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省齐齐哈尔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4省齐齐哈尔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省齐齐哈尔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李海霞 审题人:马忠哲 学科负责人:程 颖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3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唐代丝路沿线人文遗存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研究,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唐至北宋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存古迹对文人活动、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播的影响。从共时性角度看,又可将此线路切分为三个单元。首先,关中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的影响。关中古迹众多,其中尤以宫殿、帝陵和宗教遗迹最为有名。宫殿巨丽,与赋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阿房宫赋》最为有名。这些赋作所书写的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等宫殿群的历史记忆或现实观照均属唐人的盛世文学书写范畴,包举天地之心,并烛见时代礼治精神。华清宫与兴庆宫则因白居易《长恨歌》在宫殿政治意蕴书写之外,展现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汉以来,长安迭为帝都,京城为帝陵环拥,形成别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游离于京城与地方之间,成就了诸多诗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华山、终南山是关中久负盛名的山川,与帝都在空间上形成巨大的张力,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等卓绝一代的大诗人在内心对其充满复杂感情,并借此成为他们叩问仙道与天人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思考人生进退出处的重要场所。其次,河西走廊人文遗存的文学写作。“陇头”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响的文学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故使“陇头诗”成为唐诗中的重要题材,也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内涵而言,书写内容主要包括边塞战事、征人思乡、大漠风光、陇头风俗等,分别展现出苍凉、悲壮和豪迈三种情感,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待“家”与“国”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观念的碰撞,并最终使其经典化为中国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迹群对文人活动与文学创作也有重要影响。西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丝绸之路在天山南北两麓共分三条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学创作的绿洲化,体现出交通路线的分异与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差异。此外,唐代诗歌中大量存在着有关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许多诗人都先后有从军西域的经历,但长期以来学界关注的焦点还主要停留在材料发掘与整理层面,而缺乏对其背后机制、关系的深入挖掘,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文学文本又具有主观性,表达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义。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对地方的简单描述,我们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人们想象中的地方……这些充满想象的描述可使读者认识到一个地方独特的风情或特色。由于人们可从各种媒介了解到不同的地方,所以多数人对一个地方的了解在亲眼所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人们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可以读出作者对某一特定空间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点可知,唐代文人创作受到丝路沿线人文遗存的潜在影响和制约时,千万个行走其地的文学家也以作品或行动影响着丝绸之路的文学内涵。首先,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例如轮台这一地名,汉“轮台”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时治所则位于天山之北,汉唐轮台县治的巨大差异和唐代前后期统治区域的伸缩,使“轮台”在唐代文学的前后期创作中成为一个悲喜俱存的地理符号和文学意象。其次,文学写作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楼兰是汉代丝路上的一个邦国,后为黄沙所掩,但唐人却通过反复吟咏书写“楼兰”,最终借助想象与回忆,建构起诗文中的“楼兰”意象,展现出对汉代国力强盛、英雄辈出的崇拜,体现出唐人强烈的功名意识、进取精神和对战争的态度与评价。
(摘编自王伟《丝路人文遗存与唐代文学的西域书写》)
材料二:
