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学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24-25版: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晨读时光(一)
展开
这是一份学案: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24-25版: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 晨读时光(一),共5页。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晨读时光(一)1.成语积累(根据解释,填写成语)(1)( ):每家每户都知道。(2)( ):比喻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3)( ):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4)( ):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人极端狂妄自大。(5)( ):不能有一点点缺失。答案 (1)家喻户晓 (2)一笔抹杀 (3)南辕北辙(4)唯我独尊 (5)不可或缺2.有关“青春”的名言(1)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就是这个道理。希望不经过困难、波折,轻而易举地成名,那是不长进的、没出息的幻想。——郭沫若(2)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宝贵的东西却不甚为人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郭沫若(3)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已从残冬窟里闯出来,驶入宝蓝的穹窿里去了。——闻一多闻一多:负重前行,弘毅致远1946年7月11日,“抗战七君子”之一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4天后,闻一多在云南大学致公堂举行的李公朴追思会上,发表了痛斥国民党特务、呼唤新中国的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会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西南联大教师宿舍门前。闻一多以生命诠释了何为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何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士人风骨。在我多年来对众多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的采访中,闻一多是他们最常忆及的师长之一。师长以他们的敬业尽职和高标人品,给予青年一种精神的哺乳,其影响穿透学子们的一生,天涯海角终难忘。闻一多是一名文学教授,在西南联大时期曾接替朱自清担任清华中文系主任,但他的影响力却超越了文科;在其就义后,更成为一代学人挺拔不屈的“标杆性人物”。在北京时遇到西南联大校友陆迪利,他对我说起闻一多:“闻先生人高高大大的,眼睛很有神,远远地走过来,带着一股热量,扑面而来。”他回忆起当年长途跋涉西迁昆明的“步行团”时光:闻先生唱歌非常好听。有一次,我们走进一个山洞,要穿出来,里面阴冷,很黑,大家疲劳,心情不好。突然山洞里响起了激情的歌声,就像是车轮子滚动那样,轰隆隆的。一下子精神就振奋了,听着歌声,走出了山洞,眼前又是一片光亮。歌声停了,大家反而有点觉得山洞太短了,还想听那歌声。这让我想起高尔基的《丹柯》,当人们在黑暗中绝望的时候,丹柯掏出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人们的道路。这也是闻一多在《红烛》里歌颂的精神:为黑暗的世界发出光明和热量。震动师生们心魄的,是一路上看到底层人民的贫困与落后:这一路上看到中国的西南,特别是贵州地区的穷困。少数民族受压迫,文化程度很低,有很多县里面连基本的小学都没有。生活条件很差,有的地方还有麻风病。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我们以后的思想进步有很大影响。闻先生是在这一次旅行中,开始真正接触到民间的痛苦、疾苦。士子风骨,乃是一种历经千秋世代,鼓发正义、催动世人、抗击暴虐、呵护弱者的铮铮品质。虽千万人,吾往矣!自“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时,多带有一股个人的英烈之气,如谭嗣同,如秋瑾,这二人都是可以“一走了之”,而却执意留下,以牺牲自我昭示信仰的。对于闻一多,那个时代还不远。闻一多的牺牲,与谭嗣同、秋瑾具有同等分量的“殉节”气质。倘若闻一多踏上北归火车,回到清华家园,重回战前教授的优裕生活,一家人亦团圆幸福。这个抗战胜利的成果,闻一多是最有资格享有的。而他却被眼前学生与朋友的鲜血激怒,拍案而起,面对横暴,毅然舍生,表达了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抗争意志。从“七七事变”他弃家登舟的那一刻,从他对臧克家讲的那番话,就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思想准备,以及一种“大舍弃”的气节。随父亲在码头上等待的三子闻立鹏回忆,当臧克家问闻一多:“你的那些古书怎么办?”闻一多回答:“国家大片大片的领土都丢失了,我那点书算什么?”他的谈吐,磊落胸怀,身系国难,并非一般只是忧己的仓皇难民。这时的闻一多已经在准备为国难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大的牺牲,并且视为己任。到昆明后,为了躲避轰炸,教授们搬迁到乡下去,房舍不够时,发生了“隔帘分读”的故事,显示出闻一多相比一般教员的气度不凡。他慨然邀请找不到房子的华罗庚及其家人与之同住,我认为,这与他对华的身体残疾具有更深的体悯有关。闻一多是有深切悲悯意识的人。他能够“动情”,这是大情。“君子固穷”,这也是士的品格。闻一多的太太种菜,他治印。闻一多在他的人生中追求一种信念与信仰的清晰透明。他的信仰尽管有所变化,但令人感觉到有一种东西没有变。这种不变的东西,我以为,就是闻一多对自己的定位。因为士,必须具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君子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坦诚。当年我的父亲去过闻一多家,专程是去看门楣上那闻名全城的题词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父亲非常赞赏这爱憎分明的决绝气概,把这句话告诉了童年的我。