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二下学期期末统编版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二下学期期末统编版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第1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统编版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第2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统编版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二下学期期末统编版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二下学期期末统编版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共24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块猪肝 (节选)
    老舍
    林磊从下江与两千多难民挤在一条船上,来到武昌,他很难承认自己是个难民,他有知识,有志愿,有前途,绝对不能与那些只会吃饭与逃生的老百姓为伍。可是,知识,志愿,与前途,全哪里去了?他逃,他挤,他脏,他饿,他没任何能力与办法,和他们没有丝毫的分别。
    林磊的志愿依然很大,主张依然很坚决,①只是没有机会,一点没有机会!他幻想着自己已作了那群青年的领袖,引导着他们漂漂亮亮的,精精神神的发表着谈话,琢磨着字眼,每一个字都含着强烈的斗争力量,用一篇文字可以打倒多少政敌,扫荡若干不正确的观念。
    他立在抱冰堂前或蛇山的背上,恍惚的想到他的英姿是值得刻个全身铜像,立在山上,永垂不朽——革命的烈士。可是,每逢一回到小旅馆中,他的热气便沉落下去,所有的理论,主张,与立场,都不能使那间黑洞光明一点点。
    街上一切的人与事,根本与他无关。正这样丧胆游魂的走着,远远的他看见个熟识的背影,头发齐齐的护着领子,脖儿长而挺脱,顶好看的细腰……可是他的脚不能轻快的往前挪。背影的旁边还有另个背影。为什么和个伤兵靠着肩?他在大学毕业,她刚念完二年级的功课……看着那俩背影,他想起过去的甜美境界。两年的同学,多少次的接触,数不过来的小小的亲密,——积成了一段永难消灭的心史。
    她——莫非也是个女兵?他加快了脚步,已经快追上她,她和那个伤兵进了一座破庙。破庙的门垛上挂着个木牌——××××伤兵医院。
    林磊一夜没能睡好。她舍去小姐的生活,去从军,去当看护,有什么意义呢?多少万职业的士卒,都被打败;多添一半个女兵,女护士,有什么好处呢?女子真是头脑简单的动物!
    ②一清早,他便立在破庙前,不敢进去。
    他的右肩忽然沉了一下,那个长而俊秀的脸离他只有半尺来远,她的眼中有股坚定成熟的神气,把笑脸的全部支撑得活泼大方,很实在,而又空灵,仿佛为一些什么而欣喜。
    “磊,你怎么来的?”
    磊答不出一个字。她的脸比往日粗糙了一些,头发有许久没有电烫,神情与往日大不相同;他得想一想才能肯定的承认她确是旧日的光妫。这么想一想的里面,却藏着些疏远与苦痛。
    “磊,你怎么了?怎么直发呆?”光妫赶上了他的步伐。
    “家里怎样?”她看了他的脸一下。
    磊把手往更深处插了插。
    光妫把头低下去:“我的家全完了!父母逃是逃出来了,至今没有信!”
    “可是你挺快活?”磊的唇颤动着,把手拔出来一只,擦了擦鼻子。
    “我很快乐!”她皱了下眉:“当逃难的时候,父母失散,人财两空,我只感到穷困微弱,象风暴里的一个落叶。后来,遇到一群受伤的将士与兵丁,他们有的断了臂,有的瘸了腿,有的血流不住,有的疼痛难忍。可是他们仍想活着,还想病好再上沙场。他们简单,真是简单,只有一条命,只有一个心眼:把命丧在战场!我呢,什么也没有了,可还有这条命。这条命,我就想,须放在一个心眼里;我得作些什么。我就随着他们来到此处;作了他们的姐妹。”
    “他们为谁打?他们不知道。”磊给满腹的牢骚打开了闸:“他们受伤,他们死;为什么?不知道;你去救护他们,立在什么立场上,有什么全盘的计划?呕,把一两个伤兵的臂裹好就能转败为胜?”
    光妫笑了。“我没有任何立场与计划,我只求卖我个人的力量,救一个战士便多保存一分战斗力。父母可以死,家产可以丢掉,立场主张可以抛开,我要做马上能作该作的事。我只剩了一个理想,就是人人出力,国必不亡。”“完全与青年会, 红十字会的愚人一样,”磊的笑声很高,很冷:“妇人之仁!”
    “是的,我将永不撒手这个妇人之仁。”她没有笑,也没有一点气, “我相信我自己现在不空虚,因为我是与伤兵们的血肉相亲,我看见了要国不要命的事实,所以我的血肉也须投在战潮中。我的肉并不比他们的高贵。可是,他们对我都很敬重;我袋中有一角钱也为他们花了,他们买一分钱的花生也给我几个。在这儿,我明白了什么叫作真纯,什么叫作热烈。”
    她忽然立住了,“哟!走过了。”“走过了什么?”
    “肉铺!我出来给刘排长买二毛钱的猪肝。”她扭头往回走,走了两步,又转回来。“他的血流得太多了,医院里又没有优待的饭食;所以我得给他买点猪肝。你有钱没有?这是我最后的两毛钱了!”
