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21084/0-1722263304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21084/0-17222633041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021084/0-172226330426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名著导读,材料作文,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兼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上位概念)。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右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撞。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
(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二: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倡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对此,李学勤先生早已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
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史传说,前者虽然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
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所记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邑,证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可为信史,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遗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蜀”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未经儒家经典“整束”之前不那么“雅驯”的朴素内涵,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因此,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B.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
D.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人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是神话能否被历史研究采用。
B.翻译具有“不可通约性”,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C.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有关于“古蜀”内容的记载,包含未经儒家整理的史实信息,从而为三星堆出土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
D.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3.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B.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
D.《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4.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二战时期的爱情
侯发山
那是1938年的初夏,法国青年施罗克利用假期到德国旅行。他喜欢异国他乡的木屋、牧场、葡萄园,还有古堡、钟楼和宫殿,踏着格林兄弟的足迹,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景致中。他在旅途中认识了德国姑娘娜娜,娜娜温柔善良,热情大方。两个人一见钟情,很快就坠入了爱河,爱得一塌糊涂恋得如胶似漆。
他们泛舟莱茵河上,一边观赏着矗立在岸边的罗累莱山岩,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施罗克说等他学业结束,就来接娜娜去巴黎,让她见识埃菲尔铁塔的雄姿,领略香榭丽舍大道的风情,感受巴黎圣母院的神秘……娜娜幸福地依偎在施罗克的怀里,脸上洋溢着新娘般的灿烂。她接过施罗克的话题,忘情地说,我们晚上在塞纳河上划着小船,听着肖邦的小夜曲,该是多么浪漫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把他们的梦粉碎了。施罗克不得不与心爱的娜娜姑娘吻别,匆匆返回了法国。从此,两个人天各一方,失却了音讯。
巴黎沦陷后,施罗克作为一名热血青年自愿加入了同盟军,成为一名战斗机的驾驶员。他把对娜娜的思念转化为对法西斯的仇恨。在战斗中,他表现出色,每次都能完成侦查或轰炸任务。每到夜晚,听到前沿阵地上炮弹的呼啸,看到爆炸的火焰照亮天空,他的心就紧紧的,担心娜娜是否被卷入了战争,她的正常生活秩序是否被打乱,甚至想到她是否加入了法西斯侵略者的队伍……他不敢想象,但又不能不去想。如果娜娜被强征入伍去当慰安妇或是护士,她肯定会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的;假如她不助纣为虐,希特勒的追随者会放过她吗?施罗克在祈祷着反法西斯盟军收复失地打败德国的同时,又害怕娜娜受到无辜的伤害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美法盟军发起的“龙骑兵”战役出动了近5000架飞机,其中就有施罗克驾驶的一架。伴随着飞机的行动,数百门盟军的大炮昂首齐吼,像打闪一样开始了急袭,天在摇,地在颤,天地似乎要裂开了。施罗克很是激动和兴奋,他完全沉浸在复仇的快感里,飞机一阵俯冲,炸弹成串地朝下面投掷,到处是一片烟和火的海洋。
施罗克驾驶的飞机在低空盘旋着,逡巡着攻击的目标。德军的高射炮似乎发现了他驾驶的这架飞机,“嗖嗖嗖”地发射着炮弹。施罗克镇定、沉着,凭着他娴熟的驾驶技术,躲避着炮弹的袭击。猛然,一枚炮弹从侧面飞来,准确无误地打到了他的飞机上。感觉到飞机剧烈地一抖,他就绝望地两眼一闭,似乎要感觉飞机爆炸的那一瞬间。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飞机只是剧烈地摇摆了几下,并没有意外发生。他大喜过望,心说既然这条命是拣回来的,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他驾驶着飞机又冲进了敌占区。蓦地,他发现了德军的一个重要军事目标——那是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控制的一座大型兵工厂!飞机俯冲下去,他瞄准目标,随着抛下的炸弹,一声尖利的直刺天空的声音过后,引发了兵工厂内的弹药库里的炮弹,接二连三的爆炸憾天动地,地面成了红色火海。施罗克下意识地看了一下仪表盘,发现飞机油箱的指针在非正常地闪动,他急忙驾机掉头返回了基地。
施罗克驾驶的飞机伤痕累累,惨不忍睹。令战友们惊讶的是,一枚德军的炮弹竟然钻进了飞机的油箱里,就是施罗克看到从侧面打去的那枚炮弹,居然没有爆炸!机械技师小心翼翼地从油箱里取出炮弹,拆开弹体,发现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里面有一张用德语写的小纸条:
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在场的人都哑巴似地沉默不语,脸上充满了对这位反法西斯者的无限敬意。施罗克随意地翻转了一下纸条,突然发现在纸条的背面也有一行字:
亲爱的施罗克,你在哪里?
