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007485/0-17217943760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007485/0-17217943761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6007485/0-17217943761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15份)
-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课时强化练(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随堂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朝洪武时期,青花瓷器较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远距离商业贸易活动的广泛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
B.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
C.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D.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
2.秦代在大城市设置有官办的“作务市”,即官营作坊直接在“市”上开设的出售自己产品的商店;还开设有“官府市”,即官府在“市”上开设的综合商场,其商品主要由“作务”提供。这表明秦朝( )
A.官府全面垄断了工商业B.对商业交易场所有严格限制
C.强化“工商食官”制度D.经济政策具有与民争利色彩
3.西汉元始五年,高都里人朱凌在制定家庭土地变动契约文书时,请县、乡三老等,“为先令券书”,同时还邀请了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共同见证。这说明当时( )
A.政府鼓励民间的土地交易B.契约格式的多样化
C.民间私有财产权观念强化D.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4.汉代,丝绸和香料分别从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这反映了当时( )
A.亚欧国家间商业贸易繁荣B.西方普遍享用中国的丝绸
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5.招牌广告并不是宋代的独创,但宋代广告求大、求美、求奇,突出了炫耀色彩。如旗帜广告盛行于唐,但至多是“青帜宽数尺,悬往来道”,至宋则为“一竿横挂数幅帛”。宋代广告的这一特点( )
A.表明政府对市场监管的松弛B.根源于开放的社会风气
C.凸显了市场竞争的较大压力D.提高了商品贸易的成本
6.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橄浦杨氏、泉州浦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B.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C.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
7.明朝洪武时期,青花瓷器较少。由于元末战乱,青料来源受阻,青花瓷器多使用国产料制作,导致颜色不佳,色泽暗哑。洪武之后的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胎质釉料精细,一般用的是进口料。这种进口料含铁量较高,制成的瓷器造型多样,装饰典雅。这表明( )
A.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B.中国已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C.青花瓷是外销主要商品 D.对外交流推动制瓷业发展
8.康熙乾隆年间,苏州出现了被称为“棉庄”的地方,它是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中介。棉庄储存棉花,卖给农户;收购农户生产的棉布,再把棉布卖给消费者。此现象( )
A.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B.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C.表明传统的产业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D.基于民营手工业占主导的现实
9.古埃及人在红海和尼罗河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运送所需要的香料等商品,后来这条运河不断完善,使亚历山大城成为当时印度与西方的十字路口,进而蓬勃发展起来,来往的商船和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这表明( )
A.古埃及运河开凿技术领先世界B.地理位置决定对外贸易的兴衰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D.交通条件影响商业贸易的发展
10.有学者对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对房屋的描述(房主、面积等)、房屋租赁的双方当事人、租期、租金、证人、契约签订的时间等。这些契约( )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盛行B.避免了租赁双方的纠纷
C.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D.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11.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12.《圣经》中规定营利性借贷属于禁止行为。16世纪,英国牧师威廉·哈里森感叹:“经犹太人传入的高利贷活动,现在几乎所有的基督徒熟练掌握。这种生意是如此之普遍,以至于出借钱财而不求回报的人通常视为白痴。”15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有息借贷给予一定宽容的法案。这一时期促进英国借贷观念转变的有利因素为( )
A.英荷战争需要资金来源B.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C.宗教改革撼动商业理论D.西印度公司表示了支持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契约制度发源于古代罗马法。罗马法规定:“契约是由双方意愿一致而产生的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古罗马人把契约分为口头契约、文字契约等要式契约和实务契约、合意等非要式契约。早期罗马债务以口约为主,随着帝国的扩大和罗马商业的发展,罗马社会复杂化,要式口约已不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非要式契约逐渐兴起。罗马法中关于契约的规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罗马法所包含的契约自由思想,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刘锴《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契约法文化》
