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
展开[2024·泰安模拟]下图为我国两个地区河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两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气候资源分别是( )
A.光照、水源 B.热量、光照
C.降水、热量 D.热量、水源
答案:B
解析:图甲为海南岛,由于纬度较低,热量充足,为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图乙为新疆,气候干旱,降水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四周高、中间低 B.乙地西高东低
C.甲地西南高、东北低 D.乙地“三山夹两盆”
答案:D
解析: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为海南岛,其地形特征是中间高、四周低,A、C项错误;乙地为新疆,其地形特征为“三山夹两盆”,D项正确,B项错误。
[2024·湖北卷]“看樱花,到武大”。每年三月,成千上万游客的浪漫约定,就是到樱顶赏珞樱。#武大樱花开了吗#这一关于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樱花盛开时节,樱花大道洁白如雪,灿若云霞,珞樱缤纷,美不胜收。根据物候学理论,气候条件对植物开花早晚有重要影响。下表反映1947~2022年武汉大学樱花花期的变化情况。如图示意武汉大学樱花景观。据此完成3~5题。
3.据上表数据分析可知,武汉大学樱花绽放日期总体上( )
A.显著提前,但花期更短
B.显著提前,但花期更长
C.明显推迟,但花期更短
D.明显推迟,但花期更长
答案:B
解析: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日期从1947~1956年的3月22日到2017~2022年的3月9日提前了;落花日期从1947~1956年的4月2日到2017~2022年的3月25日也提前了;所以武汉大学樱花绽放日期总体上都提前了,平均十年的花期更长,且在1987~1996年的平均十年花期达到最长,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推测影响武汉大学樱花开花早晚的主要气象因素是( )
A.气温 B.气压 C.降水 D.日照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樱花开花的时间主要受到气温、降水、光照等条件的影响,其中气温变化最明显,随着气候变暖导致开花日期在不断提前,花期也呈不断变长的趋势,A正确。
5.武汉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度极高的赏樱地,其独特魅力在于( )
A.自然环境优美 B.基础设施完善
C.人文底蕴深厚 D.学术大师云集
答案:C
解析:武汉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学府,历史悠久,因此作为全国知名地极高的赏樱地,其独特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樱花的结合,C正确。武汉大学作为知名高校,学术大师云集,但与观赏樱花无关,D错误。高校主要职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对比专门的旅游景区,武汉大学的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并不具备优势,A、B错误。
[2024·北京房山一模]下图为某兴趣小组利用信息技术软件记录的2023年7月21日~29日每日20点,台风“杜苏芮”中心所在位置及气压数值。读图,回答6~7题。
6.台风“杜苏芮”( )
A.生成于西南太平洋热带洋面
B.28日移动速度比23日快
C.主要经历先减弱后增强的过程
D.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合上升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台风“杜苏芮”生成于北太平洋,A错误;7月27日20时至7月28日20时的移动距离,要远远大于7月22日20时至7月23日20时的移动距离,因此台风“杜苏芮”28日移动速度比23日快,B正确;由中心气压值大致先降低后升高可知,台风“杜苏芮”主要经历先增强后减弱的过程,C错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的台风(气旋)呈逆时针辐合上升,D错误。故选B。
7.台风“杜苏芮”在我国沿海登陆时,泉州( )
①伏旱天气得到缓解 ②附近海域可能发生海啸、风暴潮 ③可能出现洪涝灾害 ④当地居民应在坚固的建筑内躲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伏旱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泉州不在长江中下游区域,①错误;海啸一般由海底火山爆发、地震、水下滑坡等引起,台风不会引发海啸,②错误;台风引起狂风、暴雨、风暴潮,登陆后泉州可能出现洪涝灾害,狂风可能导致室外广告牌倒塌、吹断树枝等,故当地居民应在坚固的建筑内躲避,③④正确。故选D。
[2024·辽宁二模]珲春市地处中国东北边陲,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地带,早期依靠旅游业和农业带动发展。国家已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贸易)合作示范区,珲春积极推进和寻求国际海洋经济合作,发展口岸经济,通过扎鲁比诺港,先后开通了中俄韩、中俄日等陆海联运航线,下图示意珲春市地理位置。据此完成8~10题。
8.关于珲春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
B.地形中间高,四周低
C.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D.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地带
答案:A
解析: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冬暖夏凉,A正确;地形中间低,四周高,B错误;河流以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C错误;不在我国东部经济带,D错误。故选A。
9.珲春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不利社会经济因素为( )
①没有海岸线、没有港口直通外海 ②开放程度低 ③交易成本高 ④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较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珲春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不利社会经济因素为没有海岸线、没有港口直通外海,①正确;交通运输费用高,交易成本高,③正确;经济欠发达,人才缺乏,技术水平较低,④正确;开放程度较高,②错误。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0.据图推测珲春通过扎鲁比诺港出海运输中运量最大的是( )
A.牛肉 B.铁矿
C.粮食 D.特色副食产品
答案:C
解析:据图推测珲春通过扎鲁比诺港出海运输中运量最大的是粮食,C正确;珲春地区,平原广布,种植业发达,畜牧业欠发达,不可能是牛肉,A错误;图中未显示铁矿资源,B错误;特色副食产品较少,D错误。故选C。
[2024·武威质检]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种子,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我国重要的国家级制种基地武威市和绵阳市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武威市和绵阳市最适宜制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 )
A.水稻 大豆 B.玉米 冬小麦
C.玉米 水稻 D.玉米 大豆
答案:C
解析:读武威市和绵阳市位置示意图可知,武威市纬度较高,耕地类型是旱地,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南方地区的绵阳市耕地类型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故C项正确。