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内容,西域风光、歌舞、人物、服饰、用具都进入唐代诗人的视野。岑参的70多首边塞诗出现“沙碛、沙、碛”37次,“轮台”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热海”4次,“雪海”3次,“胡虏”29次。他两次西北军幕供职,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诗中对西域地名多有记录。沟通与防御成为西域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唐代西域诗歌意象主要表现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边塞诗的战地风光描写,陌生事物出现的多,熟悉的东西相对少些。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二者各具艺术魅力,彼此补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诗人在边塞才见到的,故冠以“胡”、“虏”等字。边塞诗中汉和胡、虏对举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较。“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汉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尘、胡霜则属于陌生类。“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突波煎汉月。”《天山歌送萧治归京》:“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和虏云、胡风、胡沙相对的都是汉月,前三者作为陌生事物出现,汉月则是作者熟悉的对象。以熟悉的意象写陌生的环境,表达的是心理定势与对家乡的眷恋;在熟悉与陌生的比较中,以倍增其哀乐。
(摘编自郭院林《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古迹遗存众多,大量宫殿宏伟壮丽,与赋体文学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赋予
政治与审美意蕴。
B.长安帝陵多,由此形成了唐代独具特色的陵寝文化和陵邑文学圈,带给许多人丰富的内在生命体验。
C.天山南北两麓三条向西通行的丝绸之路上,文学会随绿洲发生发展,交通路线影响着文学
创作及其传播状况。
D.岑参在边塞诗中对西域地名的记录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这丰富了他诗歌创作的内容,使
其诗歌意象更具有苍凉悲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陇头诗”能成为中国文学中征人、游子思乡恋家的精神寄托,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
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
B.对唐诗中有关西域的各种信息、唐代诗人从军西域的经历等材料中蕴藏的机制、关系的挖
掘是今后重要的研究路径。
C.楼兰作为丝路邦国,文明文化早已遗失,而唐诗中反复书写的“楼兰”,其实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
D.边塞诗中陌生事物出现的比熟悉的东西多,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
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轮台”作为意象表情达意的巨大反差与统治区域的伸缩变化相关。
B.盛唐时期设立的轮台县与汉代的“轮台”的地理位置相差很远。
C.初盛唐诗人好借汉代轮台典故表达征战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
D.中晚唐诗人多借用轮台意象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同点,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5.结合两则材料,从边塞诗创作的角度简析唐代“丝路遗存”与“文学书写”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医猫记
李广贤
白雪一定是生病了。一大早刘老太太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她倍加呵护地把它从床上抱起来,放到了自己的双腿上。眼前的白雪僵着一张没有表情变化的脸,额上的两撮黑毛也失去了昨日的明艳。虽然保持着平日的睡姿,却没了香眠时的响亮鼾声。不行,必须带它去看医生。可儿孙都在外打工,刘老奶奶只好自己去诊所了。
“奶奶,哪里不舒服啊?”村医刘心记问。
刘老太太没理会年轻人,而是小心地打开小毯子,将白雪展示在他眼前说:“俺的白雪总不睁眼,你给看看,它咋了?”
刘心记愕然片刻,急忙替她将毯子裹了起来说:“奶奶,我这诊所只能给人看病,您还是带着猫咪去渡北李庄找李杏林吧。他开的是宠物诊所,专门给猫狗看病的。”
刘庄、李庄同属一个村委,一个在古渡之南,一个在古渡之北,相距也就二里地。可刘老太太年逾八旬,恐怕一口气走不到那儿了。在路口等了片刻,有辆小轿车停在了她面前。“老奶奶,去哪儿?”是邻居家的孙子欢欢,那问话的语气与脸上的笑容高度一致。年轻人的文明让刘老太太舒服了许多,她告诉了欢欢去处。
天飘起了细雨,车窗玻璃上很快淌起了一道道的水流。白雪就喜欢这样的天气,它常常去扑打窗户,妄图在屋里擦掉玻璃外的“泪水”。每当这样的时刻,她都会被逗得乐不可支。小轿车将她拉到了李杏林的宠物诊所门口。下车后欢欢告诉她,一个小时后他就回来,让她给白雪看完病在这儿等着。
李杏林的诊所,其实就是一间四十多平方米的房子。他六十来岁,天生的一脸喜庆,一看到刘老太太来了,那好听的声音随即布满了房间:“哎哟,刘大娘,您咋亲自来了?让谁捎个口信,我不就去了。”
“李医生,客气了。俺的白雪像是得病了,烦你给诊治诊治。”
她把白雪轻轻地放到一张小木床上。李杏林没有怠慢,遂将一只手放到了白雪身上。
“哎呀!”没想到李杏林脸色骤变,缩回手的那一刻,两只本来讨人喜欢的眼球差点没掉到地上:“都僵了,不会是……”
“别胡说!你看它的眼睛,虽然没睁开,但是笑眯眯的;你再摸摸它的皮毛,依然暖融融的。怎么可以胡乱猜想呢?”
“噢——”李杏林捋了捋自己的胸口,长长吐了一口气。闭目许久,终于用镇定替换下了吃惊。
“那么,再让我听听。”他迟疑一下,转身拿过听诊器,戴在了耳朵上。先听胸部,再听肚子。严肃的面部慢慢现出了笑意:“气若游丝,心跳时有时无。您的白雪恐怕是患上了深度睡眠症。”
“啥是深度睡眠症?”
