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期末]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生物][期末]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
    [生物][期末]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
    [生物][期末]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期末]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期末]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麻雀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的鸟类,属于留鸟,不进行季节性迁徙。某地区的麻雀有家麻雀、树麻雀、黑顶麻雀、山麻雀等不同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所有的麻雀属于一个种群
    B. 季节变化不影响家麻雀的种群密度
    C. 用标记重捕法可精确计算出树麻雀的种群密度
    D. 要预测山麻雀种群数量的变化应调查其年龄结构
    【答案】D
    【详解】A、家麻雀、树麻雀、黑顶麻雀、山麻雀是不同种,则该地区所有的麻雀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麻雀虽然属于留鸟,季节变化也会通过影响黑顶麻雀的食物条件、繁殖的因素来影响黑顶麻雀的种群密度,B错误;
    C、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因此,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以估算出家麻雀的种群密度,C错误;
    D、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山麻雀种群数量的变化,D正确。
    故选D。
    2.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根据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特点用诱虫器进行采集
    B. 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 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
    D. 为提高采集速率,倒入花盆的土壤需铺满花盆底部
    【答案】B
    【详解】A、采集土壤小动物可以用诱虫器,利用的是土壤小动物避光趋湿的特性,A错误;
    B、吸虫器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正确;
    C、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有两种方法,即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前者可用多度等级估计丰富度,后者适用于个体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C错误;
    D、诱虫器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缝隙,便于空气流通,D错误。
    故选B
    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
    B. 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并具有全球性
    C.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D. 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B
    【详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是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是异养生物,A正确;
    B、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C正确;
    D、负反馈调节机制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故选B。
    4.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不仅在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显著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全球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
    B. 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温室效应的形成
    C. 碳循环中无机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D. 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分析】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详解】A、天然林由于组成成分复杂,群落结构就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强,但全球气候变化会影响天然林的成长,A错误;
    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减缓温室效应的形成的过程,但不能消除已经形成的温室效应,B错误;
    C、碳循环中无机碳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正确;
    D、天然林保护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调节作用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5. 进展演替是指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的过程。逆行演替则与进展演替相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逆行演替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与气候条件无关
    B. 进展演替中群落有机物总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
    C. 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属于进展演替
    D. 进展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而逆行演替过程则相反
    【答案】A
    【详解】A、行演替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但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也可能导致逆行演替,A错误;
    BC、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逐渐变复杂,属于进展演替,但进展演替到一定阶段之后会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有机物总量逐渐达到稳定,BC正确;
    D、由题干可知,进展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组分变多,营养结构由简单到复杂,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而逆行演替生态系统组分变少,营养结构由复杂到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逐渐降低,D正确。
    故选A。
    6.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绘了百姓人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 可以使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莺的种群密度
    C. 黄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也可来自非生物环境
    D. 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机械防治
    【答案】D
