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期末]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乳糖酶是人体小肠中一种消化酶。人体缺乏乳糖酶会引起乳糖消化吸收障碍,部分患者出现腹痛、胀气和腹泻等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组成乳糖酶和乳糖的化学元素均为C、H、O、N
B. 乳糖属于二糖,水解形成单糖后利于被吸收利用
C. 乳糖酶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以发挥催化的作用
D. 饮用经乳糖酶处理的牛奶能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
【答案】A
【分析】乳糖不耐受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食用大量含有乳糖的乳制品之后,出现腹泻、腹胀或者腹痛的症状。一般来说是跟患者体内的乳糖酶活性降低、缺乏,甚至缺失有关。这个时候如果摄入了大量含有乳糖的食品以后,它不能够及时被消化以后就进入了结肠,被细菌发酵以后产生气体,所以导致腹胀的现象。没有被消化的乳糖会产生渗透压的升高,导致孩子出现腹泻的症状,所以就表现为腹泻和腹胀。因为大量的消化不良可能会造成肠蠕动的异常,伴有腹痛的情况。
【详解】A、乳糖酶是蛋白质,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乳糖是二糖,元素组成是C、H、O,A错误;
B、乳糖属于二糖(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水解形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后利于被吸收利用,B正确;
C、酶在体内和体外均可以发挥催化的作用,使化学反应更容易发生,C正确;
D、乳糖酶能降解乳糖,饮用经乳糖酶处理的牛奶能缓解乳糖不耐受症状,D正确。
故选A。
2. 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它能使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失去活性。细胞分泌蓖麻毒素过程中通过高尔基体以囊泡形式运输至液泡,在液泡中加工成成熟蓖麻毒素,再分泌至细胞外。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蓖麻毒素使核糖体失去活性会阻碍细胞合成蛋白质
B. 蓖麻毒素的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的参与
C. 蓖麻毒素在液泡中成熟可以防止其毒害自身核糖体
D. 成熟的蓖麻毒素最终通过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分泌至胞外
【答案】D
【分析】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需要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分泌蛋白通过细胞膜的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利用的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蓖麻毒素使核糖体失去活性会阻碍细胞合成蛋白质,A正确;
B、根据题意,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加工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另外蓖麻毒素的成熟需要在液泡中加工,B正确;
C、根据题干,蓖麻毒素能使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失去活性,故蓖麻毒素在液泡中成熟可以防止其毒害自身核糖体,C正确;
D、蓖麻毒素是一种分泌蛋白,成熟的蓖麻毒素最终需要借助囊泡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细胞外,D错误。
故选D。
3. 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体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CO₂产生量等于 O₂ 消耗量
B. “露田,晒田”能为根系提供更多O₂,促进细胞呼吸,有利于根吸收无机盐
C. “正其行,通其风”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 CO₂,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 用乳酸菌制酸奶时,先通气后密封,密闭后瓶盖鼓起是乳酸菌产生气体所致
【答案】D
【分析】(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
(2)乳酸菌是厌氧型菌。
(3)有氧呼吸CO2产生量等于O2消耗量。
(4)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等。
【详解】A、人体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因此,人体肌肉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时,CO2产生量等于O2消耗量,A正确;
B、露田,晒田”,可增加土壤中的通气量,能为根系提供更多O2,促进细胞呼吸,有利于根吸收无机盐,B正确;
C、“正其行,通其风”,主要目的是确保通风透光,为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C正确;
D、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先通气乳酸菌会死亡,不利于乳酸菌发酵,D错误。
故选D。
4. 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过程中,某同学显微观察到生活着的某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下图所示状态(a、b表示该部位的溶液浓度),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是细胞壁的伸缩性比原生质层的低
B. a中的细胞液浓度在此时可能小于、大于或等于b的浓度
C. 若b所示的体积进一步增大,则b处的浓度将减小
D. 该实验说明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也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当细胞不断失水时,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 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详解】A、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②细胞液与外界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A正确;
B、细胞可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外界容易浓度大),也可能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外界溶液浓度小)、 还可能处于平衡状态(内外溶液浓度相等),所以a中的细胞液浓度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b的浓度,B正确;
C、若b所示的体积进一步增大,说明细胞失水,正处于细胞质壁分离的过程中,b中液体的浓度将减小,C正确;
D、该实验的结论是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D错误。
故选D。
5.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观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兔的白毛和黑毛、哥哥的双眼皮和弟弟的单眼皮都是相对性状
