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展开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 分)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学校大扫除期间,有的同学拈轻怕重,把重活儿脏活儿累活儿留给别人, 自己挑
轻的。
B.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都不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而是要用真情去温暖
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C.中国文字和书法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根。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书法
教育却被忽视,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
D.春天的红莲湖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多姿多彩,令游人瞻前顾后,流连忘返。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B.市长能否下河游泳,成了一些市民检验河道水质达标的标准。
C.通过这次“个性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D.有专家指出, 运动过少是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5、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绽开(dìng) 罕至(hǎn) 倜傥(tǎng)
逾矩(yú)
B.感慨(kǎi) 和蔼 (ǎi) 惭愧(kuì)
锦簇(cù)
C.确凿(zuó) 油蛉(líng) 收敛(liǎn)
书塾(shū)
D.淋漓(línɡ) 啄食(zhuó) 奥秘(à)
企盼(qǐ)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朗润 小心翼翼 各得其所 混为一谈
B.瘫痪 尴尬 烂慢 蛛丝马迹
C.点缀 搏学笃志 众目睽睽 人迹罕至
D.荫蔽 折散 祷告 恍然大悟
A.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拟人)
B. (长妈妈)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全家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
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借喻)
C.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山捡屋基卵石,
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排比)
D.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噶叽”地惨叫了一声。(拟人)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 ③①⑥④②⑤ B. ④②⑥①③⑤ C. ⑤③①④⑥② D. ⑤①③④②⑥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① ,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 ,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夜发清溪向三峡, 。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强欲登高去,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⑥不知何处吹芦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⑦子曰: “温故而知新, 。 ” (《〈论语〉十二章》)
⑧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⑨《〈论语〉十二章》中“学 ”与“思 ”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
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南方多没人①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 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日与水居, 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 则虽壮, 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
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公亦以此自矜 矜: __________
(2)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__
(3)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__
(4)舟而畏之 畏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句子。
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⑵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 .[甲]文中体现陈尧咨傲慢的语句是 ,表明卖油翁观点的语 句是 。[乙]文中北人“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的原因是
。 (都用原文语句回答)
4 .[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5.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
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1、倾听草木的呼吸
曹洁
①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 一个人, 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
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
②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③轻轻踏在大地上, 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
中舒缓呼吸。
④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
玉兰也在燃, 花瓣舒展, 花香浓烈, 开得奔放, 落得决绝。梅种很多, 丰厚梅花、
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 梅是贴近女子的花, 以梅为名, 是梅的幸, 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 自然才美,
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
⑤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 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 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菊之落英”, 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 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 无药味; 玉兰的花是柔软的, 即使落地, 踩上 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 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 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 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 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 暮年老区乃春时”。 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 嗅其芳香, 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
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
⑥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 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 是蓬蓬勃勃的绿了。 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 的呢喃吗? 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
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 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
⑦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
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 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 先得学着好好做人, 而后,学着做
一棵向着阳光的树。
⑧我不是树, 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 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
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
⑨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 荷花会开, 竹子也会青。
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 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 离开书桌, 雀跃下楼, 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 夕阳从城市的高 楼缝儿洒进来, 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 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
祥,外物难侵。
⑩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 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 这是小院的福气, 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 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
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
⑪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 轻地带了一下, 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 的, 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 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 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 我们。 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 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
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⑫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
(选自《中国散文年选》 ,有删改)
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倾听草木的呼吸”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②段“这个院子, 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
的含义。
3.请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语句“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
奔放,落得决绝”。
4.文章最后一段“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草木告
诉了我们什么。
【答案】
1.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表明对草木的关注、欣赏,产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② 交待文章的写作对象 ③点明写作内容 ④暗示文章的主旨 ⑤引起读者思考和阅
读兴趣
2.“这么小”指的是院子本身的空间小;“这么大”既指这个小院丰富多彩的
草木世界,又指小小的草木世界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世界,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
(意近即可)
3. ①“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花瓣舒展,花香浓烈;② “燃”以动写静,突出白玉兰花开得奔放,落得决绝;③运用短句,句式整齐,
节奏明快;④表达了作者对白玉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①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②以本真之心去欣赏草 木之美,人就会青春长驻;③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 树;④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 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
美意。当遵从一心, 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
2、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 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 “爸、妈,我长大 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 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
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 “爸、妈,长大了,
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 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 ”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
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 邻家孩子的自
行车撞倒了人, 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 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 但是,当
我要起步时, 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 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
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
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
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
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 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
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 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 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
一定是长大了。
1.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 。
2.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3.文中说: “此时, 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
些惭愧”?
4.文中“撞人”和“吃晚饭”是 (详写,略写) ,而照顾老奶奶却是
(详写,略写) 。请从括号号中选出答案填在横线上。
5.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 能够承担责任的人
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作题(40 分)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 诚中, 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 那么他就学 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同学们,你
生活在什么当中呢?
请以“我生活在 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 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
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 500 字; (3)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
B
A
D
D
B
D
潮平两岸阔 闻道龙标过五溪 小桥流水人家 思君不见下渝州 无
人送酒来 一夜征人尽望乡 可以为师矣 山岛竦峙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二
1 .(1)夸耀(2)打发(3)随便、随意(4)畏惧、害怕
2 .(1)(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2)(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 .甲文: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无他,但手熟尔。 (我亦无他,惟手
熟尔。)乙文:生不识水。 (不学而务求其道)
4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5.示例: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
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三
【答案】
1.希望早点进入中学早点成为大人。
2. 环境描写 作用:为下文写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
3.因为我的车撞人了, 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 详写 略写
5.符合题意即可
四、略.
2024年春辽宁省站前区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春辽宁省站前区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春广西贺州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春广西贺州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春广西来宾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春广西来宾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