想你的娜娜
施罗克的大脑瞬间成了被删除过的存储器,一片空白。当他大脑里的内容恢复后,他的脸扭曲着笑了笑,喃喃自语地重复着几个不连贯的词:炮弹,娜娜,兵工厂,轰炸……
后来,盟军在战场上又发现了十几枚同样没有炸药、有着一样内容的纸条的炮弹。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罗克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一直到死都还是疯疯傻傻的。当然施罗克也不可能知道,在他轰炸那个兵工厂之前,娜娜的反法西斯行为就给察觉而罹难。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二战时期的爱情”为题目,战争的残酷血腥和爱情的浪漫温馨形成巨大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B.德国童话般的景致,法国巴黎迷人的风情,一实一虚,既营造了和平美好的氛围,又为下面突如其来的战争蓄势。
C.施罗克深爱着娜娜,但因为爱国离开了娜娜,当他把思念“转化为对法西斯的仇恨”时,他就不再是战争受害者而是参与者。
D.巧合事件只有反映出必然规律才不至艺术上失真,战场又发现十几枚同样炮弹,使施罗克飞机中弹不毁显得更合理。
6.如何理解“我痛恨战争,但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7.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殺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患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
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
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8.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9.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病,困乏,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10.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
C.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
D.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菊
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
伫立摘满手,行行把归家。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
问菊
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菊》前四句今昔对照,展示了诗人看见菊花时的不同心境,暗含着他命运的变化。
B.《晚菊》中,诗人驻足观赏菊花,甚至摘下一捧带回家去,可见诗人对菊花的喜爱。
C.《问菊》中,诗人想要询问秋讯却无人回答,无奈喃喃自语,用手轻叩东边的篱笆。
D.《晚菊》中说“无与语”,《问菊》中说可与菊“话片时”,貌似相反,实则情感相似。
13.这两首诗中,菊花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四、默写题
14.理解性默写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晳推脱不愿表达,孔子为了打消曾晳的顾虑回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孔子的其他弟子不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将自己的社会理想描述成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咏而归的春游图景。
(3)司马光引用老子的“我无事而民自富”来批评新法“生事”扰民,王安石则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予有力回击。
(4)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形象的比喻强调百姓对国家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民为贵”的思想。
(5)《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作者衣衫单薄、安然泛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桂枝香》中用几个意象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秋日残阳图”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8)《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情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9)《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10)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极富诗情画意,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吟诗作赋。如唐诗宋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五、语言表达
15.翻译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六、名著导读
16.填空。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______和______。
七、材料作文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我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在CCTV网络春晚上,平均年龄74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挽起袖子,唱起网络流行神曲《少年》让无数观众直呼“超燃”。
材料二:
“国潮”成为近年来受国人喜爱的潮流风格。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常穿着汉服或马面裙进行展示;实用且融入传统审美元素的故宫文创雪糕、胶带、口红销量走高;运用民族乐器,歌词古典雅致,曲调唯美又兼有现代编曲风格的《赤伶》《一笑江湖》《沈园外》等古风音乐成为人们歌单中的热曲。
站在流行文化最前沿的同学们,如何看待“流行文化”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与你的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理解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八、基础知识
