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期末]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027292/0-172242820950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期末]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027292/0-172242820954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化学][期末]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027292/0-17224282095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集锦
[化学][期末]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期末]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中国自行研制了C919飞机, 下列过程属于自然固氮的是, 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下列说法正确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中国自行研制了C919飞机。下列涉及C919飞机的相关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 机体主结构——铝锂合金B. 起落架轮胎——复合橡胶材料
C. 飞机风挡——特种航空玻璃D. 客舱地板——芳纶高分子材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机体主结构——铝锂合金,属于金属材料,A选;
B.起落架轮胎——复合橡胶材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B不选;
C.飞机风挡——特种航空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C不选;
D.客舱地板——芳纶高分子材料,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D不选;
答案选A。
2. 下列过程属于自然固氮的是( )
A. 氮气和氢气反应合成氨 B. 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氮气
C. 镁条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氨
【答案】D
【解析】
【分析】游离态氮元素转化为化合态氮元素的过程为氮的固定,据此解答。
【详解】A.氮气和氢气反应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A不选;
B.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氮气属于物理变化,B不选;
C.镁条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属于人工固氮,C不选;
D.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氨属于自然固氮,D选;
答案选D。
3. 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 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 B. 一氯甲烷的电子式:
C. 乙烯的结构简式: D. 甲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为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A正确;
B.一氯甲烷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B正确;
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C错误;
D.可以表示甲烷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D正确;
故选C。
4. 下列金属中,通常用电解法冶炼的是( )
A. 铁B. 银C. 铜D. 铝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为较活泼金属,工业上采用热还原法冶炼,A错误;
B.银为不活泼金属,工业上采用热分解法冶炼,B错误;
C.铜为不活泼金属,工业上采用热还原法冶炼,C错误;
D.铝为活泼金属,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氧化物的方法冶炼,D正确;
故选D。
5. 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 在中燃烧B. 在中燃烧
C. 与反应D. 灼热的炭与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中燃烧放出能量,属于放热反应,A不选;
B.在中燃烧放出能量,属于放热反应,B不选;
C.与反应放出能量,属于放热反应,C不选;
D.灼热的炭与反应生成CO,吸收能量,属于吸热反应,D选;
答案选D。
6. 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 )
A. 太阳能B. 氢能C. 地热能 D. 化石能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理想的新能源应具有资源丰富、可以再生、对环境无污染等特点,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均属于新能源。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不属于新能源。
答案选D。
7. 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A. 乙烯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烷 B. 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 乙醇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 D. 甲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烯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烷属于加成反应,A正确;
B.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反应,B错误;
C.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C错误;
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D错误;
故选A。
8. 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液态植物油可与发生加成反应B. 蛋白质遇浓硫酸显黄色
C. 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D. 糖类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液态植物油含有碳碳双键,可与发生加成反应,A正确;
B.含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B错误;
C.淀粉和纤维素是高分子化合物,聚合度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C错误;
D.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
故选A。
9. 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 与S反应:
B. 和浓反应:
C. 的催化氧化反应:
D. 与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 与S反应方程式为:,A正确;
B.和浓反应方程式为:,B正确;
C.的催化氧化反应方程式为:,C错误;
D.与反应方程式为:,D正确;
故选C。
10.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两者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 氨易液化且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
C. 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用作半导体材料
D. 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可用于制备硫酸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氮气分子中三键键能大,因此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可用作保护气,A正确;
B.氨气易液化且液氨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可作制冷剂,B正确;
