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二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优秀教案
展开统编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三单元《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学时
讲授
2
练习
1
授课人
XXX老师
教学目标
语言理解与运用:了解樊锦诗及其创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
审美发现与鉴赏:探讨作者“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深刻内涵。
文化传承与参与:学习、体会作者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职业追求。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
2.探讨作者“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体会作者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培养学生“执着专注”的职业追求。
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
坚守,是一种完美的执拗。有一个人她是北京大学历史专业的高才毕业生,本该是在学校里畅所欲言、被人赞赏的时候,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敦煌结下了更深的情缘。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停留在敦煌,开始了她生命中的执著。她就是敦煌女儿樊锦诗。
一个艰苦卓绝的年代,他是怎样完成莫高窟石窟考古报告的使命?又是什么支撑他竭尽所能,用毕生所学去完成这项伟大的使命?
知人论世
一、知识链接
本文选自《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这“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50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二、了解作者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2018年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2020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杰出人物”。
观看视频:2019年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部分)
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我心归处是敦煌》,由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全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樊锦诗从出生到求学,从毕业选择职业到成为敦煌研究者,用几十年坚守信念,研究敦煌,发扬和延续莫高窟心的文化生命,成为“敦煌的女儿”的过程。课文真实呈现了樊锦诗在艰苦的环境下,战胜孤独,选择留下做“莫高窟的守护人”的心路历程。
阅读全文:①梳理文章结构; ②划出感动你的话,探寻樊锦诗的敦煌生活;②探寻标题“简单相 信,傻傻坚持”的涵义。
二、字词积累
敦煌(dūn huáng ) 烦闷(mèn) 戈壁(gē) 凋落(diā)
坦然(tǎn) 窟(kū) 檐(yán)
举目无亲:抬起眼睛,看不见一个亲人。比喻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荒无人烟:形容一个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
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地实然发生。
铃译(duó):挂在宫殿、楼阁等檐下的铃。
三、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 :引出主题“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
第二部分(2-7):回顾往昔,痛苦到迷茫,到遵从内心、执着信念的心路历程。
第三部分(8):表达对人生幸福的理解。
文本研读
一、阅读第一部分
自读文章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回忆的方式,讲到樊锦诗几年前参加一次会议,看到屏幕上的八个字“简单相信,傻傻坚持”,认为说的就是自己,引起大家会心地笑。
作用:引出了题目
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樊锦诗到敦煌后,遭遇了哪些困境?此时的心境如何?
2、樊锦诗内心迷茫时想到了谁,带给她怎样的启发?
3、面对内心迷茫,作者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为何决定留在敦煌?
4、 第7段描述“我”留守敦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研究工作。文中连用四个“习惯了……”有何作用?
1、樊锦诗到敦煌后,遭遇了哪些困境?此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2自然段)
父亲去世、夫妻离别,离开家乡 ,举目无亲,像漂泊无依的流浪汉。
心情烦闷,孤独无依,痛哭流泪。
2、樊锦诗内心迷茫时想到了谁,带给她怎样的启发?
明确:常鸿杰和段文杰
同样是莫高窟敦煌艺术的研究者,两位先生同样为了文物保护付出了严重的代价带给我同病相怜之感。
“我”得到启发,得出一个结论:“凡是历史上为同一大事而来的人,无人可以幸免” 。(第3段)
自己要做的就是勇敢面对现实,活在当下,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第4段)
3、面对内心迷茫,作者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为何决定留在敦煌?
明确:对敦煌,对莫高窟,对文物保护工作发自 内心的热爱,这些让她坚持信念,决定留下。
三个“应该”既是自己在家庭生活中责任缺失的痛苦表现,也是“我”坚持内心信念,选择留在敦煌,牺牲俗世正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4、第6段就一句话, 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明确:第4、5自然段作者已经经历过内心的挣扎抉择, 第6段独句成段,再次强调了我最终做出的人生抉择, 更加坚定自己留在敦煌,接受使命的信念。
5、 第7段描述“我”留守敦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研究工作。文中连用四个“习惯了……”,有何作用?
明确:连用四个“习惯了……”,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写出了艰苦单调的研究工作和长期默默的执着坚守,抒发了“我”已经深深爱上了敦煌这片土地的真挚感情。“我心就踏实了”照应了自己坚持的选择。
6、思考:剖析樊诗锦的心路历程,她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痛苦:父亲去世、 夫妻话别,离开家乡, 举目无亲,生活的巨大变化让她痛苦无助。
迷茫:荒漠之地如何走下去, 是留下来还是走开, 敦煌人的使命如此, “凡是历史上为一大事而来的人, 无人可以幸免”。
选择:面对现实, 活在当下。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 没有什么就不会再失去。
坚定:再艰难抉择中的是内在的信仰和力量。 对敦煌, 对莫高窟,对文物保护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 顺从内心意愿。
三、阅读第三部分
阅读第8自然段,试回答:作者认为人生的幸福在哪里?