    林磊掏出一块钱的票子来。③她接过去,笑着,跳着,钻进一家小肉铺去。天上的薄云裂开一条长缝,射出点阳光来。他看见了自己的影子,瘦长的在地上卧着。
    她由小肉铺轻巧的跳出来,手中托着块紫红的肝。
    他急忙的走开。④阳光又被云遮住。眼前时时的现出一块紫红的猪肝——猪肝的一边有些人,有些事;猪肝的另一边什么也没有;仿佛是一活一死的两个小世界似的。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磊虽然和难民一样,在逃在挤,又脏又饿,但他却鄙视只会吃饭与逃生难民,因为他自视甚高,是个志愿与前途宏大的知识分子。
    B. 林磊幻想着自己是青年领袖,是革命烈士,这表明他并不缺报国的“热气”与才华,只是在逃难的现实里没有机会,以致意气消沉。
    C. 林磊看到“熟悉的背影”,不敢进伤兵医院去相认,而光妫看到林磊,便主动上前拍肩示好,两人不同的表现反映战争带给人的变化。
    D. 光妫“把头低下去”“皱了下眉”等细节写出她为父母的担忧,而“笑了”“没有笑,也没有一点气”等细节传递的是她思想的成熟。
    7. 下列对画线句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将叙述视角切换为林磊本人,以林磊的感叹来抒写机会不与书生的现实,更能把林磊“怀才不遇”的郁闷与不满鲜活地表现出来。
    B. ②处写林磊“立”“不敢进去”与前文写他宏大的“幻想”与“恍惚”形成鲜明比对,指点江山扬名立万的派头被此时的孱弱消解了。
    C. ③处的“笑着”“跳着”“钻进”等动作刻画,表面写光妫可以给刘排长买猪肝的兴奋,其实写出她觉悟了生命价值的“真纯”和“热烈”。
    D. ④处的环境描写带着象征意味,光妫的话语如同阳光照亮了林磊心头的阴霾,但林磊最终还是不为所动,认为光妫的观念不过是“妇人之仁”。
    8. 将题目“一块猪肝”换成“曾经的一对恋人”,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作答。
    9. 有人认为,老舍的《一块猪肝》是一篇没有“故事”的政治小说,为时代政治宣传服务,人物形象也具有“政治符号”的类型化特征,小说价值不大。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6. B 7. D
    8. ①提供了主题理解切入口:“一块猪肝”是光妫为给刘排长补身子所买的,物轻情重,承载了抗战者之间血肉相亲的情谊,也表达了尽一切力量救亡图存的主题;“曾经的一对恋人”只是对林磊与光妫关系的交代,这不是小说主题方向。②“一块猪肝”有反衬林磊的作用:“一块猪肝”尚且有抗战之用,而林磊这样的知识分子对抗战不仅无用,甚至起反作用,连一块猪肝也不如,表达了作者无情的讽刺与批判;“曾经的一对恋人”虽然也包含对比,但讽刺批判效果没那么鲜明。
    9. 示例一:认同这种看法。①小说写昔日恋人的偶然相逢与观念的相左,情节简单,确实“没有故事”。②人物形象类型化特征明显,林磊是抗战时期脱离实际、总想干大事却连小事也做不了的知识分子形象,光妫是完成身份蜕变的积极为抗战出力的战士,还有一心赴国难的士兵群像,都是扁平的类型化人物。③小说对当时的抗战有一定的宣传价值,讽刺和批判林磊那样自私怯懦的知识分子,歌颂务实抗战的普通民众,呼吁人人救亡图存,为抗战出力,但其艺术价值确实有限,故事单薄,人物简单,艺术张力不够。
    示例二:不认同这种看法。①小说并非“没有故事”,通过写昔日恋人的一次相逢,把众多难民的艰辛,光妫家人的失联,受伤的将士等,以及恋人昔日大学里的甜美情景,都串连起来,使这次相逢有了更丰富的情节和背景,展示出抗战时代的风貌。②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类型化扁平化特征,但从群像看,表现的却是抗战时代的“众生相”:艰难逃生的难民,像林磊那样脱离实际、总想干大事却连小事也做不了自私的知识分子形象,像光妫那样完成身份蜕变的积极为抗战出力的战士,以及一心赴国难的士兵,群像丰富而生动。③小说艺术价值可能有限,但抗战主题的宣传价值突出:在特定的抗战时代,讽刺和批判抗战时期林磊那样的知识分子,歌颂务实抗战的普通民众,呼吁人人救亡图存,为抗战出力,这是文艺吹响时代的号角,为抗战出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只是在逃难的现实里没有机会”错误,从后文看,不是没有报国的机会,是他看不起做实际的小事。林磊想的是干大事的机会。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光妫的话语如同阳光照亮了林磊心头的阴霾”错误,从语境看,林磊并未被光妫的话语打动,“他急忙的走开”一句,以及最后一句都可以看出他与光妫是两个世界的人了。“阳光又被云遮住”暗示抗战中像林磊的脱离现实的知识分子不是少数。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提供了主题理解切入口:结合“他的血流得太多了,医院里又没有优待的饭食;所以我得给他买点猪肝”可知,“一块猪肝”是光妫为给刘排长补身子所买的,物轻情重,承载了抗战者之间血肉相亲的情谊,也表达了尽一切力量救亡图存的主题;“曾经的一对恋人”只是对林磊与光妫关系的交代,不符合小说主题的方向。
    ②“一块猪肝”有反衬林磊的作用:结合“他立在抱冰堂前或蛇山的背上,恍惚的想到他的英姿是值得刻个全身铜像,立在山上,永垂不朽一一革命的烈士。可是,每逢一回到小旅馆中,他的热气便沉落下去,所有的理论,主张,与立场,都不能使那间黑洞光明一点点”可知,林磊这样的知识分子脱离现实,意气消沉,对抗战不仅无用,甚至起反作用,“一块猪肝”虽然小,但能够救治伤病员,有抗战之用,林磊连一块猪肝也不如,表达了作者无情的讽刺与批判。“曾经的一对恋人”也包含对比,是林磊与昔日恋人的对比,他们走在不同的路上,有着不同的思想和追求,但讽刺批判效果没有“一块猪肝”那么鲜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认同这种看法。
    ①小说的主要故事集中在写林磊与昔日恋人光妫的偶然相逢,写他们观念的相左,思想态度的不同,情节比较简单,确实“没有故事”。
    ②人物形象类型化特征明显,林磊他自视甚高,思想脱离实际,幻想着自己是青年领袖,是革命烈士,代表了抗战时期脱离实际、总想干大事却连小事也做不了的知识分子形象;光妫舍去小姐的生活,去从军,去当看护,与伤病员生活战斗在一起,是完成身份蜕变的积极为抗战出力的战士,还有一心赴国难的士兵群像,这些人物形象单一,缺少变化,具有脸谱化特征,都是扁平的类型化人物。
    ③结合“我没有任何立场与计划,我只求卖我个人的力量,救一个战士便多保存一分战斗力。父母可以死,家产可以丢掉,立场主张可以抛开,我要做马上能作该作的事。我只剩了一个理想,就是人人出力,国必不亡”可知小说对当时的抗战有一定的宣传价值,讽刺和批判林磊那样自私怯懦的知识分子,歌颂务实抗战的普通民众,呼吁人人救亡图存,为抗战出力,但其艺术价值确实有限,故事单薄,人物简单,艺术张力不够。
    示例二:不认同这种看法。
    ①小说并非“没有故事”,“林磊从下江与两千多难民挤在一条船上”“我的家全完了!父母逃是逃出来了,至今没有信!”“他想起过去的甜美境界”通过写昔日恋人的一次相逢,把众多难民的艰辛,光妫家人的失联,受伤的将士等,以及恋人昔日大学里的甜美情景,都串连起来,使这次相逢有了更丰富的情节和背景,展示出抗战时代的风貌。
    ②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类型化扁平化特征,但从群像看,表现的却是抗战时代的“众生相”,群像丰富而生动,如艰难逃生的难民,像林磊那样脱离实际、总想干大事却连小事也做不了自私的知识分子形象,像光妫那样完成身份蜕变的积极为抗战出力的战士,以及一心赴国难的士兵。他们都是那个时代典型化的形象,依然具有典型形象的意义。
    ③结合“我没有任何立场与计划,我只求卖我个人的力量,救一个战士便多保存一分战斗力。父母可以死,家产可以丢掉,立场主张可以抛开,我要做马上能作该作的事。我只剩了一个理想,就是人人出力,国必不亡”可知,小说艺术价值可能有限,但抗战主题的宣传价值突出,这是用文艺吹响时代的号角,为抗战出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
    他的眸子黯淡无神,嘴角下那一对喜悦的旋涡不见了。天才入秋,他就套上两件厚毛衣,当下还像怕冷似的缩着脖子。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面——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摘掉他。一下子,他又失去了一切……喧闹的人声从屋内消失,好似午夜后关了门的小饭铺,静得出奇。而玻璃书柜的第一层上还摆着几只名人和要人请他雕刻的烟斗。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药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大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袄,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药。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
