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计算题,实验题,填空题,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常见的下列现象,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A.汽油挥发,锅炉爆炸,糯米酿酒
B.钢铁生锈,植物腐烂,动植物的新陈代谢
C.牛奶变酸,干冰升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金属导电,花生长霉,海水蒸发
2.在①
②
③
④X
⑤五种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按一定顺序排列,则是下列物质中的哪种物质( )
A.B.C.D.
3.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净水常用方法有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
C.将肥皂水加入硬水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D.用水灭火,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4.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森林起火,开辟隔离带
B.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盖灭
C.电线老化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D.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布盖灭
5.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B.称量固体
C.加热液体D.滴加液体
6.通过数字化仪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含量和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数字化能为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B.该实验中红磷量的多少,对该反应的准确性无影响
C.瓶内压强先升高是因为温度升高
D.压强大幅下降是因为氧气被消耗和恢复室温
7.“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则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微观构成看:该反应中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B.从物质分类看: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C.从反应价值看,该反应能获取清洁能源
D.从守恒观点看:参加反应的与个数比为1:1
8.在化学王国里,数字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能把客观存在的宏观物质与它的微观构成联系起来。下列符号中对数字“2”含义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2H
②
③
④
⑤
⑥
A.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B.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③④
C.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②D.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⑤⑥
9.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铟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周期表中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2中x=18B.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
C.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铟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10.水蒸气与灼热的铁粉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和一种气体单质。若生成气体单质的质量为4g,则参加反应的水蒸气的质量为( )
A.36gB.18g
11.区分实验室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A.AB.BC.CD.D
12.推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所以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C.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一切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
D.点燃一氧化碳或甲烷前需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13.某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的小气球会一直变大
B.该实验中的铜粉可以换成碳粉
C.停止加热后,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读数,否则测定结果偏小
D.正确操作情况下,消耗的氧气的总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的五分之一
二、计算题
14.某化学学习小组为了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0g石灰石样品,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样品中其它成分均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
(1)完全反应时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g。
(2)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三、实验题
15.利用如图装置对“蔗糖的组成”进行探究。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实验原理:蔗糖隔绝空气受热发生分解反应
【定性实验】
(1)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
(2)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说明蔗糖中含有_______元素。
(3)实验结束观察到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小组同学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验证。完成下表:
【定量实验】
(4)用定量方法准确测量出34.2g蔗糖与足量氧气反应后生成52.8g二氧化碳和19.8g水,则34.2g蔗糖中氧元素质量为_______g,蔗糖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最简整数比)。
四、填空题
1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古籍中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石油的使用。现在用石油中分离出的汽油、柴油等作为燃料。该分离过程属于_______。(选填“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2)《汉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的“石”就是煤。工厂使用煤作为燃料时常将煤粉碎后再燃烧,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
(3)苏轼《石炭》中有“投泥泼水愈光明”:在高温条件下,炭与水蒸气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4)《易经》记载有“泽中有火”。有科学史研究者认为这描述的就是甲烷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在提倡低碳减排的今天,新型燃料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以水为原料制取的清洁燃料是_______(填化学式)。
17.“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是_______,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关于自然界中的碳、氧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一定不变
B.变化观: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参与了碳、氧循环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3)下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
①图1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该反应属于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②图2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据此推断Y的化学式为_______。
③图1、图2中的转化1分别发生的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_____。
(4)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为黑色固体单质,B、C为氧化物且含有相同元素,且B为有毒气体,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
①B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举出C物质的一个用_______。
②写出由物质C转化为物质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18.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中介绍了空间站中的生活,在轨演示了水球变气球等炫酷的实验。
Ⅰ.“天宫”中水和氧气的最大化利用是生活保障的重要措施。如图是空间站资源再利用模拟图。
(1)在“水净化系统”中,活性炭可以除去色素和异味,是利用活性炭具有_______性;高分子膜可以除去水中大分子杂质,与实验室常用的_______操作原理相同。
(2)“水电解系统”中产生氧气的电极应接在电源的_______极(填“正”或“负”)。
(3)“氢氧燃料电池”中有催化剂,氢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能直接化合释放出电能,实现由_______能到电能的转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4)“萨巴蒂尔反应器”可以除去,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Ⅱ.在“天宫课堂”中王亚平将少量蓝色颜料注入水球,很快整个水球变成蓝色。然后将泡腾片放入水球中,产生了大量气泡向四周扩散,气泡充满整个水球。
(5)蓝色颜料能让整个水球全部变蓝,是因为颜料分子具有_______的特征。
(6)气泡是泡腾片中含有的柠檬酸(具有酸性)和碳酸氢钠溶于水后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形成的,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x的化学式为_______。
(7)如果在空间站失重状态下收集制得的,可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填序号)。
A.B.C.D.