“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认为人生的幸福就在“人的本性要求他所做的事情里”,真正的幸福就是在心灵的召唤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诠释了“简单相信,傻傻坚持”的深刻内涵。
语句品析
一、语句品析
1、(第2自然段)“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流浪者”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分析使用的好处。
明确: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一无所有、举目无亲的“我” 比喻漂泊无依的流浪者,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樊诗锦当时孤独的处境和迷茫痛苦的心理。
2、(第5自然段)“我已经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了。离开敦煌, 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连根砍断, 就好像要和大地分离。 ”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 分析使用的好处?
明确: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敦煌比喻成大树,在敦煌工作的我比喻成输上的枝条,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我和敦煌密不可分、相依相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我对敦煌的热爱之情。
3.“我习惯了每天进洞窟,习惯了洞窟里的黑暗,我享受每天清晨照入洞窟的第一缕朝阳,喜欢看见壁画上的菩萨脸色微红,泛出微笑。”樊锦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言简意赅地写出了樊锦诗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淡泊名利,心无杂念,只想全力做好敦煌文物研究和保护事业,并且很享受这样的工作。
4.“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会再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不曾拥有什么。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樊锦诗为了完成莫高窟石窟考古报告的使命,怀着报效祖国的决心,将莫高窟的保护事业放在心里,竭尽所能,用毕生所学去完成这项伟大的使命。
二、合作探究
1、“莫高窟的守护人”, 樊诗锦的成就,源于她的选择和坚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她的“简单相信”了什么?“傻傻坚持”的动力又是什么?
明确:“简单”“傻傻”这里是褒词贬用,意思是说,当年仅仅是出于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兴趣和自己肩负的责任。樊诗锦就“简单相信”留在敦煌是正确的选择,并且“傻傻坚持”,付出了半个世纪的光阴,执着坚守大漠。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樊诗锦凭借的不仅仅是单纯、善良和质朴的性格,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学者不畏艰苦、勇于担当,甘于奉献。
2、课文是口述自传,樊锦诗在回顾既往岁月时融入了很多人生思考。阅读课文,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口述的内容,记叙她的真实经历,初到敦煌的困境,人生思考的则是她在人生抉择时的想法挣扎,是议论的手法,文章叙议结合,反映樊锦诗的心路历程和关于人生的思考。
从一开始到西北荒漠产生的迷茫、痛苦和无助之感,到经过深深的思考,从敦煌艺术研究的前辈们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选择遵从内心、执着信念,做出扎根于敦煌这片土地的决定。这样写的好处是直击人物的内心深处,体现人物最真实的情感和思想活动,读起来更加真切感人,富有感染力。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樊锦诗先生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几乎全都倾注到了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管理工作中,使她的性格变得坚韧而执着,她的精神也是独属于莫高窟人的——莫高精神。展现了几代莫高窟人就是以“舍身饲虎”的精神开拓进取,使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保领域的科学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发展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硕果。
拓展延伸
1.从樊锦诗身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无私奉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脚踏实地:“必须直面问题,不能回避问题”
敢为人先:“创新我们永远在路上”
2.当前我们重学樊锦诗的意义
明确: 在如今的世界从不缺乏功成名就的人,但是更令人为之敬佩的是那些为了祖国事业默默坚守的人。他们投身于祖国的四面八方,一生也许只在一个地方只做一件事 那是何等的孤苦寂寞,悄然燃烧自己只为祖国的腾飞。有一句话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便是他们真实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一位老人,两鬓白发,步履蹒跚,在大漠中央一待就是了57年,只是因为她对敦煌莫高窟爱得深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痴迷。这位从大漠中走来的老人便是——樊锦诗。
3.人物小结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她在敦煌工作了50多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4.作为作为新时代的职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樊锦诗的什么?
作为新时代的职中学生,我们要学习樊锦诗先生为了保护、传承中华文化瑰宝而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要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投身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让中华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语文职业模块书愤一等奖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1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书愤一等奖教案</a>,共5页。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三 品质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1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三 品质优秀教案</a>,共9页。
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a href="/yw/tb_c404009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教学设计</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任务一,任务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