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情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那么如何阐释“情境”作为戏剧本体的丰富意义呢?通过追问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内引形式、本源动力,确实有可能建构一个比较严整的戏剧情境本体论。而且,基于现象学的视野,由此建构起来的戏剧情境本体论可以对现有戏剧情境论有所推进。
关于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已远远不限于时空环境、特定情况、人物关系这三要素(这三要素可以作为“人物处境”的内容),而是可以包括人物心情、特定氛围、人物动机、人物动作、戏剧冲突等诸多内容。其中,人物处境是人物生成动机、发出动机的前提条件与外在动力,也潜伏着戏剧悬念;人物动机是人物的欲求、意志、潜意识等整个内在生命运动的总和,是戏剧动作的内在动力,是戏剧悬念的重要指向,也是戏剧性的源泉;人物动作(含反动作)是人物内心的外在显现,包括独白、旁白、对白、静默以及表情、肢体动作等,是特别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手段;戏剧冲突是由一连串动作与反动作构成的,是富有戏剧性的实体内容,直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在这些构成要素中,人物处境是戏剧情境中比较客观、比较实在的基底性要素;特定氛围是戏剧情境中相对较虚的元素,却承载着引领戏剧情境运动进入形上境界的重要功能,是实现戏剧艺术本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动机、人物动作与冲突是戏剧情境中最重要、最能体现生命气象的主体内容。
关于戏剧情境的内引形式,这个既关乎戏剧的外在形式,也关涉戏剧的理想范本或理型、理念。戏剧情境的运动与显现,依循着一定的节奏,最终呈现为一定的形式。该形式标志着戏剧作品的独立性与个别性;它还犹如“理念”一样引导着戏剧情境的发展,引导它实现出最好的样态。一般而言,戏剧情境主要通过演员现场扮演角色演述故事来呈现其形式,而且天生倾向于发展至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戏剧诗境。戏剧诗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情境,凝聚着作品的最高价值,引导着戏剧情境发展至最佳状态。
关于戏剧情境的本源动力,这个需要面向事情本身,实事求是地予以探讨。表面看,戏剧情境不断运动的本源动力主要来自人物处境与人物性格(由处境的推动力与性格的内驱力合成),戏剧情境的发展似乎主要遵循以下逻辑:
这个逻辑模式表明,戏剧情境是在人物性格与人物处境内外交合时形成的动机下发展变化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真正面向作品本身,就会发现,戏剧情境的发展不同于生活情境的发展,其发展动力至少来自四个方面:
这个逻辑模式是说,戏剧人物的动机是在人物处境、人物性格、审美形式(含戏剧形式规范、特殊形式结构、戏剧氛围等要素)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这三者归根结底又跟创作者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艺术智慧有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从技术造成的制品,其形式出于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的灵魂”是戏剧情境运动最重要的本源动力,在其作用下人物处境、人物性格、审美形式这三者才开始互相磨合。这是一个涉及戏剧创作规律的大问题,这里不拟展开详谈,只想说明一点:戏剧情境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说,来自创作者的内驱力与种种考量;从现实性上说,情境动力来自人物处境、人物性格与审美形式这三者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合力。戏剧艺术的形式规范,对于人物的动机与动作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以前几乎被忽略,有必要提出来认真面对。在诸多经典名剧中,戏剧形式反作用于人物性格与处境,使之舍弃表层合理之事象而寻求反常合道之诗境。质言之,戏剧艺术是艺术,戏剧情境是艺术构思的产物,其发展虽受制于生活之真,但追求的是艺术之真;如果要让人物动机既符合人物性格又符合人物处境,以求充分体现出“生活的真实性”,那么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让艺术过于贴近生活,再现了一个真实世界而不是创造了一个新鲜的可能世界。事实上,只有贴近艺术之真而非生活之真,才能大大解放艺术生产力。
如果把上述关于戏剧情境的阐述称之为“新情境论”,那么它“新”在哪里?在“新情境论”看来,戏剧情境不是“推动人物行动的外因”,也不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而是以人物处境为基底、以人的内外生命运动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生命体;它并非只包含“时空环境、特定情况、人物关系”这三要素,而是可以包括人物处境、人物动机、人物动作、冲突、氛围等多种要素;其特点不宜表述为“客观性、外在性、集中性、假定性”,而适合表述为“主客交融性、内外交合性、虚实相生性、不断流动性”。如此重新界定的“情境”,可以视为戏剧艺术的本体。
(摘编自汪余礼《关于“戏剧情境”的现象学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物处境、人物心情、特定氛围、人物动机、人物动作、戏剧冲突等,其中人物处境是基底性要素。
B. 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戏剧诗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情境,凝聚着作品的最高价值,引导着戏剧情境发展至最佳状态。
C. 戏剧艺术的形式规范,对于人物的动机与动作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以前被忽略,因此现在有必要提出来认真面对。
D. 如果只求让戏剧情境充分体现出“生活的真实性”,那么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再现一个真实世界而非创造一个新鲜的可能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追问戏剧情境构成要素、内引形式、本源动力等,有可能建构比较严整的戏剧情境本体论,从而有力推进现有戏剧情境论的发展。
B. 在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中,特定氛围是戏剧情境中相对较虚的元素,却是实现戏剧艺术本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戏剧情境的内引形式,标志着戏剧作品的独立性与个别性;它犹如“理念”一样引导着戏剧情境的发展,引导它实现出最好的样态。
D. 在“新情境论”看来,戏剧情境是一个综合生命体,具有主客交融性、内外交合性、虚实相生性、不断流动性等四大特点。
3. 根据材料内容,①②③④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人物性格 ②人物处境 ③环境、事件、关系 ④审美形式
B. ①人物处境 ②人物性格 ③环境、事件、关系 ④戏剧形式规范
C. ①处境推动力 ②性格内驱力 ③创作者 ④审美形式
D. ①人物性格 ②人物处境 ③创作者 ④审美形式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 材料中提到“戏剧冲突是由一连串动作与反动作构成的,是富有戏剧性的实体内容,直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请结合《窦娥冤》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啥都没看见
吴嫡
老张是个清洁工,专管一段路,和同组的人轮流上日班和夜班。这天晚上,他正在街边扫地,见不远处有个小伙子正要穿马路,突然一辆跑车风驰电掣地开过来,随着刺耳的刹车声,瞬间把小伙子撞出去很远。小伙子在地上翻滚了好几圈后,一动不动了。
老张惊恐地看着这一幕。这时,司机发现了老张,下了车,来到老张面前。老张一下子就闻到了他身上的酒气,只见司机戴着口罩,帽子压得很低,他用威胁的口气对老张说:“你看见什么了?”