    “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选自《雕花烟斗》,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这句既从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着,又反映了老范儿子像老范一样质朴、自然。
    B. “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在画家得意时,画家老唐不喜欢老范,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他就开始喜欢老范了。
    C. “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写出了画家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真正追求艺术的老花农。
    D. 当唐先生听到老范的儿子说老范因肺炎去世时,惊呆了,是由于这消息对于他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
    5. 小说中的老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 纵观全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7. 本文写了雕花烟斗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4. C 5. 老花农是一位种花手艺精湛,淳朴善良,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或逆境,他都真诚相待,始终如一,钟情于艺术,执着于友谊的劳动人民形象。
    6. ①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②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③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7. 深刻意蕴:①人在逆境中才能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②不能为了权力、地位失去人性的本真;③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情感取向: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正面写出了老范对友谊的执着”错误。“正面”是直接写老范,此处应为“侧面”。
    B.“但是在他失意以后,名人们都不理他了,他就开始喜欢老范了”错误。唐先生失意以后,只有花农老范一直尊敬他,他对老范是心存感激而不是“开始喜欢老范”。
    D.“是由于这消息对手他来说,太过突然了,从感情上有些不能接受”错误。唐先生听到老范去世的消息惊呆了的原因是,这样“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可知,老花农种花手艺精湛。
    由原文“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可知,淳朴善良。
    由原文“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以及“……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可知,钟情于艺术,执著于友谊,他对艺术美有着真情向往,他尊重和唐画家的友情,无论唐画家处于顺境或逆境,他都真诚相待,始终如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和“那样子,仿佛一连干了三天三夜的重活,撑不住了,瘫在了这儿”可知,交代人物处境,描写人物的颓废状态。
    由原文“屋里静得很,家具上蒙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以及“这几只烟斗刻得精美极了,却放在那里,没人来取……”可知,紧扣文章题目中的“寂寞”二字,在与下文的对照中彰显主题。
    由原文“显然好几天没有擦抹过,没有客人来”以及下文“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招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可知,为主要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由原文“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可知,人在逆境中才认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名誉、地位,而是质朴的友谊;
    由原文“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可知,为了权力、地位不可失去人性的本真;
    由原文“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可知,不能因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
    由原文“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和“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可知,对虚荣、自私、趋炎附势的批判;对质朴、高尚灵魂的赞美。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响的炮仗
    汪曾祺
    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一出他家的门,向北,一爿油烛店。砖头路。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在这里撒过几十年的尿。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一个布招,孟老板多年习惯的从那个布招下低头而过。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公安局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有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凡多招贴处皆为巷口,这里正是个人来人往的巷口。
    孟老板看了一眼“照得……”,一跳便至“中华民国”了。他搔搔头,似乎想弄清楚现在究竟是民国几年。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宇: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
    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
    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
    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的女儿的事去。
    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
    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匐!”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春天,在冬天,在远处近处,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
    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孟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
