弟弟们只会放些小炮仗,过年就显得冷清多了。
⑩家庭里过年不热闹,而集体的节日庆祝,却一年一年地扩大了,学校里有新年团拜,大门口还张灯结彩,也有种种文娱节目。如今呢,过年庆祝活动,更是以集体为中心,真是普天同庆!以近两年来的“地坛文化迎春庙会”为例,会上什么都有,参加的人既饱了眼福、耳福,又饱了口福。去年到过迎春庙会的朋友,回来都十分兴奋,我虽然因为行动不便,不能参加,但从报纸上的消息里,我已经想象到了那欢腾热闹的盛况,精神上已经参加进去了。
6.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7.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扮女人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擦粉描眉,很标致的!(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8.蒋子龙说:“过春节就要遵年俗,有俗才有年,越‘俗’,年就越有味儿。”请结合作者过年习俗的变化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本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都提到了灯笼,其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吴伯箫《灯笼》)
【答案】6.(1)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 (2)1911年(或中华民国时代)
(3)冷清 (4)地坛文化迎春庙会(或集体庆祝节日)
7.(1)标致,形容扮女人的年轻人容貌秀丽,展现了人们参与花会的热情,表现了“我”对热闹花会的喜爱之情。(2)运用动作描写,“叠”“穿”“扫”“擦”等一系列动词描绘出祭灶当天人们忙碌的情景,展现了大家庭里过年的热闹。
8.1913年以前,作者家过年时会放爆竹,打扫卫生,叠元宝,贴春联,磕头拜年,拿压岁钱,看“耍花会”,玩灯笼。年俗多,过年显得热闹非凡,有年味儿。1913年重回小家庭生活,只鞠躬不磕头,不拿压岁钱,没有敲锣打鼓,只放小炮仗,过年习俗发生了变化,过年显得冷清,年味儿淡了。如今,集体的节日庆祝不断扩大了,年俗得到继承发展,年就越有味儿了。
9.文中元宵节外婆送灯笼是福州风俗,寓意着“添丁”。送灯笼蕴含美好祝福,玩灯笼展现童真童趣、看灯表达对热闹的元宵节的喜爱之情。《灯笼》中以灯笼喻指与日月同辉的英雄们,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之情和愿做灯笼下“马前卒”的爱国誓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第②段“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到十一岁(那是在前清时代)过的是小家庭生活”和第⑤段“最先来的总是金钩寨的花会”可知,这几段是在写前清时代,根据第⑤段“既不会演奏,又不敢放炮的我,这一天最关心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的到来了”可知,前清时代,“我”最关心、印象最深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的到来;根据第⑥段“到了1911年,我们回到福建福州去(那时已是中华民国时代了)和祖父、伯叔父母同住在一起”可知,本段写1911年(或中华民国时期);根据第⑨段“1913年,我们到了北京,又过起小家庭生活”可知,本段写一九一三年,根据第⑨段“家里没有了大孩子,没有人敲锣打鼓。弟弟们只会放些小炮仗,过年就显得冷清多了”可知,这个时间段“我”感受到的春节是冷清的;根据第⑩段“ 如今呢,过年庆祝活动,更是以集体为中心,真是普天同庆”可知,本段写现在,根据第⑩段“以近两年来的‘地坛文化迎春庙会’为例,会上什么都有,参加的人既饱了眼福、耳福,又饱了口福”可知,如今的过年最热闹的就是举办地坛文化迎春庙会(或集体庆祝节日)。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1)考查炼字。要在理解其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标致”意为形容扮女人的年轻人容貌秀丽;根据第⑤段“到了我家门口,自然会围上一大圈人,他们就停下来演唱,唱词很滑稽,四围笑声不断”可知,这个词说明了村里的年轻人积极参加“花会”,表现了人们热情。根据第⑤段“既不会演奏,又不敢放炮的我,这一天最关心的就是附近几个村落‘耍花会’的到来了”可知,“我”最期待的就是参加花会,看见村里人这么热情,“我”对热闹花会就更加喜爱及热衷参加了。
(2)考查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叠”“穿”“扫”“擦”等动词的运用,说明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根据第⑥段“从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乎起来”可知,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祭灶的具体内容,表现出祭灶当天的忙碌。根据第⑥段“到了1911年,我们回到福建福州去(那时已是中华民国时代了)和祖父、伯叔父母同住在一起。大家庭里的过年是十分热闹的。从祭灶那天起,大家就都忙乎起来”可知,福建老家中,每个人都在为了庆祝新年而劳动,人人参与,展现了大家庭里过年的热闹气氛,表现作者的欣喜。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②-⑧段写1913年以前,根据第②段“也买些鞭炮烟火”,第⑥段“最先是叠‘元宝’,那是用金银纸箔,叠成元宝的样子,然后用绳子穿成一串一串的,准备在供神供祖的时候烧;然后就忙扫房,用很长的掸子将屋角的蛛网和尘土都扫除干净,又擦亮一切铜器”,第⑦段“大门上贴上新的鲜红的春联”,“我们小孩子只准备穿新衣服,放花炮,拜年,拿压岁钱”,第⑧段“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可知,文章写了作者家过年时放爆竹,备美食,打扫卫生,叠元宝,贴春联,磕头拜年,拿压岁钱,看耍花灯,玩灯笼等活动。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使得过年期间热闹非凡,也就显得有年味儿。第⑨段写1913,根据“又过起小家庭生活,过年供祖宗也不烧元宝了。给父母和长辈拜年也只鞠躬,不好意思拿压岁钱了。家里没有了大孩子,没有人敲锣打鼓。弟弟们只会放些小炮仗,过年就显得冷清多了”可知,本段描述了作者重回小家庭生活,不再收元宝,只鞠躬不磕头,不拿压岁钱,没有敲锣打鼓,只放小炮仗。这些过年习俗的变化,与之前过的春节产生强烈的对比,让人顿感过年冷清的氛围,产生年味儿淡了的感慨。第⑩段写如今,根据“如今呢,过年庆祝活动,更是以集体为中心,真是普天同庆”可知,本段作者写集体的节日庆祝不断扩大了,年俗活动更加丰富多样,年味儿又回来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第⑧段“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可知,在福州习俗中,元宵节外婆要送灯笼,寓意着“添丁”。这种习俗既可以表达美好的祝福,又拉近了家庭关系。这种习俗展现小朋友们的童真童趣。根据本段“觉得自己神气得很。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可知,看灯表达“我”对热闹的元宵节的喜爱。