老张迟疑地说:“你撞了人,赶紧报警吧!”那人摇摇头说:“不,你啥都没看见!没看见车型,没看见车牌!我知道你在这里扫地,能查到你!”说完,他塞给老张一叠钱,一溜烟跑掉了。
老张惊魂未定,愣了一会儿,打电话报了警。小伙子被救护车拉走,同来的警车上下来几个警察,问老张是否看见是什么车以及车牌号,老张摇摇头说啥都没看见。警察就让老张回家了。
回到家,老张数了数那叠钱,刚好一万块,他摇摇头,把钱塞在被子下面。
第二天,新闻报道了这起车祸,说这个路段没装摄像头,找不到肇事车辆,警方悬赏五千元,寻找目击者。还说小伙子仍昏迷不醒,小伙子的家属也公开悬赏一万块。
老张看了新闻后,在屋子里坐立不安。当天又轮到他上夜班,经过一条巷子时,忽然被一个高个大汉堵住了。大汉戴着口罩,捂得很严实,恶狠狠地说:“老头,你是不是想给那起交通事故提供线索啊?”老张哆嗦了一下,小声说:“人家家属出一万,警方还出五千呢。”大汉掏出一万块钱递给老张:“拿着!已经两万了,比悬赏多。你要敢说啥, 要你的命!”说完就跑了。老张惊魂未定地把钱揣到兜里,就上班了。
又过了一天,家属的悬赏上升到三万了。当天半夜就有人敲老张的房门,老张打开门发现只有两万块钱放在门口,还有一把匕首放在钱上。老张照旧把钱塞在了被子下面,又把匕首放在了枕头下面。这一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又是兴奋又是恐惧。
等天亮了,老张打电话请了一天假,又把钱拿出来,仔细数了一遍,然后拎着袋子出门了。
第二天,老张在那个路段扫地时,有记者在跟踪报道,老张主动凑到记者面前问:“听说家属的悬赏又提高了?”记者赶紧把摄像机对准老张:“没错啊老同志,已经提高到五万了!”
老张直勾勾地盯着摄像机,大声说:“如果我看见了什么,我肯定去提供线索!加上警方的悬赏,一共五万五了!”五万五这个数字他说得特别大声。
当天晚上,老张坐立不安,磨蹭到半夜才躺下。他从枕头底下摸出那把匕首,握在手里,手心全是汗。他相信那个肇事者一定会关注这新闻,也一定能听明白自己的意思。
果然半小时后,门再次被人敲响了,老张隔着门问:“谁?”门外传来一个恶狠狠的声音:“装什么糊涂,老东西!我告诉你,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不管那家人悬赏多少钱,你都不准再加价了,否则老子宰了你!”很快,门外传来那人转身离开的脚步声。
老张急了,猛地拉开门,果然有两摞钱,他大喊一声:“这钱不够!”那大高个被激怒了,冲着老张就过来了。老张哆嗦着拿出匕首举在胸前,大高个稍一迟疑,抽出一把刀,逼了过来:“你这个贪得无厌的老东西,我看你是找死!”
正在这时,几个警察从四周蹿了出来,大高个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死死地扭住了。
经审讯,大汉只是肇事者雇来的地痞,而肇事者是本地有名的商人陈尚。
警察找到陈尚,陈尚只好承认肇事逃逸的事。他一见老张就破口大骂:“你这老东西,也不是什么好人!三番五次收我的钱!警察同志,他这是敲诈!”家属们也纷纷指责老张财迷心窍。
这时警察站了起来,神情严肃地说:“你们知道老张同志为了帮你们,有可能丢掉工作吗?”家属们顿时蒙了,这和工作有什么关系?
警察拿出一张诊断书,说:“老张同志来报案时,还带了这份医院证明。他在半年前,视力出了问题,晚上啥都看不清。他这样的情况,是没办法继续上夜班的。但清洁队有规定,每个员工必须日夜班轮换。老张为了不丢掉饭碗,一直隐瞒这事。那天晚上,他并不是收了钱才说啥都没看见的,他真的啥都看不见,看不清车型、颜色,更别提车牌号了。肇事者给他钱时,戴着口罩和帽子,他也看不清。”
警察顿了顿,接着说:“后来,肇事者又派人给他送钱,他觉得机会来了。第一次送钱他还不敢肯定,第二次又送,他就明白了,只要家属继续提高悬赏,他放话出去,对方肯定还会来送钱。他才找到警方,劝你们家属提高悬赏金额,他还主动接受记者采访,暗示对方多给钱。你们知道他要冒多大的风险吗?我们埋伏时不敢离得太近,怕被歹徒发现,老张同志要单独面对歹徒好几分钟!”
家属们听了,又是震惊又是惭愧。最震惊的是陈尚,他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张,嘴里翻来覆去就一句话:“原来你真的啥都没看见啊!”
老张拿到了赏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更看重那份工作,没了工作,就要坐吃山空了。他跑到班长那里,解释了一大通,说自己的眼睛其实没那么差,上夜班不成问题。
班长斜眼看了他一会儿说:“你眼睛都这样了,还让你上夜班,出了事我得背多大的锅?你就别上了。”看老张真急了,班长哈哈大笑道:“队里知道你的情况后,联系了医院,你的病是在社保范围内的,赶紧去做手术吧。另外,好几个同事都愿意轮流替你值夜班,把白班换给你。”老张一下子又啥都看不见了……
(有删改)
6. 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肇事者说“你看见什么了”时,老张“迟疑”是因为怕被肇事者报复,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B. 回到家数了数肇事者给的一万块钱后,老张“摇摇头”并把钱藏起来是因为害怕而不敢花这笔钱。
C. 老张请了一天假没去上班,仔细数钱后,拎着袋子出门,是去找警察报案并说明自己视力的真实情况。
D. 家属们得知老张晚上看不清后,十分同情他,所以转变了对他的态度,后悔指责老张财迷心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家家属出一万,警方还出五千呢”,老张的这句话为后文用提高悬赏金额的方式诱捕送钱者埋下了伏笔。
B. 警察在家属们面前为老张澄清,解除了众人对老张的误解,这一情节安排更好地塑造了老张这一人物形象。
C. “他塞给老张一叠钱,一溜烟跑掉了”和“三番五次收我的钱”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肇事者的心理变化。
D. “老张哆嗦了一下”“老张直勾勾地盯着摄像机”等细节描写,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状态,营造出画面感。
8.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啥都没看见”,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味。请对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加以分析。
9. 请结合文本分析老张的形象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遂入,披帷立,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羽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曰:“壮士复能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两敌相争,此兴彼败,恒有之事,从无藉彼之力以起事,后又步步资彼乃反噬之如刘之于项者。项起吴中,以精兵八千人渡江,并陈婴数千人,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凡六七万人,又并秦嘉军,其势强盛。项梁闻陈王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沛公亦起沛往焉。此时沛公甚弱,未能成军。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始得攻丰拔之。此后凡所攻伐,史每以沛公、项羽并称,两人相倚如左右手,非项藉刘,乃刘依项。项氏之失策在立楚怀王而听命焉。羽欲西入关,怀王不许,而以命沛公,乃使羽北救赵,约先入关者王之,其后羽乃得负约名,此项之失策也。然当日若非羽破秦兵于巨鹿,虏王离,杀涉间,使章邯震恐乞降,沛公安能入关乎?羽不救赵,破秦兵,秦得举赵,则关中声势转壮,沛公入秦何如此之易乎?沛公始终藉项之力以成事而反噬项者也。故曰:“吾能斗智不斗力。”其自道如此,若使夫子评之,必曰“谲而不正”。
(节选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项梁益沛公A卒B五千人C五大夫将D十人E始得F攻丰G拔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而饮之”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的“而”用法不同。
B. 与,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意思不同。
C. 会,会合,与《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的“会”意思不同。
D. 北,向北,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强行进入营帐后,项羽非但没有惩罚他,反而因其英勇称赞他为“壮士”,并赐酒和彘肩。
B. 项羽在樊哙的激烈言辞面前无言以对,只好让樊哙坐下,这是项羽自觉理亏的一种表现。
C. 项羽在吴中起事,率领八千精兵渡过长江,先后吞并陈婴、黥布、蒲将军等的军队,势力逐渐达到鼎盛。
D. 作者认为项氏集团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是拥立楚怀王并听命于他,致使项羽后来背上了“负约”的名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
(2)其自道如此,若使夫子评之,必曰“谲而不正”。
14. 刘邦为什么能“先破秦,入咸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坐不得眠读旧书
叶梦得①
青灯相对久无眠,拥毳无人伴夜禅。
闭户便能忘屦迹,炷香时自续炉烟。
辞家屈指惊三月,抚事②关心怆十年。
漫展残书亦安用,可能犹欲绝韦编。
【注】①叶梦得:宋代南渡诗人,诗作常感怀国事。②抚事:因时事而生发感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通过对“青灯相对”“拥毳无人”场景的描绘,营造出静谧孤寂的氛围。
B. 诗歌采用直白叙述的方式,直接陈述个人经历与感受,诗风质朴无华。
C. 诗人想要通过关门闭户来忘却过往的烦忧,但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
D. 尾联化用“韦编三绝”这一典故,体现了诗人也想像孔子一样刻苦治学。
