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课时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苏教版)
展开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系统
(2)周围神经系统
①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又能调节机体各种功能。
②分类
2.自主神经
(1)概念:自主神经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内脏活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活动不受人的意志控制。
(2)结构特点:自主神经先从中枢发出神经纤维并进入外周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神经纤维抵达相关的效应器。
(3)主要功能
①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心率加快,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分泌少量黏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等。
②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心率减慢,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分泌大量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使逼尿肌收缩和尿道内括约肌舒张等。
(4)功能特点
①很多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常常是相互拮抗的。
②有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具有相互协同的作用。
③自主神经调节的活动也受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自主神经的“自主”是相对的。
核心归纳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二、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1.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纤维和神经
3.神经胶质细胞
(1)广泛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2)具有支持、保护、修复和营养等作用。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6图1-1-3: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考向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答案 A
解析 “植物人”的呼吸和心跳正常且能完成基本(低级)的反射活动,呼吸、心跳中枢位于脑干,脊髓中的神经中枢控制人体的基本(低级)反射活动。
2.(2023·江苏南京秦淮中学高三检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不受意识支配
C.它们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D.运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加快
答案 C
解析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A错误;它们都属于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B错误;运动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可以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慢,D错误。
考向二 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
3.(多选)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细胞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其轴突或长的树突组成神经纤维
C.神经细胞包括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两部分,它在神经组织中大量存在
D.神经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细胞
答案 ABD
解析 神经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C错误。
4.(2023·江苏苏州中学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睾丸间质细胞中内质网较发达,有利于雄性激素的合成
B.根尖成熟区细胞有大液泡,有利于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C.癌细胞核膜上的核孔密度较高,有利于核基因的表达
D.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分支,有利于接受更多神经递质
答案 D
解析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分支,有利于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通过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实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D错误。
考点二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1.动作电位的产生
(1)AB段——静息电位:主要是因K+通过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外流所致,达到平衡时,膜内K+浓度仍高于膜外,此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质膜的状态称为“极化”。
(2)B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因足够强度的刺激导致Na+通道打开,引起Na+顺浓度梯度内流,达到平衡时,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最终导致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此过程称为“去极化”。
(3)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顺浓度梯度大量外流,膜电位逐渐恢复为外正内负,此过程称为“复极化”。
(4)DE段——细胞质膜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会发生一个低于静息电位的“超极化”过程。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延伸应用 若某神经纤维上电位变化及局部电流如下图所示,请判断其兴奋的传导方向分别为图1向右传导,图2向左传导。
3.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结构与功能的区别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特别提醒 突触小体≠突触
①组成不同:突触小体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②信号转换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传递过程
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5图1-1-10: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和离子通道是结合在一起的,受体一旦结合相应的神经递质后,会引起离子通道打开,进而引起相应的离子流动。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易错提醒 有关神经递质的6点提醒
(1)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2)传递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细胞质膜的流动性。
(4)受体: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具有特异性。
(5)类型及机理