18.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字音和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是( )
A.喟然kuì央浼miǎn谬种miù饥瑾牲醴
B.忖度Cǔn便pián嬖褊小piān蹙缩掇然
C.肯綮qìng炮烙pà掭之tiàn孝弟歆享
D.砉xū然朱拓tà蠹虫dù觇视目眦
19.下列加粗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以羊易牛(交换)刑人如恐不胜(尽)唯君图之(考虑)
B.素善留侯张良(一向)居则曰(平日)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旦日飨士卒(犒劳)
C.又欲肆其西封(扩张)则牛羊何择(区别)范增数目项王(屡次)族庖月更刀(一群)
D.放辟邪侈(奢侈)新发于硎(磨刀石)奚暇治礼义哉(讲求)道芷阳间行(取道)
20.下列各项中全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共其乏困为长者折枝
B.度我至军中技盖至此乎毋内诸侯
C.莫春者刑于寡妻如因善遇之
D.砉然向然失其所与皆欲出于王之涂
21.下列各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①窃为大王不取也②怵然为戒
B.之:①是寡人之过也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以其无礼于晋
D.而:①有牵牛而过堂下者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2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晋军函陵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刑于寡妻④寡固不可以敌众
⑤朝秦楚⑥良庖岁更刀⑦风乎舞雩⑧以乱易整,不武
⑨头发上指⑩端章甫⑪拔剑撞而破之⑫吾得兄事之
⑬此其志不在小⑭是罔民也⑮谨庠序之教
A.①⑦⑤⑧⑭/②③⑪/④⑥⑩⑬/⑨⑫⑮
B.①③⑦⑧⑩⑭/②⑤⑪/④⑬/⑥⑨⑫/⑮
C.①③⑦⑩/②⑤⑧/④⑨⑬⑭/⑥⑪⑮/⑫
D.①②③⑦⑧⑭/⑤⑩⑪/④⑬/⑥⑨/⑫⑮
23.下列各项中加粗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①约为婚姻②行李之往来
B.①视为止,行为迟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①虽然,每至于族②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
D.①必使仰足以事父母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4.以下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莫之能御也②是乃仁术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技经肯綮之未尝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因之以饥馑⑦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⑧我持白璧一双
⑨摄乎大国之间⑩臣之所好者道也
A.①③④/②⑦⑩/⑥⑧⑨/⑤B.①④/②⑩/③⑤/⑥⑨/⑦/⑧
C.①③⑦/②④⑩/⑥⑨/⑤/⑧D.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
25.下列各项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与点也②则与一生彘肩
B.①方六七十②且知方也
C.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吾得兄事之
D.①不如因善遇之②因击沛公于坐
2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同,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B.“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C.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自高自大。
2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作品,是儒家重要经典,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著作。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被后人称作“春秋三传”。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十年来,我这个普通焊工,不敢说目无全牛,但凡电焊上的活儿,没有能难住我的。
②不多读书,不爱写作,要想成为作家,无异于缘木求鱼。
③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走上网游成瘾之路,也与其成长环境休戚相关。
④方大总公司人事部通知有关部门,为整顿劳动纪律,对那些久假不归的职工要认真查明情况,对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⑥这篇关于《美的历程》的评论文章观点比较一般,但在结构安排上差强人意。
⑥经过他的努力,一些湮没在历史废墟和神话传说中的故事被重新确认,因此某些关于先民流徙原因的不经之谈也随之不攻自破。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29.高一语文备课组这学期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你读得认真吗?回忆一下,下面所列《红楼梦》中的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 潇湘妃子 《葬花吟》 脖子上有金锁 共读《西厢记》
B.薛宝钗 薛蟠之妹 丰年好大雪 金玉良缘 魁夺菊花诗
C.王熙凤 贾琏之妻 弄权铁槛寺 凡鸟偏从末世来 协理宁国府
D.晴雯 宝玉的丫 病补雀金裘 拒绝给贾赦做妾 撕扇子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错误,原文说“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
2.答案:C
解析:“为三星堆出土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错,材料二中提到记载的内容恰可与三星堆考古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
3.答案:B
解析:A项是考古对历史研究的作用,C项是传说中有史实成分,D项是书籍记载的传说内容。
4.答案:A
解析:B项错误,C项为西方概念关系,D项为口传时代概念关系。
5.答案:C
解析:项“但因为爱国离开了娜娜”无中生有,“他就不再是战争受害者而是参与者”也错,应该是“他既是战争受害者又是参与者”。故选C。
6.答案:①娜娜痛恨战争的残酷,但她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到结束战争的斗争中。
②表现了娜娜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期盼。
③更表现了娜娜的善良、勇敢、大爱和牺牲精神。