②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总数不一定要相等
③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
④A和A、b和b不属于等位基因,C和c属于等位基因
⑤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⑥分离定律不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
A. 2项B. 3项C. 4项D. 5项
【答案】C
【分析】(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详解】①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所以兔的白毛与黑毛是相对性状,哥哥的双眼皮和弟弟的单眼皮也是相对性状,①正确;
②由于雌雄配子数目不等,所以在“性状模拟分离比”试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要相等,②正确;
③表型会受到环境和基因的共同影响,表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③正确;
④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A和A属于相同基因、b和b属于相同基因;A和A、b和b不属于等位基因,C和c属于等位基因,④正确;
⑤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⑤错误;
⑥分离定律能用于分析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⑥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 观察某哺乳动物的细胞分裂装片时,发现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并排列于赤道板上,此细胞处于( )
A. 有丝分裂中期B. 有丝分裂后期
C.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D.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说明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又因为着丝粒排列于赤道板上,故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D正确。
故选D。
7. 家蚕的体色由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野生型家蚕的体色为白色。在实验中偶尔获得两种黄体色纯合突变品系M和N,研究者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M与野生型正反交,F₁均为黄体色; F₁随机交配,F₂中黄色:白色=3:1
实验二:M与N杂交,所得 F₁与野生型杂交,F₂中黄色:白色=3:1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M的黄体色是单基因隐性突变的结果
B. 控制M黄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C. 控制M和N的黄体色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 M与N杂交, F₁随机交配, F₂中黄色:白色=15:1
【答案】D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M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黄体色,说明黄体色对野生型为显性,且在F2中黄色:白色=3:1,可能M中一对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而在实验二中M和N杂交,所得到的F1进行测交,后代中黄色:白色=3:1,因此M和N中发生显性突变的基因不是同一对。
【详解】A、M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黄体色,说明黄色对于白色为显性,根据F2中黄色:白色=3:1,说明M可能是单基因显性突变,A错误;
B、若M黄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设M基因型为XAY或XAXA,野生型为XaXa或XaY,无论正反交,F1中的雌性均为XAXa,但正反交F1中雄性基因型不同,为XAY或XaY(且也为白色),B错误;
C、M与野生型正反交结果相同,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控制M和N的黄体色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实验二中,设M基因型为AAbb,N基因型为aaBB,F1为AaBb,只能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因此与野生型测交后代F2中全为黄色,不符合题干,故控制M和N的黄体色基因只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M与N杂交,F1基因型为AaBb,F2中白色占1/16,其余均为黄色,黄色:白色=15:1,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B. 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要用清水冲洗2次
C.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中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D. 制作装片步骤;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答案】C
【分析】用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被拉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详解】A、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且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中也只有少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使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去除表面的卡诺固定液,B错误;
C、多倍体细胞形成的原因是没有形成纺锤体,着丝点分裂后不被分配两个子细胞,所以该过程中不具有完整的细胞周期,C正确;
D、制作装片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D错误。
故选C。
9. 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 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 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
【答案】B
【分析】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详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与人类红绿色盲有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
B、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
C、不同的细胞进行基因选择性表达,生殖细胞并不是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如与呼吸作用相关酶的基因也会表达,C错误;