①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谷氨酸等,引起兴奋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Na+通透性,使Na+内流,从而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即引起下一神经元发生兴奋。
②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抑制的机理为该类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能增强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使Cl-进入细胞内,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从而使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
(6)去向: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会很快被相应的酶降解,或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考向一 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分析
5.在t1、t2、t3时刻分别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的刺激强度过小,无法引起神经纤维上Na+通道打开
B.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测得的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 mV
C.t2、t3时的刺激可以累加并引起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D.t4后,细胞恢复静息状态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 C
解析 t1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A错误;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对K+通透性较大,K+外流产生静息电位,适当提高细胞内K+浓度会增加K+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小,绝对值变大,即绝对值可能会大于65 mV,B错误。
6.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答案 B
解析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膜外Na+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对应乙;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膜内K+不能外流,产生动作电位后不能恢复静息电位,对应丙;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使膜两侧电位差变大,对应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Na+内流量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变小,对应甲。
科学思维 神经纤维膜外离子浓度对膜电位的影响
(1)胞外K+浓度eq \b\lc\{\rc\ (\a\vs4\al\c1(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2)胞外Na+浓度eq \b\lc\{\rc\ (\a\vs4\al\c1(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考向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分析
7.(2021·江苏1月适应性考试,13)一氧化氮(NO)是最早发现能在人体内起调节作用的气体。NO可增强靶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活性,使胞质内cGMP升高,产生生物效应,如血管平滑肌舒张,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O可储存于突触小泡内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
B.NO与乙酰胆碱均需与细胞质膜上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NO与乙酰胆碱都能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
D.冠状动脉收缩引起的心绞痛可用NO剂治疗
答案 D
解析 NO不贮存于突触小泡中,它的释放不依赖于胞吐作用,而是通过弥散,A错误;乙酰胆碱需与细胞质膜上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NO不作用于靶细胞质膜上的受体蛋白,而是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B错误;乙酰胆碱能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而NO不作用于靶细胞质膜上的受体蛋白,而是作用于鸟苷酸环化酶,不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C错误;NO剂可引起平滑肌舒张,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收缩引起的心绞痛,D正确。
8.世界上有650余种毒蛇,有剧毒的蛇就达195种。其中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素,这种毒液具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呼吸肌麻痹。对这种神经毒液作用机理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从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
B.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C.毒液可能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
D.毒液可能作用于轴突上的Na+、K+通道,影响动作电位在轴突上传导
答案 C
解析 由题可知,眼镜蛇的毒液是神经毒素,具有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有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使神经递质失去与肌肉细胞受体结合的机会,从而影响兴奋的传递,A合理;毒液也可能作用于突触小体,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影响兴奋传递给呼吸肌,B合理;若毒液作用于突触间隙,抑制神经递质的正常分解,则会引起呼吸肌持续收缩,不会引起呼吸肌麻痹,C不合理;毒液作用于轴突的Na+、K+通道,会影响动作电位在轴突的传导,D合理。
科学思维 影响神经冲动传递因素的判断方法
(1)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1.(2020·江苏,13)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答案 A
解析 并不是任何作用于神经元上的刺激都能使神经元产生兴奋,如果作用于神经元轴突上的刺激强度太小,便不能改变细胞质膜的通透性,不会产生兴奋,A项正确;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②和④处,但②和④处的电位大小不一定相等,如a神经元属于抑制性神经元,a神经元兴奋后释放了抑制性神经递质,则b神经元被抑制,则②和④处的电位大小不相等,B项错误;细胞外液的变化如Na+浓度的变化会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突触间隙里组织液的变化可能影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那么细胞外液的变化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D项错误。
2.(2021·湖南,11)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
B.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
C.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
D.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答案 A