16. 诗歌颈联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三)教材内容考查 (本题共4小题,15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是雍正皇帝镌刻在养心殿上的一副楹联,上联强调治理天下皇帝要亲力亲为。但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则主张皇帝应该达到“________,________”的治国境界。
(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这一比喻讽谏北宋朝廷不要用纳银输绢的办法向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3)小明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暑期外出旅游,当看到洞庭湖恢弘气势时,不自觉地吟诵道:“________,________。”
18.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非曰能之,愿学焉 胜任、能做到 ②王若隐其无罪 痛惜、哀怜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做榜样 ④奚暇治礼义哉 讲求
B. ①族庖月更刀 众 ②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堆积
③越国以鄙远 把……当作边邑 ④吾其还也 表示祈使
C ①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延续 ②服太阿之剑 佩带
③藉寇兵而赍盗粮 送给、付与 ④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假如
D. ①假此科敛丁口 如果 ②操童子业,久不售 考取秀才
③靡计不施,迄无济 成功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 集合、集中
19. 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王见之,曰:“牛何之?”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④敢以烦执事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⑦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⑧添以尖草,不出 ⑨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⑩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⑪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⑫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A. ①②⑨⑩/⑤⑦⑫/③④/⑥⑧⑪
B. ①⑦⑨/②⑤⑩⑫/③/④⑥⑧⑪
C. ①⑦⑨⑪/②⑤⑫/③⑩/④⑥⑧
D. ①②⑦⑨/⑤⑪⑫/③④⑩/⑥⑧
20. 下列各项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缠绵婉转的爱情故事。
B. 苌弘化碧,相传苌弘无罪被杀,他的血被蜀人藏起来,三年后变成了碧玉。后指含冤而死的人其神灵永存。
C. 百里奚,原为虞大夫。虞亡后,他先后被晋、楚俘虏,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大夫”。
D. 衅,血祭,杀牲后以牲血涂于所祭器物之上。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三、语言文字运用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这么一个说法:“一朝入梦, 终生不醒。”说的是读《红楼梦》的一种状态。但是当我们细细地研读之后,就会发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教人入梦的书, ① 。那么,曹雪芹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人出梦的呢?
我们说,好的文学作品,在艺术层面上都会有一种“代入”功能。作者自己“代入”,才能使得作品中的情感趋于真实。读者受到这种“真实”的感召,也会不由自主地“代入”,于是进入作者所设定的规定情境,获得审美满足。而曹雪芹不是一般的写家,他没有停留在这样的艺术层面上,而是进了一大步。《红楼梦》 ② , 而且能让人从哲理层面上“跳出”。
有时,当你以为你已经理解他讲给你听的故事了,他会忽然告诉你,眼见不一定为实。有时, 曹雪芹还借着貌似“不通”之语,让你在“代入”的时候“跳出”。 当然,这需要读者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读书读得仔细;其次要有一定的学问底子,否则不能辨伪,就辜负了作者的用心。
曹雪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所以他能带领我们入梦; ③ ,所以他又能带领我们出梦。世上哪里还有第二部小说,能够一本正经地正说,却又真真假假地反说?只有一部《红楼梦》。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内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妙玉把黛玉、宝钗叫到后面吃梯己茶,给宝钗的茶具是个葫芦器,葫芦器上的字有“晋王恺珍玩”。可是熟悉葫芦器的读者会知道葫芦器最早出现在明代,清初才开始盛行起来。
B. 贾雨村收下甄士隐赠予的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但第二日五鼓便急匆匆进京,只留下话让和尚转达,说:“……不及面辞了。”
C. 刘姥姥与贾母等人一起吃饭时,故意搞笑逗乐,“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读者看完忍俊不禁。
D. 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让她一定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王熙凤还想要问时,被二门上传事云板的声音惊醒。有人回禀说:“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23. 下列关于“香菱学诗”的语言描写,依次对应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②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③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
④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A. 黛玉 宝玉 宝钗 香菱
B. 宝钗 黛玉 香菱 宝玉
C. 宝玉 香菱 黛玉 宝钗
D. 香菱 宝钗 宝玉 黛玉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络让人人都有了“麦克风”,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说“情境”是戏剧艺术的本体,那么如何阐释“情境”作为戏剧本体的丰富意义呢?通过追问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内引形式、本源动力,确实有可能建构一个比较严整的戏剧情境本体论。而且,基于现象学的视野,由此建构起来的戏剧情境本体论可以对现有戏剧情境论有所推进。
关于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已远远不限于时空环境、特定情况、人物关系这三要素(这三要素可以作为“人物处境”的内容),而是可以包括人物心情、特定氛围、人物动机、人物动作、戏剧冲突等诸多内容。其中,人物处境是人物生成动机、发出动机的前提条件与外在动力,也潜伏着戏剧悬念;人物动机是人物的欲求、意志、潜意识等整个内在生命运动的总和,是戏剧动作的内在动力,是戏剧悬念的重要指向,也是戏剧性的源泉;人物动作(含反动作)是人物内心的外在显现,包括独白、旁白、对白、静默以及表情、肢体动作等,是特别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手段;戏剧冲突是由一连串动作与反动作构成的,是富有戏剧性的实体内容,直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在这些构成要素中,人物处境是戏剧情境中比较客观、比较实在的基底性要素;特定氛围是戏剧情境中相对较虚的元素,却承载着引领戏剧情境运动进入形上境界的重要功能,是实现戏剧艺术本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动机、人物动作与冲突是戏剧情境中最重要、最能体现生命气象的主体内容。
关于戏剧情境的内引形式,这个既关乎戏剧的外在形式,也关涉戏剧的理想范本或理型、理念。戏剧情境的运动与显现,依循着一定的节奏,最终呈现为一定的形式。该形式标志着戏剧作品的独立性与个别性;它还犹如“理念”一样引导着戏剧情境的发展,引导它实现出最好的样态。一般而言,戏剧情境主要通过演员现场扮演角色演述故事来呈现其形式,而且天生倾向于发展至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戏剧诗境。戏剧诗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情境,凝聚着作品的最高价值,引导着戏剧情境发展至最佳状态。
关于戏剧情境的本源动力,这个需要面向事情本身,实事求是地予以探讨。表面看,戏剧情境不断运动的本源动力主要来自人物处境与人物性格(由处境的推动力与性格的内驱力合成),戏剧情境的发展似乎主要遵循以下逻辑:
这个逻辑模式表明,戏剧情境是在人物性格与人物处境内外交合时形成的动机下发展变化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真正面向作品本身,就会发现,戏剧情境的发展不同于生活情境的发展,其发展动力至少来自四个方面:
这个逻辑模式是说,戏剧人物的动机是在人物处境、人物性格、审美形式(含戏剧形式规范、特殊形式结构、戏剧氛围等要素)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这三者归根结底又跟创作者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艺术智慧有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从技术造成的制品,其形式出于艺术家的灵魂。”“艺术家的灵魂”是戏剧情境运动最重要的本源动力,在其作用下人物处境、人物性格、审美形式这三者才开始互相磨合。这是一个涉及戏剧创作规律的大问题,这里不拟展开详谈,只想说明一点:戏剧情境的发展动力,从根本上说,来自创作者的内驱力与种种考量;从现实性上说,情境动力来自人物处境、人物性格与审美形式这三者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合力。戏剧艺术的形式规范,对于人物的动机与动作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以前几乎被忽略,有必要提出来认真面对。在诸多经典名剧中,戏剧形式反作用于人物性格与处境,使之舍弃表层合理之事象而寻求反常合道之诗境。质言之,戏剧艺术是艺术,戏剧情境是艺术构思的产物,其发展虽受制于生活之真,但追求的是艺术之真;如果要让人物动机既符合人物性格又符合人物处境,以求充分体现出“生活的真实性”,那么最终结果很可能是让艺术过于贴近生活,再现了一个真实世界而不是创造了一个新鲜的可能世界。事实上,只有贴近艺术之真而非生活之真,才能大大解放艺术生产力。
如果把上述关于戏剧情境的阐述称之为“新情境论”,那么它“新”在哪里?在“新情境论”看来,戏剧情境不是“推动人物行动的外因”,也不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而是以人物处境为基底、以人的内外生命运动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生命体;它并非只包含“时空环境、特定情况、人物关系”这三要素,而是可以包括人物处境、人物动机、人物动作、冲突、氛围等多种要素;其特点不宜表述为“客观性、外在性、集中性、假定性”,而适合表述为“主客交融性、内外交合性、虚实相生性、不断流动性”。如此重新界定的“情境”,可以视为戏剧艺术的本体。
(摘编自汪余礼《关于“戏剧情境”的现象学思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物处境、人物心情、特定氛围、人物动机、人物动作、戏剧冲突等,其中人物处境是基底性要素。
B. 兼具戏剧性与诗性的戏剧诗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戏剧情境,凝聚着作品的最高价值,引导着戏剧情境发展至最佳状态。
C. 戏剧艺术的形式规范,对于人物的动机与动作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以前被忽略,因此现在有必要提出来认真面对。
D. 如果只求让戏剧情境充分体现出“生活的真实性”,那么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再现一个真实世界而非创造一个新鲜的可能世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追问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内引形式、本源动力等,有可能建构比较严整的戏剧情境本体论,从而有力推进现有戏剧情境论的发展。
B. 在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中,特定氛围是戏剧情境中相对较虚的元素,却是实现戏剧艺术本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戏剧情境的内引形式,标志着戏剧作品的独立性与个别性;它犹如“理念”一样引导着戏剧情境的发展,引导它实现出最好的样态。
D. 在“新情境论”看来,戏剧情境一个综合生命体,具有主客交融性、内外交合性、虚实相生性、不断流动性等四大特点。
3. 根据材料内容,①②③④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人物性格 ②人物处境 ③环境、事件、关系 ④审美形式
B. ①人物处境 ②人物性格 ③环境、事件、关系 ④戏剧形式规范
C. ①处境推动力 ②性格内驱力 ③创作者 ④审美形式
D. ①人物性格 ②人物处境 ③创作者 ④审美形式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 材料中提到“戏剧冲突是由一连串动作与反动作构成的,是富有戏剧性的实体内容,直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请结合《窦娥冤》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1. C 2. A
3. D 4. 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②首先指出通过追问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内引形式、本源动力,确实有可能建构一个比较严整的戏剧情境本体论;③然后从构成要素、内引形式、本源动力三方面对戏剧情境进行解读;④最后,总结概括作为戏剧艺术本体的戏剧情境的内涵特征。
5. ⑴《窦娥冤》中的戏剧冲突: ①张驴儿想娶窦娥做老婆,窦娥坚决不从; ②官府对窦娥严刑拷打,窦娥含冤而死,却最终至死不屈。
⑵直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①第一处戏剧冲突,激怒了张驴儿,致使其将窦娥拖至官中,让窦娥受尽严刑拷打; ②第二处戏剧冲突,有冤难伸的窦娥悲愤难抑,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三桩誓愿。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这一点以前被忽略”错。结合第6段“戏剧艺术的形式规范,对于人物的动机与动作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以前几乎被忽略,有必要提出来认真面对”可知,原文说的是“几乎”被忽略,而选项省掉了“几乎”,语意发生改变。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A.“从而有力推进现有戏剧情境论的发展”错。结合第1段“通过追问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内引形式、本源动力,确实有可能建构一个比较严整的戏剧情境本体论。而且,基于现象学的视野,由此建构起来的戏剧情境本体论可以对现有戏剧情境论有所推进”可知,原文是说可以有所推进,并没有说有力。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及图表信息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结合第5段“这个逻辑模式表明,戏剧情境是在人物性格与人物处境内外交合时形成的动机下发展变化的”可知,形成动机的是人物性格和人物处境,①②处箭头指向动机,且①在前,所以①处应填“人物性格”,②处应填“人物处境”。
结合第6段“这个逻辑模式是说,戏剧人物的动机是在人物处境、人物性格、审美形式三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这三者归根结底又跟创作者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艺术智慧有关”可知,此处模式强调的动机形成有人物处境、人物性格、审美形式三者的作用,而这三者归根结底是跟创作者有关,所以③处应填“创作者”,④处应填“审美形式”。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本文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第一段是文章的第一层,这一层作者先总的提出问题。开篇作者通过设问的方式,提出如何阐释“情境”作为戏剧本体的丰富意义,并指出通过追问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内引形式、本源动力,可以建构戏剧情境本体论。
第二至六段是文章的第二层,第二层作者主要从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内引形式、本源动力这三个方面分析问题。第二段作者详细分析了构成戏剧情境的多个要素,包括人物处境、人物心情、特定氛围、人物动机、人物动作、戏剧冲突等,并指出它们各自在戏剧情境中的作用;第三段作者主要阐了戏剧情境的内引形式,讨论了戏剧情境的运动与显现形式,强调戏剧作品的独立性与个别性,以及戏剧诗境作为特殊戏剧情境的重要性;第四至六段,作者主要分析了戏剧情境的本源动力,深入探讨了戏剧情境发展的动力来源,指出其来自创作者的内驱力与种种考量,以及人物处境、人物性格、审美形式三者的相互作用。
第七段是文章的第三层,这一层作者总结问题。此部分作者提出了“新情境论”的概念,并指出其与旧有观念的区别,重新界定了戏剧情境的本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能力。
戏剧冲突:《窦娥冤》是一部极具矛盾冲突的戏剧,全剧的核心冲突围绕着窦娥的悲惨命运与社会不公的矛盾展开。窦娥作为一位善良、孝顺的弱女子,却遭受了丧夫、被诬陷、最终冤死的巨大不幸。
动作与反动作:如:①张驴儿的逼婚与窦娥的抗争是《窦娥冤》中的一个重要的动作与反动作。窦娥在丈夫去世后,面对张驴儿的逼婚,她坚决抗争,誓死不从。②司法不公与窦娥的冤屈也是《窦娥冤》中的一个重要的动作与反动作:面对不公的审判,窦娥虽极力辩解却无济于事,最终被迫认罪,这体现了司法制度的黑暗和官员的腐败。
推动情节发展:①窦娥在丈夫去世后,当张驴儿毒死其父并嫁祸于她并逼她结婚,她坚决不从,这彻底激怒了张驴儿,张驴儿把她拖上官府,让窦娥受尽了酷刑。②面对不公的审判,窦娥虽极力辩解却无济于事,最终被迫认罪,含冤而死,有冤屈不能伸张的窦娥悲愤难抑,于是在临刑前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三桩誓愿。
综上进行概述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啥都没看见
吴嫡
老张是个清洁工,专管一段路,和同组的人轮流上日班和夜班。这天晚上,他正在街边扫地,见不远处有个小伙子正要穿马路,突然一辆跑车风驰电掣地开过来,随着刺耳的刹车声,瞬间把小伙子撞出去很远。小伙子在地上翻滚了好几圈后,一动不动了。
老张惊恐地看着这一幕。这时,司机发现了老张,下了车,来到老张面前。老张一下子就闻到了他身上的酒气,只见司机戴着口罩,帽子压得很低,他用威胁的口气对老张说:“你看见什么了?”