    【详解】A、日照时间的长短决定植物的开花期,是物理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
    B、黄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
    C、黄莺的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于非生物环境,C正确;
    D、为防止果树遭受鸟害,用音响设备模拟天敌声音驱赶鸟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D。
    7. 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人类再也不能只知索取,不知保护;更不能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
    B. 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C. 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保持了土地的生产能力,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D. 长江江豚(极危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长江江豚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长江江豚繁育中心
    【答案】D
    【详解】A、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迹,开车和步行相比、吃肉和吃素食相比,前者均会增大人类的生态足迹,A正确;
    B、威胁野生物种生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B正确;
    C、我国古代先民依靠“无废弃物农业”保证了土壤的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如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正确;
    D、长江江豚(极危物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长江江豚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D错误。
    故选D。
    8. 水葫芦原产巴西,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下表是研究人员对某水域种植水葫芦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它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I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形成明显的水平结构
    C. II时段,水葫芦、小叶眼子菜不仅数量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也大
    D. 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后,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不会增加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入侵前,I时段,植物类型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具有垂直结构,优势种是龙须眼子菜等。入侵后,II时段植物类型为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优势种是水葫芦、龙须眼子菜;III时段,植物类型是浮水植物,优势种是水葫芦。入侵后,水葫芦与其他物种在空间资源中的竞争占优势。
    【详解】A、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但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的是物种组成,A错误;
    B、I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
    C、II时段,水葫芦、小叶眼子菜数量多,而且此时沉水植物已经消失,因此水葫芦、小叶眼子菜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也大,C正确;
    D、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后,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可以增加,D错误。
    故选C。
    9.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捕食行为会下行传递,直接或间接影响更低营养级生物,称为营养级联。在甲、乙两个相邻的湖泊中,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食浮游动物鱼类→食鱼动物。研究人员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若甲、乙两个湖泊存在明显的营养级联,则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甲中浮游植物增加,乙中浮游植物减少
    B. 甲中浮游植物不变,乙中浮游植物不变
    C. 甲中浮游动物增加,乙中浮游动物不变
    D. 甲中浮游动物增加,乙中浮游动物减少
    【答案】A
    【分析】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
    【详解】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甲中食鱼动物减少,食浮游动物鱼类增多,会导致浮游动物减少,进一步导致浮游植物增多;
    将甲中90%食鱼动物移入乙,同时将90%的食浮游动物鱼类从乙移向甲,乙中食鱼动物增多,食浮游动物鱼类减少,会导致浮游动物增多,进一步导致浮游植物减少,A正确。
    故选A。
    10. 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是引起湖泊发生水华的主要蓝细菌。科研人员在培养瓶中培养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以研究其种间关系,结果如图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样方法
    B. 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微囊蓝细菌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C. 曲线②的K值小于①,原因是两种蓝细菌竞争有限资源和空间
    D. 单独培养微囊蓝细菌时,随着其种群密度增加,K值会变小
    【答案】C
    【分析】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K值会随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会上升。在环境条件稳定时,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详解】A、调查湖水中微囊蓝细菌和颤蓝细菌种群密度的方法通常是抽样检测法,A错误;
    B、曲线①表明,在0~13天内,微囊蓝细菌种群数量增长为“S”形增长,故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曲线②为两种蓝细菌混养,曲线①为单养,由于徽囊蓝细菌在利用光照、无机营养等资源和空间时,和颤蓝细菌存在竞争关系,导致总K值变小,因此曲线②的K值小于曲线①,C正确;
    D、种群密度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C。
    11. 如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被植食性动物利用过程中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③/(①+⑤)×100%
    B. ④中的能量用于植食性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C. ⑤⑥⑦的能量未流入第二营养级,导致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是递减的
    D. 若该植食性动物为经济动物,采取适当措施提高③/②、④/③的值可提高经济效益
    【答案】A
    【分析】生产者的同化量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这部分又可以流入分解者和流向下一营养级。