解析 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B错误;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内向电流消失,C错误;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低,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低于膜外,D错误。
3.(2020·山东,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声音传递到内耳中引起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位于纤毛膜上的K+通道打开,K+内流而产生兴奋。兴奋通过听毛细胞底部传递到听觉神经细胞,最终到达大脑皮层产生听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纤毛膜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
B.纤毛膜上的K+内流过程不消耗ATP
C.兴奋在听毛细胞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听觉的产生过程不属于反射
答案 A
解析 K+通过K+通道内流产生兴奋,属于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运输,不消耗ATP,因此静息状态时,膜外的K+浓度高于膜内,A项错误、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细胞内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C项正确;听觉的产生过程仅仅到达了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项正确。
4.(2020·江苏,14)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天冬氨酸分子由C、H、O、N、S五种元素组成
B.天冬氨酸分子一定含有氨基和羧基
C.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可贮存在突触囊泡内,并能批量释放至突触间隙
D.作为递质的天冬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增大细胞质膜对Na+的通透性
答案 A
解析 天冬氨酸是氨基酸,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不含S元素,A项错误;天冬氨酸是一种兴奋性递质,突触囊泡里贮存着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突触前膜时,突触囊泡会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批量释放至突触间隙,C项正确;天冬氨酸属于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增大细胞质膜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项正确。
5.(2022·广东,15)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答案 B
6.(2022·浙江6月选考,24)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答案 A
一、易错辨析
1.所有的脊神经都分布在四肢部位( × )
2.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只有大脑、小脑和脊髓( × )
3.周围神经系统使中枢神经系统既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又能调节机体各种功能
( √ )
4.有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 )
5.神经细胞吸K+排Na+为协助扩散( × )
6.有髓神经纤维中动作电位的传导速率比无髓神经纤维快( √ )
7.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及通过突触间隙都消耗能量( × )
二、填空默写
1.(选择性必修1 P6)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构成。
2.(选择性必修1 P8)自主神经主要通过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如消化腺、汗腺、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使机体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肠胃蠕动、消化液分泌、膀胱运动以及激素的分泌等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大多数内脏器官或组织同时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在很多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常常是相互拮抗的。
3.(选择性必修1 P12)神经细胞质膜上的Na+通道蛋白和K+通道蛋白对Na+、K+进出细胞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而Na+和K+进出细胞的变化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4.(选择性必修1 P16)突触小体: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每个分支的末端膨大成球状。
5.(选择性必修1 P16)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原因是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6.(选择性必修1 P13~16)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在机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课时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B.大脑皮层可以随意地调控瞳孔的放大或缩小
C.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
D.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
答案 B
解析 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受到抑制,A正确;瞳孔放大或缩小受自主神经控制,不完全受大脑皮层的支配,B错误。
2.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不正确的是( )
答案 C
解析 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C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应该是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从左到右),C错误。
3.《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中记载:“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在项羽扛鼎时,其体内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不包括( )
A.瞳孔扩张 B.胃肠蠕动加快
C.支气管扩张 D.心跳加速
答案 B
解析 项羽在扛鼎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因此支气管扩张、瞳孔扩大、心跳加速,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B符合题意。
4.(2023·江苏扬州高三学情调研)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相同强度的电刺激刺激神经元A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Ⅱ.短时间连续两次刺激,用记录微电极记录神经元B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单刺激时,神经元B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足有关
B.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质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为0 mV