对于“士”的人格构想,闻一多选择了屈原作为“原点”,回到天地间的大我、大仁、大义。他喜爱的诗句是“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心目中的“士”是接近屈原那样的形象的,芳草峨冠,特立独行,视高洁重于生命。《〈论语〉十则》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闻一多是走到了“松柏”这一步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践行了“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侮”的信条。(选自张曼菱《西南联大行思录》,有删改)赏析 闻一多先生是个热情的人,他很好地诠释了“名士”的气节: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特立独行,爱憎分明而又悲悯世人。先生虽已逝,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课内素材(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适用主题 力量之美、创造力、生命力等。运用示例 力量以其不可遏制、冲决一切的雄强展现出美感。正如郭沫若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所写的那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种雄强之力能摧毁旧世界,建造新生活,具有冲击人心的美。五四运动也正以巨大的力量,冲决旧世界的思想罗网,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这不更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吗?(2)《红烛》适用主题 爱国、责任、奉献等。运用示例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战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敌人的威胁又怎可能改变你的爱国之心?2.时新素材蓝天野:将一生奉献给人民文艺事业2021年,党龄77年的蓝天野荣获“七一勋章”,是29名获奖者中唯一的文艺工作者,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人民文艺事业。他在青年时代参加革命,应党的发展需要由绘画转而从事进步文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出演或导演《蜕变》《茶馆》《家》等数十部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1987年退休后,他仍活跃于话剧舞台,传承艺术艺德,发掘和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界领军人才,为中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电视剧《渴望》中慈祥的父亲、《冬之旅》中清癯傲岸的老知识分子……2020年初,94岁高龄的蓝天野,还拄着拐杖走进北京人艺排练场,担任历史大戏《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导演。面对后辈青年演员,他总是强调,“作为一名艺术家,德艺双馨,德永远在第一位。进入北京人艺,我希望你们首先要做一个好人”。适用主题 德艺双馨、做人与做事、敬业、传承等。运用示例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蓝天野的演技有口皆碑,曾获众多奖项;他被认为是真正有艺术品质和高级趣味的艺术家;他在舞台上流露出的独特艺术魅力,令人啧啧称奇。艺术创作需要超越客观、超越自我,只有对艺术的精湛追求,才能赢得湛蓝的艺术天空。相比当下一些“艺术家”,蓝天野这代“90后”,走的是正道,所以能够走得更远。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晨读时光(一)1.成语积累(根据解释,填写成语)(1)( ):每家每户都知道。(2)( ):比喻轻率地把优点、成绩等全部否定。(3)( ):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4)( ):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形容人极端狂妄自大。(5)( ):不能有一点点缺失。答案 (1)家喻户晓 (2)一笔抹杀 (3)南辕北辙(4)唯我独尊 (5)不可或缺2.有关“青春”的名言(1)青年需要经受各种锻炼。所谓百炼成钢,在暴风雨中成长,就是这个道理。希望不经过困难、波折,轻而易举地成名,那是不长进的、没出息的幻想。——郭沫若(2)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也最容易消逝。最可宝贵的东西却不甚为人所爱惜,最易消逝的东西却在促进它的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大的人。——郭沫若(3)青春像只唱着歌的鸟儿,已从残冬窟里闯出来,驶入宝蓝的穹窿里去了。——闻一多闻一多:负重前行,弘毅致远1946年7月11日,“抗战七君子”之一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街头。4天后,闻一多在云南大学致公堂举行的李公朴追思会上,发表了痛斥国民党特务、呼唤新中国的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讲演”;会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西南联大教师宿舍门前。闻一多以生命诠释了何为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何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士人风骨。在我多年来对众多当年的西南联大学子的采访中,闻一多是他们最常忆及的师长之一。师长以他们的敬业尽职和高标人品,给予青年一种精神的哺乳,其影响穿透学子们的一生,天涯海角终难忘。闻一多是一名文学教授,在西南联大时期曾接替朱自清担任清华中文系主任,但他的影响力却超越了文科;在其就义后,更成为一代学人挺拔不屈的“标杆性人物”。在北京时遇到西南联大校友陆迪利,他对我说起闻一多:“闻先生人高高大大的,眼睛很有神,远远地走过来,带着一股热量,扑面而来。”他回忆起当年长途跋涉西迁昆明的“步行团”时光:闻先生唱歌非常好听。有一次,我们走进一个山洞,要穿出来,里面阴冷,很黑,大家疲劳,心情不好。突然山洞里响起了激情的歌声,就像是车轮子滚动那样,轰隆隆的。一下子精神就振奋了,听着歌声,走出了山洞,眼前又是一片光亮。