材料二: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的干预,改变了唐代“任依私契,官不为理”的传统。如宋代规定田宅买卖交易后订立的契约必须报官,经由官府验证、盖官府印,方始合法。既然封建官府参与对各类契约的积极管控,那么由契约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就自然由官府来处理。在宋元以后的契约中,几乎见不到“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之类的语言。封建国家自宋元开始施行对民间契约的积极管控,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然而,这项政策却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的发展……这正是中国契约及契约关系的发展,直到明清也未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乜小红《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发展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罗马契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罗马与中国契约制度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元以后政府对民间契约的干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初;上海港成为全国八大对外贸易口岸中地理位置最北的一个,是东北亚国际往来的必经港口,同时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出现了不少热衷于海上经商的权贵和大族。元朝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和商税收入,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设立市舶司,次年,在朝廷下诏书招徕番舶前来贸易的同时,也有垄断海运的权责大族通过派遣“家容叫干人”等出海贸易,有些甚至还委派船总管分赴各国。《松江府志》称元代“江南数郡顽民率皆私造大船出海,交通琉球、日本、满剩、交趾诸莓,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艳方赖以富饶”。
——摘编自张晓东《古代上海的大族与海上航运一一以元代为中心的考察》
材料二 元沿袭宋代,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市舶机构。1291年,元朝政府以“亡宋市舶則例”为基础,着手制定新的法則。1278年,元世祖通过泉州市舶司向海外宣布“诚能来朝,联將宠礼之其往來互市,各从所欲”,还废除了宋代以来的博买政策,降低了抽解比例,容许荟商越诉。1314年,修订颁布的《市舶则法》强化了市舶司职能,舶商欲出海贸易,除要申请公据外,还要“召保舶牙人保明”,“舶商下海开船之际,合令市舶司轮差正官一员,于舶船开岸之日,亲行检视各大小船内有无违柴之物”。元末设置“船户提举司十处,提领二十处”,以加强对船商的管理。
——摘编自程皓《论元代市舶制度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代上海地区外贸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市舶司的特征,并分析元代上海地区得以“富饶”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早期城市的产生,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项正确;商贸活动是以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产生为基础、丝绸之路是贯通亚洲、欧洲、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货币促使商业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转向逐利增财说法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
2.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官营作坊直接在市上开设官府在市上开设的综合商场等,可得出这是国家控制的商业,出售官营手工业的商品,这样可以赚取手工业和商业两重利润,体现出国家实施与民争利的政策,选D项。有官办的商业不一定就是垄断经营,秦朝也有私营商业,只是其被抑制,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对市的限制,排除B项。 “工商食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趋于瓦解了,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西汉时期,家庭土地变动时需要制定契约,还需要官方、乡间名望人士及亲属的共同见证,即通过规范流程实现财产所有权的流转,这说明西汉时期民间私有财产观念得到强化,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民间土地流转流程,可以看出政府对此进行规范管理,但不能得出“鼓励”态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契约格式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土地流转流程,并非基层治理成效显著,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所给信息“丝绸和香料分别从中国和亚洲东南部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可知,在汉代,东方的商品已经运到了西方,加强了东西方的相互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朝的丝绸之路,C项符合题意;A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B、D两项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招牌做得更加醒目,是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市场竞争激烈的表现,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政府对于市场监管的更改,排除A。材料看不出社会风气的开放,排除B。材料与商品贸易成本提高无关,排除D。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为了规范海外贸易的发展元代制定了“市舶则法二十三条”,C项正确;元代制定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法则,但材料未体现其内容,不确定“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元代财政状况,不能说明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朝贡贸易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青花瓷器在原料上受到外来影响,这体现了对外交流对制瓷业的推动,D项正确;仅从制瓷业的发展不能直接得出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排除A项;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青花瓷在海外贸易中的地位,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棉庄储存棉花,卖给农户;收购农户生产的棉布,再把棉布卖给消费者”可知,棉庄充当了促进棉花、棉布进行市场流通的角色,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中必须存在雇佣关系,而材料中只能体现流通关系,排除A项;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产业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棉庄收购农户生产的棉布,农户从事棉布生产属于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运河的开凿和完善促进了亚历山大城商业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体现古埃及运河的开凿技术,排除A项。B项“决定”说法绝对,排除。