    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从家里到店里,从店里到家里。“孟老板”这个称呼跟孟老板本人是一个。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
    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
    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
    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
    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
    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
    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
    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
    古月楼呀,孟老板像是从来没有上这个地方去过,完全是个陌生。孟老板出了巷口而拐弯了。他要上哪里去呢?是的,上哪儿去呢?他好像是在转了一会儿,也不问一问他自己。他只是信步而行,过了东街。数十年如一日,铺在这里的东街。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
    这时甚么地方突地来了一声,“孟老板!”孟老板遽然问“甚么事?”这才看出是挑水的老王。这人愣头愣脑。一对水桶摆呀摆的,扁担上挂了一条牛鞭子,一绺青蒜。自然是“没有事”。眼看着这人愣着眼睛过去后,自言自语,“没有事,没有事,有甚么事呢?”这教孟老板想起回家了。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
    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
    ……
    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
    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
    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对孟老板走出巷口所见景物的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又烘托了孟老板此时沉重的心情。
    B.孟老板的女儿出嫁,但文中却鲜少提及孟老板对女儿的情感,而是重点描绘了孟老板与古月楼、与炮仗店的关联。
    C.孟老板见到“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布告,感到迷茫,这暗示了他对时局的困惑与不满。
    D.文中提到“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与后文孟老板放炮仗形成对比,突出了孟老板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通过对孟老板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在社会变迁中逐渐失去社会地位和尊严的过程,语言朴实而富有情感。
    B.文章以孟老板嫁女儿为主要线索,串联起孟老板与炮仗店、古月楼的关联,使小说结构紧凑,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立体。
    C.文中通过描写孟老板与布告、古月楼、炮仗店等事物的关系,表现了他对旧有生活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迷茫。
    D.孟老板在女儿出嫁后放炮仗的行为,既是对过去生活的告别,也是对社会变迁的无奈和抗议,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8.本文语言朴实而深沉、地方特色浓郁,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通过叙述孟老板的经历和遭遇,揭示了什么主题?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看语言是否简练、生动、准确、形象,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含蓄),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要特别注意小说语言的独特之处。
    (4)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思想主题的基本能力。一般是通过描绘故事情节、塑造艺术形象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观照,主题是否深刻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及内涵的深浅。主题一般通过情节和形象展现出来。
    【解答】(1)C.错误地将孟老板对布告的迷茫解读为对时局的困惑与不满,实际上这只是表现了他对时间流逝和生活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故选C。
    (2)B.不是主要线索,实际上这只是小说情节的一部分,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孟老板在社会变迁中的生活变迁和心灵变化。
    故选B。
    (3)①朴实而深沉: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深沉的情感。结合“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等可知,孟老板对旧时光的留恋、对女儿出嫁的无奈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感慨,都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被深刻展现。这种情感深度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②浓郁的地方特色:小说融入方言词汇和地方风俗,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与独特魅力。结合“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等可知,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韵味,对小说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
    (4)揭示的主题是:
    ①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与无奈:结合“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可知,孟老板作为炮仗店的老板,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生意逐渐衰落,家族也面临困境,这反映了传统手艺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挣扎。
    ②家族兴衰与个人命运的纠葛:结合“这教孟老板想起回家了。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等可知,孟老板对女儿出嫁的无奈和对家族未来的绝望,也体现了家族兴衰与个人命运的紧密关联。
    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结合“他搔搔头,似乎想弄清楚现在究竟是民国几年。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宇: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等可知,小说中通过孟老板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矛盾。
    答案:
    (1)C
    (2)B