D、X和Y为同源染色体,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X或Y这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则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Y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0. 下图表示拟南芥细胞中某个基因片段复制并发生改变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B. 该变异若发生在花粉产生过程中,则一定遗传给子代植株
C. 该细胞的子代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
D. 若该变异发生在基因中部.可能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答案】D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由于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改变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狭义上的基因突变是指点突变,广义上的基因突变还包括染色体畸变。基因通常非常稳定,并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进行复制。
【详解】A、据图可知,基因中缺失了一个碱基对,说明发生的基因突变,A错误;
B、若发生突变的花粉没有参与受精作用,则不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
C、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不一定改变,C错误;
D、基因缺失一个碱基对后,导致缺失后一系列的密码子发生改变,可能会提前出线终止密码子,使翻译过程提前终止,D正确。
故选D。
11. 下列关于人群中白化病发病率的调查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调查前收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
B. 对患者家系成员进行随机调查
C. 先调查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再计算发病率
D. 白化病发病率=(患者人数+携带者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发病率调查前需有相关的遗传学知识做基础,故A正确。调查时应对群体随机调查,故B错误。基因频率是依据发病情况和基因型得出的,故C错误。白化病发病率就是患者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病调查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程度。
12. 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在该地区的人群中,甲病基因携带者占健康者的30%,则甲病的遗传特点及S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5%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0.625%
C.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25%
D.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5%
【答案】B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是指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双亲无甲病,女儿患甲病,由此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只考虑甲病,5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2/3,6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30%,S患甲病概率=2/3×30%×1/4。从色盲症角度考虑,5号个体是杂合子的概率是1/2,S患色盲的概率=1/2×1/4,则S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2/3×30%×1/4×1/2×1/4=0.625%。
故选B。
13. 如图为果蝇性染色体结构简图。要判断果蝇某伴性遗传基因位于片段Ⅰ上还是片段Ⅱ上,现用一只表型是隐性的雌蝇与一只表型为显性的雄蝇杂交,不考虑突变,若后代为①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②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推测①②两种情况下该基因分别位于( )
A. Ⅰ;ⅠB. Ⅱ-1;Ⅰ
C. Ⅱ-1或Ⅰ;ⅠD. Ⅱ-1:Ⅱ-1
【答案】C
【分析】X、Y的同源区段有相同或等位基因。X、Y的非同源区段,没有相同或等位基因,其上的基因是X特有或Y特有。同源区段或非同源区段上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详解】假设该基因位于Ⅰ,则隐性的雌蝇与显性的雄蝇的基因型可能是:XaXa×XAYA、XaXa×XAYa、XaXa×XaYA。若是XaXa×XAYa,后代是①。若是XaXa×XaYA,后代是②。
假设该基因位于Ⅱ,据题意雌雄果蝇都有该性状,则只能是Ⅱ-1,则隐性的雌蝇与显性的雄蝇的基因型是:XaXa×XAY,后代是①。综合可知,①情况下该基因可以位于Ⅱ-1或Ⅰ,②情况下该基因可以位于Ⅰ。
14. 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肺炎链球菌体内的病毒
B. 侵染过程的“合成DNA”阶段,噬菌体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均由细菌提供
C. 为确认何种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D. 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则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2n-1
【答案】A
【分析】T,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A错误;
B、噬菌体进入细菌的只有DNA,所以侵染过程中以噬菌体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B正确;
C、DNA的特征元素是P,蛋白质外壳的特征元素是S,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确定是何种物质进行细菌内,C正确;
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得到2n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代中只有2个DNA含有32P,因此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2n-1,D正确。
故选A。
15. 下图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表示该变异同时也使c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 图②表示该变异一定不会影响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C. 图③表示该变异发生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
D. 图④表示该变异发生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答案】D
