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 第1课时 杠杆平衡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课时 杠杆的分类及应用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课时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1课时 功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课时 功率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滑轮优质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滑轮优质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课时,巩固复习,新课引入,进行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并能识别它们.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与实质,并能用它们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滑轮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活、生产中有关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实际使用.
2.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教学重点】 探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并画出它的绕线.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铁架台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杠杆,知道了杠杆的分类和特点.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应用了其他简单机械,如我们每周一升国旗,升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我们会看到国旗缓缓上升;工人在滑轮组的帮助下,居然用500N的力提起重几吨的物体,你知道这些是应用了什么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先不急于解答.
师 在刚才的事例中,我们用到了定滑轮和动滑轮,它们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你们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呢?
【进行新课】
教师展示一架定滑轮、动滑轮装置,并利用它们分别提起钩码,对滑轮的构造简单介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它们在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生:定滑轮工作时,轴不动,轮转动;动滑轮工作时,轴随着物体一起向上或向下运动.
师 回答正确.好,下面请大家分别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总结:
1.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2.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定滑轮
老师演示动滑轮提升钩码,学生观察定滑轮.
师 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改变拉力的方向,分别点几名学生读数.
生:改变拉力的方向,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G=F.
师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师 定滑轮使用有什么好处?
生: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师 定滑轮是一个等臂杠杆.图中所示定滑轮两边的力与轮相切,中心轴为杠杆的支点.轮的直径可以看做是一根硬棒,动力和阻力作用在直径的两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总结: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时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例题1 如图所示,沿三种不同的方向拉绳使物体上升,所用的力分别是F1、F2、F3,则( )
A.F1最大 B.F2最大 C.F3最大 D.一样大
解析:因为定滑轮相当于一等臂杠杆,只能改变力的方向,而不省力,故定滑轮拉同一重物G,沿三个不同方向,用的拉力大小相等,即F1、F2、F3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答案:D.
动滑轮
1.实验探究:使用动滑轮
(1)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实验:两人一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及表格记录数据.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学生总结:
使用动滑轮匀速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师 动滑轮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如图所示,动滑轮由于一边悬于固定点,重物的重力作用线通过滑轮中心轴,滑轮的“支点”位于固定边与轮相切的地方.过“支点”的轮的直径相当于杠杆,重物的重力为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人施加的力为动力,因此动力臂是直径,阻力臂是半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
2.总结: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可以省一半的力,但要多移动一倍的距离.
例题2 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摩擦,拉力F的大小是()
A.5N B.10N C.40N D.20N
解析:如图所示,该滑轮为动滑轮,∵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摩擦,∴A受地面的摩擦力f=F/2=5N,∴拉力F=2f=2×5N=10N.
答案:B.
滑轮组
师 我们知道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那能否把二者的优点都利用起来,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机械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 请同学们按你们的设想,将刚才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并且进行实验,来验证是否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
师 像这样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是滑轮组,当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拉力与物重之间有何关系?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找出其关系.
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并用多媒体出示甲、乙两组不同的滑轮组,并演示组装,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用甲、乙两个滑轮组将同一个钩码提起来.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说说甲、乙两个滑轮组中动滑轮的绕线方法有何不同.
师 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承担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师 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
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甲有2段,乙有3段.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如图所示,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让学生体会相同数目的滑轮采用不同的绕线方式,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不同,导致省力多少不同.)教师就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则为奇数段绳子;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则为偶数段绳子),并且进一步总结出绳子自由端拉力移动距离s和物体移动距离h之间的关系:s=nh.
总结:
定义:由两个以上的滑轮组合而成的装置叫滑轮组.
好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拉力F、物重G与绳子股数n的关系:F=G/n.
物体移动的距离h、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绳子股数n的关系:s=nh.
例题3 如图所示,用滑轮或滑轮组提起同一重物,不计摩擦及滑轮的重,其中最省力的是()
解析:此题中,A由两段绳子承担动滑轮和物体的重;B是定滑轮,不能省力,C由3段绳子承担动滑轮和物体的重;D由两段绳子承担动滑轮和物体的重.因此最省力的是C.
答案:C.
【教师结束语】
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知道了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一半的力,但要移动两倍的距离;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这节课就学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教材习题解答
我的设计
如图所示.
自我评价
1.省力 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 改变用力的方向
2.D 由于定滑轮支点在轮中心,而轮中心到轮边缘的各点距离相等(都是半径),即三个力的力臂都相等且等于物体重力的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三个力一样大.
3.绳端向上移动的距离s=2h=2×0.5 m=1 m.
本课内容属于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很容易想到定滑轮、动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滑轮组绕线时,学生设计的方法容易出错,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避免学生感到茫然,参与学生动手绕线,介绍滑轮组的绕线方法.这样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探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特点的实验进行过程中,引导学生试图从拉力与钩码重力的大小、方向、移动距离等方面进行比较,鼓励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动手参与实验,分工协作,如拉动弹簧测力计、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测量钩码上升的距离和测力计上升的距离、记录数据等,相互之间起到监督的作用,还有利于共同分析数据、归纳出结论、分享实验成果.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2 滑轮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12.2 滑轮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2.2 滑轮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