C.神经元同一部位短时间给予多个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
D.单刺激下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不会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答案 D
解析 由图2中Ⅰ可知,单次电刺激神经元A,电位峰值依然低于0,可能是因为刺激强度过低使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足,无法使神经元B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质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为0 mV,因此静息时膜内电位比膜外低,为负电位,B正确;由图2中Ⅱ可知,连续电刺激神经元A,神经元B产生动作电位,结合Ⅰ、Ⅱ可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C正确;由图2中Ⅰ可知,单刺激下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能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进而引起了电位变化,D错误。
5.如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质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
B.图中a→b→c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快速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C.产生a段是经K+扩散外流造成的,不消耗ATP
D.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d点将下移
答案 A
解析 动作电位产生是钠离子内流引起的,静息电位恢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c是钠离子内流阶段,b是钾离子外流阶段,因此动作电位产生及静息电位恢复过程是c→b→a,B错误;a是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恢复过程,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协助扩散)和钠-钾泵的作用,不是完全不消耗ATP,C错误;动作电位是Na+内流引起,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Na+溶液中进行实验,动作电位增大,d点将上移,D错误。
6.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其中②为抑制类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③都是神经元细胞质膜的一部分
B.②经胞吐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需耗能
C.②发挥作用后会被快速清除或回收
D.②与④结合使Na+通道打开,Na+内流
答案 D
解析 ②是神经递质,其发挥作用后往往被快速清除或回收,C正确;据题干信息可知,②为抑制类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不会使Na+通道打开而引起Na+内流,D错误。
7.(2023·扬州高三调研)将蛙的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M中,给予适宜刺激后,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如图中曲线Ⅰ表示)、膜电位变化(如图中曲线Ⅱ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培养液M只有钠离子的浓度会发生变化
B.图中a点后,细胞质膜内钠离子的含量开始高于膜外
C.曲线Ⅱ的峰值大小与培养液M中钠离子的浓度有关
D.图中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答案 C
解析 实验过程中培养液M中除了Na+的浓度会发生变化,K+的浓度也会发生变化,A错误;图中a点后,Na+开始内流,而不是细胞质膜内Na+的含量开始高于膜外,B错误;曲线Ⅱ的峰值形成的原因是Na+内流所致,所以其大小与培养液M中Na+的浓度有关,C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8.神经肌肉接头与典型的突触结构类似。下图表明,影响神经肌肉间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即ACh)的因素有很多(箭头所示位置即为作用部位)(注:Ca2+所引发的突触小泡的胞吐需要突触小泡膜上的蛋白质SNAPs和VAMPs的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肉毒杆菌毒素能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B.箭毒能与乙酰胆碱竞争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C.毒扁豆碱、新斯的明可使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浓度降低
D.vesamicl可阻止乙酰胆碱进入突触小泡
答案 ABD
解析 由题图可知,肉毒杆菌毒素抑制突触小泡膜上的蛋白质VAMPs,而题干表明,Ca2+所引发的突触小泡的胞吐需要突触小泡膜上的蛋白质SNAPs和VAMPs的作用,因此肉毒杆菌毒素会导致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A正确;由图分析可知,箭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结合的机会减少,B正确;毒扁豆碱、新斯的明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其不能分解乙酰胆碱,会导致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浓度升高,C错误;由题图可知,vesamicl可阻止乙酰胆碱进入突触小泡内,D正确。
9.下图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神经元释放的P物质与受体结合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B.C神经元释放的内啡肽能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从而阻止痛觉产生
C.吗啡止痛的原理可能是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
D.吗啡也是一种阿片类毒品,长期使用会依赖成瘾,同时会促进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
答案 ABC
解析 据图可知,兴奋传导方向是A→B,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B上含有P物质受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中,因此A神经元释放的P物质与受体结合后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A正确;据图可知,C神经元释放的内啡肽能与A上阿片受体结合,抑制A释放P物质,从而阻止痛觉产生,B正确;据图可知,内啡肽与吗啡等止痛药结构相似,因此吗啡止痛的原理可能是与内啡肽竞争阿片受体,抑制A神经元释放P物质,从而抑制痛觉的产生,C正确;吗啡也是一种阿片类毒品,长期使用会依赖成瘾,同时会减少内源性内啡肽的生成,D错误。
10.图1为某神经元网络的部分结构,图2为图1中的电表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电位变化,图3为图1中某突触的放大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中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图2中B点之后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C.图2中A点和B点处,膜外Na+浓度均高于膜内
D.图3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进入突触后膜来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
答案 BC
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其中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突触)放大。图1中,在图示的位置给予适宜的刺激,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从轴突传到树突或细胞体,因此图中C所在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指针会多次偏转,A错误。