7.答案:(1)明线是法国青年施罗克的遇爱——参战——发疯的过程,暗线是德国姑娘娜娜遇爱——反战——罹难的过程。
(2)①明线可以反映战争的残酷,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娜娜高尚的品格,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脉络清晰,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了作品内容。
8.答案:C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
“出”作谓语,“于东方”作后置状语,故应在C处断开;同样,“观兵”作谓语,“于东夷”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循海”作状语,“而”是修饰连词,“归”作谓语,故应在H处断开。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国。/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
B.错误。“次”,停留、驻扎;/编入、编排。句意:驻扎在陉地。/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C.正确。“虞”,料想;/料想;/欺骗。句意: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没有意料到的赞扬或声誉。/互相欺骗,互不信任。
D.正确。“病”,困乏;/担忧、担心。句意: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能力。
A.“楚派屈完前来交涉”错,原文“楚子使与师言曰”,是说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夏,楚子使屈完如师”,是说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的。可见选项中涉及的使者不是屈完。
11.答案:(1)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祭品。
(2)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的办法。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四年春,周历正月,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国。蔡军溃败。齐桓公就接着进攻楚国,驻扎在陉地。夏天,许穆公卒于军中。楚国派遣屈完来向诸侯联军会盟,在召陵结盟。齐人拘捕了陈国大夫辕涛涂。为许穆公下葬。
材料二:
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夏季,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诸侯军队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我国赐福,承蒙君王亲自来招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屈完与各诸侯订立了盟约。陈国的辕涛涂对郑国的申侯说:“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申侯说:“好。”辕涛涂就把这个意见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同意了。申侯进见齐桓公说:“军队在外头久了,如果往东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是不能打硬仗了。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这就可以了。”齐桓公很高兴,将虎牢赏给他,而把辕涛涂抓了起来。秋天,讨伐陈国,是讨伐不忠诚的人。冬季,叔孙戴伯带兵会合诸侯的军队侵犯陈国。陈国求和,便把辕涛涂放回去了。许穆公死在军中,用安葬侯的制度安葬他,这是合于礼的。凡是诸侯在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天子作战而死的,加二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天子的礼服入殓。
12.答案:C
解析:C.“用手轻叩东边的篱笆”错,“叩P”的意思是“询问”,“东篱”代指“菊花”,“负手叩东篱“在此处的意思是“背着手询问菊花”。故选C。
13.答案:①《晚菊》触景生情,菊花盛开、惹人怜爱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无人倾诉的孤独;
②《问菊》托物言志,诗人以菊自比,表现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性情和孤独寂寞的感伤。
解析:《晚菊》:“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今来不复饮,每见恒咨嗟”,作者写自己不同时期看见菊花时的不同心境,暗含着他命运的变化:少年时,看见菊花非常高兴,而今却总是感叹不已。“此时无与语,弃置奈悲何”,菊花盛开、惹人怜爱,但作者却说“无与语“奈悲何”,应是菊花触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无人倾诉的孤独。
14.答案:(1)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2)浴乎沂,风乎舞雩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6)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7)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8)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9)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10)示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气蒸云梦洋,波撼岳阳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5.答案:
(1)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回避小的责备。
(2)我所爱好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
16.答案:林黛玉、薛宝钗。
17.答案:略
解析:本次作文试题围绕“流行文化”这一话题词展开,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两段材料,结合自身体验,对“流行文化”的发展进行理解和思考。试题不仅测试了考生的写作能力,还深入考察了考生对当代流行文化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篇作文试题提供了两段材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流行文化与社会群体、传统文化的关联。通过深入挖掘这两段材料,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
