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4 古诗词三首 PPT课件+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4 古诗词三首.pptx
    • 教案
      4 古代诗歌三首【教案】.doc
    • 练习
      《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4 古诗词三首第1页
    4 古诗词三首第2页
    4 古诗词三首第3页
    4 古诗词三首第4页
    4 古诗词三首第5页
    4 古诗词三首第6页
    4 古诗词三首第7页
    4 古诗词三首第8页
    4 古代诗歌三首【教案】第1页
    4 古代诗歌三首【教案】第2页
    4 古代诗歌三首【教案】第3页
    《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页
    还剩4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4 古诗词三首 PPT课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4 古诗词三首 PPT课件+教案,文件包含4古诗词三首pptx、4古代诗歌三首教案doc、《古诗词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古诗词三首4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其诗情怀真率,清淡幽远,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 主要作品:《春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带着一身的才华、多年的希望奔去长安追求仕途,但终无所获后,漫游吴越时所作。当时诗人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触景生情,写下了此诗。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德zhǔdé////读一读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宿渚书写指导dé 注意右边“心”字上面一横。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①泊:停船靠岸。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③日暮:黄昏时分。④客:指诗人自己。①②③④品读诗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新愁:远离故乡,仕途失利。 从前两句诗想开去,我想到了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品读诗文思考:这两句交代了什么?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立足点全诗的“字眼”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直抒胸臆:黄昏时刻,也是劳作一天的人们返家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羁旅之情油然而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①旷:空阔。①品读诗文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远景近景江边夜景借景抒情:“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衬托出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本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远景近景品读诗文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诗眼)品读诗文 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如此亲近? 彼时诗人正旅居他乡,从诗人的视角看去,那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还低,影射了诗人科举失利,仕途受到打击的现实,以及他看到自己前途漫漫的愁苦心情;诗人愁苦、孤寂,经过一番求索,终于发现天上还有一轮明月同自己做伴,心中似乎寻得一丝安慰。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主旨概括宿建德江直抒胸臆孤寂愁苦结构梳理日暮客愁新江边夜景远:野旷天低树近:江清月近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xún)、其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主要作品:《赠刘景文》《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作者简介 公元1072年(北宋熙宁五年)苏轼任杭州通判。这年农历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五首诗,本诗是其中的一首。写作背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轼shì①选自《苏轼诗集》卷七(中华书局 1982年版)。这个题目下有五首诗,这是第一首。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上。醉书,饮酒醉时书写的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②翻墨: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读一读//////①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品读诗文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宋] 苏轼时间地点事件指饮酒醉后写下的作品,点明作诗的背景。黑云翻墨图白雨跳珠图雨前雨中比喻:把密布的乌云比作打翻的墨水,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的浓和覆盖范围之大;把密集的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写出了雨大、猛、急的特点。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品读诗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品读诗文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狂风卷地图水天一色图雨后动景静景“忽”字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船上楼上观察角度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有何表达效果? 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品读诗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品读诗文品读诗文再读诗歌,回答问题:1.诗中共写了哪些景物?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同桌之间试着说一说。品读诗文 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突然间就变了脸。乌云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滚滚而来,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大雨便倾盆而下。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又把云雨吹散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在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就像一片汪洋大海,像天空那样广阔。品读诗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通过描述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西湖雨中奇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主旨概括黑云翻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白雨跳珠狂风卷地湖水如天雨前雨后结构梳理雨中对西湖雨中奇景的喜爱、赞美【课外拓展】(描写大雨前后景象的古诗)五月十九日大雨[明]刘 基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释义:疾风驱使着骤雨瞬间洒落高城,乌云密布,雷声滚滚,大地仿佛都在震动。一会儿,那兴云作雨的龙挟着雷电乌云离去,池塘水满,青草滴翠,万蛙齐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主要作品:《清平乐·村居》《青玉案·元夕》等。作者简介 南宋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因受奸佞中伤、弹劾被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上饶黄沙岭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一次,辛弃疾夜行经过黄沙岭,看到美丽的乡村月夜景色,心有所感,写下此词。写作背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鹊quèchándào////////读一读蝉稻///见xiàn/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①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西江月,词牌名。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西。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②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①②品读诗文词牌名题目时间地点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以动衬静:“惊鹊”“鸣蝉”“蛙声”反衬月夜的宁静。上阕:夏夜乡村的美景。词人闲居乡村,内心宁静且喜悦。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品读诗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品读诗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①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②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③见:同“现”。①②③品读诗文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对仗下阕:躲避即来的山雨。“忽见”体现了词人惊喜的心情。 读到“忽见”的“见”,我想到了同样含有“见”的名句: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读了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 我仿佛看到了月上树梢、疏星稀雨等场景,听到了鹊惊蝉鸣、蛙声一片,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由此想到了词人夜行黄沙岭时内心轻松、愉悦的心情。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七八个星天外品读诗文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品读诗文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品读诗文 这首词的前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品读诗文 动与静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静动品读诗文思考:“忽见”二字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感情?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忽见”流露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情。品读诗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描写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之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主旨概括对丰收的喜悦对生活的热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夏夜乡村的美景明月——惊鹊结构梳理躲避即来的山雨清风——鸣蝉稻香——说丰年蛙声——一片星——七八个雨——两三点茅店——忽见【课外拓展】1.描写月夜的成语:月明星稀 月白风清 月明如水2.描写旅途中的景色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 释义: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覆盖着清霜,留下一行行先行客人的足迹。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课后作业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