    (3)①朴实而深沉: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孟老板对旧时光的留恋、对女儿出嫁的无奈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感慨,都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被深刻展现。这种情感深度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②浓郁的地方特色:小说融入方言词汇和地方风俗,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与独特魅力。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韵味,对小说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
    (4)揭示的主题是:
    ①在社会变迁中的困境与无奈:孟老板作为炮仗店的老板,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生意逐渐衰落,家族也面临困境,这反映了传统手艺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挣扎。
    ②家族兴衰与个人命运的纠葛:孟老板对女儿出嫁的无奈和对家族未来的绝望,也体现了家族兴衰与个人命运的紧密关联。
    ③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小说中通过孟老板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矛盾。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上的家乡
    刘亮程
    大概二十年前的冬天,我陪母亲回甘肃老家。这是我母亲逃荒到新疆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回老家。我们一路到酒泉,再到金塔县,然后到父亲家所在的山下村,找到叔叔刘四德家。
    进屋后,叔叔先带我们到家里的堂屋祭拜祖先。
    叔叔家是四合院,进大门一方照壁,照壁后面是正堂,堂屋正中的供桌上,摆着刘氏先祖的灵位,一排一排,几百年前的先祖都在这里。老家的村子乡村文化保存完整,家家的先人都供奉在堂屋里。家里做好吃的,会端过来让祖先享用。有啥喜事灾事,会跟祖宗念叨。家里出了不好的事,主人最怕的是跟祖宗没法交代。这是我们的传统。祖先供在上房,家里人住在两厢,祖先没丢下我们,我们也没丢掉祖先。
    我在叔叔的引导下,给祖先灵位上香。
    那是我第一次祭拜自己的祖宗,恭恭敬敬上了香,然后磕头,双膝跪地,双手伏地,头碰到地上,听见响声,抬起来时,看见祖宗的名字立在上头,都望着我。头轰的一下,像又碰到地上。
    敬过祖先,叔叔带我们到刘氏家族祖坟。叔叔说,原来的祖坟被村里开成了田地,祖坟占的都是好地,每家一片,新出生的人都没有地种,便从先人那里要地。我们家的祖宗便迁到叔叔家的田地里。
    叔叔指着最头上的坟说,这是刘家太爷辈以上的祖先,都归到一个坟里。
    我们跪下磕头、烧香、祭酒。
    叔叔又指着后面的坟说,这是你二爷的墓,二爷膝下无子,从亲戚家过继一个儿子来,顶了脚后跟。我这才知道顶脚后跟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家族的男人没有儿子,得从亲戚家过继一个儿子来,等这个儿子百年后,要头顶着继父的脚后跟葬在后面,这叫后继有人。
    我叔叔又指着旁边的坟说,这是你爷爷的,后面是你父亲的,你爷爷就你父亲一个儿子,逃荒新疆把命丢在那里,但坟还是给他起了。
    我看着紧挨着爷爷墓的这一堆空坟,想到我们年年清明,去烧纸祭奠的那个新疆沙湾县柳毛湾乡皇渠六队河湾里的坟,也许只是埋着父亲的一具躯体,他的魂早已回归到这里。
    然后,叔叔指着我父亲坟堆后面的空地说,这块地就是留给你的。
    听到这句话,我的头发瞬间竖了起来。我原本认为,我的家乡是北疆沙漠边的那个村庄,我在那里出生长大,甘肃金塔县的那个村庄,只是我父亲的家乡,跟我没有多少关系。可是,当叔叔说出给我留的那块墓地时,我知道我和我父亲,都没有逃出甘肃的这个家乡。他为了活命逃饥荒到新疆,把我们生在那里,他也把命丢在了那里。可是,家乡用祖坟族谱、祖宗灵位又把他招了回来,包括他的儿子,都早已被圈定在老家的祖坟里。
    老家用这种方式惦记着他的每一个儿子,谁都没有跑掉。那天我们坐在叔叔家棉花地中间的一小块家坟中,与先人同享着婶子带来的油饼和水果。坟地挨着村庄,坟头与屋檐和炊烟相望。我想能够安葬在这里,即使是死也仿佛是生,那样的死就像一场回家。在自己家的棉花玉米地下面安身,作物生长的声音、村里的鸡鸣狗吠声、人的走路声,时刻传到地下。离别的人世并未走远。先人们会时刻听到地上的声音,听到一代人来了,一代一代的人回到了家,那个家就在伸展着作物根须的温暖厚土中,千秋万代的祖先都在那里,辈分清晰,秩序井然。
    后来,我在叔叔家看到我们刘家的家谱。先祖在四百年前,从山西某一棵大槐树下出发,走过漫长的河西走廊,一路朝西北,来到了甘肃酒泉金塔县山下村。家谱用小楷毛笔字写在一张大白布上。叔叔说这是我父亲写的,他是刘家唯一会文墨的人,全家族人供他上学,一度把他看作刘家未来的希望,他却跑到新疆不在了。
    以前我只看过装订成书的家谱,那是一页一页同姓人的名字。当我看到写在大白布上的刘姓家谱时,我突然看懂了。在那块白布最上面,是我们家族来到酒泉的第一个先祖的名字,这位先祖名字下面,生命开始分叉,一层一层,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扩散再扩散,等到快到这块白布的底部的时候,这些姓刘的人的名字,已经密密麻麻爬满整块白布。
    我知道,所有写在这张家谱里的人,都已经在地下了,他们组成刘氏家族繁复庞大的根系。而这个庞大根系的上面,是活在世上、人数众多、住满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刘姓后人,他们组成一棵家族大树的粗壮树干和茂盛枝杈。每过一段时间,这棵大树上就会有枝叶枯萎,落叶归根,成为家族根系的一部分。
    我想,多年之后,当我的名字出现在家谱上时,我已安稳地回到地下,回到刘姓家族庞大的根系中,过着比生更漫长恒久的土里的日子。那时我眼睛闭住,耳朵朝上,像我无数的先祖一样,去听地上的声音,听那些姓刘的后人,在头顶走来走去。我在他们脚下踏实的厚土中,又在他们跪拜供奉的高堂上。我默不作声,听他们哭诉,听他们欢笑也听他们流泪,听他们高歌也听他们号哭,听他们悲伤也听他们快乐。
    这是我们的乡村文化所构建的温暖家园。在这个家园中,每个人都知道要回去的那块厚土,要归入的那方祖灵,要位列的那册宗谱,是此生最后的故乡。在那里,千百年的祖先已经成为土,成为空气,成为天空大地。
    (有删改)
    6.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隔半个世纪,母亲让“我”陪她来到父亲的老家,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以及对故乡人的思念之情。
    B. “祖先没丢下我们,我们也没丢掉祖先。”表现了祖先的精神时时投射在后代人的生活里,后代子孙也时时不忘祖先。
    C. 在叔叔的讲述中,“我”恍然有悟:“我”并没有逃出甘肃的这个家乡,老家以它特有的方式记着他的每一个人儿子。
    D. 父亲写在大白布上的家谱,让“我”懂得了,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构成了一个家族大树的粗壮树干和茂盛枝杈,对此应懂得珍惜和感恩。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后到父亲家所在的山下村”,这样的表达表现了“我”对山下村的疏离和陌生感,与后文写自己的情感转变形成对比。
    B. 文章对自己第一次祭拜祖宗时的细致描写,烘托出一种庄严的氛围,为“看见祖宗的名字立在上头,都望着我”张本。
    C. “我这才知道顶脚后跟是怎么回事”,表达了“我”对家乡这种封建思想的批判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乡村文化的忧思。
    D. 文章以意取象,选材集中,情感深挚而内敛,表现了“我”对家乡的精神皈依感和对生活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的人的温情。
    8. 本文带有浓郁的乡土中国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9. 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语言具有“质朴简约”之美,请结合本文加以说明。
    【答案】6. A 7. C
    8. 乡村礼制文化保存完整。如祭祀、家谱等文化;对长老的尊重传统深厚。如凡诸重要的事体都向长辈报告,祖宗牌位安排在正房;对血统传承异常看重。如安葬礼俗,家谱继写。