“就像有些动物的冬眠,长睡不醒。”
“长睡不醒?要是饿坏了咋办?老天爷,白雪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俺也没法活了。”
“大娘,可不敢胡思乱想。这样吧,您将白雪留在这儿,我保证一个星期将它治好。”
“为啥非要等上一个星期呢?”
“咋给您说呢?白雪这是神经系统出了问题,需要慢慢调理。如果下猛药让它快速醒来,恐怕会适得其反。”
“有道理,俺听您的。”
秋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个星期。仅仅七天,对刘老太太来说恍若过了半辈子。第八天一早,她草草喝点粥,也没等着搭便车,一路歇歇喘喘地去了李庄。一进门,她发现李杏林有点不对劲,她心脏像是给揪了一下。
“大娘,听我慢慢跟您说。”
“是不是要告诉俺一个不好的消息?”
“不不。这样跟您说吧,白雪是醒过来了,但是,它有可能会失忆。也就是说,它也许一时记不起您了,会对您感到陌生。”
“怎么可能呢?哦,俺的白雪呢?”刘老太太一脸的不相信。
“在那儿。”
顺着医生手指的方向,她看到了一个铁丝做的笼子,笼子内卧着一只通身雪白的猫咪,亮白的额上长着的两撮黑毛也恢复了往日的明艳。
“好白雪,俺就知道你不会丢下俺的。咦!才住了几天院,俺咋就觉着你比来时年轻了?”
她蹲下去,想要打开笼子去抱它,谁知猫咪把头一缩,发出了陌生的呜呜声。“看来它真的失忆了,”说着,不无失落地站起身来。
“大娘,我向您保证,最多一个星期,它就能与您交好如初。”此时此刻,李杏林似是如释重负,露出了本真的笑容。
她满怀感激地抓过李杏林的手,端详起来。这双手除了几道像是猫爪留下的伤痕外,与别人的手也没啥两样。最后她摇了摇那双手,道了声“谢谢!”。
一个星期未过,白雪真就恢复了记忆一般与主人交好如初了。刘老太太也眼看着恢复了原先的健康气色。不过,有一点让她怎么都想不明白:白雪雪白的额头上那两撮曾经明艳喜人的黑毛,竟然一天天地淡了下来,并最终也转为了雪白……
(有刪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白雪一定是生病了”简洁明了,说明刘老太太养的猫咪白雪生病了,拉开了医猫故事的序幕,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刘老太太一到诊所只顾着将白雪展示给村医刘心记看,后来去看医治后的白雪时也不等搭便车就走去李庄,说明她是一个急性子的人。
C.刘老太太与李杏林先后以“胡乱猜想”“胡思乱想”说对方,前者是刘老太太不愿相信白雪已经死去,后者是李杏林不愿吓到刘老太太。
D.刘老太太来查看白雪时,李杏林的表现有些不对劲,直到刘老太太相信了白雪失忆的说辞后,他才如释重负,体现了他紧张的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对邻居家的孙子欢欢这一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从其对刘老太太的态度中不难看出他的热情淳朴。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写刘老太太由车窗玻璃上的水流联想到白雪喜欢扑打玻璃外的雨水,增添了人与猫间的温情色彩。
C.“秋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了一个星期”烘托了刘老太太在等待接白雪回家时内心的悲伤沉郁。
D.小说在刻画李杏林的形象时,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使这个宠物医生的形象跃然纸上,鲜明生动。
8.小说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白雪已经死掉了这一事实,但是从文中的多处细节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9.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宠物医生、刘老太太、白雪这三个主体的深刻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
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材料二:
责管仲临死不举贤自代,以致桓公用三子以乱国,持论似正。若论管子,天下才。施伯决其得志于未用之先,诸葛武侯以古今有数人物,亦取以自比,乃欲其临死再举一仲,谈何容易?且仲治齐时,严蔽明蔽贤之戒,何尝不以举贤为心?但未得有如仲者出耳!况桓公末年,政事怠荒,仲既言三子不可近,而竟用之,即荐有贤如仲者以自代,亦未必用也!苏家立论,多自骋笔力,未必切当事情。惟文字高妙,层层翻驳不穷,确是难得。
(节选自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因桓公A之问B举C天下D之贤者E以自代F则仲虽死G而齐国未为H无仲也。
1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治”指“安定太平”,与《屈原列传》中“治乱之条贯”的“治”意思相同。
B.“仲之疾也”与《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字用法不同。
C.“遂”指“满足”,与《种树郭囊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意思相同。
D.“决”指“判定”,与《苏武传》中“与武决去”的“决”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二段以富有思辨色彩的哲理之言起笔,自然转到对齐国之乱的讨论,指出齐国之