19.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1)下图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①E中X=_______。
②A—E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③A和C两种粒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_______。
④B和C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
(2)某物质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共四种,它们的微观示意图和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①表中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填化学式);
②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③一位同学在计算x、y和z数值的过程中,列出了以下等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A.B.x=0C.(100-x):(y-1)=8:3
20.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科建构了“混合物中某种成分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
同学们运用该模型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通过降温加压使空气液化,然后加热液态空气,分离出氧气。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已知氮气的沸点是-196℃,氧气的沸点是-183℃,则空气经液化、蒸发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最先蒸发出来的是_______(写名称)
(2)按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若装置的玻璃管中空气体积为25mL,反应前注射器活塞位于10mL刻度处,反应完毕后,注射器活塞位于3mL刻度处(反应前后气球都是瘪的),则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
(3)该方法是利用混合物中物质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在不引入_______ 的前提下,将氧气进行转化,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21.结合如图回答问题。(材料:紫色石蕊溶液是一种色素,遇到酸会变成红色;硝酸银可以跟盐酸溶液中的氯化氢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是一种盐,能与酸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等物质)
(1)仪器名称:a_______,b_______。
(2)如果用二氧化锰和双氧水制取一瓶纯净氧气,可选用装置_______(选填序号)和_______组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
(3)用如图装置制取并验证相关性质。
①装置J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装置F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_______。
③可用装置C收集,原因是_______。
④关闭,打开,装置G中溶液变红;关闭,打开,装置J中溶液变红。将变红的两溶液加热相同时间,装置J中溶液变成紫色,而装置G中溶液仍显红色。
Ⅰ、装置G中溶液仍显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碳酸氢钠能与氯化氢反应,请你写出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
Ⅱ、装置Ⅰ的作用是_______。
22.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
(1)实验甲中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A管中产生气体为10mL时,则B管中产生气体体积为_______mL,检验B管中生成的气体,可将_______伸入气体中。
(2)实验乙中瓶底放少量水,目的是_______。
若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填序号)。
①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_______
②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
③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留的水太少。
(3)实验丙中,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产生大量气泡,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
(4)某兴趣小组依据教材实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下探究,根据图回答问题:
A.白磷燃烧B.酒精与水混合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D.
①如图A、B、C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其中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分子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数目
E.分子质量
F.原子质量
③小明将图C装置改进成如图D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但是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请解释原因_______。
五、多选题
23.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浓度、温度等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进行了以下操作。①点燃蜡烛后伸入广口瓶,立即塞紧橡皮塞,观察到蜡烛在瓶内燃烧,白磷不燃烧。②待蜡烛自动熄灭,装置冷却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广口瓶,水与生石灰作用放出热量,铝盒中的白磷开始燃烧。由该实验得到的结论,错误的是( )
A.可燃物燃烧氧气必须充足
B.①中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C.蜡烛燃烧结束后广口瓶内已经没有存在
D.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浓度低于白磷燃烧需要的最低浓度
24.将一定量的丙醇()和氧气置于一个密封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2.8
B.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32:23
C.X中一定含碳元素、氧元素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汽油挥发、锅炉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糯米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B、植物腐烂、钢铁生锈、动植物的新陈代谢的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牛奶变酸、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D、海水蒸发、金属导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花生长霉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B。
2.答案:D
解析:A、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故错误;B、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错误;C、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故错误;D、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正确。故选D。
3.答案:B
解析:A.水与冰块混合得到纯净物,选项说法错误;B.净水常用方法有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 ,选项说法正确;C.将肥皂水加入软水会产生大量的泡沫,加入硬水会产生少量泡沫,选项说法错误;D.用水灭火,不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变,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4.答案:C
解析:A、森林着火,设置隔离带是为了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从而灭火,故A说法正确;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是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故B说法正确;C、电线老化短路起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水会导电所以会引发漏电,故C说法错误;D、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是利用隔绝空气灭火,故D说法正确。故选C。
5.答案:A