老张迟疑地说:“你撞了人,赶紧报警吧!”那人摇摇头说:“不,你啥都没看见!没看见车型,没看见车牌!我知道你在这里扫地,能查到你!”说完,他塞给老张一叠钱,一溜烟跑掉了。
老张惊魂未定,愣了一会儿,打电话报了警。小伙子被救护车拉走,同来的警车上下来几个警察,问老张是否看见是什么车以及车牌号,老张摇摇头说啥都没看见。警察就让老张回家了。
回到家,老张数了数那叠钱,刚好一万块,他摇摇头,把钱塞在被子下面。
第二天,新闻报道了这起车祸,说这个路段没装摄像头,找不到肇事车辆,警方悬赏五千元,寻找目击者。还说小伙子仍昏迷不醒,小伙子的家属也公开悬赏一万块。
老张看了新闻后,在屋子里坐立不安。当天又轮到他上夜班,经过一条巷子时,忽然被一个高个大汉堵住了。大汉戴着口罩,捂得很严实,恶狠狠地说:“老头,你是不是想给那起交通事故提供线索啊?”老张哆嗦了一下,小声说:“人家家属出一万,警方还出五千呢。”大汉掏出一万块钱递给老张:“拿着!已经两万了,比悬赏多。你要敢说啥, 要你的命!”说完就跑了。老张惊魂未定地把钱揣到兜里,就上班了。
又过了一天,家属的悬赏上升到三万了。当天半夜就有人敲老张的房门,老张打开门发现只有两万块钱放在门口,还有一把匕首放在钱上。老张照旧把钱塞在了被子下面,又把匕首放在了枕头下面。这一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又是兴奋又是恐惧。
等天亮了,老张打电话请了一天假,又把钱拿出来,仔细数了一遍,然后拎着袋子出门了。
第二天,老张在那个路段扫地时,有记者在跟踪报道,老张主动凑到记者面前问:“听说家属的悬赏又提高了?”记者赶紧把摄像机对准老张:“没错啊老同志,已经提高到五万了!”
老张直勾勾地盯着摄像机,大声说:“如果我看见了什么,我肯定去提供线索!加上警方的悬赏,一共五万五了!”五万五这个数字他说得特别大声。
当天晚上,老张坐立不安,磨蹭到半夜才躺下。他从枕头底下摸出那把匕首,握在手里,手心全是汗。他相信那个肇事者一定会关注这新闻,也一定能听明白自己的意思。
果然半小时后,门再次被人敲响了,老张隔着门问:“谁?”门外传来一个恶狠狠的声音:“装什么糊涂,老东西!我告诉你,这是最后一次了。以后不管那家人悬赏多少钱,你都不准再加价了,否则老子宰了你!”很快,门外传来那人转身离开的脚步声。
老张急了,猛地拉开门,果然有两摞钱,他大喊一声:“这钱不够!”那大高个被激怒了,冲着老张就过来了。老张哆嗦着拿出匕首举在胸前,大高个稍一迟疑,抽出一把刀,逼了过来:“你这个贪得无厌的老东西,我看你是找死!”
正在这时,几个警察从四周蹿了出来,大高个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死死地扭住了。
经审讯,大汉只是肇事者雇来的地痞,而肇事者是本地有名的商人陈尚。
警察找到陈尚,陈尚只好承认肇事逃逸的事。他一见老张就破口大骂:“你这老东西,也不是什么好人!三番五次收我的钱!警察同志,他这是敲诈!”家属们也纷纷指责老张财迷心窍。
这时警察站了起来,神情严肃地说:“你们知道老张同志为了帮你们,有可能丢掉工作吗?”家属们顿时蒙了,这和工作有什么关系?
警察拿出一张诊断书,说:“老张同志来报案时,还带了这份医院证明。他在半年前,视力出了问题,晚上啥都看不清。他这样的情况,是没办法继续上夜班的。但清洁队有规定,每个员工必须日夜班轮换。老张为了不丢掉饭碗,一直隐瞒这事。那天晚上,他并不是收了钱才说啥都没看见的,他真的啥都看不见,看不清车型、颜色,更别提车牌号了。肇事者给他钱时,戴着口罩和帽子,他也看不清。”
警察顿了顿,接着说:“后来,肇事者又派人给他送钱,他觉得机会来了。第一次送钱他还不敢肯定,第二次又送,他就明白了,只要家属继续提高悬赏,他放话出去,对方肯定还会来送钱。他才找到警方,劝你们家属提高悬赏金额,他还主动接受记者采访,暗示对方多给钱。你们知道他要冒多大的风险吗?我们埋伏时不敢离得太近,怕被歹徒发现,老张同志要单独面对歹徒好几分钟!”
家属们听了,又是震惊又是惭愧。最震惊的是陈尚,他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张,嘴里翻来覆去就一句话:“原来你真的啥都没看见啊!”