    9. ①叙述语言中意象选择质朴,具有乡土气息。如:村庄、土地、槐树等。
    ②聊天式叙述,朴实无华。如:文中多次转述叔叔对我说的话。
    ③语言叙述多用短句,简约。如:第五节。
    ④语言呈现出的情感基调和色彩沉静、朴素。通篇的感情抒发不张扬。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情以及对故乡人的思念之情”错误,由“大概二十年前的冬天,我陪母亲回甘肃老家……”“想到我们年年清明,去烧纸祭奠的那个新疆沙湾县柳毛湾乡皇渠六队河湾里的坟”可知,文章说父亲埋葬到了甘肃,且并未提到母亲“对故乡人的思念之情”,文本过度解读。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对家乡这种封建思想的批判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乡村文化的忧思”错误,这只是一种传统,没有批判和忧思。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点在于“浓郁的乡土中国特点”,这就说明学生需要分析乡土中国的特点,如礼制文化、丧葬礼俗等。
    就礼制文化而言,文中有“老家的村子乡村文化保存完整,家家的先人都供奉在堂屋里。家里做好吃的,会端过来让祖先享用……”“在那块白布最上面,是我们家族来到酒泉的第一个先祖的名字,这位先祖名字下面,生命开始分叉……”等关于祭祀祖先、制作誊写家谱等关于乡土文化的内容。
    就尊重家中长辈而言,如“祖先供在上房,家里人住在两厢”“有啥喜事灾事,会跟祖宗念叨。家里出了不好的事,主人最怕的是跟祖宗没法交代”可知,文中对家中长辈、祖先的尊重和敬仰也有多处体现。
    就血统传承而言,如“你爷爷就你父亲一个儿子,逃荒新疆把命丢在那里,但坟还是给他起了”“等这个儿子百年后,要头顶着继父的脚后跟葬在后面,这叫后继有人”“这位先祖名字下面,生命开始分叉,一层一层,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扩散再扩散”等可知,乡土文化注重血统传承,他们会继写家谱,会让家里后代落叶归根,哪怕只是一座空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质朴简约”重在语言质朴通俗,重在语言简单不啰嗦,据此分析即可。
    质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选择了大量具有乡土气息的质朴意象,如“四合院”“照壁”“正堂”“供桌”“祖坟”等;一方面是叙述语言质朴无华,如“叔叔说,原来的祖坟被村里开成了田地,祖坟占的都是好地,每家一片”“叔叔指着最头上的坟说,这是刘家太爷辈以上的祖先,都归到一个坟里”等,这些转述性的聊天语言平实,无华丽辞藻;另一方面是本文较少直接抒情,作者的情感蕴含在字里行间,情感沉静、质朴,如“在那里,千百年的祖先已经成为土,成为空气,成为天空大地”表达作者对落叶归根的哲思。
    就简约而言,本文多为短句,如“恭恭敬敬上了香,然后磕头,双膝跪地,双手伏地,头碰到地上,听见响声”“我们跪下磕头、烧香、祭酒”“成为空气,成为天空大地”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坪的美酒
    丰子恺
    ①胜利快来到了。逃难的辛劳渐渐忘却了。我住在重庆郊外的沙坪坝庙湾特五号自造的抗建式小屋中的数年间,晚酌是每日的一件乐事,是白天笔耕的一种慰劳。
    ②我不喜吃白酒,味近白酒的白兰地,我也不要吃。巴拿马赛会得奖的贵州茅台酒,我也不要吃。总之,凡白酒之类的,含有多量酒精的酒,我都不要吃。所以我逃难中住在广西贵州的几年,差不多戒酒。因为广西的山花,贵州的茅台,均含有多量酒精,无论本地人说得怎样好,我都不要吃。
    ③由贵州茅台酒的产地遵义迁居到重庆沙坪坝之后,我开始恢复晚酌,酌的是“渝酒”,即重庆人仿造的黄酒。
    ④我所以不喜白酒而喜黄酒,原因很简单:就为了白酒容易醉,而黄酒不易醉。“吃酒图醉,放债图利”,这种功利的吃酒,实在不合于吃酒的本旨。吃饭,吃药,是功利的。吃饭求饱,吃药求愈,是对的。但吃酒这件事,性状就完全不同。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譬如二三人情投意合,促膝谈心,倘添上各人一杯黄酒在手,话兴一定更浓。吃到三杯,心窗洞开,真情挚语,娓娓而来。古人所谓“酒三昧”,即在于此。所以吃酒决不是图醉。所以容易醉人的酒决不是好酒。巴拿马赛会的评判员倘换了我,一定把一等奖给绍兴黄酒。
    ⑤沙坪的酒,当然远不及杭州上海的绍兴酒。然而“使人醺醺而不醉”,这重要条件是具足了的。人家都讲究好酒,我却不大关心。有的朋友把从上海坐飞机来的真正“陈绍”送我。其酒固然比沙坪的酒气味清香些,上口舒适些;但其效果也不过是“醺醺而不醉”。在抗战期间,请绍酒坐飞机,与请洋狗坐飞机有相似的意义。这意义所给人的不快,早已抵销了其气味的清香与上口的舒适了。我与其吃这种绍酒,宁愿吃沙坪的渝酒。
    ⑥“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真是善于吃酒的人说的至理名言。我抗战期间在沙坪小屋中的晚酌,正是“意不在酒”。我借饮酒作为一天的慰劳,又作为家庭聚会的一种助兴品。在我看来,晚餐是一天的大团圆。我的工作完毕了;读书的、办公的孩子们都回来了;家离市远,访客不再光临了;下文是休息和睡眠,时闻尽可从容了。若是这大团圆的晚餐只有饭菜而没有酒,则不能延长时间,匆匆地把肚皮吃饱就散场,未免太少兴趣。况且我的吃饭,从小养成一种快速习惯,要慢也慢不来。有的朋友吃一餐饭能消磨一两小时,我不相信他们如何吃法。在我,吃一餐饭至多只花十分钟。这是我小时从李叔同先生学钢琴时养成的习惯。那时我在师范学校读书,只有吃午饭(十二点)后到一点钟上课的时间,和吃夜饭(六点)后到七点钟上自修的时间,是教弹琴的时间。我十二点吃午饭,十二点一刻须得到弹琴室;六点钟吃夜饭,六点一刻须得到弹琴室。吃饭,洗碗,洗面,都要在十五分钟内了结。这样的数年,使我养成了快吃的习惯。后来虽无快吃的必要,但我仍是非快不可。这就好比反刍类的牛,野生时代因为怕狮虎侵害而匆匆吞入胃内,急忙回到洞内,再吐出来细细地咀嚼,养成了反刍的习惯;做了家畜以后,虽无快吃的必要,但它仍是要反刍。如果有人劝我慢慢吃,在我是一件苦事。因为慢吃违背了惯性,很不自然,很不舒服。所以我的晚酌,意不在酒,是要借饮酒来延长晚餐的时间,增加晚餐的兴味。
    ⑦沙坪的晚酌,回想起来颇有兴味。那时我的儿女五人,正在大学或专科或高中求学,晚上回家,报告学校的事情,讨论学业的问题。他们的身体在我的晚酌中渐渐高大起来。我在晚酌中看他们升级,看他们毕业,看他们任职。就差一个没有看他们结婚。在晚酌中看成群的儿女长大成人,照一般的人生观说来是“福气”,照我的人生观说来只是“兴味”。这好比饮酒赏春。眼看花草树木,欣欣向荣;自然的美,造物的用意,神的恩宠,我在晚酌中历历地感到了。陶渊明诗云:“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我在晚酌三杯以后,便能体会这两句诗的真味。我曾改古人诗云:“满眼儿孙身外事,闲将美酒对银灯。”因为沙坪小屋的电灯特别明亮。
    ⑧还有一种兴味,却是千载一遇的:我在沙坪小屋的晚酌中,眼看抗战局势的好转。我们白天各自看报,晚餐桌上大家报告讨论。我在晚酌中眼看东京的大轰炸,莫索里尼的被杀,德国的败亡,独山的收复,直到波士坦宣言的发出,八月十日夜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我的酒味越吃越美。我的酒量越吃越大,从每晚八两增加到一厅。大家说我们的胜利是有史以来的一大奇迹。我的胜利的欢喜,是在沙坪小屋晚上吃酒吃出来的!所以我确认,世间的美酒,无过于沙坪坝的四川人仿造的渝酒。我有生以来,从未吃过那样的美酒。即如现在,我已“胜利复员,荣归故乡”;故乡的真正陈绍,比沙坪坝的渝酒好到不可比拟,我也照旧每天晚酌:然而味道远不及沙坪的渝酒。因为晚酌的下酒物不是物价狂涨,便是盗贼蜂起;不是贪污舞弊,便是横暴压迫。沙坪小屋中的晚酌的那种兴味,现在已经不可复得了!唉,我很想回重庆去,再到沙坪小屋里去吃那种美酒。
    (选自丰子恺散文作品集《一粒糖》)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吃酒多有选择,不吃酒精度数高的酒,不为酒的品牌,更不为一醉解千愁的用心,而是为自己认可的一种兴味、一种享乐。
    B. 文章的前几段文字中,作者反复说“我不喜吃白酒”“我也不要吃”“我都不要吃”是为了突出后面喜吃“沙坪的美酒”。
    C. 第⑥段作者写到“牛的反刍”,意在表明对过去快吃习惯的反思,进而突出晚酌可以延长晚餐时间增加晚餐兴味的乐趣。
    D. 作者将晚酌中看儿女的成长进步,比作“饮酒赏春”,抛开了世俗的得失利害,他在儿女们身上品味出了诸多“兴味”。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从白酒写到黄酒,从绍兴黄酒写到沙坪渝酒,既有对比,又有衬托,层层铺垫,读之有味。