歌声停了,大家反而有点觉得山洞太短了,还想听那歌声。这让我想起高尔基的《丹柯》,当人们在黑暗中绝望的时候,丹柯掏出自己燃烧的心,照亮人们的道路。这也是闻一多在《红烛》里歌颂的精神:为黑暗的世界发出光明和热量。震动师生们心魄的,是一路上看到底层人民的贫困与落后:这一路上看到中国的西南,特别是贵州地区的穷困。少数民族受压迫,文化程度很低,有很多县里面连基本的小学都没有。生活条件很差,有的地方还有麻风病。第一次看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我们以后的思想进步有很大影响。闻先生是在这一次旅行中,开始真正接触到民间的痛苦、疾苦。士子风骨,乃是一种历经千秋世代,鼓发正义、催动世人、抗击暴虐、呵护弱者的铮铮品质。虽千万人,吾往矣!自“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时,多带有一股个人的英烈之气,如谭嗣同,如秋瑾,这二人都是可以“一走了之”,而却执意留下,以牺牲自我昭示信仰的。对于闻一多,那个时代还不远。闻一多的牺牲,与谭嗣同、秋瑾具有同等分量的“殉节”气质。倘若闻一多踏上北归火车,回到清华家园,重回战前教授的优裕生活,一家人亦团圆幸福。这个抗战胜利的成果,闻一多是最有资格享有的。而他却被眼前学生与朋友的鲜血激怒,拍案而起,面对横暴,毅然舍生,表达了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抗争意志。从“七七事变”他弃家登舟的那一刻,从他对臧克家讲的那番话,就可以看出他对时局的思想准备,以及一种“大舍弃”的气节。随父亲在码头上等待的三子闻立鹏回忆,当臧克家问闻一多:“你的那些古书怎么办?”闻一多回答:“国家大片大片的领土都丢失了,我那点书算什么?”他的谈吐,磊落胸怀,身系国难,并非一般只是忧己的仓皇难民。这时的闻一多已经在准备为国难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大的牺牲,并且视为己任。到昆明后,为了躲避轰炸,教授们搬迁到乡下去,房舍不够时,发生了“隔帘分读”的故事,显示出闻一多相比一般教员的气度不凡。他慨然邀请找不到房子的华罗庚及其家人与之同住,我认为,这与他对华的身体残疾具有更深的体悯有关。闻一多是有深切悲悯意识的人。他能够“动情”,这是大情。“君子固穷”,这也是士的品格。闻一多的太太种菜,他治印。闻一多在他的人生中追求一种信念与信仰的清晰透明。他的信仰尽管有所变化,但令人感觉到有一种东西没有变。这种不变的东西,我以为,就是闻一多对自己的定位。因为士,必须具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君子闻过则喜”“从善如流”的坦诚。当年我的父亲去过闻一多家,专程是去看门楣上那闻名全城的题词的:“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父亲非常赞赏这爱憎分明的决绝气概,把这句话告诉了童年的我。对于“士”的人格构想,闻一多选择了屈原作为“原点”,回到天地间的大我、大仁、大义。他喜爱的诗句是“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心目中的“士”是接近屈原那样的形象的,芳草峨冠,特立独行,视高洁重于生命。《〈论语〉十则》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闻一多是走到了“松柏”这一步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践行了“威武不能屈”“士可杀,不可侮”的信条。(选自张曼菱《西南联大行思录》,有删改)赏析 闻一多先生是个热情的人,他很好地诠释了“名士”的气节: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特立独行,爱憎分明而又悲悯世人。先生虽已逝,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1.课内素材(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适用主题 力量之美、创造力、生命力等。运用示例 力量以其不可遏制、冲决一切的雄强展现出美感。正如郭沫若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所写的那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种雄强之力能摧毁旧世界,建造新生活,具有冲击人心的美。五四运动也正以巨大的力量,冲决旧世界的思想罗网,以伟大的创造力建立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这不更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吗?(2)《红烛》适用主题 爱国、责任、奉献等。运用示例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战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敌人的威胁又怎可能改变你的爱国之心?2.时新素材蓝天野:将一生奉献给人民文艺事业2021年,党龄77年的蓝天野荣获“七一勋章”,是29名获奖者中唯一的文艺工作者,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人民文艺事业。他在青年时代参加革命,应党的发展需要由绘画转而从事进步文艺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出演或导演《蜕变》《茶馆》《家》等数十部优秀文艺作品,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1987年退休后,他仍活跃于话剧舞台,传承艺术艺德,发掘和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界领军人才,为中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电视剧《渴望》中慈祥的父亲、《冬之旅》中清癯傲岸的老知识分子……2020年初,94岁高龄的蓝天野,还拄着拐杖走进北京人艺排练场,担任历史大戏《吴王金戈越王剑》的导演。面对后辈青年演员,他总是强调,“作为一名艺术家,德艺双馨,德永远在第一位。进入北京人艺,我希望你们首先要做一个好人”。适用主题 德艺双馨、做人与做事、敬业、传承等。运用示例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蓝天野的演技有口皆碑,曾获众多奖项;他被认为是真正有艺术品质和高级趣味的艺术家;他在舞台上流露出的独特艺术魅力,令人啧啧称奇。艺术创作需要超越客观、超越自我,只有对艺术的精湛追求,才能赢得湛蓝的艺术天空。相比当下一些“艺术家”,蓝天野这代“90后”,走的是正道,所以能够走得更远。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