解析:A、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B、用托盘天平称量物品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g,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12.25g固体,不符合题意;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D、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B
解析:A、由数字化设备得到的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含量和压强变化曲线图,可以清晰的看到氧气含量的变化,数字化能为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为了将装置内的氧气耗尽,红磷的量必须足量,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氧气不能完全耗尽,进而导致实验测得的氧气含量偏小,所以红磷量的多少对实验的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所以瓶内压强先升高是因为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导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实验后压强恢复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氧气,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小,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D
解析: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该反应中物质均由分子构成,故A正确;B、由物质的组成可知,该反应涉及CO2、H2O两种氧化物,故B正确;C、反应得到了甲烷,甲烷是一种较清洁能源,从反应价值看,该反应能获取清洁能源,故C正确;D、由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与个数比即二氧化碳和水的个数比是1:2,故D错误。故选:D。
8.答案:B
解析:A、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故⑥中的2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⑤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说法错误;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③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④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②中的2表示2个氨分子,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①2H中的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说法错误;D、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1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⑤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故⑥中的2表示2个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9.答案:D
解析:A、由图2可知,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49-2-8-18-3=18,故A不符合题意;B、由图1可知,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左上方的数字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故B不符合题意;C、由图2可知,铟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小于4,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故C不符合题意:D、由图2可知,铟原子的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层,则其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0.答案: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反应物中含Fe、H、O元素,生成物中含Fe、O元素,故生成物中还应含氢元素,故生成的气体单质是氢气,氢气中的氢元素完全来自水蒸气,由反应前后氢元素的质量不变,则参加反应的水蒸气的质量为:,故选A。
11.答案:D
解析:A、一氧化碳燃烧有蓝色火焰,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可以区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观察颜色无法区分,故A错误;B、氮气不助燃,伸入带火星的木条熄灭,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以区分;氮气和氧气都不和澄清石灰水反应,无法区分,故B错误;C、硬水和软水都是无色的,根据颜色无法区分;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可以区分;故C错误;D、酒精有特殊气味,蒸馏水无味,可以区分;酒精能燃烧,蒸馏水不燃烧,可以区分;故D正确。故选D。
12.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但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B、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和,二者质子数都是14,但不是同种元素,B错误;C、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是构成一切化学物质的基本单元,C错误;D、一氧化碳和甲烷都是可燃性气体,点燃一氧化碳或甲烷前需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纯度,防止发生爆炸,D正确。故选:D。
13.答案:C
解析:A、硬质玻璃管加热,内部空气受热膨胀,气体体积变大,反应完毕后冷却到室温,气体体积变小,装置中的小气球体积先变大再变小,说法错误;B、该实验中的铜粉不可以换成碳粉,因为铜在加热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且生成物是固体,而碳在加热条件下只与氧气反应,但生成物是气体,不能准确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说法错误;C、停止加热后,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读数,否则测定结果偏小,因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没有冷却到室温的气体体积偏大,导致内外压强差偏小,测量结果偏小,说法正确;D、正确操作情况下,消耗的氧气的总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和硬质玻璃管内气体的总体积的,说法错误;答案:C。
14.答案:(1)2.2
(2)25%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生气体的质量为,故填:2.2;
(2)解:设20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碳酸钙的质量为x。
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25%。
15.答案:(1)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
(2)氢/H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17.6;6∶11
解析:(1)实验原理是蔗糖隔绝空气受热发生分解反应,而装置内有空气,可能会干扰实验,所以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含有氢元素的可燃物燃烧时会产生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实验时观察到干冷的小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
(3)实验结论是黑色固体是单质碳。玻璃管中单质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小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质是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水,化学方程式为:。
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34.2g蔗糖与足量氧气()反应后生成52.8g二氧化碳()和19.8g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则参与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根据氧元素质量守恒,设34.2g蔗糖中氧元素质量为x,则有,解得x=17.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不变。产物含有碳、氢、氧这三种元素,而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氧元素,所以产物中的碳、氢元素来源于蔗糖,34.2g蔗糖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氢元素的质量为,所以蔗糖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16.答案:(1)物理变化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
(4)
(5)