材料一展示了流行文化的普遍吸引力和包容性。积极且向上的流行文化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属,它能够跨越年龄、代际的界限,成为不同年龄段人群共同的语言和情感纽带。艺术团的老年人们通过演唱《少年》,不仅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无关乎年龄,只关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追求。
材料二则聚焦于“国潮”的兴起,展示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流行文化中的复兴与融合。这一材料的内涵揭示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互补关系。传统文化为流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而流行文化则通过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汉服与马面裙的流行表明传统文化在当下仍具有生机活力,可以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文创的走俏则指出了流行文化融合传统审美元素要兼顾实际(实用性)。古风歌曲的风靡中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丰富了流行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审美层次。
综上,这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流行文化与社会、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流行文化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表达。它能够跨越年龄、代际的界限,成为不同人群共同的话题和情感纽带;同时,它也能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共同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试题语料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思考方向: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流行文化喜好?什么样的流行文化在当下更具有竞争力?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生可以就流行文化的一个侧面展开论述,也可以兼顾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的辩证性展开思考。
18.答案:D
解析:A央浼měi饥馑;B褊小biǎn惙然;C炮烙pá孝悌。
19.答案:B
解析:A易,替换;C族,众,一般;D侈,过度。
20.答案:A
解析:A(“希”同“稀”,稀疏;“共”,同“供”,供给;“枝”,同“肢”,肢体);B“盖”同“盍”,何,怎么;“内”同“纳”,接纳;C:“莫”同“暮”,暮春,农历三月;“刑”同“型”,典范、榜样;D.“向”同“响”,响声;“涂”同“途”,道路。
21.答案:C
解析:C以:因为。A为①认为②因为;B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D而①表修饰②表并列。
22.答案:B
解析:①③⑦⑧⑩⑭名作动/②⑤⑪使动/④⑬形作名/⑥③⑫名作状/⑩形作动
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刑于寡妻(名作动)做榜样④寡固不可以敌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⑤朝秦楚(使动)使……来朝见⑥良庖岁更刀(名作状)每年⑦风乎舞雩(名作动)吹风⑧以乱易整,不武(名作动)符合武德⑨头发上指(名作状)向上⑩端章甫(名作动)穿礼服⑪拔剑撞而破之(使动)使……破碎⑫吾得兄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长一样⑬此其志不在小(形作名)小的方面⑭是罔民也(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用网捕,引申为陷害⑮谨庠序之教(形作动)重视
23.答案:D
解析:A.①古:儿女亲家/今: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古:外交使者/今: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
B.①古:两个词,动作,因此/今: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
②古:进而推及/今: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C.①古:两个词,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古:两个词,妻子,儿女/今: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D:①事物的程度已经达到某种要求或水平
②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十分,极
24.答案:B
解析:①宾语前置②判断句③被动句④宾语前置⑤被动句⑥状语后置⑦主谓倒装⑧定语后置⑨状语后置⑩判断句
25.答案:D
解析:A.①赞同②给;B.①计量面积用语②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C.①能够②应该;D.①②趁机。
26.答案:A
解析: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7.答案:D
解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句中用于表达“我”焊接技术高超,正确。
②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语境是说不读书写作便不能成为作家,方法无法达到目的,正确。
③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此处只强调有关,没有祸福利害的意思,应用“息息相关”。错误。
④久假不归:假,借。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不能用来形容长时间请假不工作,错误。
⑤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语境表达的是观点一般但结构安排还行,正确。
⑥“不经之谈”,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句中是说关于先民流徙原因的没有根据的话,正确。
①②⑤⑥使用正确。故选A。
29.答案:C
解析:贾琏之妻”是指王熙凤,“弄权铁槛寺”和“协理宁国府”是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两次非常重要的事件,“凡鸟偏从末世来”是曹雪芹给王熙凤的判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五、八单元单元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默写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