12.与绵阳相比,武威市制种的主要气候优势是( )
A.冬季无霜冻 B.降水季节变化大
C.生长期长 D.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答案:D
解析:武威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强,气候较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故D项正确。
[2024·武汉高三统考]滩区是在黄河洪水泛滥时行洪、滞洪、沉沙的区域,由黄河向黄河大堤依次分为嫩滩、二滩和高滩(下图)。经改造后,黄河滩区可以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为保障生产、生活安全,滩区人们往往需要建设防洪生产堤。据此完成13~15题。
13.按照形成时间由早到晚,各滩区排序为( )
A.高滩、二滩、嫩滩 B.嫩滩、二滩、高滩
C.二滩、高滩、嫩滩 D.高滩、嫩滩、二滩
答案:A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滩区越靠近河流,形成时间越晚,滩区越远离河流,形成时间越早,故由早到晚应为高滩、二滩、嫩滩,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防洪生产堤应建在( )
A.高滩与生态水系之间
B.二滩与嫩滩之间
C.二滩与生态水系之间
D.嫩滩与黄河之间
答案:B
解析: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二滩上存在农业生产,因此防洪生产堤应该建设在二滩与嫩滩之间,减轻洪水对农业生产的危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图示黄河段所在省区是( )
A.青海省 B.内蒙古自治区
C.陕西省 D.河南省
答案:D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该段黄河水位较高,形成地上河,因此应处于黄河的下游,应在河南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江苏高三专题练习]石斑鱼是世界名贵海产经济鱼类,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目前我国石斑鱼海洋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如图示意2012~2019年我国海洋石斑鱼捕捞产量。据此完成16~18题。
16.目前我国海洋捕捞石斑鱼销售量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最可能是( )
A.海南 B.福建
C.广东 D.上海
答案:C
解析:由于石斑鱼较其他常规鱼类价格稍高,因此石斑鱼消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材料中指出石斑鱼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目前我国石斑鱼海洋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南、广东以及福建三个地区。与海南、福建、上海相比,广东省人口最多,经济发达,同时又是石斑鱼产地,因此销售量最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最初养殖场地只限于南方沿海地区,近年北方也出现石斑鱼养殖产业,主要得益于( )
A.养殖技术革新 B.全球气候变暖
C.市场需求增大 D.国家政策支持
答案:A
解析:最初养殖场地只限于南方沿海地区,随着工厂化循环养殖技术的革新,养殖人员发现北方也可以养殖石斑鱼。如今,工业化养殖模式在北方很受欢迎,其主要由深海水井以及温室大棚构成,A正确;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但北方海域水温依然波动很大,不利于石斑鱼养殖产业,B错误;市场需求增大对于北方石斑鱼养殖产业有促进作用,但不是实现北方石斑鱼养殖的主要手段,C错误;国家政策支持在图文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D错误。故选A。
18.近年来石斑鱼捕捞产量在下降,主要原因有( )
①人类的过度捕捞 ②养殖产量的上升
③海洋环境污染 ④营养价值降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石斑鱼海水养殖产量的上升,使得对于石斑鱼海洋捕捞量需求下降,②正确;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环境污染,全球高达20种石斑鱼正面临灭绝,石斑鱼资源也日益枯竭,捕捞石斑鱼已经无法形成产业,海域捕捞产量逐渐下降,①③正确;石斑鱼的营养价值并没有降低,④错误。故选D。
[2024·广州高三联考]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累积频率(或称对频率的累计)是指为了统计分析,有时需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下或某一数值以上的频率之和。读图,完成19~20题。
19.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3 550~3 650米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
C.距河8~10千米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 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不同区域的人口数量随着高程和距河流距离发生变化,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3 550~3 650米的曲线斜率最大,即该百米高程的人口最为密集,B项正确;从“不同距河流距离的人口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距河1~2千米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而距河8~10千米分布人口不是最多,C项错误;从“不同高程的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曲线可以看出,高程4 500米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D项错误。故选B。
20.该流域很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东南丘陵
C.藏南谷地 D.内蒙古高原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3 500~4 000米人口总数累积频率最高,说明人口较多,4 000米以上人口累积频率小,说明人口较少。藏南谷地平均海拔3 700米左右,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人口稀少,因此,藏南谷地符合图示特点,C正确;从高程数据看黄土高原海拔8 00~1 200米、东南丘陵海拔200~500米、内蒙古高原海拔1 000~1 200米,均不符合图示高程,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
21.[2024·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宁夏古灌溉工程遗产拥有庞大完整的灌溉渠系,为黄河灌区内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水利保障。宁夏古渠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兴废靡繁,沿用至今,展示了古人治水修渠的高超智慧,衍生出独特的灌溉文化,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引黄灌溉传奇。如图示意宁夏古渠时空格局演变。
(1)简述宁夏古渠时空演变特征。(6分)
(2)说明宁夏古渠演变对灌区城镇分布与发展的影响。(4分)
(3)从宁夏古渠引黄灌溉视角,谈谈你对“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1)宁夏古渠分布的密度越来越大;分支逐渐增加;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渠道由较平直趋于弯曲;渠道逐渐拓宽;由原来主要沿黄河干流两侧分布,转为主要向西北方向发展。
