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习题
展开A.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国际分工格局最终形成D.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
2.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
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3.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据此可知( )
A.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D.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4.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志》载:“番麦,一名西天麦,苗如葛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下列关于“番麦”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明朝时多途径传入中国,并迅速大规模推广
B.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着日常生活
C.丰富了粮食种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D.适应性强,可以在荒山、丘陵、沙地等地种植
5.在江户幕府时期,大米是日本社会中贵族的象征,也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缴纳的赋税中的一种;16世纪后,玉米种植开始普及,市场上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 )
A.日本农业生产技术有所进步B.商业革命推动洲际贸易发展
C.幕府征收赋税方式发生变化D.物种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6.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等地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到18世纪,北美已经有西西里岛、蛋壳、红、白等几种小麦。据此推知,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变了北美的种植结构B.便利了西方的殖民活动
C.成为殖民扩张的新手段D.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7.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
8.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种,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
A.西班牙、英国在美洲竞争激烈 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班牙、英国的原材料提供地
9.来自异域的糖,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而且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 )
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
C.促进了各洲间的文化交流D.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0.“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11.有学者指出,欧洲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人们往来变得密切,大量的植物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从新大陆传入欧洲,这些植物带来的利益构成了欧洲发展的基础,使得新的文明被构筑、被建立。该学者强调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C.美洲物种传播加速了欧洲发展进程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2.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社会习俗的历史”。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用不同的史观来认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下列结论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B.新航路的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
C.新航路的开辟是对人类文明的连接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交换”。这可不是用一捆钞票换取一小包白色粉末的交易而已,而是新旧世界之间食物、人、观念以及传染病的交换现象,下面是两种物种交换信息:
材料一:下为近代金鸡纳树全球流动的时间轴。
——摘编自王林亚《改变世界的奎宁:全球环境史视野下人类对金鸡纳的认知、引种及影响(1853—1939)》
材料二: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料改变了人类历史。香料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让食物更加可口、更容易保存;香料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出美丽、优雅与浪漫;更重要的是,香料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之一,直接促成了跨国贸易、远洋航海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为了香料的原因,财富聚了又散,帝国建了又毁,以致一个新世界由之发现。”
——摘编自赵薇《香料:从历史传奇到今日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金鸡纳树全球流动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料如何“改变了人类历史”。
14.几千年来,外来作物的传入逐渐淡化了本土作物的影响,并通过作物嬗替、取代,建立了新的作物组合形式,从而改变了农作物的地理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主要农作物原产地与传入时间表
——据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分类提取图表反映的外来作物与本土作物嬗替的基本信息,并分别说明其最终形成的农作物地理格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得出,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扩大,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商品流通加快,才会出现材料中的欧洲人获得更多亚洲物品的情况,这一现象使得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没有基本形成,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背景下,全球交流不断扩展更加频繁,没有强调国际分工,排除C项;材料表明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未体现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小麦、水稻不是美洲原有产物,故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原产地都是美洲,与题意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从材料信息来看,世界各地的物种在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交流范围,世界各地联系更为密切,说明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故选A项;材料没有反映欧洲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交往的理性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过程中的地位,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平凉府志》记载了玉米的种植情况,说明在西北地区已经种植玉米了,提供了玉米西北陆路传入的例证。“番麦”并不是多途径传入中国,体现不出大规模推广的相关信息,A符合题意;“番麦”传入中国后,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深刻影响着日常生活,表述正确,排除B项;“番麦”丰富了粮食种类,属于高产农作物,提高了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表述正确,排除C项;“番麦”的适应性强,可以在荒山、丘陵、沙地等地种植,表述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16世纪之前,大米在日本市场上少见;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传到日本,使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之后有了产品剩余,大米也被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变化是高产农作物引入的影响,没有描述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洲际贸易发展,排除B项;幕府征收赋税方式发生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中移民的主张和政府的落实,都是为殖民活动服务的,体现的是物种的洲际传播尤其是粮食作物的传播与种植,为西方殖民者进行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B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小麦在北美的种植,不能看出种植结构改变,排除A项;殖民扩张的手段有暴力掠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材料中物种传播是为殖民扩张提供物质保障,并非殖民手段,排除C项;近代化一般是指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等,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化的特征,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A项错误。