《灯笼》中,根据“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可知,灯笼象征着那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雄们,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仰和赞美。根据“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可知,此句话表达了作者内心以英雄为榜样,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10.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1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12.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13.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
【答案】10.肌肉从大脑处获得移动信号,便开始反馈信息。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就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从此肌肉的动作可以自动进行,不再需要大脑的指示。(意思对即可)
11.逻辑顺序。先举例说明肌肉记忆在生活中很常见,再说明肌肉已忆“不假思索”的原理,最后说明肌肉记忆“形成后很难遗忘”的特点
12.示例一:放在文章开头部分。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二:放在文章结尾部分。说明科学家的不断探索会赋予肌肉记忆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的功能,让人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
13.示例:小明,别怕!你学过游泳,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形成以后很难忘记。你下水游几分钟就能找回熟悉的感觉,快来试试吧。(结合文章内容;用鼓励的语气)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概括的能力。
根据第⑤段“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⑥段“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第⑦段“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提炼即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常见说明顺序的判断与分析能力。
由第②段“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可知以肌肉记忆在生活中很常见作引,由⑤⑥⑦⑧段可知是从科学角度说明肌肉记忆形成的原因和运行的原理,由⑨⑩段可知是指出肌肉在记忆形成后很难忘记的特点。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由此可知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语段作用。
解答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和要插入文本的关系,全面进行考量,说明理由即可。题干中所要插入的文段是一种和肌肉记忆有所关联的新发明“‘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属于例证,放在开头和结尾都可,如果放在开头则是以最新成果为引,从而顺利引出第①段“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里“肌肉记忆这一说明对象;由第⑩段“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可知放在最后则是作者想用新的发明证明肌肉记忆的功能和前景。
示例一:置于文章开头,则能引出说明对象,又由于材料生动有趣,又有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示例二:置于结尾,会让读者感到文章所说明的事例魅力无穷。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运用能力。
根据语段中的“学过”,我们可以用文章第⑨段中“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的肌肉记忆的特点,由此可知即使小明已经好几年没下过水了,但肌肉的记忆可帮助他在短时间内回忆起游泳的技巧,我们可以由此鼓励他。
示例:小明,别害怕!肌肉是有记忆的,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你学过游泳,下水几分钟后,就会找回感觉的,赶快来试试吧。
四、古诗文阅读(14分)
(一)(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B.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
C.可:高可二黍许/鱼可百余头
D.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为宫室、器皿、人物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6.文中第②段是怎样描写小石潭水的清澈?