(2)有利影响:随着古渠数量的增加,灌溉和供水更加便利,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粮食产量稳定,促进了不同级别城镇沿古渠分布,城镇数量越来越多,发展迅速。不利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渠淤塞严重,河道废弃,影响生产生活,导致部分城镇等级降低甚至消失。
(3)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水流湍急,在技术水平较低的古代,很难开发利用;宁夏平原气候干旱,黄河流经至此,地势相对低平,流速较慢,古渠引黄河水灌溉农业,使宁夏平原成为富饶的塞上江南;对于黄河中下游的其他地区来说,黄河泥沙含量大,容易出现水患和改道,所以说“天下黄河富宁夏”。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描述。由图可知,宁夏古渠随着时间流逝,在数量上、形态上、宽度上、发展方向上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具体来说,宁夏古渠分布的密度越来越大,由单一渠道拓展出较多分支,古渠整体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在秦汉和唐代,古渠数目较少,主要沿黄河干流两侧分布,渠道较细,较为平直,到明清时期,古渠主要向黄河西北方向发展,且逐渐展宽,趋于弯曲。第(2)题,本题考查古渠对城镇分布和发展的影响。地理事物对聚落分布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回答。有利的方面主要是为聚落发展提供灌溉水源和生活用水,促进了聚落的不断发展变化。不利的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渠淤塞废弃,影响了古渠沿岸聚落的生产生活,导致部分城镇等级降低甚至消失。第(3)题,本题考查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解释清楚为何黄河唯独富了宁夏平原。宁夏平原以上的黄河段,地势落差大,古代技术水平低,很难开发利用;到了宁夏段,流速变缓泥沙含量也低,方便利用;宁夏段以下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大,频繁改道和决口,水患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22.[2023·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4分)
(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6分)
(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4分)
(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8分)
(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6分)
答案:(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
(2)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进而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增强。
(3)秋季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条件优越,光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
(4)洪水期泄洪会造成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点源和面源形成的污染物通过径流汇入)的洪水大量进入湖泊,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增加。
(5)洪泽湖为地上湖,湖水水位较高,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其他水体,只有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由此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
解析:本题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同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滞后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1)一般情况下,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并且陆源输入会挟带大量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进入水体,丰水期类腐殖质是其溶解性有机物库的主要贡献者,由此可推知,夏季外源类有机物占比高,由此得出结论: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2)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是因为气候有利于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达到峰值。就外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就内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3)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主要从秋季的气候特征和降解条件来解释。降解条件与水中氧气含量有关,秋季时,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从气候角度来说,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条件增强,光照能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4)由前面题目分析可知,夏季该地区属于降水量丰富的时期,大量地表径流汇聚,会将陆地上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挟带进入水流中,泄洪后,这些含有大量有机物的水流会进入湖泊,从而造成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增加。(5)由材料“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可知,洪泽湖的特征(相比于其他湖泊)为地上湖,故其接受地表径流补给与其他湖泊不同,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其他水体,洪泽湖属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渠道的一部分,只有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由此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
年份
平均十年开花日期
平均十年落花日期
1947~1956
3月22日
4月2日
1957~1966
3月21日
4月2日
1967~1976
3月23日
4月5日
1977~1986
3月18日
4月1日
1987~1996
3月13日
4月1日
1997~2006
3月13日
3月31日
2007~2016
3月12日
3月28日
2017~2022
3月9日
3月25日
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86中国的气候: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86中国的气候,共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专练94中国地理,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