老张拿到了赏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更看重那份工作,没了工作,就要坐吃山空了。他跑到班长那里,解释了一大通,说自己的眼睛其实没那么差,上夜班不成问题。
班长斜眼看了他一会儿说:“你眼睛都这样了,还让你上夜班,出了事我得背多大的锅?你就别上了。”看老张真急了,班长哈哈大笑道:“队里知道你的情况后,联系了医院,你的病是在社保范围内的,赶紧去做手术吧。另外,好几个同事都愿意轮流替你值夜班,把白班换给你。”老张一下子又啥都看不见了……
(有删改)
6. 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肇事者说“你看见什么了”时,老张“迟疑”是因为怕被肇事者报复,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
B. 回到家数了数肇事者给的一万块钱后,老张“摇摇头”并把钱藏起来是因为害怕而不敢花这笔钱。
C. 老张请了一天假没去上班,仔细数钱后,拎着袋子出门,是去找警察报案并说明自己视力的真实情况。
D. 家属们得知老张晚上看不清后,十分同情他,所以转变了对他的态度,后悔指责老张财迷心窍。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家家属出一万,警方还出五千呢”,老张的这句话为后文用提高悬赏金额的方式诱捕送钱者埋下了伏笔。
B. 警察在家属们面前为老张澄清,解除了众人对老张的误解,这一情节安排更好地塑造了老张这一人物形象。
C. “他塞给老张一叠钱,一溜烟跑掉了”和“三番五次收我的钱”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肇事者的心理变化。
D. “老张哆嗦了一下”“老张直勾勾地盯着摄像机”等细节描写,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状态,营造出画面感。
8.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啥都没看见”,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味。请对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加以分析。
9. 请结合文本分析老张的形象特点。
【答案】6. C 7. C
8. ①肇事者在事故现场对老张说的“啥都没看见”,是对老张的威胁与警告。
②肇事者翻来覆去说的“啥都没看见”,包含着他在得知真相后的震惊与懊恼。
9. ①机智。如“他才找到警方,劝你们家属提高悬赏金额,他还主动接受记者采访,暗示对方多给钱。”
②勇敢。如“老张同志要单独面对歹徒好几分钟。”
③果断。如“五万五这个数字他说得特别大声”“老张急了,猛地拉开门”。
④不贪财。如“老张拿到了赏金,却高兴不起来”。
⑤看重工作。如“他跑到班长那里,解释了一大通,说自己的眼睛其实没那么差,上夜班不成问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老张‘迟疑’是因为怕被肇事者报复,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错。结合第2段“老张惊恐地看着这一幕……老张一下子就闻到了他身上的酒气,只见司机戴着口罩,帽子压得很低,他用威胁的口气对老张说:‘你看见什么了?’”和第3段“老张迟疑地说:‘你撞了人,赶紧报警吧!’”可知,老张的“迟疑”并非仅因为怕被报复,更是因为在突发事件中感到震惊和不知所措,同时也在权衡是否应该报警。
B.“老张‘摇摇头’并把钱藏起来是因为害怕而不敢花这笔钱”错。结合第5段“回到家,老张数了数那叠钱,刚好一万块,他摇摇头,把钱塞在被子下面”和第20段“他才找到警方,劝你们家属提高悬赏金额”可知,老张“摇摇头”并把钱藏起来,并非因为害怕而不敢花,而是他对这笔钱的来源感到不安,并且心中已经有报警的念头。
D.“十分同情他,所以转变了对他的态度”错。结合第17段“家属们也纷纷指责老张财迷心窍”和第21段“家属们听了,又是震惊又是惭愧”可知,家属们听完警察的解释后,震惊老张诱捕肇事者、勇敢面对歹徒的行为,同时对自己之前的指责感到惭愧,并因此转变了对老张的态度,并非是因为同情而转变的态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肇事者的心理变化”错。结合第3段“那人……说完,他塞给老张一叠钱,一溜烟跑掉了”、第16段“大汉只是肇事者雇来的地痞”和第17段“他一见老张就破口大骂:‘你这老东西,也不是什么好人!三番五次收我的钱!”可知,前者是肇事者初次给老张钱并逃跑,后者是肇事者雇大汉多次给老张送钱,两者描述的是不同情境下的行为,不构成对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结合第2段“老张一下子就闻到了他身上的酒气,只见司机戴着口罩,帽子压得很低,他用威胁的口气对老张说:‘你看见什么了?’”和第3段“老张迟疑地说:‘你撞了人,赶紧报警吧!’那人摇摇头说:“不,你啥都没看见!没看见车型,没看见车牌!我知道你在这里扫地,能查到你!”可知,此处是肇事者与老张的对话,他暗示老张不要说出来关于自己的车型和车牌等信息,并以能查到老张来威胁他。所以此处的“啥都没看见”包含着肇事者对老张的暗示和威胁。
结合第19段“他在半年前,视力出了问题,晚上啥都看不清……那天晚上,他并不是收了钱才说啥都没看见的,他真的啥都看不见,看不清车型、颜色,更别提车牌号了。肇事者给他钱时,戴着口罩和帽子,他也看不清”和第21段“最震惊的是陈尚,他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张,嘴里翻来覆去就一句话:‘原来你真的啥都没看见啊!’”可知,老张因为本身视力原因真的没有看到什么有用信息,此处语境是陈尚知晓此事后的表现,“震惊”“目瞪口呆”直接表现了他的惊讶,惊讶于老张不是为了钱而是真的没看到的真相,并为自己几次给他送钱、找大汉威胁他的行为懊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结合第12段“老张坐立不安,磨蹭到半夜才躺下。他从枕头底下摸出那把匕首,握在手里,手心全是汗。他相信那个肇事者一定会关注这新闻,也一定能听明白自己的意思”和第20段“肇事者又派人给他送钱,他觉得机会来了。第一次送钱他还不敢肯定,第二次又送,他就明白了,只要家属继续提高悬赏,他放话出去,对方肯定还会来送钱……”可知,老张在肇事者第一次送钱后,想到了提高悬赏来诱捕肇事者的想法,可见其机智。
②结合第12段“老张坐立不安,磨蹭到半夜才躺下。他从枕头底下摸出那把匕首,握在手里,手心全是汗”、第14段“那大高个被激怒了,冲着老张就过来了。老张哆嗦着拿出匕首举在胸前,大高个稍一迟疑,抽出一把刀,逼了过来”和第20段“我们埋伏时不敢离得太近,怕被歹徒发现,老张同志要单独面对歹徒好几分钟!”可知,老张面对歹徒大汉的刀时他也不退缩,可见其勇敢。
③结合第11段“老张直勾勾地盯着摄像机,大声说:‘如果我看见了什么,我肯定去提供线索!加上警方的悬赏,一共五万五了!’”五万五这个数字他说得特别大声”和第14段“老张急了,猛地拉开门,果然有两摞钱,他大喊一声:‘这钱不够!’”可知,老张在确定自己诱捕肇事者的想法后就毅然地去执行时,可见其做事非常果断。
④结合第22段“老张拿到了赏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更看重那份工作,没了工作,就要坐吃山空了”可知,老张在获得赏金后,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工作,担心失去工作后会坐吃山空,这表现出他朴实善良、勤劳节俭的品质,可见其不贪财。
⑤结合第22段“老张拿到了赏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更看重那份工作,没了工作,就要坐吃山空了。他跑到班长那里,解释了一大通,说自己的眼睛其实没那么差,上夜班不成问题”可知,老张在获得赏金后,没有因获得赏金就不工作,反而他还去找班长解释,表示自己能坚持工作,可见其对工作的看重。
二、古代诗文阅读 (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遂入,披帷立,目视项羽,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羽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曰:“壮士复能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还军霸上以待将军。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将军不取也!”项羽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两敌相争,此兴彼败,恒有之事,从无藉彼之力以起事,后又步步资彼乃反噬之如刘之于项者。项起吴中,以精兵八千人渡江,并陈婴数千人,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凡六七万人,又并秦嘉军,其势强盛。项梁闻陈王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沛公亦起沛往焉。此时沛公甚弱,未能成军。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始得攻丰拔之。此后凡所攻伐,史每以沛公、项羽并称,两人相倚如左右手,非项藉刘,乃刘依项。项氏之失策在立楚怀王而听命焉。羽欲西入关,怀王不许,而以命沛公,乃使羽北救赵,约先入关者王之,其后羽乃得负约名,此项之失策也。然当日若非羽破秦兵于巨鹿,虏王离,杀涉间,使章邯震恐乞降,沛公安能入关乎?羽不救赵,破秦兵,秦得举赵,则关中声势转壮,沛公入秦何如此之易乎?沛公始终藉项之力以成事而反噬项者也。故曰:“吾能斗智不斗力。”其自道如此,若使夫子评之,必曰“谲而不正”。
(节选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项梁益沛公A卒B五千人C五大夫将D十人E始得F攻丰G拔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而饮之”与《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的“而”用法不同。
B. 与,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同。
C. 会,会合,与《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的“会”意思不同。
D. 北,向北,与《谏太宗十思疏》“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的“下”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哙强行进入营帐后,项羽非但没有惩罚他,反而因其英勇称赞他为“壮士”,并赐酒和彘肩。
B. 项羽在樊哙的激烈言辞面前无言以对,只好让樊哙坐下,这是项羽自觉理亏的一种表现。
C. 项羽在吴中起事,率领八千精兵渡过长江,先后吞并陈婴、黥布、蒲将军等的军队,势力逐渐达到鼎盛。
D. 作者认为项氏集团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是拥立楚怀王并听命于他,致使项羽后来背上了“负约”的名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其上,拔剑切而啖之。
(2)其自道如此,若使夫子评之,必曰“谲而不正”。
14. 刘邦为什么能“先破秦,入咸阳”?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EG
11. A 12. C
13. ⑴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⑵他自己就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让孔子来评价,孔子必定会说“诡诈而非正道”。
14. ①秦王失去民心,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②刘邦善于用人,上下齐心;
③项氏巨鹿之战救赵破秦,为刘邦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项梁于是增援刘邦五千士兵,十位五大夫级别将领,刘邦这才得以攻打丰邑,并攻占了它。
“卒五千人”中“五千人”是“卒”的后置定语,“五大夫将十人”中“十人”是“五大夫将”的后置定语,二者都是项梁增援沛公的内容,是并列成分,二者结构一致,应在C、E处断;
“攻丰”是“得”的宾语,“拔”与“得”一样都是作谓语,应在G处断。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用法不同”错。“而”都表修饰关系。句意:站着把酒喝了。/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
B.正确。给予;亲附、亲近。句意:于是给他一个生的猪腿。/亲附嬴政却不帮助五国啊!
