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学设计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25084/0-17223411182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学设计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25084/0-172234111827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学设计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6025084/0-172234111829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
展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由此,本课设计依据文本特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下半学期,已经基本掌握了认字、识字的方法,孩子们对对韵歌比较感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识字认字,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设计理念
1.注重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古对今》不仅是一份密度较高的识字教学材料,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诵读对子,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特点
认写分开,多认少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安排,依然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如了解汉字的字理字源、图文关照形象识字、同类列举归类识字等,以提高识字效率。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认识并会写“古、凉、细、夕、李、语、香”等7个生字,以及“圆、严、寒、酷、暑、凉、晨、细、朝、霞、夕、杨”等12个生字。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如字谜、儿歌、加一加、换一换等),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和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对韵歌的兴趣,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等词语,学会想象和口头表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如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游戏教学法:利用“相反词语对对碰”、“找朋友”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生字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电子白板、课件等多媒体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活动导入:通过“相反词语对对碰”的游戏,引出课题《古对今》,并板书课题,学习“古”字。
2. 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看清字形。
生字教学:
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采用多种方式读生字(如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等)。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如加一加、换一换、字谜等)。
去掉拼音后,开火车读生字,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精读感悟,重点理解
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通过图片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等对子。
第二小节: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理解“晨对暮、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等自然景象。
第三小节:通过图片和想象,感受“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的春天美景。
指导朗读:采用拍手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对韵歌的韵律美。
4. 巩固练习
送字回文:将生字送回课文,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生字学习。
游戏巩固:利用“找朋友”、“坐汽车放气球”等游戏,巩固生字和词语的掌握。
5. 书写指导
观察字形: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结构特点。
教师示范书写生字,强调主笔和占位。
学生练习:学生在课本上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评。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的生字、新词和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享学习收获。
7.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搜集其他对韵歌,读读记记。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写几句对韵歌,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8.板书设计
古对今
古一今 晨一暮 桃一李
圆一方 雪一霜 柳一杨
严寒一酷暑 和风一细雨 莺歌一燕舞
春暖一秋凉 朝霞﹣夕阳 鸟语﹣花香
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深度
内容的时代性与关联性:“古对今”这一主题旨在通过对比古今,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反思时,应思考所选内容是否既具有代表性,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对比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文化的延续。
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在探讨古今差异时,容易陷入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深奥的困境。需要反思是否在保持内容趣味性的同时,也兼顾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既能理解表面的变化,又能感受到背后的深层原因。
2. 教学方法的运用
多样化教学手段:是否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故事讲述、视频观看、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古对今”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与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足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发现、总结?
3. 学生反馈的收集与分析
即时反馈:在课堂上,是否及时收集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他们的兴趣点在哪里?有哪些疑惑或不解?这些反馈对于调整教学策略有何启示?
课后反思:通过作业、测试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古对今”主题学习的整体反馈。他们是否掌握了关键知识点?对古今差异有何新的认识?这些反馈对于评估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835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古对今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835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古对今教案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准备,课时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古对今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