    【详解】A、能量传递效率是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这一营养级同化量 ×100%,图中①+⑤不是第一营养级同化量,是第一营养级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后剩余的能量,A错误;
    B、④为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后剩余的能量,这部分能量可用于植食性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又可以流入分解者和流向下一营养级,B正确;
    C、能量的去向一般有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三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四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所以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C正确;
    D、提高③/②的值可提高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④/③的值可提高植植食性动物有机物的积累量,可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A。
    12.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食品制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是腐乳制作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
    B. 泡菜制作时要将盐水煮沸冷却后待用,煮沸的主要作用是将盐水杀菌并除溶氧
    C. 果酒制作过程中发酵瓶盖应一直处于密封状态
    D. 制作果醋利用了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醋酸
    【答案】B
    【详解】A、在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而不是酵母菌,A错误;
    B、泡菜制作时要将盐水煮沸冷却后待用,煮沸有两大作用,一是除去水中氧气,二是杀灭盐水中的微生物;冷却是为了防止杀死坛内的微生物,B正确;
    C、果酒制作过程中发酵瓶盖应定时打开,而不一直处于密封状态,因为是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CO2,拧松瓶盖以放出CO2,C错误;
    D、醋酸菌在需氧条件下可生成醋酸,‌而在无氧状态下,‌醋酸菌可将醋酸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还可将乙醇氧化成醋酸,‌并将醋酸和乳酸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制作果醋利用了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醋酸,D错误。
    故选B。
    13. 如图为重庆啤酒厂啤酒酿造工艺流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化”是利用麦芽中的淀粉酶、麦芽糖酶等将蒸煮后大米中的淀粉水解为酵母菌容易吸收利用的物质
    B. 糖化液添加酒花煮沸的目的是产生风味组分,终止酶进一步作用,并对糖浆杀菌
    C. 发酵初期适当充氧、搅拌可缩短发酵时间
    D. 发酵结束后可以从啤酒酵母细胞中提取单细胞蛋白
    【答案】D
    【分析】啤酒的工业化生产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是在主发酵阶段完成的;后发酵即在低温、密闭的条件下储存一段时间。
    【详解】A、“糖化”利用了酶的催化作用,用麦芽中的淀粉酶、麦芽糖酶催化淀粉水解,形成糖浆,便于酵母菌吸收利用,A正确;
    B、糖化液添加酒花煮沸可以产生风味组分,并对糖浆进行灭菌,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因此煮沸还可以终止酶进一步作用,B正确;
    C、发酵初期适当充氧、搅拌可以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可缩短发酵时间,C正确;
    D、单细胞蛋白指通过发酵获得的微生物菌体,不能从啤酒酵母体内提取,D错误。
    故选D。
    14. 关于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组织培养时需用酒精和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其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B. 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比例会影响细胞发育方向
    C.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取得的外植体经组织培养获得的幼苗遗传物质相同
    D. 植物体细胞杂交可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
    【答案】C
    【详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去壁前,对两种细胞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处理大约30秒,立即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后,再用20%次氯酸钠溶液消毒3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
    B、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比例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二者比例适当时,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生长素比例较高时,诱导根的分化,细胞分裂素比例较高时,诱导芽的分化,B正确;
    C、不同细胞所含的基因不一定相同,比如二倍体生物体细胞植物组织培养的植株还是二倍体的,但是如果二倍体生物花药培养的植株就是单倍体植株,基因型即它的配子基因型,因此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取得的外植体经组织培养获得的幼苗遗传物质不一定相同,C错误;
    D、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培育作物新品种,该育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D正确。
    故选C。
    15. 下列关于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作物脱毒是利用病毒少或无病毒的植物顶端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脱毒苗
    B. 植物代谢产生的初生代谢物是很多药物、香料和色素的重要来源
    C. 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是利用培养细胞发生了突变的原理,能提高单个细胞的次生代谢物的含量
    D. 植物代谢产生的次生代谢物容易通过化学合成途径得到
    【答案】A
    【详解】A、作物脱毒是利用病毒少或无病毒的植物顶端分生组织进行组织培养,从而使新成长的植株脱去病毒,最终获得脱毒苗,A正确;
    B、植物代谢产生的初生代谢物是生物生长和生存所必需的,而很多药物、香料和色素属于次生代谢物,B错误;
    C、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主要是通过增加细胞数量来提取次生代谢物,从而提高次生代谢物的含量,原理是细胞增殖,C错误;
    D、植物代谢产生的次生代谢物不能通过化学合成途径得到,D错误。
    故选A。
    16. “三亲婴儿”被视为第四代试管婴儿。2023年5月10日,据新华社报道,英国首批体内含有三人DNA遗传信息的“三亲婴儿”已经诞生。如图为“三亲婴儿”培育的简易流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细胞为“三亲婴儿”母亲的体细胞
    B. B细胞为核移植后形成的重组细胞培养至MⅡ期的卵母细胞
    C. 该技术可避免卵母细胞捐献者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D. 该技术涉及核移植、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操作
    【答案】B
    【分析】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
    【详解】A、A细胞为“三亲婴儿”母亲的卵母细胞,A错误;
    B、B细胞为核移植后形成的重组细胞培养至MⅡ期的卵母细胞,此时的卵母细胞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B正确;
