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单元提升版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展开知 识 “线路图”——体系构建 理清脉络
线 索 “互联网”——热考主题 纵横贯通热考主题12 革故鼎新——中国古代变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瞬间1.中国古代改革的四大类型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变化(1)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等逐步确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2)经济模式从奴隶制的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成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3)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西周国家垄断性经营手工业和商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和大商人出现,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4)传统兵役制度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等规范的存在取决于血缘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存在。诸侯纷争,国野界限打破,征召野人当兵,使得传统的兵役制度面临破产。
(5)编户齐民制的出现:诸侯国之间的扩军备战直接促使一家一户小家庭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社会组织形式也由血缘宗法关系走向地缘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国财产赋税和人力控制的有效方法。(6)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①战国时期,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②将相制、郡县制、俸禄制等制度的宗旨只有一个——取消“封建”贵族的特权,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个人手中。
3.唐宋政治变革(1)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隋唐实行并完善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从制度上打破了士族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提升皇权;北宋实行重文政策,大兴科举,贵族制度进一步衰落;中央实行分权政策,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皇权。(2)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以来的独相被群相代替,形成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
(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宋太祖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隋唐统治阶层大多出自门阀士族,而宋代的文人政治特点明显。宋代文官制度的完善扭转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也促进了宋代经济、教育、文化的繁荣发展。(4)社会阶层变革
4.明清时期:出现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热考主题13 济世兴邦——古代中国的律令教化与基层治理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1)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
(2)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3)唐代“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了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主的法律指导思想,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至此,礼与法完全融合,实现了“礼法合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
2.法律儒家化的历史影响(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强调德治。(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法的推广,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
3.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1)基本特点: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刑法、民法、行政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2)鲜明特色:以礼法并用的方式,把“天理、人情、国法”有机融合在一个法律体系之中。(3)司法与行政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级的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
4.以户籍制度进行的基层管理(1)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2)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①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户政管理,将户政管理提高到决定国家命运的高度。②注重户政管理的法制建设,如汉代的《户律》、唐代的《户婚律》等。③户政管理与赋税制度密切相关,将户政管理成果作为征派赋役的依据。④注重结合社会基层政权建设来强化户政管理,将整顿吏治与整顿户口同时进行,使整顿基层政权成为整顿户政的必由之路。
(3)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认识①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热考主题14 国家认同——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与家国天下情怀1.中国古代传统的天下观和民族观(1)主要观点:华夏中心,华尊夷卑,华夷之辨观。(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3)中外关系基础: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中国古代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时期各族在变化上联系与交融,战国时期民族交融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2)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宣扬大一统思想、加强交通建设等,为华夏族向汉族转化提供了物质、政治与思想条件。(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北方民族南迁,中原与南方地区民族杂居,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民族交融增强。(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风俗相互影响,胡乐、胡舞、胡服、胡食等在汉人中流行,各民族通婚,地域文化认同形成。
(5)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北方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交融、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经济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北方民族政权封建化与汉族交融。(6)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元朝的行省制度对边疆的控制加强。驿道、驿站与急递铺的建立加强了统一国家的内部联系,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与海运航线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7)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明朝仍用羁縻政策,在东北、西北设置羁縻所;在北部修长城、设集镇、开展贸易;对西藏多封众建以分其势;对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清朝奠定了中国的国家版图,民族整体凝聚力增强。
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这是一份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21页。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第1讲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主干知识•自主梳理,核心要点•重难突破,知识网络构建,3发展①中央,对点训练,答案C,命题解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中国古代史微专题3中国古代的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 这是一份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中国古代史微专题3中国古代的赋税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