乱的原因不在竖刁、易牙、开方三人,而在管仲。
B.因为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有了流放四凶的事情,而管仲在朝时,却没有在自己临死前诛
杀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乱臣,这是苏洵最为遗憾的地方。
C.苏洵认为,管仲与齐桓公相处日久,应该知道齐桓公是一个纵情声色、不知控制欲望的人,
自己的临终嘱托不足以让他自我约束,远离小人。
D.林云铭虽然从另一角度出发看待齐国之事,指出苏洵对管仲的批驳只是看似正确,但他没
有否认苏洵行文的优点,肯定《管仲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4分)
(2)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4分)
14.林云铭不认同苏洵责备管仲临死不举贤自代,林云铭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5~16题。
秋怀【注】
元好问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注】贞佑元年,蒙古军南侵,诗人故乡山西忻县受到波及。诗人流遇三乡后又移居登封,是
岁之秋,蒙古军占领山西全境。在县北十里的嵩山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独坐空堂所感受到的秋声秋意:凉叶萧萧、秋风淅淅、寒霜清冽。这两句明里
写景,暗中已在传情。
B.颔联上句中的“黄华”应是菊花,其与“西风”一同点明此时的季节,同时也与下句“白
发”在色彩上反差强烈。
C.颔联中的“先”字,好像在抱怨白发专门欺负诗人这个“远客”,这句看似无理,实则暗
含了诗人心中的悲苦。
D.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如秋寒中悲鸣的秋虫,在夜里又经常被寒鹊的叫声频繁惊醒,表现了诗
人流落异乡的凄苦。
16.有人说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感悲怆,但结尾有柳暗花明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学们游学蜀道,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相激,山谷轰鸣,小明不禁想起了李白《蜀
道难》中的诗句“ , ”。
(2)小刚在宣讲隐逸文化的导语中引用了黄庭坚《登快阁》中的诗句“ , ”,借此展现古人的归隐之意,进而引出自己的讲解。
(3)梦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情,
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现在这个时候,在平旷无人的院坝北头,走过来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显然是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青春光彩。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莱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盘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
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叠词的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改成:“他闭住眼,紧接着,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似乎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传感器就像人类的眼睛、耳朵、皮肤等器官一样,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帮助我们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 ① 。红外辐射、紫外辐射、次声波等超出感官范围的信息,传感器都能“感受”到。传感器可以将事物蕴含的各种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并利用数模转换电路将电信号用数字表达出来,是数字化的有效工具。当你拿出手机拍照片或视频时,光敏传感器会将接收到的光强度信号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成数字化形式,再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存储起来,最终出现手机屏幕上的影像。
数字化系统需要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仅靠人工或者传统设备无法获取,凭借传感器则能高效获取。利用各类传感器,人们可以召开远程会议、扫码支付甚至直播带货,由此逐渐发展出数字经济业态。数字经济涉及的各类技术都与传感器息息相关。