C.正确。会合;节奏。句意:召集各路将领会合在薛地商议大事。/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D.正确。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句意:却命令项羽向北救援赵国。/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先后吞并陈婴、黥布、蒲将军等军队”错。结合材料二“黥布、蒲将军亦以兵属”可知,黥布、蒲将军也率兵归附,“属”是归附的意思,并不是吞并。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覆”,扣;“加”,把……放在;“啖”,吃。
⑵“道”,陈述,描述;“谲”,诡诈;“正”,正道。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爵之赏,而听细人之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可知,樊哙话语中侧面反映了秦朝不重视百姓,失去了民心,遭到了天下人的背叛。
②结合材料一“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可知,张良和樊哙都誓死效命刘邦,刘邦阵营上下同心。
③结合材料二“羽欲西入关,怀王不许,而以命沛公,乃使羽北救赵”“然当日若非羽破秦兵于巨鹿,虏王离,杀涉间,使章邯震恐乞降”和“羽不救赵,破秦兵,秦得举赵,则关中声势转壮,沛公入秦何如此之易”可知,项羽受怀王的命令,向北去援救赵国,并在巨鹿抵御了秦军的主力,这为刘邦破秦入咸阳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这时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就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用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想阻止他不放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项王按着剑,跪直身子问:“来客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与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在关中为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财物都不敢据为己有,军队退回到霸上,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私意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为好)。”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两个对手相互争斗,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一方兴起而另一方衰败,历来如此。然而,很少有人像刘邦对待项羽那样,起初借助对方的力量起事,随后却一步步利用对方的资源,最终反而攻击对方。项氏从吴中起兵,率领精兵八千人过江,加上陈婴的数千人,以及黥布、蒲将军的兵力归附,总共有六七万人,之后还合并了秦嘉的军队,势力异常强大。项梁得知陈胜已死,便召集各路首领到薛地商议对策,刘邦也从沛县起兵前往。这时,刘邦的势力非常弱小,尚未能形成强大的军队。项梁为他增派了五千士卒和十位大夫级别的将领,刘邦这才得以攻克丰邑。从此以后,每次征战讨伐,史书中常常将刘邦与项羽并提,他们互相依靠,如同左右手一般,不是项羽借力于刘邦,而是刘邦依赖项羽。项家的失误在于拥立楚怀王并听从其命令。项羽想要西进函谷关,楚怀王没有同意,而是派刘邦去,并约定先进入函谷关的人可以称王。这之后,项羽才背负了违背约定的名声,这是项羽的失策。然而,如果不是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俘虏了王离,杀了涉间,使得章邯惊恐求降,刘邦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就进入关中呢?如果项羽没有救援赵国,没有击败秦军,让秦国能够全力对付赵国,那么关中的局势就会变得更加稳固,刘邦入关又怎能如此轻松?刘邦自始至终都是依靠项羽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最终却反过来攻击项羽。因此,刘邦曾说:“我擅长用智谋而非武力。”他自己就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让孔子来评价,孔子必定会说:“诡诈而非正道。”
(节选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坐不得眠读旧书
叶梦得①
青灯相对久无眠,拥毳无人伴夜禅。
闭户便能忘屦迹,炷香时自续炉烟。
辞家屈指惊三月,抚事②关心怆十年。
漫展残书亦安用,可能犹欲绝韦编。
【注】①叶梦得:宋代南渡诗人,诗作常感怀国事。②抚事:因时事而生发感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通过对“青灯相对”“拥毳无人”场景的描绘,营造出静谧孤寂的氛围。
B. 诗歌采用直白叙述的方式,直接陈述个人经历与感受,诗风质朴无华。
C. 诗人想要通过关门闭户来忘却过往的烦忧,但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
D. 尾联化用“韦编三绝”这一典故,体现了诗人也想像孔子一样刻苦治学。
16. 诗歌颈联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惊”字表现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惊讶与无奈,暗含了对家的深深思念和独自在外的孤寂;
②“怆”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南渡十年连年战乱的悲凉与伤感;
③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刻认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直白叙述”错。本诗中虽有“惊”“怆”等字,但诗人的情感表达还是比较含蓄的,而且诗人并没有直接直白地陈述个人经历。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辞家屈指惊三月”:这一句通过“辞家”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而“屈指惊三月”则表现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惊讶和感慨,离家已三月之久,令人惊叹时光匆匆。这既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也透露出他漂泊在外的孤寂与感伤。
②“抚事关心怆十年”:这一句“抚事”指的是对过往时事的回忆与感慨,“关心”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时事的深切关注。而“怆十年”则是对国家南渡十年却连年战乱的感慨,“怆”字直接展现了诗人对的悲凉伤感之意。
③颈联既有诗人对家的思念和自己漂泊的孤寂,而这漂泊孤寂又是跟国家南渡战乱不断的艰难国事联结在一起的,体现了诗人对国事艰难的深深忧虑和自己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感慨。
(三)教材内容考查 (本题共4小题,15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惟以一人治天下, 岂为天下奉一人”是雍正皇帝镌刻在养心殿上的一副楹联,上联强调治理天下皇帝要亲力亲为。但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则主张皇帝应该达到“________,________”的治国境界。
(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这一比喻讽谏北宋朝廷不要用纳银输绢的办法向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3)小明是一个诗词爱好者,他暑期外出旅游,当看到洞庭湖的恢弘气势时,不自觉地吟诵道:“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鸣琴垂拱 ②. 不言而化 ③. 以地事秦 ④. 犹抱薪救火 ⑤. 气蒸云梦泽 ⑥. 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琴”“垂”“事”“犹”“抱”“蒸”“撼”“坼”。
18.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非曰能之,愿学焉 胜任、能做到 ②王若隐其无罪 痛惜、哀怜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做榜样 ④奚暇治礼义哉 讲求
B. ①族庖月更刀 众 ②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堆积
③越国以鄙远 把……当作边邑 ④吾其还也 表示祈使
C. ①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延续 ②服太阿之剑 佩带
③藉寇兵而赍盗粮 送给、付与 ④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假如
D. ①假此科敛丁口 如果 ②操童子业,久不售 考取秀才
③靡计不施,迄无济 成功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 集合、集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①句意: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②句意:大王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
③句意: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
④句意: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B.①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
②“委”,散落,卸落。句意:哗啦一声骨肉分离了,像泥土散落在地上。
③句意: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
④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C.①句意: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②句意: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
③句意: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④“第”,只是。句意:只是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
D.①“假”,凭借,利用。句意:凭借这个名目向百姓摊派费用。
②句意:正在读书,准备应考,长时间考不取秀才。
③句意:用尽一切办法,最终没有成功。
④“集”,止。句意: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停落在鸡冠上。
故选D。
19. 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王见之,曰:“牛何之?”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④敢以烦执事 ⑤夫晋,何厌之有 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⑦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⑧添以尖草,不出 ⑨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⑩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⑪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⑫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A. ①②⑨⑩/⑤⑦⑫/③④/⑥⑧⑪
B. ①⑦⑨/②⑤⑩⑫/③/④⑥⑧⑪
C. ①⑦⑨⑪/②⑤⑫/③⑩/④⑥⑧
D. ①②⑦⑨/⑤⑪⑫/③④⑩/⑥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吾乎尔长一日;句意: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王见之,曰:“牛之何?”;句意: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
③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④省略句;正常语序为:敢以(之)烦执事;句意:怎敢拿这件事劳烦您。
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句意:第二天犒劳士兵,为我击破沛公的军队。
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内自虚而外于诸侯树怨;句意: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⑧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以尖草添(之),不出 ;句意: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
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掌覆之,虚若无物;句意: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戒自;句意: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
⑪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句意: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⑫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良问曰:“大王来操何?”句意:张良问到:“大王来的时候拿着什么?”