【分析】生物体的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变化,称为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引起变异,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变异,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变异以及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也可引起变异。
【详解】A、图①表示缺失,该变异不一定使c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A错误;
B、图②表示倒位,该变异可能会使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体性状的改变,B错误;
C、图③表示重复或缺失,该变异发生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属于交叉互换类型的基因重组,C错误;
D、图④表示易位,该变异发生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芽殖酵母通过出芽形成芽体进行无性繁殖(图1),出芽与核DNA复制同时开始。一个母体细胞出芽达到最大次数后就会衰老、死亡。科学家探究了不同因素对芽殖酵母最大分裂次数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芽殖酵母进入细胞分裂期时开始出芽
B. 基因和环境都可影响芽殖酵母的寿命
C. 成熟芽体的染色体数目与母体细胞的相同
D. 该实验结果为延长细胞生命周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答案】BCD
【分析】由图1可知,芽殖酵母以出芽方式进行增殖,其增殖方式是无性增殖,属于有丝分裂;由图2可知,基因甲和基因乙可提高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数,而溶液丙可降低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数。
【详解】A、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由题干“出芽与核DNA复制同时开始”可知,芽殖酵母在细胞分裂间期开始出芽;A错误;
B、由图2可知,基因甲和基因乙可提高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数,而溶液丙可降低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数,而一个母体细胞出芽达到最大次数后就会衰老、死亡,因此基因和环境都可影响芽殖酵母的寿命,B正确;
C、芽殖酵母通过出芽形成芽体进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不会改变染色体的数目,C正确;
D、一个母体细胞出芽达到最大次数后就会衰老、死亡,基因甲和基因乙可提高芽殖酵母的最大分裂次数,因此,该实验结果为延长细胞生命周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D正确。
故选BCD。
17. 甘蔗、玉米等植物的叶片具有特殊的结构,其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有基粒,而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不含基粒。维管束鞘细胞周围的叶肉细胞可以将CO2传递给维管束鞘细胞进行卡尔文循环,其主要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甘蔗、玉米等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B. PEP羧化酶对环境中较低浓度的CO2具有富集作用
C. PEP羧化酶基因仅存在于部分叶肉细胞中,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
D. 甘蔗、玉米等植物特殊结构和功能,使其更适应高温干旱环境
【答案】C
【分析】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中是合成有机物并储存光能的过程。具体过程分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中,色素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变为 ATP 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过程中将 ATP 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A、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有基粒,甘蔗、玉米等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A正确;
B、PEP 羧化酶可将较低浓度的 CO2,与三碳化合物结合成四碳化合物,并从叶肉细胞运输至维管束鞘细胞中释放出来,因此对低浓度CO2具有富集作用,B正确;
C、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基因相同,PEP羧化酶基因也存在于维管束鞘细胞中,只不过没有表达,C错误;
D、甘蔗、玉米等植物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使其在气孔关闭的条件下仍能有效利用低浓度的 CO2,既减少了蒸腾作用,又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所以它们对高温干旱环境有更好的适应,D正确。
故选C。
18. 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在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第一代(Ⅰ)大肠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
B. 将第一代(Ⅰ)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5N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到大肠杆菌的DNA用同样方法分离,则DNA分子可能出现在试管中图2的位置
C. 若将15N-DNA(亲代)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基上连续复制3次,则所产生的子代DNA中含15N的链与全部子代DNA链的比例为1:8
D. 若一个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占32%,且(A+G)/(T+C)=1.5,则在其互补链中的该比值是3/2
【答案】ABC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由于15N与14N的原子量不同,形成的DNA的相对质量不同,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DNA分子的相对质量最大,离心后分布在试管的下端,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含有14N,相对质量最轻,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上端,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相对分子质量介于二者之间,离心后分布在试管中部。
【详解】A、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第一代(Ⅰ)细菌位于全中位置,则第Ⅰ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因为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方式,A正确;
B、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后,Ⅰ中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再将其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则Ⅱ中有一半是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另有一半是DNA分子的两条链含有15N,出现在试管中图2的位置,B正确;