没有传感器, ② _。传感器是智能化系统的第一关,它的水平决定了智能化系统及其仪器设备的水平。同时,传感器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上信息高端器件领域的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5G通信等数字化领域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删减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九成熟十成收”,小麦达到九成熟就可以收割了。
B.最近这天气实在热得可以,要是能下一场雨就好了。
C.他家的新房我去看了,地理位置、整体装修都还可以。
D.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写得真不错,很可以读一读。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走过千山万水,还要跋山涉水;跨过雄关险隘,还要闯关夺隘。”这是《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中的一句话。国家如此,人生亦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试题评分参考
1.D(“对西域地名的记录远超以往的边塞诗人”错,偷换概念,原文“活动地域广阔,超过以往任何一位边塞诗人”;“使其诗歌意象更具有苍凉悲壮的特点”于文无据。)
2.C(A.“是因为‘陇头’地处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层面富有特殊价值”,可见原因是“人文地理层面的特殊价值”。B.“是今后重要的研究路径”。原文“这或许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可见是推测而不是事实。D.“是因为要以‘熟悉’写‘陌生’”错,原文“写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现诗中则增加亲切感”,可见是写入陌生事物凸显边地风光奇异、浪漫的色彩,不是“以‘熟悉’写‘陌生’”。)
3.D(“表达国力衰退无奈舍弃西域之‘悲’”错,应是借轮台讥刺穷兵黩武之“悲”。)
4.①举例论证:材料一通过列举唐代文人及其作品,展示了丝路沿线人文遗存对文人活动与
文学创作的影响;材料二列举岑参的边塞诗的地名和意象,说明西域文化丰富了唐代诗
歌创作的内容。论证具体生动,具有说服力。
②引用论证:材料一引用英国学者迈克·克朗的观点论证了文学文本的主观性和其对地方
意义的表达,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材料二引用边塞诗中的诗句论证了边塞诗中汉和胡、
虏对举,把熟悉和陌生的两类事物加以比较的创作手法,增强了文学性。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内容上:丰富了边塞诗的意象(题材),“陇头”等成为边塞诗中的重要意象。
②情感上:丰富了边塞诗的主题,出现了征人思乡、反战等主题。
③边塞诗的创作赋予了“丝路遗存”丰富的文学内涵。边塞诗写作中再现地方典型的景观
和重构丝路遗失的地方文化。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说明她是一个急性子的人”错误,选项中所说的两个情节说明的是刘老太太对白雪病
情十分担忧。)
7.C(“内心的悲伤沉郁”错,根据“仅仅七天,对刘老太太来说恍若过了半辈子”,可知此
处的描写烘托的是刘老太太的焦急、不安。)
8.①小说开头对白雪的神态描写:白雪的表情僵着没有变化,额上的黑毛失去了神采,“睡
姿”不变但是没了鼾声。
②他人看到白雪后的反应:刘心记“愕然片刻”急忙裹起毯子,让刘老太太去宠物诊所;
李杏林将手放到白雪身上后“脸色骤变”,并说“都僵了”“您的白雪恐怕是患上了深度睡眠症”“就像有些动物的冬眠,长睡不醒”“它有可能会失忆”等。
③小说结尾对“白雪”特征变化的描写:“白雪”额上明艳的两撮黑毛日渐褪色,最终变为白色。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宠物医生:通过宠物医生李杏林这一乡村医生形象,歌颂了乡村医生的仁心善行和人
文情怀。
②刘老太太:刘老太太的儿孙都在外打工,只有白雪相伴,作者通过塑造刘老太太这一形
象,反映了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呼吁大家关爱空巢老人。
③白雪:白雪是刘老太太的精神寄托,作者通过写白雪生病后刘老太太的焦急与担心,赞
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感情。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BFG(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评分参考:每处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C(“遂而鸡豚”中的“遂”是“成,养好”。)
12.B(苏洵最遗憾的是管仲临死前没有向朝廷举荐贤才。)
13.(1)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不过那个任用他们的人,
是齐桓公。
(评分参考:“固”“顾”“……者,……也”各1分,句意1分。)
(2)即使齐桓公侥幸听从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
列举出来把他们除掉吗?