17.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表现怎样的一种心境?
【答案】14.C
15.(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16.运用侧面描写,以潭中景物的清晰可见衬托出水的清澈。如可清楚看到游鱼数目、石头上鱼的影子、鱼儿在水中的嬉戏游乐的样子等。
17.变化 :《小石潭记》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影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抑郁忧伤的。
心境:寄情山水、抑郁不平,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清澈/凄清;
B.出现/看见
C.都是“大约”;
D.成为/做,这里指雕刻。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2)西南:向西南方;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写法。
结合第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潭中的鱼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时而呆呆地一动不动,时而向远处游去了,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空游无所依”把鱼在水中游的情态描写出来,突出水的清澈,再通过描写水中鱼的数量,太阳映照下鱼的影子以及鱼的活动,表现水的清澈。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情感。
结合第①段“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第②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可知:“我”听到时水声,心里为之高兴,看见潭中鱼时而呆呆地一动不动,时而向远处游去了,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此时作者在自然间游玩,寄情于山水,他的心里是感到快乐的。
结合第④段“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这里四面只有竹林和树林环绕,周围寂静寥落,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由此可见,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参考译文: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出现了一方小池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19.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请简要说明。
【答案】18.①点明季节和时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
19.这首诗主要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三章不断转换字面和声韵,但所写的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却基本未变。运用这一法,虽只有一字之易,一韵之转,却在反复吟唱中把热恋者的那种雏绵无尽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又能使诗作行文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首先,从这三句诗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季节和时间的信息。其中“蒹葭苍苍”与“蒹葭萋萋”“蒹葭采采”都是对芦苇生长状态的描述,而“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则是对白露这一自然现象在不同时间段的描绘。这些描绘共同指向了秋季的清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时间背景。其次,这三句诗不仅仅是对时间和季节的描绘,它们还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氛围。诗中的“苍苍”“萋萋”“采采”以及“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都带有一种冷清、萧瑟的感觉。这种氛围与诗中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和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寂寥。因此,这三句诗在本诗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点明季节和时间,更重要的是渲染了一种冷清、萧瑟的氛围,为全诗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基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首先,从结构上看,全诗共三章,每章都以相似的句式和韵律展开,通过重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子,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使得诗歌在朗读时具有鲜明的音乐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从内容上看,每章都在描述主人公在蒹葭丛中追寻“伊人”的情景,但每章的环境描绘和情感表达都有所不同。这种变化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展现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通过“苍苍”、“萋萋”、“采采”等词语的变换,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而“为霜”、“未晞”、“未已”等词语则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变化,从清晨的期待到午后的焦虑,再到夜晚的执着,情感逐渐深化。
最后,从情感表达上看,重章叠句的形式使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丰富。通过不断重复的句式和韵律,诗人将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和深切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每章结尾的“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和“宛在水中沚”等句子,既暗示了“伊人”的遥不可及,又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定信念和美好向往。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在反复吟唱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蒹葭》这首诗通过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不仅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形式美,也深刻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美好向往。这种表现手法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强烈的感染力。
五、作文(50分)
20.按下面的要求作文。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①可以针对这部名著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可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脱离原著任意发挥。
【答案】略。经典名称
读经典
①_____
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共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经典,又是研究经典的工具或门径。
②_____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历史。秦始皇焚书时,秦博士济南伏生将其偷藏起来。汉文帝时,皇帝派晁错前去伏生处学习,后逐渐流行开去。
③_____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④_____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意等共同编订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
⑤_____
是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时间
过年最难忘的事
氛围
前清时代
(1)_____
笑声不断
(2)_____
跟着哥哥姐姐们去看灯
热闹
1913年
不拿压岁钱,只放些小炮仗
(3)_____
如今
(4)_____
欢腾热闹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2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