C、若将15N-DNA(亲代)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基上连续复制3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所产生的子代DNA中全含15N(重DNA)、一条链含15N(中DNA)及两条链均不含15N(轻DNA)的比例为0:2:6,在这些子DNA中,含15N的链与全部子DNA链的比例为2:16=1:8,C正确;
D、已知的单链上是A,则未知的互补单链相应位置上是T;已知的单链上是A+G,则未知的互补链上是T+C,以此类推。因此,已知单链上(A+G)/(T+C)=1.5,则未知的互补单链上(T + C)/(A+G)=1. 5,D错误。
故选ABC。
19. 科学家对南美洲某岛屿上的地雀进行连续多年观察,在研究期间该岛遭遇过多次严重干旱。干旱使岛上的浆果减少,地雀只能取食更大、更硬的坚果。干旱发生前后地雀种群喙平均深度有较大变化(如图),但是每只地雀在经历干旱时,喙的深度并未发生改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地雀种群中喙的深度存在个体差异
B. 干旱导致地雀喙的深度发生定向变异
C. 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获得更多食物
D. 该岛上地雀喙的深度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而非个体
【答案】AC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地雀喙的深度存在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分析题意,由于干旱少雨,植物枯死了许多,种子数量大大下降,岛上只剩下一些耐干旱的外壳坚硬的种子。许多喙小而不坚固的地雀饿死了,只留下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故干旱年份喙大而厚的地雀能获得更多食物,C正确;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该岛上地雀喙的深度的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的,D正确。
故选ACD。
20. 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存在下图所示的调控机制:H基因甲基化抑制其表达,从而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 H基因的产物为H-RNA,H-RNA上甲基化的腺嘌呤可与Y蛋白结合,使Y蛋白能够结合H基因的启动子,并招募去除DNA 甲基化的T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基因甲基化使胚胎干细胞的分化可逆
B. DNA甲基化属于变异类型中的基因突变
C. Y基因表达量降低可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
D. 基因的转录产物可参与调控相应基因的表达
【答案】AB
【分析】表观遗传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观遗传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H基因甲基化其表达被抑制,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并没体现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可逆性,A错误;
B、表观遗传是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的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而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内部核苷酸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Y蛋白与甲基化的腺嘌呤结合,可结合H基因的启动子,招募去除DNA甲基化的T酶,抑制胚胎干细胞分化,故Y基因表达量降低可促进胚胎干细胞分化,C正确;
D、H基因的转录产物为H-RNA,H-RNA上甲基化的腺嘌呤可与Y蛋白结合,使Y蛋白能够结合H基因的启动子,并招募去除DNA甲基化的T酶,进而去调控H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A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个小题,共55分
21. 图1表示番茄叶肉细胞的两个重要生理过程中C、H、O元素的变化,其中Ⅰ~Ⅲ表示相关物质,甲~丁表示生理过程;图2为大棚中番茄叶肉细胞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液泡,b~h表示相关过程,①-④表示相关物质。图3是番茄叶肉细胞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分析图1:“Ⅰ”物质是在_________(答具体结构)上产生;若Ⅱ与Ⅲ是相同物质,则丁代表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阶段。
(2)分析图2:④物质为______________。若图中仅没有gh过程,则对应于图3中的_________段。
(3)以测定CO2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探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
①与30℃相比,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__________(填“更多”或“更少”或“相等”)。
②在30℃时,假设细胞呼吸速率不变,植物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2h,则一昼夜净吸收CO2量为_________mg。
【答案】(1)①.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或基粒)②. 第一和第二
(2)①. 丙酮酸和NADH(或丙酮酸和[H])②. BE
(3)①. 更少 ②. 6
【分析】(1)分析图解可知,图1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在光反应阶段,水光解产生氧气和H+,H+与NADP+形成NADPH,因此图中I为氧气,且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甲表示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成(CH2O)的暗反应,生成的糖类(CH2O)可用于有氧呼吸利用,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糖类被氧化分解为NADH和丙酮酸,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丙酮酸进一步氧化分解为CO2和NADH,并释放少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前两阶段产生的NADH与O2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若Ⅱ与Ⅲ是相同物质CO2,则丁代表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
(2)图2中,从左到右三种细胞器分别表示线粒体、叶绿体和液泡,其中①是水,a是液泡,能为光合作用提供水,②是CO2,③是O2,④是丙酮酸和NADH(或丙酮酸和[H]);若图中仅没有gh过程,即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全部被叶绿体光合作用利用,没有释放到细胞外,线粒体消耗的O2全部由叶绿体光合作用提供,同时叶绿体与细胞外还有CO2与O2的交换,即呼吸作用小于光合作用,对应于图3中的BE段(表现为CO2的吸收量,即呼吸作用小于光合作用的区段)。