15世纪末辣椒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B项错误。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C项正确。辣椒传入中国后,流行于西南和中南地区,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这正是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的体现,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糖不仅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传入的产物,而且是殖民活动的产物,如欧洲人在殖民地种植生产蔗糖。生产蔗糖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为欧洲资产阶级的早期资本积累做了准备,促进了新兴阶层的崛起发展,对欧洲传统社会造成很大冲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D项正确。“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仅符合材料的部分内容,无法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A、B两项;“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是殖民侵略的表现,C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
10.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故选D项;题干体现的是美洲的土豆在欧洲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无关,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土豆的推广对欧洲的作用,并未提及解决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这些植物带来的利益构成了欧洲发展的基础”“使得新的文明被构筑、被建立”可知,美洲植物的传入不仅促进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欧洲新文明的建立,故C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洲植物的传入,而非早期殖民扩张,故B项错误;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指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所以符合社会史观的结论应该是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故选A项;新航路的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灾难属于革命史观,新航路的开辟是对人类文明的连接属于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属于整体史观,故排除B、C、D三项。
13.答案:(1)金鸡纳树的有效成分能够治疗疟疾;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药物搜寻和贸易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医学)的兴起与进步;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及在殖民地的推广种植;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变革;企业与社会组织的推广。
(2)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新航路开辟,世界一体化;(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加剧贸易竞争,影响大国兴衰;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助推欧洲崛起,多元文明平衡格局被打破。
解析:(1)根据材料一“印第安人发现用金鸡纳树的树皮泡水能治疗疟疾”可知金鸡纳树的有效成分能够治疗疟疾;根据材料一“16世纪开始,欧洲博物学家和医学家开始在东方和新大陆搜寻药用植物”并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药物搜寻和贸易发展;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及在殖民地的推广种植;据材料一“17世纪30年代”并结合近代自然科学的史实可知近代自然科学(医学)的兴起与进步;据材料一“英国开始在印度开始奎宁的工业化生产”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组织形式变革;据材料“爪哇金鸡纳生产者和荷兰三家奎宁制造商”可知企业与社会组织的推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香料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让食物更加可口、更容易保存;香料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创造出美丽、优雅与浪漫”,可得出改变可从对改变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为了香料的原因,财富聚了又散,帝国建了又毁,以致一个新世界由之发现。”可得出助推欧洲崛起,多元文明平衡格局被打破;(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加剧贸易竞争,影响大国兴衰。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随着推动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一体化;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推动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14.答案:粮食作物:源于中国本土的粮食作物有水稻、粟、大豆等,随着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传入及推广,粟等旱地作物的种植空间受到压缩。逐渐形成了北麦南稻的种植格局。
纤维(纺织)作物;源于中国本土的纤维作物有桑、麻等,随着外来不同棉花品种的传入及其更替、推广,棉花(陆地棉)成为主要的纤维作物。由于陆地棉的引进及改良推广,形成了全国种植棉花的格局。
油料作物;源于中国本土的油料作物主要是麻,西汉以后,芝麻、油菜、花生等相继传入,并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形成了中国以大豆、花生、芝麻、油菜为主的食用油格局。
解析:首先了解题目要求;然后阅读表格内容,根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按照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分类,并逐一阐释分类的理由和各自形成的格局。如根据表格,可将源于中国本土的水稻、粟、大豆和外来的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归类粮食作物;将其分类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格局变化,即粟、大豆等旱地作物的种植空间受到压缩,外来作物推广,逐渐形成了北麦南稻的种植格局。还可将中国原产麻和传入中国的棉花等,归类纤维作物,这一分类完成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格局发生的变化:棉花(陆地棉)成为主要的纤维作物,形成了全国种植棉花的格局。最后再将源于中国本土的大麻,外来的芝麻、油菜、花生等归类油料作物,说明我国油料作物最后形成了北方大豆、花生,南方油菜的种植格局。解题过程中注意分类标准科学,层次清楚,说明简洁,表述完整。
15世纪初,印第安人发现用金鸡纳树的树皮泡水能治疗疟疾,这种治疗方法成了南美洲的“民间土方”
17世纪30年代,欧洲人开始关注金鸡纳树的药用特性,并从秘鲁进口金鸡纳树的树皮
1820年,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的树皮中分离出奎宁,金鸡纳树的抗疟作用在西医传统权威中树立牢固地位
19世纪中期,金鸡纳树被移植到亚洲,南亚、东南亚金鸡纳种植园发展迅猛
20世纪以后金鸡纳树在全球范围内移植
16世纪开始,欧洲博物学家和医学家开始在东方和新大陆搜寻药用植物
1870年,英国在印度开始奎宁的工业化生产,其后奎宁硫磺盐的价格在十年间下跌了90%
1918年,爪哇金鸡纳生产者和荷兰三家奎宁制造商组建起金鸡纳局,控制奎宁生产额和价格,推广治疗疟疾方案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
作物
原产地
传入时间
水稻、粟、大豆
中国
亚麻(油用)
地中海沿岸
汉代
大麻(油用)
中国
冬小麦
西亚
4000年前
大麻(纤维)
中国
芝麻
西亚
西汉
春小麦
未定
汉代
木棉
木棉
未定
油菜
春种油菜
中亚
东汉
荞麦
东亚
树棉
南亚
3000年前
大麦
地中海
3000多年前
亚洲草棉(中棉)
原产地,中国培育为草本
宋元间
秋种油菜
地中海
元代
玉米、甘薯、马铃薯
南美
明代
亚洲草棉
非洲
公园初
花生
南美
明代
陆地棉(美棉)
美洲
19世纪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优秀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优秀练习,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背景,物种外传,表现,时间具有长期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练习题,共9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