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上《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好的故事》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六上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展开1.会写“澄”“搁”“棕”等13个生字,会写“昏沉”“烟雾”“预告”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梦境的美好。
4.能结合“阅读链接”等相关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梦境的美好。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预习点拨,学习字词
1.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齐读课题。谁来说说你知道的鲁迅?
2.请看课后练习一。谁来读一读?遇到难懂的词语该怎么办?
3.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课文时,你们跳过了哪些词语?一人说一个。其实我们不用怕这些词语,老师已经把这些词语归类了,请看。
(1)出示第一组词:石油、蒙胧、山阴道。
谁来读读这组词语?(指名读、齐读。)谁知道它们的意思?
(2)出示第二组词语:四近、膝髁、皱蹙。
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谁来说说他们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就能知道这些词语意思。
(3)出示第三组词语:乌桕、伽蓝、澄碧。
这些词语比较难读,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都出现在文章的第5自然段,读读这段话。联系上下文猜一猜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猜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之一。
(4)出示第四组词语:云锦、泼剌、奔迸。
读读这些词语。有谁知道“云锦”是什么?老师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云锦”的意思(读)。老师还通过查字典知道了“泼剌”“奔迸”的意思。“泼剌”“奔迸”代入句子中读时要读得短促、紧凑一些。有些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也很难理解,就要借助资料,通过网络或者书籍查阅相关信息。
4.出示词语:澄碧、萍藻、荡漾。谁来读?生字中“藻”和“澄”比较难写。
5.出示生字:藻、澄。
(1)观察生字,注意生字结构。
(2)教师范写“澄”“藻”,注意“澄”字的左右结构,右边“登”的横撇和捺不能重合。注意“藻”是上下结构,草字头舒展,遮盖下半部分,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要注意窄而长。
(3)学生书写,临摹,师生共评。
板块二 疏通文本,整体感知
1.读准了词语,读通了句子,你们知道《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吗?谁来读读课后练习二?
2.原来《好的故事》其实主要是在讲梦境。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这个梦境的呢?(出示课文结构图)
入梦→梦境→梦醒
3.文章的第1、2自然段和第10~12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谁来
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生读)这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实中的情景。
4.现在你能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生概括主要内容)
5.这个梦境,鲁迅先生用了三个词语来形容它。(板书:美丽、幽雅、有趣)请读读这三个词语所在的句子。
板块三 “游览”梦境,体悟情感
1.过渡:同学们,这样的梦境是多么美丽,多么幽雅,多么有趣。让我们一起到鲁迅先生的梦境中游览一番。默读第5~7自然段,边读边把你觉得美丽、幽雅、有趣的地方画下来,并在旁边批注,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学生交流)
(1)预设:景物多。
A.这么多的景物啊!你不觉得有点乱吗?
B.在山阴道上行走,两边的美景相互映衬、数不胜数,让你都来不及看了。
真实的山阴道尚且如此,何况是梦中的山阴道呢?
C.看似纷乱的景物,既是真实的反映,更是梦境的特点啊!(齐读)
D.但是如此凌乱的景物,鲁迅先生却又记得那么清楚,这不是矛盾吗?
E.这令人目不暇接却又清楚的梦境,你的感觉是什么呢?(回到美丽、幽雅、有趣)
(2)预设:画面变化美。
A.抓“浮动”“碎散”等动词。
B.带给你什么感受?(回到美丽、幽雅、有趣)
(3)预设:梦是有颜色的。
A.在这些文字当中,出现了那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语。(齐读词语)
B.这样的红带给你什么感觉?
(回到美丽、幽雅、有趣)
2.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吧。(师生对读,生齐读。)
同学们,这样的梦境多么……美丽,多么……幽雅,多么……有趣。
继续看,梦还在变幻,读……
原来这个梦还是有颜色的,这个颜色还在扩散……
红色继续扩散,一圈一圈地扩散着……
光怪陆离、神乎其神,这个红色的梦还在继续……
3.同学们,你们读得可真美,老师也想读读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配乐朗诵)
板块四 借助资料,走近人物
1.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常常与我们的所思所想紧密相连。在这篇文章中,现实与梦境到底意味着什么?请男生读一读描写现实场景的段落,女生读一读描写梦境的句子。
2.了解写作背景,体会现实环境。
(1)把文章中写现实场景是“昏沉的夜”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抓住“灯火渐渐地缩小”“灯罩很昏暗”“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昏暗的灯光”等词句感受这是个昏沉的夜。
(出示相关资料)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28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2月9日《语丝》周刊第13期。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写作时间,作者鲁迅在编成《野草》集子的时候,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这个时间,比此篇散文诗在《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时间晚了两周多,这应是鲁迅误记。查《鲁迅日记》,其中明确有关写作《野草》各篇的记载,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这一天下,记有:“作《野草》一篇。”这一天,正是中国旧历新年的正月初五,与文章的开头相吻合。
—选自《〈野草〉二十四讲》
(3)从资料中知道“好的故事”发生在正月,正是过年的时候,但是从鲁迅的文章中并没有感受到屋内的热闹。屋外鞭爆的繁响在四近,屋内是鲁迅独自抽着烟在看《初学记》,给人一种身处热闹却很孤寂的感觉。
(4)1925年前后的鲁迅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拿出预习清单,说说自己课前预习中找到的资料。(学生讨论)
出示写作背景资料: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选自《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
通读资料后,提取关键词语:混乱、帝国主义、迫害、艰苦。
思考问题: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鲁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境呢?
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梦境里并没有具体的故事,随着每一打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景物,他们在变幻着、交错着。这根本不是故事啊,那么这个“好的故事”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现在我们来结合“阅读链接”的资料做一些探究。
(1)出示“阅读链接一”,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
找出句子“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中的关键词。(希望)
(2)借助“阅读链接二”,说说自己对“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了怎样的理解,画出能帮助你理解的词句。
学生可能会画出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美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所象征或寄托。”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可能对“昏沉的夜”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与理解。(抓住关键词语:怅惘、失望、黑暗。)
4.全班交流,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5.(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作者久久不愿从这个美好的梦境中醒来,趁着碎影还在,作者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现实是否真的如梦境这样美好?作者为什么要去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学生讨论交流)
过渡:一路坚守着理想与信念的鲁迅,显得十分寂寞,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就象征着鲁迅先生对未来的憧憬,象征着希望;那么“昏沉的夜”则是黑暗的,混沌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板书)文中两次提到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正是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当他从梦中醒来时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正是作者对美景易逝的担忧。
板块五 补充阅读,丰盈形象
1.播放关于鲁迅和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诞生的影视片段。1918年5月,周树人首次使用“鲁迅”这一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日记》成为将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2.(出示《自嘲》)你看诗题多么有趣,他是在嘲讽自己吗?(不是)这首七言律诗写于1932年,鲁迅先生对反动派的血腥统治进行了有力抨击,也展现了自己勇敢坚毅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再读这首自嘲诗,走进那段历史,进一步了解鲁迅。
3.师生总结:这篇难读难懂的课文,我们运用了借助资料理解课文的方法,有效地理解了课文,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诗,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父母、老师交流,网上查阅资料也是个学习的好方法。
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9页。
小学语文好的故事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好的故事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认读词语,学习写生字,读“好的故事”,了解“美的梦”,读“好的故事”,走进“美的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感受梦境之美,体会作者情感,总结课文,升华感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