(3)①表格中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表示呼吸速率,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是指真正的光合强度,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25℃时真正的光合速率=3.7+2.3=6.0mg·h-1,30℃时真正的光合速率=3.5+3=6.5mg·h-1,故与30℃相比,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更少。
②植物在30℃时,一昼夜中呼吸作用释放CO2量=24×0.5=12mg,植物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2h,吸收CO2总量=1×12+0.5×12=18mg,则一昼夜净吸收CO2量=18-12=6mg。
22. 中心法则总结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核酸分子间的传递、核酸和蛋白质分子间的传递。下图表示某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填生理过程名称)。
(2)图中所示的酶1是_________,酶3是____________。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填“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图中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若反密码子表示为“5′—CAU—3′”则密码子可表示为“5′—__________—3′”。
(3)某DNA片段含1000个碱基对,转录出的mRNA中U占20%,A占10%,则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片段中胞嘧啶占__________。若该DNA片段复制三次,共需要消耗胞嘧啶_________个。
【答案】(1)DNA复制、转录、翻译
(2)①. 解旋酶 ②. RNA聚合酶 ③. 从左到右 ④. 提高翻译的效率(或少量mRNA分子能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⑤. AUG
(3)①. 35% ②. 4900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RNA聚合酶参与;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
(1)根据示意图,图中在酶1的参与下,完成DNA的复制,在酶3的参与下,转录生成mRNA,同时也看到多聚核糖体。所以图中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有:DNA复制、转录、翻译。
(2)图中所示的酶1是解旋酶,解旋酶将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酶3是RNA聚合酶,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图中多聚核糖体上肽链的长度是右侧长与左侧,说明核糖体沿着mRNA从左到右移动。图中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称为多聚核糖体,其生物学意义是提高翻译的效率(或少量mRNA分子能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若反密码子表示为“5′—CAU—3′”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则密码子可表示为“5 —AUG—3′。
(3)某DNA片段含1000个碱基对,转录出的mRNA中U占20%,A占10%,则转录出的mRNA中G+C占70%,说明mRNA中G+C=1000×70%=700,那么双链DNA分子中G+C=2×700=1400,又由于双链DNA分子中G=C,所以C=700,则转录该mRNA的DNA分子片段中胞嘧啶有1/2×700=350个,占该DNA片段总碱基的比例为350/1000=35%。若该DNA片段复制三次,共需要消耗胞嘧啶为(23-1)×700=4900个。
23. 图1表示某动物(2n=4)的某器官内正常的细胞分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的子细胞叫做__________;乙、丙细胞中染色体组各有________。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图2中的区段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图2中发生cd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中DE、HI、JK三个时间点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___________(填写“都相同”或“各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下图A是该动物产生的一个生殖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B中4个细胞可能与其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1)①. 精细胞 ②. 4、2 ③. bc ④.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2)①. 不完全相同 ②. ①③
【分析】图1为某动物的细胞分裂图,甲无同源染色体,且正在进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为减数分裂Ⅱ后期;乙有同源染色体,正在进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为有丝分裂后期;丙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为减数分裂Ⅰ后期。图2为每条染色体DNA含量,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加倍,为DNA的复制;cd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减半,为着丝粒的分裂。图3为染色体数目变化,AB段为减数分裂,其中AB为减数分裂Ⅰ,CG为减数分裂Ⅱ,DE的短暂加倍为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HI为受精作用,精卵结合,染色体恢复正常数目;IM段为有丝分裂,JK段的短暂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
(1)图1为某动物的细胞分裂图,丙在进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为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质均等分配,推断该动物为雄性个体;甲无同源染色体,且正在进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为减数分裂Ⅱ后期,因此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其子细胞为精细胞。细胞内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乙细胞中有四个染色体组,丙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孟德尔遗传定律,即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图2若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DNA含量,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加倍,为DNA的复制,即减数分裂前的间期;cd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减半,为着丝粒的分裂,即减数分裂Ⅱ后期,孟德尔遗传定律对应图2的bc区段。