    C、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C错误;
    D、该过程未涉及胚胎分割技术,D错误。
    故选B。
    17. 下列有关胚胎工程技术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雌性激素处理雌性个体进行超数排卵
    B. 进行胚胎移植的早期胚胎一般发育到桑葚胚或囊胚阶段
    C. 体外受精前需对卵母细胞和精子分别进行成熟培养和获能处理
    D. 胚胎分割技术可获得遗传信息相同的同卵双胎或多胎
    【答案】A
    【分析】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
    ②配种或人工授精。
    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
    ④对胚胎进行移植。
    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A、用促性腺激素处理雌性个体进行超数排卵,A错误;
    B、用于胚胎移植的早期胚胎因物种不同有所不同,但一般要培养到桑椹胚或囊胚阶段才能进行移植,B正确;
    C、体外受精前需对卵母细胞成熟培养,培养至MⅡ,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C正确;
    D、可以将早期胚胎进行分割可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遗传物质相同,D正确。
    故选A。
    18. 下列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入研磨液充分研磨的目的是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离
    B. 为了缩短研磨时间,可先用纤维素酶处理洋葱细胞
    C. 将洋葱研磨液过滤或离心的目的是去除蛋白质、多糖等物质
    D. 检测时向待检测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即出现蓝色
    【答案】B
    【详解】A、加入研磨液充分研磨的目的是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A错误;
    B、洋葱细胞含有细胞壁,为了缩短研磨时间,可先用纤维素酶处理洋葱细胞,破坏细胞壁,有助充分研磨,B正确;
    C、将洋葱研磨液过滤或离心的目的是弃去沉淀物,收集上清液,获得较多的DNA,C错误;
    D、DNA鉴定时,向待检测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在水浴加热下呈现蓝色,D错误。
    故选B。
    19. 淀粉酶在制糖工业中应用广泛,提高淀粉酶的热稳定性可以在较高温度下提高糖的生产率。如图为通过蛋白质工程改造淀粉酶结构的流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改造淀粉酶基因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 改造后的淀粉酶可能在自然界中原本存在
    C.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的A可能得到相同的B
    D. 通过蛋白质工程可改造青霉素、性激素的结构
    【答案】C
    【分析】蛋白质工程是将控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修饰改造或合成新的基因,然后运用基因工程合成新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的过程:预期蛋白质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氨基酸序列→找到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蛋白质工程得到的蛋白质一般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改造基因。
    【详解】A、改造淀粉酶基因的原理是基因突变,A错误;
    B、改造后的淀粉酶可能在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蛋白质,B错误;
    C、因此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同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可能得到相同的氨基酸序列,C正确;
    D、通过蛋白质工程可以改变蛋白质的结构,进而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但性激素不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C。
    20. 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要严格依照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规程来生产转基因产品,就能保证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B. 生殖性克隆人破坏了人类基因多样性的天然属性,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进化
    C. “设计试管婴儿”和“设计完美婴儿”都要用到基因编辑技术
    D. 我国政府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生物武器和核武器等各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答案】B
    【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详解】A、严格依照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规程来生产转基因产品,也不能保证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A错误;
    B、生殖性克隆人破坏了人类基因多样性的天然属性,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进化,B正确;
    C、“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设计试管婴儿,设计完美试管婴儿,已经涉及到新生命的诞生,会造成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问题,不能对婴儿进行基因设计,C错误;
    D、我国政府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生物武器,D错误。
    故选B。
    21. 如图表示从某池塘淤泥样品中筛选高效沉降污水中微小颗粒的微生物操作步骤。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步骤Ⅱ和Ⅲ所用的接种方法不同
    B. 步骤Ⅲ是为了获得纯培养物
    C. 平板培养皿1和平板培养皿2均属于固体培养基和选择培养基
    D. 对试管2中微生物进行计数,若菌体较大可用血细胞计数板
    【答案】C
    【分析】步骤Ⅰ是将样品配置成菌液;步骤Ⅱ、Ⅲ、Ⅳ是通过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及扩大培养的过程;Ⅴ是对纯化得到的菌种进行进一步筛选,检测其降解污水中微小颗粒的能力。
    【详解】A、步骤Ⅰ是将样品配置成菌液;步骤Ⅱ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Ⅲ是平板划线法,A正确;
    B、步骤Ⅲ是从涂布平板的培养基上挑取单菌落,进一步通过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纯化,以获得单一菌落,B正确;
    C、从物理性质看,平板培养皿1和2都要使用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上才能形成单菌落;从功能看,培养皿1和2使用通用培养基即可,此时还不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C错误;
    D、血细胞计数板比细菌计数板厚,常用于菌体较大微生物的计数,D正确。
    故选C。
    22. 用含特定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如图所示的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并成功导入受体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PvuⅠ酶切,构建的表达载体中目的基因转录的产物相同
    B. 同时用Hind Ⅲ和SphⅠ酶切(两种酶切得到的黏性末端不同),构建的表达载体中目的基因转录的产物可能不同
