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集体备课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三单元篇目,绘制大单元表格,链接高考,如何写文学短评,如何把文学短评写好,文学短评赏析,写作角度,自我思考与感悟,生命的思考与自我领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任务分解(任务、问题、活动、要求)
单元任务:写作文学短评 1.每个同学任选本单元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2.短评题目自拟,作文纸写作。(课外时间完成)
(2023·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给儿子 陈村(小说原文略;第6、7、8题略。)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不同文学体式的评论着眼点各不相同,在对其作短评时应该“因体而论”
活动流程一 阅读课后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1.阅读名家语段,初步了解文学评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必须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余平伯
2.阅读《学写文学短评》一文,结合单元任务三,总结写作要求。
一首诗词,真情实感,深入准确;一个角度,切口当小,挖掘要深;叙议结合,既非复述,也非空谈。
通用的赏析角度:
角度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角度2: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
通用的赏析角度:
角度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②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通用的赏析角度:
角度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通用的赏析角度:
角度5: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②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③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01通读全文,把握作品写作文学短评之前,一定要细读作品,先进入而置身于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地评价作品。我们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先“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再“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最后“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全面完整的认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准确判断。
02定题小巧,选准角度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03观点鲜明,视角新颖文学短评,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
04安排结构,注重写法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活动流程二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1.同学分享各自的赏析文字,由此总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成功之处。
(1)运用许多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令人读后如闻其声;(2)善于运用语言的声音,直接模拟音乐。(3)描写中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侧面描写)
2.赏读文学短评《浅析中的音乐描写》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音乐的形象是难以捕捉的,怎样用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这是描写音乐常遇到的困难,而白居易却写得灵活自如,使人读着他的诗,仿佛听到了音乐一般,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主要是在写法上突出以下三点: 其一,是作者运用了许多新鲜的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令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以骤然而至的“急雨”比喻大弦的声势,乐器的繁密;以款款而谈的“私语”比喻小弦声韵的幽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两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形象多变的音响。以“珠落玉盘”比喻清脆圆滑,雨弦齐奏的和谐,好像听到了琵琶抑扬顿挫,清脆动听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诗用珠玉相碰击的声音,来模拟交错拨动粗弦、细弦这种弹技乐器的声音效果,非常恰切。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声音的婉转,这里“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圆滑之感。再如以“莺语花底”比喻音乐的明快,给人的印象是无比婉转幽美;冰下“流泉”比喻音乐的冷涩,给人以凝绝凄苦的感觉;以“水浆迸”“刀枪鸣”来比喻乐声激越雄健,则给人以昂然亢奋的感受。
其二,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声音,直接模拟音乐。如“茫茫”、“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重字。“嘈嘈切切”、“大珠小珠”、“无声有声”等叠词,“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和幽美明快而富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的运用,都加强了悦耳的听觉或韵律的节奏,表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这首诗的声调、音韵、节奏、旋律组合的异常完美,达到了非常和谐的境地。 其三,这首诗在精彩动人的音乐的描写中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在这万籁俱静的时刻,琵琶女表现的隐恨,幽愁,却在潜滋暗长,无声的间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至比有声的演奏还要丰富,还要动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演奏进行中,诗人迷于乐曲忘记观察环境。这时他举首四望,只见周围聚集着层层大船小舫,人们仍然沉浸在乐曲之中,毫无声响,月白江清,更给这绝妙的音乐增添了无穷的诗意。这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音乐休止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色。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2)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3)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的有机结合。
(4)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文学评论是对作品做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提高文体的区分意识,区分“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文体差异。就文学短评而言,我们更应该进入作品的内里,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为评论对象。
同学交流,以本单元诗歌为文学评论对象,有哪些文学评论的切入点可以选择?
活动流程三 选择切入点,学写文学短评
《登高》的音律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想象与夸张;《短歌行》的比兴;《归园田居》的白描;《声声慢》的叠词;入世与隐世的选择;浪漫与现实的对比;豪放与婉约的对比;“酒”意象的对比解读等。
选准角度,切题小巧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选准角度,切题要小。角度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切题要小,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考试时写文学短评,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个内容熟悉容易写作的题目,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蕴含的身世之悲和忧国之情;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别出心裁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作为小角度加以评论。
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 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②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5.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②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③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校园心理社推出“笔友结交”活动,旨在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为有需要的人们搭建“知音通道”,假如本单元中的八位诗人也参加这个活动,那么你会选择哪位诗人作为你的笔友呢?你写给他(她)的第一封信又会是什么内容呢?明确你的选择,围绕单元主题“生命褶皱处的诗意表达”,构思你的书信内容。
单元任务:择笔友,撰书信
活动流程一:总结人生失意
依托背景知识,总结八位诗人所面对的人生困境。
相同点: 用“诗意”来表达他们在人生褶皱处的心境与感触。
交流分享: 依托知识支架对于“诗意”的解读,你对哪位诗人在人生褶皱处的生命诗意颇有感触,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流程二:品味生命诗意
“人,诗意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诗意: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或者强烈的抒情意味。
提到诗意,我们能够联想的不仅仅是诸如“浪漫、美丽、多情、惬意、闲适”等一些美好的词汇,另外一些关键词也可以是一种诗意,比如“抗争、呐喊、泰然、豁然、澄明、不卑不亢、和解、责任担当”等。 “诗意”强调的是一种体验,一种心态,尊重生活,敬畏生命,敢于面对眼前的“苟且”,在艰难时期能尝试把自己扶起来,从“困顿”的此岸到达“诗意”的彼岸,这一过程,就是一种“诗意”。
活动流程二:品味生命诗意
当你觉得生活实苦,不妨看看苏轼吧: 看他如何在凄风苦雨的黄州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看他从翰林学士到狱中囚犯,再到东坡躬耕,却仍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魄”,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勇气,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重要的是,他心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向往,他说“人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不曾有一日厌世逃避,而是能说服自己,怀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希冀——扎根人间烟火气,从中探求快乐之道。 苏轼的价值更在于,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让自己快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否表达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如何理解? 他一方面仰慕周瑜、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主观上是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的。
活动流程三:择笔友,撰书信
依托于前面活动中对于诗人“人生失意”与“生命诗意”的解读,请选择一位诗人作为你的笔友,并尝试给他(她)写一封信,围绕“生命褶皱处诗意表达”的话题与他(她)展开交流。
例赏《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
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 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
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是你教会我,不必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 …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有删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 沁园春 长沙说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温馨小贴士,第二课时,“独”,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优秀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经》,学习目标,写作背景,字词积累,整体感知,分析结构,分析手法,赏析意境,归纳主题,概括艺术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精品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插秧歌,杨万里,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文体解读,整体感知,品读诗歌,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