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复习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复习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面图表是八十年代英国家庭税前税后的收入表
——资料来源:陈晓律著:《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第202页这种情况
A.使英国贫富差距变得极为微小B.导致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使每个家庭都能充分享有福利制度带来的好处D.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在国家公共权力系统和政府官僚机构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封君封臣制在维系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维护地方封建统治秩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封君封臣制度
A.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B.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C.促进了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D.造成封建领主彼此割据
3.中古西欧基督教会拥有特殊的地位,其在经济方面的特殊地位体现为
①拥有大量庄园 ②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③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④被视为西欧最高领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材料体现了西欧封建社会的
A.封君封臣制度B.庄园与农奴制度C.城市自治制度D.教会等级制度
5.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西方各国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方法,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有效分工。这一现象出现于
A.工业革命期间B.经济大萧条期间
C.二战后初期D.20世纪80年代
6.西欧11世纪时,封君与封臣都各自享有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对对方的义务,不能随意解除缔约。这体现了封君与封臣之间
A.严格的等级制度B.层级相对单一
C.双向的权利义务D.关系自由平等
7.1930年,德国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人口总数的50%,1950年达70%;1981年将艺术人员和出版商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这说明,德国( )
A.成为西欧“福利国家”代表B.社会医疗采取强制性手段
C.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D.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8.《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评论道:曾以为欧洲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一不是军事超级大国,也不是经济超级大国,而是生活方式的超级大国,但现在忽然发现这一战略的巨大缺陷一欧洲负担不了如此舒适的“退休生活”。这段话主要揭示了
A.欧盟国际地位的动摇B.社会保障制度的崩溃
C.欧洲债务危机的压力D.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9.800年左右,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颁布的“庄园敕令”规定:“每个庄园应尽量多建牛、羊、猪的厩、圈。”“庄园主必须发给庄园内的妇女们工作所需的原料,如亚麻、羊毛、胰皂、脂油、木桶等。”该“庄园敕令”折射出( )
A.封建王权得到了进一步削弱B.庄园内部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C.庄园经济具有一定的自给性D.君主与封臣的关系日益紧张
10.被德国媒体称为“最厚脸皮失业者”的汉堡人阿诺·迪贝尔,曾公开发出这样的回应:“我为什么要工作?”他失业后几十年无所事事,仅靠领取救济金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直到2015年被送进养老院“安度晚年”。这反映了福利制度
A.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
B.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C.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D.使德国覆盖面广的低收入阶层受惠最多
11.2022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4570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这说明( )
A.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规的颁布
C.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D.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2.下表是福利国家瑞典中央政府预算和赤字统计表,这反映出单位:10亿克朗
A.高税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B.逐步取消国家福利的必要性
C.福利国家有调整的必要性D.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初期,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职人员,实行“包下来”政策。同时面对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明确失业救济和安置失业人员办法,稳定就业,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1953年开始,新中国将劳动用工制度的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建设计划,到1955年最终形成了统包分配、能进不出的劳动管理制度,实现了“全民就业”。“大跃进”后,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带来沉重压力。于是1961年政府实行“精简职工、鼓励返乡”和“支工”“支农”的政策,但效果不明显,1968年,中央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形成了“亦工亦农”的独特就业模式。进入新时期,我国就业政策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谢秀军、陈跃《新中国70年就业政策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业政策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原因。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助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14.社会治理方式往往是在各国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不断调整的。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如果没有从国王购得手工业执照,任何人不得在巴黎做羊毛织工。凡从国王购得执照者可以国王的名义,出售这种执照,讨价高低,悉听尊便。
3.每个巴黎羊毛织工在其家内可有两台宽织机、一台狭窄的织机,但是在他家以外,不得有任何织机,除非愿意依照行会外的人领有织机的同样条件。
12.如果学徒由于轻率鲁莽,从其匠师处逃走,如果匠师不愿意放弃他要使他回到这个匠师而非别人的作坊,学徒必须偿还匠师因他的过失所遭受的一切开支与损失。
26.一切布匹不管它们的类别如何,必须至少有7“迦尔特”宽,违者将处以如上的罚款。
——《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13世纪)》
材料二 1955年,联合国颁布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倡导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联合一致,合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共同为改善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而努力。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材料三 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好运用最佳方式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1991年)
材料四 根据社区自治和政府管理程度的差别,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自治型,如美国、加拿大和德国,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混合型,如日本和澳大利亚,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政府主导型,如新加坡,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该章程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基层自治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谈谈你如何认识差异化的社区模式?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庄园
图2 阿兹特克的“浮动园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世纪西欧与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相同或不同均可),并加以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D
2.B
3.D
4.A
5.D
6.C
7.C
8.D
9.C
10.B
11.C
12.C
13.(1)特征:新中国初期实行稳定就业政策;50年代开始实行统包分配;六、七十年代实行“亦工亦农”的就业模式;改革开放后呈现多元化,市场化特征。
原因: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调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2)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把临时救济与开启制度保障相结合到60年代以后逐渐完善和系统化;从资助实物、医疗等主要方式向资助教育和提高技能等方式转变;从开始强调国家责任到更注重个人责任,即从加强政府干预到逐渐减少政府干预;从为贫困者提供最基础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全社会公民的福利制度。
变化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力不断增强;黑人运动高涨及民权运动的发展;70年代经济陷入“滞胀”,政府财政负担加大,凯恩斯主义政策束手无策,新自由主义适应了这一需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的兴起。
14.(1)影响因素:羊毛纺织业的发展的需要;封建主对城市的管理阻碍了手工业的生产和经营。
城市自治权的提高;王权的不断加强(任意两点)
(2)社区自治成为各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居民自主管理和参与意识的加强;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政府的服务职能减弱,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任意两点)
(3)例:不同的治理模式与各国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相关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独立后建立起三权分立的联邦制共和国,各州有较大的独立性,地方自治度高成为一种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
新加坡地处东西方交通十字路口,为其移民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客观基础。作为一个常住人口不到一千万、国土面积只有几百平方公里的城市国家,新加坡只有中央政府,没有地方政府,是一级政府的行政组织构造。这种规模小、人口少的城市国家状况,使得政府的直接管理实施方便,成效显著。大政府、小社会的治理模式适合其社会发展需要。
15.示例
观点:中世纪的西欧和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农耕方式有巨大差异。
评述:西欧封建庄园的农耕方式盛行,而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的农耕方式。
中世纪的西欧统治者通过实行层层分封的封土制度,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封建庄园。这些封建庄园大多有耕地、果园、草场、牧场、休耕地等,体现了自给自足的特征。其是封君封臣制度存在并巩固的经济基础;但由于其独立性为封建割据奠定了基础,采用农奴劳动也制约了生产力和工商业城市的发展。
中世纪的阿兹特克人为了解决湖岛上日益增多的都城人口的生存问题,发明了“浮动园地”。这种做法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为其扩张战争提供了经济和人力基础。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75
1980
1981
财政收入
5.83
16.21
44.11
84.60
146.48
163.39
财政支出
6.14
16.86
47.34
91.81
189.39
229.66
赤字
0.31
0.65
3.23
7.21
42.91
66.2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基础练,能力素养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同步练习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