    C. 用SalⅠ酶切,在含TeT(四环素)的培养基中的菌落中含目的基因
    D. 用SphⅠ酶切,可通过DNA凝胶电泳技术鉴定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与否
    【答案】D
    【分析】图中质粒内,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R)内含有ScaⅠ和PvuⅠ的酶切位点,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内含有HindⅢ、SphⅠ和SalⅠ的酶切位点。
    【详解】A、用PvuⅠ酶切,不影响目的基因的连接,无法判断构建的表达载体中目的基因转录的产物是否相同,A错误;
    B、同时用Hind Ⅲ和SphⅠ酶切(两种酶切得到的黏性末端不同),能保证目的基因能准确连接,因此构建的表达载体中目的基因转录的产物相同,B错误;
    C、由图可知,用SalⅠ酶切会破坏四环素抗性基因,重组质粒和质粒中都有四环素抗性基因(TetR),因此在含Tet(四环素)培养基中的菌落,不一定含有目的基因,C错误;
    D、若用SphⅠ酶切,目的基因可能正向插入,也可能反向插入,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鉴定重组质粒构建成功与否,D正确。
    故选D。
    23. 某生物制药公司在生产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时,设计了如图实验流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狂犬病毒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行免疫,得到免疫小鼠
    B. 制备单细胞悬液需用胃蛋白酶处理
    C. ①、②为两次筛选过程,均需用到选择培养基,②过程还要进行抗体检测
    D. 可将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或在体外培养增殖
    【答案】D
    【分析】杂交瘤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B细胞和具有无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既能产生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针对一种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即单克隆抗体。
    【详解】A、用狂犬病毒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行免疫,其目的是获得产生能够分泌抗狂犬病毒抗体的B淋巴细胞,A错误;
    B、制备单细胞悬液需用胰蛋白酶(最适pH7.2-8.4)或胶原蛋白酶进行处理,不可用胃蛋白酶(最适pH为1.5),B错误;
    C、①过程需用到选择培养基,以获得杂交瘤细胞;②过程不需用到选择培养基,是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C错误;
    D、可将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腹腔内或在体外培养增殖,然后小鼠腹水或细胞培养液中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D正确。
    故选D。
    24. 为了加速濒危动物长江江豚的繁育,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通过多代细胞培养,将雄性江豚胚胎干细胞的Y染色体去除,获得XO胚胎干细胞,再经过一系列处理,得到有功能的卵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营养充足、氧气供应充分,胚胎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过程不会出现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现象
    B. 获得的XO胚胎干细胞能分化成长江江豚的各种组织、器官
    C. XO胚胎干细胞经处理要得到有功能的卵母细胞,还需去除一半常染色体
    D. XO胚胎干细胞的获得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答案】C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充足的营养供给—微量元素、无机盐、糖类、氨基酸、促生长因子、血清等。(2)适宜的温度:36.5℃±0.5℃;适宜的pH:7.2~7.4。(3)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4)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详解】A、营养供应充足时,氧气供应充分,胚胎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过程也会发生细胞贴壁和接触抑制现象,A错误;
    B、据题意,获得XO胚胎干细胞,经过一系列处理才能得到有功能的卵母细胞,因此不能直接分化成长江江豚的各种组织、器官,B错误;
    C、卵母细胞与体细胞比,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除Y染色体去除外,还需去除一半常染色体,C正确;
    D、XO胚胎干细胞中去除了Y染色体,因而该细胞的获得过程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C。
    25. 利用PCR技术可以获取如图中的目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图中引物②和引物⑤至少要经过3次循环才能获得目的基因
    B. 用图中引物③和引物④至少要经过2次循环才能获得目的基因
    C. 合成新链是从引物的5′开始延伸
    D. 用图中引物①和引物⑤经过2次循环可获得4种双链DNA分子
    【答案】A
    【分析】PCR技术的原理为DNA双链复制原理,需要在添加Mg2+的缓冲液中进行,需要提供模板DNA,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等。PCR的操作过程:(1)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2)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3)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详解】A、用图中引物②和引物⑤经过1次循环能获得含母链和引物②、母链和引物⑤的两种双链DNA,经过2次循环能获得一条链为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双链DNA,经过3次循环能获得两条链均为目的基因的DNA片段,A正确;
    B、用图中引物③和引物④循环不能获得目的基因,因为合成的新链是从引物的3′开始延伸,用引物③和引物④延伸不包含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B错误;
    C、合成新链是从引物的3′开始延伸,C错误;
    D、用图中引物①和引物⑤经过2次循环可获得3种双链DNA分子,D错误。
    故选A。
    26. 阿利效应指出某些生物群聚并且种群密度处于某个适宜的范围时,其种群数量能够得以增长,种群密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导致种群数量呈现负增长。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 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数量变化符合种群数量增长的“S”形曲线
    C. 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 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B
    【分析】分析曲线图可知,初始密度介于0~b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增加;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初始密度介于0~a时,增长速率

    相关试卷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 90分钟,试题总分 100分,试卷页数 13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主城区七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 90分钟,试题总分 100分,试卷页数 13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Word版含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