    B. 作者不吝笔墨补叙自己从小养成的快速吃饭习惯的经历,生动有趣,内容克实,形散神聚。
    C. 引用“吃酒图醉,放债图利”的俗语及作者改古人诗的句子,使作品朴素自然中不失风趣幽默。
    D.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画面进行刻画,以小见大,既写生活意趣,也抒家国情思。
    8. 作者在叙述自己品酒的情形时,仍不忘揭露、讥刺时弊,试结合文本举出两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 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说“沙坪的酒,当然远不及杭州上海的绍兴酒”,第⑧段划线句子却说“世间的美酒,无过于沙坪坝的四川人仿造的渝酒”,还以“沙坪的美酒”为文题,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第⑤段作者写自己不关心酒的产地,同时也以“在抗战期间,请绍酒坐飞机,与请洋狗坐飞机有相似的意义”抒写出对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仍不思国难、沉迷于口腹之欲的特权阶层的愤慨和痛恨;且用自己“宁吃渝酒”也不吃“坐飞机来的绍酒”的行为,表明自己在特殊时期不改素志、关心国计民生、不忘讥刺时弊、愿与国家共存亡的坚守。②第⑧段作者写国家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让作者感到压抑和痛苦;以“晚酌的下酒物,不是……便是……”直白地抨击了当政者不思国家兴旺、不顾人民疾苦的腐败无道,抒发了自己对遭受苦难的广大人民的同情。③好处:丰富了散文的内容,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深化了主题;形成幽默讽刺的行文风格。
    9. ①第⑤段说“沙坪的酒,当然远不及杭州上海的绍兴酒”,是因为从酒的气味和口感来说,绍兴酒的确“比沙坪的酒气味清香些,上口舒适些”。②第⑧段作者说“世间的美酒,无过于沙坪坝的四川人仿造的渝酒”,是因为作者喝沙坪酒时见证了儿女的成长与国家抗战的胜利,为此感到欢喜和骄傲。③作者以“沙坪的美酒”为题,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即沙坪的渝酒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④文章前后表达看似矛盾,实则在文题的统领下表达出清晰连贯的意旨,其造成极大的文势落差(先抑后扬,文章更有波澜),与文题一道突出了沙坪美酒承载的难忘历史。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表明对过去快吃习惯的反思”错,对原文写牛的反刍理解有误,作者信手拈来,把自己与牛相比,显得幽默风趣,目的并不是为了反思与否定。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补叙”错,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与交代。插叙是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叙述,交代完毕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第6段是在写“晚酌”的过程中插入自己从小养成一种快速吃饭的习惯的经历,是插叙。
    故选 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概括及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
    ①第⑤段写有朋友把从上海坐飞机来的真正“陈绍”送我,作者在此处有一段议论,“在抗战期间,请绍酒坐飞机,与请洋狗坐飞机有相似的意义”,“在抗战期间”是对当时国家形势的概括,意味着当时正是抗战的危急时刻,而这样的时候,“请绍酒坐飞机”,即带着绍酒坐飞机,大老远的把绍酒带来,自然是为了口腹之欲,是为了享受,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还想着自己享受,作者对这样的行为十分不满,于是作者不无讽刺地说“与请洋狗坐飞机有相似的意义”,此句写出对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仍不思国难、沉迷于口腹之欲的特权阶层的愤慨和痛恨;而与之相反,作者喝酒不关心产地,并不特别要求喝更好喝的绍酒,“我与其吃这种绍酒,宁愿吃沙坪的渝酒”,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在特殊时期不改素志、关心国计民生、不忘讥刺时弊、愿与国家共存亡的坚守。
    ②第⑧段作者写抗战胜利之后自己依然晚酌,喝的是真正的绍酒,但感觉味道不如沙坪的渝酒,这是因为“晚酌的下酒物不是物价狂涨,便是盗贼蜂起;不是贪污舞弊,便是横暴压迫”,揭露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这种种问题让作者感到压抑和痛苦,直白地抨击了当政者不思国家兴旺、不顾人民疾苦的腐败无道,抒发了自己对遭受苦难的广大人民的同情。
    ③好处:这几处揭露、讥刺时弊的句子丰富了散文的内容,因为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使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也使“晚酌”不仅仅流于个人的生活感受,深度增加,深化了主题;同时这两个句子表达方式幽默,内容反讽,形成幽默讽刺的行文风格。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即标题含义的能力。
    ①第⑤段说“沙坪的酒,当然远不及杭州上海的绍兴酒”,是因为绍酒“比沙坪的酒气味清香些”“上口舒适些”,从酒的气味和口感来说,绍兴酒的确“比沙坪的酒气味清香些,上口舒适些”。
    ②第⑧段作者说“世间的美酒,无过于沙坪坝的四川人仿造的渝酒”,是因为在晚酌中,作者的五个儿女“渐渐高大起来”“我在晚酌中看他们升级,看他们毕业,看他们任职”,看着儿女长大成人,作者体会到家庭生活的幸福;更主要的是“在沙坪小屋的晚酌中,眼看抗战局势的好转”,直到“八月十日夜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作者为国家抗战胜利感到高兴和骄傲,酒量越喝越大。
    ③文章主要写自己在沙坪“晚酌”,围绕这个话题,写了自己喜欢黄酒而不喜欢白酒,宁愿吃渝酒而不吃绍酒,写晚酌中儿女逐渐长大的喜悦,写晚酌中国家抗战胜利的骄傲等。总之,作者以“沙坪的美酒”为题,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即沙坪的渝酒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
    ④文章前后表达看似矛盾,实则在文题的统领下表达出清晰连贯的意旨,“沙坪的酒,当然远不及杭州上海的绍兴酒”这是真实的,引出后文自己为何更愿意喝渝酒而不愿喝绍酒;“世间的美酒,无过于沙坪坝的四川人仿造的渝酒”,是因为渝酒承载着作者美好的人生感受和现实感受。这样写造成极大的文势落差(先抑后扬,文章更有波澜),与文题一道突出了沙坪美酒承载的难忘历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辞缘缘堂——避难五记之一
    丰子恺
    ①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寇突犯我故乡石门湾,我不及预防,仓猝辞缘缘堂,逃出火线,迤逦西行。如今故园已成焦土,飘泊将及两年,在六千里外的荒山中重温当年辞家的旧梦,不禁心绪黯然。
    ②走了五省,才知我的故乡,真是一个好地方。石门湾水路四通八达,我们无需用脚走路。倘使你“走”到了城里,旁人都得惊讶,家人怕你伤筋,你自己也觉得吃力。唉!我的故乡真是安乐之乡!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回江南的空前浩劫,也许就是安乐的报应罢!
    ③然而好逸恶劳,毕竟是人之常情。克服自然,正是文明的进步。忧患而不进步,未必能生;安乐而不骄惰,决不致死。所以我对于安乐的故乡,始终是心神向往的。
    ④石门湾郊外没有一块荒地,稻麦之外,四时蔬果不绝,风味各殊。尝到一物的滋味,可以联想一季的风光,可以梦见往昔的情景。往年我在上海,冬天吃新蚕豆,一时故乡清明赛会、扫墓、踏青之景,以及绸衫、酒旗、戏鼓之状,憬然在目。倘然遇见丝绵,那更使我涌起乡思来。因为这是我乡一带特有的产物。古人要五十岁才得衣帛,我们乡人无论老少都穿丝绵。“人生衣食真难事”,而我乡人得天独厚,这不可以不感谢,惭愧而且惕励!