①⑦⑨为状语后置句;②⑤⑩⑫为宾语前置句;③为主谓倒装句;④⑥⑧⑪为省略句。
故选B。
20. 下列各项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了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缠绵婉转的爱情故事。
B. 苌弘化碧,相传苌弘无罪被杀,他的血被蜀人藏起来,三年后变成了碧玉。后指含冤而死的人其神灵永存。
C. 百里奚,原为虞大夫。虞亡后,他先后被晋、楚俘虏,秦穆公知道他有才能,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授以国政,号“五羖大夫”。
D. 衅,血祭,杀牲后以牲血涂于所祭器物之上。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牡丹亭》,是明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错。《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并非关汉卿。
三、语言文字运用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这么一个说法:“一朝入梦, 终生不醒。”说的是读《红楼梦》的一种状态。但是当我们细细地研读之后,就会发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教人入梦的书, ① 。那么,曹雪芹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人出梦的呢?
我们说,好的文学作品,在艺术层面上都会有一种“代入”功能。作者自己“代入”,才能使得作品中的情感趋于真实。读者受到这种“真实”的感召,也会不由自主地“代入”,于是进入作者所设定的规定情境,获得审美满足。而曹雪芹不是一般的写家,他没有停留在这样的艺术层面上,而是进了一大步。《红楼梦》 ② , 而且能让人从哲理层面上“跳出”。
有时,当你以为你已经理解他讲给你听的故事了,他会忽然告诉你,眼见不一定为实。有时, 曹雪芹还借着貌似“不通”之语,让你在“代入”的时候“跳出”。 当然,这需要读者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读书读得仔细;其次要有一定的学问底子,否则不能辨伪,就辜负了作者的用心。
曹雪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所以他能带领我们入梦; ③ ,所以他又能带领我们出梦。世上哪里还有第二部小说,能够一本正经地正说,却又真真假假地反说?只有一部《红楼梦》。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内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妙玉把黛玉、宝钗叫到后面吃梯己茶,给宝钗的茶具是个葫芦器,葫芦器上的字有“晋王恺珍玩”。可是熟悉葫芦器的读者会知道葫芦器最早出现在明代,清初才开始盛行起来。
B. 贾雨村收下甄士隐赠予的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但第二日五鼓便急匆匆进京,只留下话让和尚转达,说:“……不及面辞了。”
C. 刘姥姥与贾母等人一起吃饭时,故意搞笑逗乐,“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读者看完忍俊不禁。
D. 秦可卿死后托梦给王熙凤,让她一定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王熙凤还想要问时,被二门上传事云板的声音惊醒。有人回禀说:“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23. 下列关于“香菱学诗”的语言描写,依次对应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②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
③古来闺阁中的笔墨不要传出去,如今也没有人知道了。
④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A. 黛玉 宝玉 宝钗 香菱
B. 宝钗 黛玉 香菱 宝玉
C. 宝玉 香菱 黛玉 宝钗
D. 香菱 宝钗 宝玉 黛玉
【答案】21. ①还是一部教人出梦的书
②除了能够让人从艺术层面“代入”
③曹雪芹又是一个极具哲思的人
22. A 23. 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教人入梦的书”“曹雪芹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人出梦的呢”可知,《红楼梦》除了让人入梦还会让人从梦中走出来,此处可填“还是一部教人出梦的书”。
②根据“而且能让人从哲理层面上‘跳出’”可知,此处应是表达《红楼梦》会使人在艺术层面上代入进作品之中,此处可填“除了能够让人从艺术层面‘代入’”。
③根据“曹雪芹是一个极富感情的人,所以他能带领我们入梦”“所以他又能带领我们出梦”可知,作者正是因为有着极强的理性才会使读者从梦中出来,此处可填“曹雪芹又是一个极具哲思的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A. 妙玉给宝钗的茶具是个葫芦器,暗示了以后会有宝钗与宝玉的结婚的故事。可作者却又着意写葫芦器上有“晋王恺珍玩”的字样,表明这是一件假古董,又暗示了宝钗与宝玉结婚并不一定成真。此句最合乎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BD两项事件的叙述没有波折奇诡之处;C项是说人物描写生动形象一定会给读者带来忍俊不禁的感受,这是表明作者人物描写技巧高超;故BCD三项不合乎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相关内容及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此句是表达反复思考体悟诗歌的妙处,应是香菱学诗痴迷时说的话。
②此句将香菱写的诗进行了批评,认为诗写的不好;在众人中薛宝钗并不赞成香菱学诗,才会有“原来诗从胡说来”这般过分地批评,此句应是薛宝钗所说。
③此句是社会对女子的不公的指责,很显然是同情女子的贾宝玉所说。
④此句是教授香菱如何作诗的话语,在情节中香菱拜林黛玉为师且林黛玉有好为人师的性格,故此句应是林黛玉所说。
故选D。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网络让人人都有了“麦克风”,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网络让人人都有了“麦克风”,同时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意在表明网络秩序在当今网络世界的重要性。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人们不再被自己真实的身份所约束和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类表达权的自由。然而许多网民滥用网络言论自由,或制造谣言,或诈骗钱财,或传播色情,或宣扬暴力,或侮辱他人,如果任由这种“言论自由”发展下去,则大多数遵纪守法者的“言论自由”将受到严重侵犯。因此,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已经成为保障网络自由的迫切需要。互联网是一片自由之地,但它绝不能成为法外之地。所以,立法机关就更需要把完善立法摆在网络秩序建设的头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网络自由的边界、网络秩序的规则,使网络秩序建设有法可依。
写作时,首先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促进网络自由,抓好网络秩序。先列举网络不良现象,如网络上各种人身攻击、侮辱谩骂、人肉搜索等,已经触碰到了法律的底线。强调保障广大网民的言论自由,要立规矩,而且要讲规矩。再采用比喻论证,网络如同一匹野马,天性自由奔放;而秩序则像一根缰绳,可以牢牢地控制和驾驭住这匹野马。强调网络秩序和规则的重要性。然后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一是做好网络法治建设,一是人们严格遵守网络秩序,让网络拥有晴朗的天空。最后重申论点,强调网络世界要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立意:
1.促进和实现网络自由,关键要抓好网络秩序。
2.网络之地要做到有法可依。
3.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