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时训练
展开一、单选题
1.闽西南地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盗贼四起,因此,对迁居当地的移民来说,聚族而居既源于儒家的传统观念,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据材料可知,此民居为( )
A.B.
C.D.
2.平遥古城、西递、宏村是我国南北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这三个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平遥古城按照牛形布局,体现传统礼制,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②西递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处处是景,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③宏村“枕山、环水、面屏”,被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④徽派建筑的木雕艺术成就巨大,《唐肃宗宴官图》就是其中的精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3.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此描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市场交易发展频繁B.人们日常用品商品化
C.农村草市开始形成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4.下图是北魏洛阳内城复原示意图。内城中主要有宫城区、官署、官邸等,而一般官宅、寺院、 民居、市场等大都放到内城外的郭城内,且里坊建设整齐划一,辅之以严格的管理制度。这说明( )
北魏洛阳内城复原示意图
A.城市治理理念出现重大转向B.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功能分区
C.中国古代城市形制逐渐定型D.布局凸显城市经济文化属性
5.清朝前期的川陕鄂三省边界地区:“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槽喂猪。一户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猪至市集,盈千累万,船运至襄阳、汉口售之……”。该记载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已经存在农业的多种经营B.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受阻
C.边界地区已成为贸易中心D.农业经营刺激了市镇兴起
6.《管子》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城市规划思路,“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这其中蕴含的城市规划特点是( )
A.遵循礼制,讲求等级B.天人合一,突出王权
C.顺应自然,因地制宜D.中轴对称,整齐划一
7.中国的手工业行会在唐宋时代称“行”,宋、元至明初称“团行”,明中叶以后称“会馆”、“公所”和“公会”,另外也有称“帮”、““会”等的。较之中国,英国手工业行会出现的时间较晚,它们大约形成于亨利一世统治时期,那时一些城市的毛纺织业中已经有了手工业行会。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具备管理城市工商业的职能B.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职能
C.控制生产规模减少恶性竞争D.由地缘群体发展演变而形成
8.12—13世纪,一些欧洲城市与封建领主围绕城市自治权进行斗争,要求领主赋予他们征税、拥有军队、颁布法律、发行货币等权力,并最终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这一结果( )
A.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B.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
C.促进了欧洲城市发展D.建立了一些民族国家
9.《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对中国古代城市化率的变化情况有如下统计
南宋时期城市化率程度最高的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政府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商业和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10.毡房是草原民族的民居,俗称蒙古包,一般为圆形,以木条为骨架,外面覆盖毛毡以抵御寒冷,它是一种方便拆合的住宅。这反映出草原民居的特点是 ( )
A.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B.体现等级制度的观念
C.因地制宜形成多种样式D.深受农耕文化的影响
11.位于伊拉克东北部的耶莫遗址的房屋多为长方形,墙壁以粘土构筑,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屋顶可能是平的,上铺芦苇,并涂一层厚泥。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地区印第安人的居所则为圆形式公共居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民族凝聚力大小
C.自然与人文因素差异D.社会关系的演进
12.北魏隋唐时期,大量的镇都设在要冲之区,设险防守。这说明这些镇的主要功能是( )
A.经济功能B.军事功能C.文化功能D.政治功能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原中心城市的兴衰史
材料 中原中心城市分时段比较表
--整理自朱军献《地理空间结构与古代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分布》
(1)概括指出你对中原地区中心城市兴衰的认识,并阐明你的理由。
(2)如果要形成对整个中国古代中心城市的认识,还可以补充哪些区域的中心城市?详细列出其城市名称(每个区域一例即可)并说明影响其兴衰的因素。
14.学思之窗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上述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定?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空间分布图
——许檀《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
根据图片信息,指出清代中叶冀鲁豫三省商业城镇分布的两个特点,并分别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B
2.D
3.A
4.A
5.A
6.C
7.A
8.C
9.B
10.A
11.C
12.B
13.(1)示例
认识∶中原中心城市的兴衰由经济因素主导。
理由∶从西周到东汉,洛阳长期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除地处国家地理位置中心外,农耕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是东周、东汉等王朝定都与此的先决条件;王朝的都城汇聚了天下的经济资源,洛阳的经济中心地位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强化。从隋唐至清中叶,大运河的贯通,使开封(含朱仙镇)作为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兴起,其漕运枢纽的地位吸引了众多商贾集聚,加之唐朝中后期以来,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进一步促进了开封的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五代及北宋时期的都城建设,也使得开封一度成为世界级都市的样板。进入近代以来,随着交通方式的革新和传统水道保护不力,开封的中心城市地位最终被郑州所取代。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交通地理环境和“建都”等政治条件也通过人民的经济活动加速或减慢城市的兴衰。
(2)区域及中心城市∶关中(渭河平原)地区—长安(今西安);华北地区—北京;华东地区一临淄(今淄博)、曲阜、聊城、徐州等江浙地区—南京、扬州、杭州、苏州、松江(上海)等西南地区—成都华南地区—广州。
因素∶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军事地位;交通条件;文化贡献及底蕴;对外联系。
14.“匠人营国”中蕴含一种明确的周王都城规划思想或制度:周王都的规模方九里,平面呈方正的形态,城的四方各开三座城门;城市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九分,按方位主次分别规划不同的功能区,王城干道宽九轨;宫城是全城规划的重心,位于城内;王宫内前有外朝,后有内朝,即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宗庙和社稷对称分置于外朝左右两侧;宫城的南北一线为城市中轴线,中心线前有王宫,后有市。
15.特点1:多分布于水路交通沿线。
说明:清代中叶,黄河和大运河沟通各地,为商业发展创造条件。故山东商业城镇许多分布于大运河沿线,河南很多商业城镇则分布于黄河沿线。
特点2:商业城镇具有层次性。
说明: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商业城镇分为流通枢纽城市、地区性商业中心,地区性商业中心又分A.B两个不同层级。
特点3:山东的商业城镇数量较多,且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说明:鸦片战争以前,山东中西部地区因运河经济相对发达,故多数商业城镇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后来依靠海上贸易才发展为商业城镇。
时期
洛阳
开封
南阳
许昌
临漳
郑州
两周
称“洛邑”,为中原地区规模最
战国时期魏国国都,鸿沟水系(沟通黄淮)枢大的城市纽城市
-
-
-
-
秦汉
全国性的商业中心之一;全国六大都会之一
-
称“宛”,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光 武 中兴,肇自南阳,于是建为南都”
-
-
-
魏晋南北朝
董卓“悉烧宫庙官府”后,盛况不再
-
-
曹丕称帝后,“宫室武库犹在许昌”
称“邺城”,为“河北之襟喉,天下之腰脊”
-
唐宋元
隋唐东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五代中有四代建都于此
-
-
-
-
明至清中叶
-
“车马之交,达于四方,商贾乐聚”乾隆时,(朱仙)镇为大都会,“居民稠密、商贾辐辕”天下四大名镇之一
-
-
-
-
近代
-
水运通道“屡浚屡塞”,“商贾舟楫不通”
-
-
-
京汉、陇海铁路交汇之处,早期工人运动中心之一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a href="/ls/tb_c400370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练习</a>,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精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者许倬云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