    ⑤缘缘堂就建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缘缘堂构造用中国式,一切奢侈、烦琐的布置,一概不入。全体正直、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我认为这样光明正大的环境,适合我的胸怀。
    ⑥我们在缘缘堂怀抱里的日子约有五年。回想这五年间的生活,处处使我憧憬。春天,桃树戴了满头的花,在门前站岗。门内朱楼映粉墙,蔷薇衬绿叶。院中秋千亭亭地立着。这幸福的光景,使我难忘。夏天,葡萄棚上的新叶,把室中人物映成绿色的统调。垂帘外时见参差人影,秋千架上时闻笑语,这畅适的生活也使我难忘。秋天,芭蕉的叶子高出墙外,夜来明月照高楼,房里有人挑灯夜读,伴着秋虫的合奏。这清幽的情况又使我难忘。冬天,炭炉上时闻普洱茶香,儿童们伴着坐到深夜,直到北斗星转向。这安逸的滋味也使我难忘。现在飘泊四方,但凡我身所在的地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无处不是缘缘堂。
    ⑦九月二十六日,是我的生辰。这时嘉兴已炸得不成样子。我家还是做寿。而宾朋的谈话异乎寻常。有人从上海逃回来,他说上海无数难民无家可归,聚立在租界紧闭的铁栅门边,日夜站着。租界里的同胞拿面包隔铁栅抛去,无数饿人乱抢。有的面包落在地上的大小便中,他们自挣得去吃!我们一个本家从嘉兴逃回来,他说有一次轰炸,看见一妇人躲在墙脚边喂奶,忽然弹片飞来,恰好把那妇人的头削去。这无头的妇人依旧抱着婴孩危坐着,并不倒下。我听了他的话,想起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就讲给人听:猎人入山打猎,远远看见一只大熊,他连发数枪,均中要害,大熊却危坐不动。他走近察看,大熊两眼已闭,血水流下。但是它两只脚抱住大石头,危坐涧水边。猎人再走近细看,才见大石底下的涧水中,有小熊正在饮水。大熊倘倒下了,那石头势必压死她的宝贝。直待猎人掇去了她手中的石头,她才倒下。呜呼!坐客散去了。这便是缘缘堂最后一次聚会。
    ⑧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是石门湾被宣告死刑的日子。石门湾在那一天,真可谓“朝为繁华街,夕暮成死市”。那天,我照例在画《漫画日本侵华史》。只听得玻璃震响,一连数次。心知不妙,出门探问。有人说:“我们这没有设防,决不会来炸的。”大家照旧安居乐业。
    ⑨正午,一架飞机低低地飞过。石门湾没有警报设备。以前飞机常过境,大家跑出去,站在门口,仰起了头观赏,如同春天看纸鸢,秋天看月亮一样。这天大家依旧出来观赏。谁知他们正要选择不设防的城市轰炸,可以放心地投炸弹,可以多杀些人。飞机盘旋一周,看见毫无一个军人,纯是民众妇孺,而且都站在门外,非常满意。地面上无论哪一个人的生死都操在空中的刽子手手里了!忽然一阵冰雹似的声音在附近的屋瓦上响过,墙壁摆动,桌椅跳跃,玻璃窗齐声大叫。我们挤成一堆,默然不语,但听见墙外奔走呼号之声。飞机还没离去,大有再来的可能,非预防不可。于是有人提议,钻进桌子底下,把丝绵被覆在桌上。我在幼童时代,曾经作此游戏。现在年已过半,却效儿戏,又看见七十岁的老太太也效儿戏,这情状实在可笑。且男女老幼共钻桌底,大类穴居野处的禽兽生活,这行为又实在可耻。这可说是二十世纪物质文明时代特有的盛况。
    ⑩沿河家家闭户,处处锁门,石门湾顿成死市,不见人影。忽然一家楼上,发出一阵肺病者的咳嗽声,全市为之反响,凄惨逼人。我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破晓起身,出门时我回首一望,这是我与缘缘堂最后的一面。
    ⑪其实,在这风声鹤唳之中,有许多人想同我们一样地走,为环境所阻,力不从心。我恨不得有一只大船,尽载了石门湾及世间众生,开到永远太平的地方。向村人告别,我心如刀割!但脸上强自镇定,叮嘱他们“赶快筑防空壕,后会不远”。不能再说下去了。
    一九三九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缘缘堂不仅是供人居住的现实家园,也是承载作者生活愿景、艺术审美、道德理想的文化与精神家园。
    B. 缘缘堂光明正大,生活高雅安逸,与宾朋交谈深沉,表现了作者身上闲雅志趣和忧国情怀共存的复杂性。
    C. 飞机轰炸时,男女老少都钻到桌底的情状,不仅可笑而且可耻,寄寓了作者对侵略者暴行的强烈愤怒。
    D. 在“冰雹似的声音”“玻璃窗齐声大叫”的环境中大家默然不语,写出了面对轰炸时人们淡定安闲的态度。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较多篇幅描写石门湾得天独厚的环境,缘缘堂优雅安逸的生活,与后来遭受日寇轰炸的情景形成对比。
    B. 文中的“朝为繁华街,夕暮成死市”以夸张的手法写石门湾的变故,与“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的手法相同。
    C. 文章第⑥段对四季景物的书写,显示出作者对和平安宁的向往,更凸显了对漂泊在外、无家可归的悲苦。
    D. 文章写景时在意象选择、画面营造和遣词造句方面都很有古典诗词韵味,展示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
    8. 文中两处加点词语包含着讽刺意味,请谈谈你对这种讽刺意味的理解。
    9. 文章第⑦段为什么要写熊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表面上讽刺乡民慵懒、贪图安乐,没有危机意识。
    ②深层次包含着作者劝勉乡民居安思危,警惕侵略,表达了对和平安乐生活的向往。
    9. ①与战争中的妇人的故事形成类比,赞美了母爱的伟大。
    ②与租界同胞抛面包给饥饿者的事件形成类比,表达了对保护、帮助弱者的行为和心灵的肯定、赞美。
    ③三则故事一起表达了对战争和杀戮的反对、愤怒。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D.“写出了面对轰炸时人们淡定安闲的态度”错,人们此时挤做一堆,表明此时是惊恐状态。另外“但听见墙外奔走呼号之声”,后面大家男女老少共钻桌底避难,都说明不可能是淡定安闲的态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以夸张的手法”错误,后文有“忽然一阵冰雹似的声音在附近的屋瓦上响过,墙壁摆动,桌椅跳跃,玻璃窗齐声大叫。我们挤成一堆,默然不语,但听见墙外奔走呼号之声……沿河家家闭户,处处锁门,石门湾顿成死市”,可知“朝为繁华街,夕暮成死市”,不是夸张,是写实。与“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的夸张手法不相同。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大家照旧安居乐业”,以“照旧”讽刺乡民的怠惰、骄傲;“这可说是二十世纪物质文明时代特有的盛况”,以“盛况”讽刺被惩罚后的可耻状态。
    “照旧”“盛况”等词语表面上讽刺乡民骄惰、慵懒,对侵略者缺少警惕,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痛心,是对乡民变强大的善意的期待。
    讽刺可以激励人心,表面的讽刺实则是希望乡民能克服骄惰、居安思危,这样才可能应对外界的打击,保持长久的安乐,讽刺其实表达了对和平安乐生活的向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看见一妇人躲在墙脚边喂奶,忽然弹片飞来,恰好把那妇人的头削去。这无头的妇人依旧抱着婴孩危坐着,并不倒下。我听了他的话,想起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就讲给人听:……大熊却危坐不动。他走近察看,大熊两眼已闭,血水流下。……有小熊正在饮水。大熊倘倒下了,那石头势必压死她的宝贝。直待猎人掇去了她手中的石头,她才倒下”可知,写熊的故事源于战争中的妇人的故事的联想,二者构成类比,赞美了母爱的伟大。
    “上海无数难民无家可归,聚立在租界紧闭的铁栅门边,日夜站着。租界里的同胞拿面包隔铁栅抛去,无数饿人乱抢”,租界同胞抛面包给饥饿者、战争中的妇人的故事、熊的故事,都是对弱者的保护,三者之间也是类比,表达了对保护、帮助弱者的行为和心灵的肯定、赞美。三则故事一起表达了对战争和杀戮的反对、愤怒。

    相关试卷

    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共23页。

    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精选汇编(Word版,含答案),共23页。

    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二下学期统编版语文期末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共19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