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 分)
1、字词积累——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派遣 (quǎn) 坍塌(tān) 晕眩 (xuàn) 拈轻怕重(zhān)
B.硬朗(yīnɡ) 狭隘 (ài) 怦怦(pēnɡ) 刨根问底(bā)
C.瞬间(xùn) 呼啸 (xiā) 鄙薄 (bó) 光秃秃(tū)
D.殉职(xùn) 水渠 (qú) 隐秘 (mì) 漠不关心(mò)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贪婪 尴尬 截然不同 恍然大悟
B.譬如 遗撼 停滞不前 人声鼎沸
C.搓捻 威慑 小心翼翼 人迹罕至
D.羞惭 须臾 花团锦簇 众目睽睽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演讲赛场上,选手们信心十足, 夸夸其谈,精彩的表现令观众由衷
地赞叹。
B.当代中学生无时无刻都要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敢于向困难挑战。 C.多么宁静的世界哟, 万籁俱寂,没有百鸟啾啾,没有树叶沙沙…… D.在“语文主题阅读”活动中, 同学们煞费心机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珍视杨绛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就是对她最真挚的怀念。
B.电视剧《欢乐颂》播出时,收视观众和点击率一路飙升,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C.有人建议, 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
课。
D.徐凝的一首诗,让扬州与明月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5、对下列句子修辞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们家的台阶高,我们高攀不上。 (夸张)
B.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拟人)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 (拟人)
D.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比喻)
6、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 )
①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则应该有合理的顺序。
②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
③适当的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则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好句子。
④语言连贯还应当注意句子的衔接过渡。
⑤要做到语言连贯, 首先应该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A.①④②⑤③ B.②⑤①④③ C.②③①⑤④ D.②⑤④③①
7、默写。
(1)春天像小姑娘, ,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
(2)曹操《观沧海》中极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壮阔气势的诗句是:
“ , ; , 。”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 ”以大景与小景互相映衬,写
出了江面的开阔。
(4)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
(5)古诗中,“月 ”常被诗人用作寄托思念朋友情感的载体。如李白《闻王昌
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甲]陈康肃公善射, 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之,
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 “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
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欧阳修)
[乙]钱氏据两浙时,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方两三级, 钱帅登之, 患其塔动。 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 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 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
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 (1)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 (2)据:统治,割据。 (3)级:层 。(4)患:嫌,担心。 (5)布:铺排。 (6)贻(yí):赠给。 (7)讫(qì):完毕。 (8)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 密。 (9)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10)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 qūqiè。
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11)履:走,踩踏。 (12)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尝射于家圃 ( ) (2)惟手熟尔 ( )
(3)匠师如其言 ( ) (4)人皆伏其精练( )
2 .翻译下列句子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
3 .甲文所说的道理用 这个成语来概括。
4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 ,“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
语中,如 (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5 . 《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1、留守乡村的爷爷
蒋 曼
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
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
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
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 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
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
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 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
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
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 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集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 燥地旱,他不着急: “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 ”如有阴雨,他也会安 慰家里人: “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 ”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
“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
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 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 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 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
后,存放自己。
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 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 种一棵树,然而在高楼遍地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
己的树呢。
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 了。 ”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
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
⑧有一天,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 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 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
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 ”
⑨不由得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
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摘自 2016 年 5 月《长春日报》)
1.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
(1)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 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 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
中的含义。
(2)不由得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 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 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
“广袤而丰盈”的?
3.结合全文,谈谈标题“留守乡村的爷爷”的作用。
4.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
5.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
2、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 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 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 看着 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 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
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
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 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 取一本书, 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 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
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 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 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 癖好, 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 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 去留意门被合上那 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
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 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 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
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 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 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
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 停约 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 因为那小心的 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
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 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 毫
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1.文中说“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结合⑥⑦两段,简要分析作者
读出了什么。
2.阅读下面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 ,然后消失尽,
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
(2)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3.选文第⑧段由关门写到叩门, 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为什么 ?
4. “我轻轻关上门, 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
的夙愿”这一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四、写作题(40 分)
春天的一个下午,毛毛雨下个不停。这时, 张老师推门进来,大家不约而同
的抬起了头。
“某某 ”张老师忽然叫到了我的名字,我心里怦怦直跳,站了起来。
……
我回到教室,雨停了。窗外小树上的叶子泛着宁静的绿意。
要求。
(1)依照给出的情景展开联想,想象,进行合情合理的续写
(2)文中如需出现校名,人名,班级,请用“某校”“某班”“某某”代替
(3)15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
D
B
C
A
A
B
(1)花枝招展的(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4)小桥流水人家(5)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
1 .曾经同“耳”,相当于“罢了”。遵照,按照都
2.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
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3 .熟能生巧。
4 .放下爱不释手,手不释卷等。
5.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
象。
三
1. ①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 ;②从容安排身后事 ;③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 ; ④再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 ;⑤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 (答对三点,可得
满分。)
2.(1)①“镌刻 ”原指雕刻。②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
关系。
(2)因为爷爷在广阔的故乡留给孙女的一切是丰富的 ,他希望孙女能同样感受到
他的自豪和眷恋。
3. ①交代文中的主要人物 ;②点明文章的主旨。
4. ①年纪大但身体硬朗 ;②热爱乡村生活 ;③有豁达从容的人生
态度。
5. ①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②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 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③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
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故乡好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
【答案】
1.有些人从不关门,多半欠些细心、体贴。有些人离开伴随一声“砰”的巨响, 粗鲁,不顾他人感受的。有些人的离开是轻轻的一合,细心、体贴、有礼貌或有
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
2.(1)“渐细”“渐细”,运用反复,侧面写门缝的渐细,表明关门的动作很 慢很轻,真切地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关爱之情。(2)“露滴竹叶”运用了比
喻,形象地表现了关门声响的轻柔与美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体贴。
3.不偏题。由关门写到叩门, 进一步表达了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不 仅只是体现在关门上,还体现在叩门等许多生活细节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 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偏题。文章标题和全文主要部分都是围绕“关门”这 一内容来写, 此段给人以节外生枝之感, 若无此段,全文意思更加连贯、集中,
行文一气呵成。
4.结构上,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内容上,从开头看父亲关门的敬佩与羡慕 到自己的践行和自我实现,表现自己在修身养心上的追求与成功,升华了主题。
四、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秋广西玉林市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