解析:(1)石油中分离出的汽油、柴油等是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物质充分燃烧的条件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充足的氧气,则工厂使用煤作为燃料时常将煤粉碎后再燃烧,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在高温条件下,炭与水蒸气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氢气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则以水为原料制取的清洁燃料是氢气,化学式为。
17.答案:(1)水循环;水分子
(2)BD
(3)化合;;反应条件不同
(4);灭火(做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做工业原料;干冰(固体)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生物圈中的碳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经食物链传递,又成为动物和细菌等其他生物体的一部分,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氧循环是指氧元素在自然界的循环状态。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是水循环,这种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2)A、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化合价发生改变,如光合作用中生成单质氧气,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错误;
B、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正确;
C、微粒观: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保持不变,故错误;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正确。
故选BD;
(3)①图1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C、H、O的原子个数为:6、12、18;反应后:C、H、O的原子个数为:0、0、12;据此可推测Y的化学式为;
③图1、图2中的转化,与反应生成碳酸,但在光合作用时生成葡萄糖和氧气,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却完全不同,原因是反应条件不同;
(4)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A为黑色固体单质,B、C为氧化物且含有相同元素,且B为有毒气体,所以B是一氧化碳;D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D是碳酸钙,A会转化成一氧化碳,所以A是碳,C会与一氧化碳、碳酸钙相互转化,所以C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①B是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用途灭火(做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做工业原料;干冰(固体)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答案合理即可);
②C是二氧化碳,B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18.答案:(1)吸附;过滤
(2)正
(3)化学;
(4)
(5)分子不断运动
(6)
(7)CD
解析:(1)活性炭具疏松多孔的结构,有吸附性,所以可以除去色素和异味;高分子膜可以除去水中大分子杂质,这与实验室常用的过滤操作原理相同。
(2)电解水时应该“正氧负氢”,所以“水电解系统”中产生氧气的电极应接在电源的正极。
(3)氢氧燃料电池”中有催化剂,氢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能直接化合释放出电能,实现由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萨巴蒂尔反应器”可以除去,观察发现反应物为二氧化碳和氢气,经过反应器生成甲烷和水,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蓝色颜料能让整个水球全部变蓝,是因为颜料分子具有不断运动的特性,扩散至整个水球。
(6)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不变,,反应前:3个钠原子、11个氢原子、9个碳原子、16个氧原子,反应后3个钠原子、5个氢原子、9个碳原子、13个氧原子、则3X中含有6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X化学式:。
(7)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选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所以不便使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可以选用真空泵;
答案:CD。
19.答案:(1)8;CD/D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AC/CA
解析:(1)①E的质子数为18 ,表示氩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达到稳定结构,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即18=2+8+X,解得X=8;
②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粒子C和D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③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A和C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④B质子数为12,表示镁元素,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故镁元素在化合物中显示+2价,C质子数为17,表示氯元素,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故氯元素在化合物中显示-1价,镁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镁,化学式为;
(2)①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图可知,甲为,乙为,丙为,丁为,其中和属于氧化物;
②由图可知,上述反应为硫化氢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参加反应甲的质量为68g,设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m、生成的水的质量为n、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p。
,
解得m=96g;
,解得n=36g;
,解得p=128g
则反应后乙的质量为:100g-96g=4g,故x=4;
反应后丙的质量为:1g+36g=37g,故y=37;
反应后丁的质量为:0g+128g=128g,故z=128;
上述计算可知:
A、x+y+z=4+37+128=169,故A正确;
B、x=4,故B错误;
C、(100-x):(y-1)=96:36=8:3,故C正确;
故选AC。
20.答案:(1)a;氮气
(2)调节气压,使铜粉与氧气充分反应;20%
(3)新的气体杂质
解析:(1)通过降温加压使空气液化,然后加热液态空气,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分离出氧气,过程中只是利用沸点不同将氧气和其它物质分离,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属于分离转移,从建模角度分析,该操作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a。
氮气的沸点是-196℃,氧气的沸点是-183℃,则空气经液化、蒸发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沸点较低的物质先蒸发出来,故最先蒸发出来的是氮气。
(2)铜粉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玻璃管中气体受热膨胀,气球膨胀,当温度冷却,气球中的气体进入玻璃管,气球变瘪,则按图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使铜粉与氧气充分反应。
装置内原有气体的总体积为,实验后装置内气体总体积减少量为,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氧气被反应完,玻璃管内气压下降,在大气压作用下注射器活塞向里推进,推进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定氧气的含量。如果有气体生成,则装置内压强变化较小,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所以该方法在不引入新的气体杂质的前提下,将氧气进行转化,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故填:新的气体杂质。
21.答案:(1)铁架台;集气瓶
(2)B;D;;催化作用
(3)①
②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③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吸收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
④;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已经完全除干净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a为铁架台;仪器b为集气瓶.