(2)图3为染色体数目变化,AB段为减数分裂,其中AB为减数分裂Ⅰ,CG为减数分裂Ⅱ,DE的短暂加倍为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HI为受精作用,精卵结合,染色体恢复正常数目;IM段为有丝分裂,JK段的短暂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导致,因此DE、HI、JK三个时间的染色体加倍原因不完全相同。若两精细胞染色体完全相同,则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若染色体“互补”,即可以组成同源染色体,则来自于同一初级精母细胞;图A为一大一小两条白色染色体,其中大染色体上发生过互换,图B中①细胞与图A互补,其中大染色体与图A大染色体发生过互换,③与图A相同,它们来自于同一精原细胞。
24. 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中的个体数)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_________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__作用、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_____________,使害虫向更易产生抗药性的方向演化。
(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____________。
(5)大河南岸的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分别都有这种甲虫种群,经检测发现它们的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型共有5种,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多样性。
【答案】(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
(2)①. 遗传 ②. 选择 ③. 基因频率
(3)更换杀虫剂的种类
(4)生殖隔离 (5)基因##遗传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变异是不定向的,在害虫这个种群中不同害虫个体之间存在性状差异,种群中有少数害虫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从A点到B点,害虫种群密在度急剧下降的同时,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
(2)由于害虫的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使害虫向更易产生抗药性的方向演化。
(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即更换杀虫剂的种类,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抗药性而大量减少。
(4)根据题意分析,两个种群的甲虫虽然可以交配出生小甲虫,但是小甲虫不可育,说明两个甲虫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5)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甲虫种群基因型共有5种,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
25. 棉花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苗期的叶片通常为绿色,科研人员发现棉花芽黄突变体(M),其叶片在苗期表现出叶绿素缺乏的黄色性状,而当植株成熟时,叶片恢复绿色。已知棉花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
(1)已知叶片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 M 与野生型植株杂交,F₁ 自交所得 F₂中有602株绿苗和196株黄苗,说明芽黄性状为_____________性状。
(2)棉花具有杂种优势,即杂种一代在产量和纤维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但棉花为两性花,人工去雄繁琐,科研人员以芽黄作为指示性状,对杂种一代进行筛选。
①研究表明,M品系与常规品系杂交,F₁ 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鉴别杂交种的过程如下:
Ⅰ.将M品系作为_____________本,常规品系作为另 亲本,隔行种植,授粉后采收母本植株的种子。
Ⅱ.播种所采种子,在苗期应人工拔除黄苗,保留绿苗,用于区分“真假杂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引进芽黄突变体的雄性不育品系(A),以提高棉花杂交种的生产效率。将A品系与标准品系(T)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
由杂交结果推测,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F₂中未观察到重组类型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生产实践角度分析,A品系能提高棉花杂交种生产效率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隐性 (2)①. 母 ②. M品系自交获得的种子长出来的是黄苗,与常规品系杂交获得的种子长出来的是绿苗 ③.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④. F₁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所在染色体未发生互换(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紧密连锁),不形成重组型配子 ⑤. 减少(省去)人工去除雄蕊的操作/减少(省去)人工拔除自交种长出的黄苗
【分析】(1)已知叶片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F₂中绿苗:黄苗≈3:1,说明绿苗为显性性状,黄苗为隐性性状。
(2)①Ⅰ.如果想要收获F₁全为杂合,且免去去雄的繁琐操作,可以以M品系(隐性纯合)作为母本,常规品系作为另一亲本,隔行种植,授粉后采收母本植株的种子,收获的种子中有杂合子,也有隐性纯合子。
Ⅱ.由于M品系自交获得的种子长出来的是黄苗,与常规品系杂交获得的种子长出来的是绿苗,因此播种所采种子,在苗期应人工拔除黄苗,保留绿苗,用于区分“真假杂种”。
②雄性不育品系(A)与标准品系(T)进行杂交,F₂中绿苗、雄性可育:黄苗、雄性不育=3:1,并不符合9:3:3:1及其变式,说明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₂中未观察到重组类型的最可能原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₁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所在染色体未发生互换(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紧密连锁),不形成重组型配子。
③因能减少(省去)人工去除雄蕊的操作,故A品系能提高棉花杂交种生产效率。
温度(℃)
项目
5
10
20
25
30
3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mg·h-1)
1
1.8
3.2
3.7
3.5
3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mg·h-1)
0.5
0.75
1
2.3
3
3.5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8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