(评分参考:“虽”“悉数”“去”各1分,句意1分。)
14.①管仲是天下之才,这样的贤才再难出现。
②管仲治理齐国时,颇为重视人才的引荐,临死时没有举荐,是因为没有找到贤才。③齐桓公晚年政事懒惰荒废,即使管仲举荐贤才代替自己,齐桓公也不一定任用。(评分参考: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D(“在夜里又经常被寒鹊的叫声频繁惊醒”错,结合颈联上句看,诗人是将自己比作秋
虫、寒鹊,吟声苦、易受惊,不是被寒鹊的叫声惊醒。)
16.①意境苍凉:诗歌前三联用凉叶、雨声、秋风、秋霜、黄华、西风、秋虫、寒鹊等意象,
勾画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景象,营造出苍凉的意境。
②情感悲怆:诗人因战乱只能流落在异乡,看到秋日萧瑟之景难免触景生情,生发出“白
发先从远客生”的慨叹,表达了有家难回的悲怆。
③柳暗花明:尾联诗人在痛苦伤心中想到家乡,希望踏上家乡的小路,望一望家乡的山,
“明”字透露出期盼和希望,情感发生逆转,有柳暗花明之妙。
(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3)示例一: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示例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示例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若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
(评分参考:每空1分,添字、缺字、错别字,均不得分。)
18.①音韵和谐,具有音韵美。(1分)
②“远远近近”写出了空间的寥廓,“模模糊糊”“灰蒙蒙”写出了清晨的雪之大和下雪
时天色的苍茫。(2分)
③具有画面感,突出了环境的阴郁,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2分)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①原句“就见”和“我们”提供旁观者视角,实现了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更加灵活,
而改句局限于第三人称进行叙述。(2分)
②原句“姑且就认为”是作者不愿直接点明“他”的窘迫,饱含着深切的同情,改句的“似乎”则较为平淡。(2分)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当你拿出手机拍照片或视频时,光敏传感器会将接收到的光强度信号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成电信号,再转换成数字化形式,然后存储起来,最终形成手机屏幕上的影像。
(评分参考:每改对一处给2分。将错误改对但稍微改变句意扣1分。踩分点出现错别字扣1分,其他地方错别字不扣分。)
21.①传感器的感知能力更强②就没有智能化、数字化
(评分参考:每空2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A(A动词,能够B形容词,厉害C形容词,不坏,过得去D动词,值得)
23.评分标准参照高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辅佐齐桓公,(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夷、狄。管仲终其一生使齐国富足强大,诸侯不敢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得到任用,齐桓公在内乱中死去,一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安宁的年份。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有成功的原因;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也一定有发生的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太平,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牙。等到齐国动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这样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不过那个任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有了舜然后才知道流放四个恶人,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除掉少正卯。那齐桓公是什么人呢?回头再看,那使齐桓公任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齐桓公询问为相的人选。在这个时候,我认为管仲将推荐天下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仅仅说了“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违背人之常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够不任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的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之所以不任用他们,只是因为有管仲在罢了。一旦管仲没了,那么这三个人就可以弹除冠尘相互庆贺了。管仲以为自己临终前的言论就可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个人,而是担心没有管仲,(只要)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个人,只不过是三个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吗?即使齐桓公侥幸听从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举出来把他们除掉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问,推荐天下的贤人来替代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个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
材料二:
(苏洵)责备管仲临死时没有举荐贤人替代自己,以致齐桓公任用(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扰乱了国家,(苏洵)提出的主张似乎是正确的。如果评论管仲,他是天下之才。施伯在他还没有受到任用之前就判定他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如愿以偿,诸葛亮已经是古今为数有限的人物,也拿他来自比,(苏洵)竟然想让他临死时再举荐一个管仲般的人才,谈何容易?况且管仲治理齐国时,严格追究隐匿贤明、贤能人才的罪责,何尝不是以举荐贤才为意?只是没有像管仲这样的人才出来罢了!何况齐桓公统治末期,在政事上懒惰荒废,管仲已经告诉他(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能亲近,但他最终还是任用了他们,即使管仲举荐了像自己那样的贤才替代自己,也不一定被齐桓公任用!苏洵提出自己的观点,多是施展自己的写作才能,不一定符合事实。只是苏洵的文章(的确)高明巧妙,逐层翻转批驳,没有穷尽,确实是难得的。
时期
历史事件
相关文字
“轮台”释义
汉武帝
盛年
李广利攻占轮台。
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
——《汉书》
汉武帝征伐对象。
晚年
下诏驳回轮台屯田。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汉书》
汉武帝反思用兵之祸舍弃之地。
初盛唐
唐疆域扩大,在天山北麓,今乌鲁木齐市附近设轮台县。
盛时何足贵,书里报轮台。——沈佺期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岑参
用汉代典故,代指北庭或边塞。
中晚唐
吐蕃最终攻陷北庭,唐与西域联系松散。
文吏何曾重刀笔,将军犹自舞轮台。
——李商隐
借武帝轮台诏事,讥刺穷兵黩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8页。
这是一份2024省齐齐哈尔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省齐齐哈尔高二下学期期末“线上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