(2)用二氧化锰和双氧水制取一瓶纯净氧气,该反应在常温下就可以进行,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B;排水法收集气体更纯净,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选择D装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3)①装置J中发生的反应为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使石蕊变红,化学方程式为。
②与B装置相比,装置F,可将固体置于多孔隔板上,关闭止水夹,通过长颈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止水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生成气体,所以装置F相对于装置B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可用装置C收集。
④Ⅰ装置G中溶液仍显红色的原因是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碳酸氢钠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Ⅱ.硝酸银能与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产生白色沉淀,故装置Ⅰ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已经除干净。
22.答案:(1)5;带火星的木条
(2)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①②/②①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A;ACF;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
解析:(1)电解水实验中在电源的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根据图示可知A试管中气体体积较多,则A中为氢气,B中为氧气,A中气体为10mL,则B中气体体积为5mL。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故填:5;带火星的木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高温的熔化物,为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则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
故填: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①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铁丝可能无法燃烧,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
②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铁锈阻止了铁与氧气的接触,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
③铁丝燃烧时集气瓶中留有水的量不影响铁丝的燃烧,不会导致铁丝不能燃烧。
故选:①②。
(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实验中白磷与红磷都是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后红磷、白磷都与氧气接触,热水能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不能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①A、红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且该装置密闭,对比反应前后天平的状态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酒精与水混合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无法用该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该装置不密闭,反应后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无法称量出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则该实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A。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则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分子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故选:ACF。
③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反应后二氧化碳进入气球中,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装置对托盘的压力减小,则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故填: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
23.答案:CD
解析:A、实验中集气瓶中蜡烛熄灭后,白磷还可以燃烧,证明装置中还含有氧气,则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充足,故选项说法正确;B、燃烧的三要素为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步骤①中白磷温度较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则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C、实验中集气瓶中蜡烛熄灭后,白磷还可以燃烧,证明装置中还含有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D、实验中集气瓶中蜡烛熄灭后,白磷还可以燃烧,证明装置中还含有氧气,且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浓度高于白磷燃烧需要的最低浓度,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D。
24.答案:AC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a=6.0+14.8+0.4-2-7.2-9.2=2.8,该选项说法正确;B、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4.8g-2g):(9.2g-0.4g)=16:11,该选项说法错误;C、X中碳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X中一定含碳元素、氧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D、反应物是丙醇和氧气,生成物是水、二氧化碳和X,该反应不符合一变多的特点,不是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C。
选项
需要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点燃
观察颜色
B
氮气和氧气
伸入带火星木条
通入澄清石灰水
C
硬水和软水
观察颜色
加肥皂水搅拌
D
酒精和蒸馏水
闻气味
取样,点燃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现象分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结论
小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往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
玻璃管中黑色固体燃烧。
黑色固体是单质碳
烧杯内_______。
_______。
物质序号
甲
乙
丙
丁
微观示意图
反应前质量/g
68
100
1
0
反应后质量/g
0
x
y
z
物质
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6.0
14.8
0
0.4
0
反应后质量/g
0
2
7.2
9.2
a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期末]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化学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②NO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21,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化学试题,共10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