仅由材料信息得不出世界各地的联系情况,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分析出,契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契约双方的利益,体现了公平、平等,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D项正确;租佃关系指的是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他们与佃农就形成租佃关系,这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契约无法避免租赁双方产生纠纷,“避免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C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巴格达城的码头集聚着来自中国、印度、中亚细亚、非洲等地的货物,说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C项;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城市的比较,不能得出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的结论,排除A项;B项中的“垄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营利性借贷从被基督教禁止到得到国家认可,是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解放人们思想,鼓励人们追求财富,改变了人们对借贷行为的态度,C项正确;英荷战争发生在17、18世纪,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西印度公司不是英国的公司,它并不影响英国政策的制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特点:运用广泛,形式多样;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包含契约自由的思想;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影响: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民事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不同:古代罗马自由订立契约,法律进行规范和保障;古代中国封建政府直接干预和管控契约的签订。评价: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规范了契约签订行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契约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契约自由化的发展;阻碍了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口头契约、文字契约等要式契约和实务契约、合意等非要式契约”,可得出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由材料一“契约是由双方意愿一致而产生的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可得出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由材料一“罗马法所包含的契约自由思想”,可得出包含契约自由的思想;由材料一“随着帝国的扩大和罗马商业的发展,罗马社会复杂化”,可得出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调整。综合以上可知古代罗马契约的特点。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可得出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明晰的契约规范了各种错综复杂的民事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由材料一“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得出对近现代契约理论和契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二“罗马法所包含的契约自由思想”“罗马法中关于契约的规定”,可得出古代罗马自由订立契约,法律进行规范和保障;由材料二“宋代以来,政府加大了对民间契约的干预”“由契约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就自然由官府来处理”,可得出古代中国封建政府直接干预和管控契约的签订。第二小问评价,由材料二“封建国家自宋元开始施行对民间契约的积极管控,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税收入”,可得出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材料二“封建官府参与对各类契约的积极管控,那么由契约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就自然由官府来处理”,可得出规范了契约签订行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契约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国家加大对各类契约的积极管控,必然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成本,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阻碍了民间各种契约关系向自由化方向的发展”,可得出阻碍了契约自由化的发展;由材料二“国契约及契约关系的发展,直到明清也未能促使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动”,可得出阻碍了明清社会经济的转型。
14.答案:(1)影响:改善了对外交往条件;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壮大了商业权贵和大族势力。
(2)特征:沿袭前代并有所突破;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重视法律保障;管理职能得到强化。
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政府重视;海外交通网络完善;市舶司等外贸机构的设置。
解析:(1)影响:据材料“交通琉球、日本、满刺、交趾诸蕃”得出改善了对外交往条件;据材料“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得出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据材料“高度重视……商税收入”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有垄断海运的权贵大族通过派遣家客干人”等出海贸易”得出壮大了商业权贵和大族势力。
(2)特征:据材料“元沿袭宋代……着手制定新的法则”得出沿袭前代并有所突破;据材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市舶机构”得出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据材料“修订颁布.《市舶则法》”得出重视法律保障;据材料“强化了市舶司职能,舶商欲出海贸易,除要申请公据外,还要召保舶牙人保明”“市舶司轮差正官一员,于舶船开岸之日,亲行检视各大小船内有无违禁之物”得出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原因:据材料“上海港成为全国八大对外贸易口岸中地理位置最北的一个,是东北亚国际往来的必经港口,同时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得出地理位置优越;据材料“元朝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得出政府重视;据材料“在东南沿海建立了市舶机构”得出市舶司等外贸机构的设置;结合所学得出海外交通网络完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课后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优秀一课一练,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商业贸易的起源,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商人地位低下,商业信贷发展,商业契约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练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下面两幅图信息概括最准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