11.(2023·苏北七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某科学家以蛙坐骨神经为材料,研究冷却阻滞对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影响,记录距冷却阻滞点不同距离处膜内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坐骨神经应始终置于无菌水中
B.实验刺激和测量的部位应选择神经元轴突
C.冷却阻滞影响细胞质膜上钠离子通道的开放
D.本研究还可证明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 BC
解析 为了保证坐骨神经的活性,应将其置于任氏液(等渗溶液)中,A错误;神经元由突起和胞体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兴奋,并把兴奋传到胞体,轴突较长易操作,并且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通过轴突,所以实验刺激和测量的部位应选择神经元轴突,B正确;据图分析,冷却阻滞点不同距离处膜内电位降低,所以冷却阻滞影响细胞质膜上钠离子通道的开放,C正确;本研究只研究了一个方向的兴奋的传导,不能证明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三、非选择题
12.如图是神经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部分。
(2)[②]是__________,图中神经纤维是由[③]________以及外面套着的髓鞘共同组成的,称为______________神经纤维。
(3)与其他动物细胞相比,神经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脑和脊髓的灰质里面,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胞体聚集在一起,调节人体某项生理功能的部位,叫________(填字母)。
A.中枢神经 B.神经中枢
C.神经节 D.神经纤维
答案 (1)胞体 树突 轴突 (2)胞体 轴突 有髓 (3)胞体有许多突起 (4)B
解析 (1)神经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2)图中②是胞体,神经细胞胞体发出的长突起称为神经纤维,其中外面包裹髓鞘的称为有髓神经纤维。(3)神经细胞的结构特点是胞体生有许多突起,而其他动物细胞无突起。(4)在脑和脊髓的灰质里面,功能相同的神经细胞胞体聚集在一起,调节人体某项生理功能的部位,叫神经中枢。
13.(2023·江苏泰州中学高三期末)感知外界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信息,快速躲避天敌并作出最适宜的防御反应是动物生存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为探究本能恐惧内在的大脑运作机制,研究人员开展了如图实验。
(1)将小鼠置于如图1的装置中,用黑色圆盘在小鼠的上视野产生阴影,模拟小鼠被上空中的天敌捕食的场景,阴影刺激了小鼠视网膜,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末梢,释放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
(2)研究人员利用相关技术记录脑内腹侧被盖区(VTA)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
(3)研究人员将光敏感的通道蛋白特异性表达在某一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中,并通过特定波长的光刺激来调控神经元活动。当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时,会导致Na+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当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时,会导致Cl-内流使所在神经元______________,应用此技术设计实验进一步证实了VTA区GABA能神经元激活是诱发小鼠逃跑行为的必要条件。请用简洁的文字将实验组的实验方案及相应结果补充完整。
(4)科学家发现,突触小体在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其突触后膜也能用微电极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相近的微小电位,请推测突触后膜出现这种电位变化的可能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神经递质 (2)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阴影刺激后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迅速上升) 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 (3)受到抑制 ①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
②阴影刺激 ③未见逃跑行为 ④无阴影刺激 ⑤迅速逃跑躲避 (4)单个(少量)突触小泡能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解析 (1)阴影刺激小鼠视网膜感受器,引起视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最终诱发小鼠产生逃跑至遮蔽物中的防御行为。(2)对比图2中两曲线可知,阴影刺激组在有阴影刺激时的VTA区GABA能神经元活性始终高于非阴影刺激组,并且在神经元活性达到峰值时,小鼠发生逃跑行为;据此推测,阴影刺激通过激活VTA区GABA能神经元进而诱发小鼠逃跑行为。(3)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质膜表现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当蓝光刺激光敏蛋白C时,会导致Na+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当黄光刺激光敏蛋白N时,会导致Cl-内流使所在神经元兴奋受到抑制;据表格可知,实验组二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则实验组一应是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N的小鼠。两组处理分别是蓝光刺激、黄光刺激和无阴影刺激、有阴影刺激,最终结果分别为迅速逃跑躲避、未见逃跑行为。(4)突触小体虽然没有受到刺激,但突触后膜依然能检测到微小电位,可能原因在于即使没有受到刺激,单个(少量)突触小泡仍能随机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分组
实验动物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实验组一
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黄光、②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实验组二
VTA区GABA能神经元表达光敏蛋白C的小鼠
蓝光、④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课时内环境的稳态(苏教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课时内环境的稳态(苏教版),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填空默写,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课时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苏教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5课时血糖平衡水盐平衡和体温稳定的调节(苏教版),共2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填空默写,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课时人体的免疫应答(苏教版):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课时人体的免疫应答(苏教版),共2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易错辨析,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