C.由于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因此可用作半导体材料,C正确;
D.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被氧化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水得到硫酸,因此可用于制备硫酸,D错误;
答案选D。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烷与戊烷互为同系物B. 与互为同位素
C. 与互为同分异构体D. 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烷与戊烷均属于链状烷烃,结构相似,二者互为同系物,A正确;
B.与的质子数不同,不能互为同位素,是两种不同的元素,B错误;
C.与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C正确;
D.和金刚石均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D正确;
答案选B。
12. 下列做法与调控化学反应速率无关的是( )
A. 有些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加入着色剂B. 用冰箱冷藏食物
C. 将块状药品研细后进行实验D. 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
【答案】A
【解析】
【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固体表面积、反应温度、浓度、压强(有气体参与)、形成原电池、使用催化剂等,以此结合反应实质进行判断。
【详解】A.有些食品的加工过程中加入着色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颜色,与调控反应速率无关,故A选;
B.冰箱冷藏食物,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从而减缓食品腐败的速率,与调控反应速率有关,故B不选;
C.将块状药品研细后进行实验,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与调控反应速率有关,故C不选;
D.在铁制品表面刷油漆,减缓铁制品腐蚀的速率,与调控反应速率有关,故D不选;
故选A。
13. 一定条件下,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不能说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 的含量不再改变 B. 的质量不再改变
C. 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发生变化 D. 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未达到平衡时,的含量一直发生变化,的含量不再改变可以说明平衡,A正确;
B.反应未达到平衡时,的质量一直发生变化,的质量不再改变可以说明平衡,B正确;
C.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发生改变,体系压强与气体分子数有关,为变量,体系的压强不随时间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C正确;
D.与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时可以说明平衡状态,其比值为1,过于偶然,不能说明平衡状态,D错误。
故选D。
14. 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利用海水提取溴和镁的过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提取发生反应:
B. 空气的作用是将吹出
C. 经过两次转化的目的是富集溴
D. 沉淀溶于盐酸的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向海水中加入石灰乳可将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镁沉淀,过滤将氢氧化镁分离,加入盐酸溶解,生成氯化镁,蒸发结晶获得氯化镁晶体,在HCl气流中加热结晶获得无水氯化镁,然后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得到金属镁;过滤后的滤液中通入氯气置换出溴单质,继而通入空气,将溴吹入吸收塔,被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吸收转化成氢溴酸,以达到富集的目的,然后,再用氯气将其氧化得到产品溴,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提取发生反应:,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空气的作用是将吹出,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经过两次转化的目的是富集溴,C正确;
D.难溶,溶于盐酸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D错误;
答案选D。
15. 甲基丙烯酸甲酯可用于合成有机玻璃,其结构简式为。下列关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式为B. 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C. 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D. 可以发生加聚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结构简式可判断分子式为,A正确;
B.含有碳碳双键和酯基,不能发生酯化反应,B错误;
C.含有碳碳双键和酯基,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C正确;
D.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聚反应,D正确;
答案选B。
16. 下列关于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B. 常温下都是无色气体
C. 均可用排空气法收集D. 均可由和反应直接制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A正确;
B.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一氧化氮是无色气体,B错误;
C.NO在室温下能够与O2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排空气方法收集,C错误;
D.N2和O2直接化合得到NO,NO与O2反应产生NO2,因此NO2不可由N2和O2直接化合得到,D错误;
故选A。
17. 如图为普通锌锰电池的构造示意图,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锌筒作负极
B. 发生还原反应
C. 工作时电子由锌筒通过外电路流向石墨棒
D. 正极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锌是活泼金属,作负极,二氧化锰得到电子,据此解答。
【详解】A.锌是活泼金属,锌筒作负极,A正确;
B.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正确;
C.锌筒作负极,石墨棒是正极,因此工作时电子由锌筒通过外电路流向石墨棒,C正确;
D.正极得到电子,电极反应:,D错误;
答案选D。
18. 实验室常用乙酸、乙醇和浓硫酸合成乙酸乙酯,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乙中导管不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
B. 实验结束,乙中液体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
C. 加入过量乙醇,可使乙酸完全转化为乙酸乙酯
D. 加热和使用浓硫酸均可增大该反应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装置是发生装置,乙装置是吸收装置,结合物质的性质和问题分析解答。
【详解】A.乙酸乙酯蒸汽中含有乙醇和乙酸的蒸汽,乙醇和乙酸均易溶于水,因此乙中导管不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A正确;
B.乙酸乙酯难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因此实验结束,乙中液体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B正确;
C.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即使加入过量乙醇,也不能使乙酸完全转化为乙酸乙酯,C错误;
D.反应中浓硫酸起催化剂作用,因此加热和使用浓硫酸均可增大该反应的速率,D正确;
答案选C。
19. 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用排空气法收集于圆底烧瓶后,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圆底烧瓶内形成“喷泉”,说明易溶于水且溶解速率大
B. 烧瓶中剩余部分气体是由于的溶解已达饱和
C. 烧瓶内溶液变为红色,原因是:
D. 溶解前含氮物质的物质的量、溶解后含氮物质的物质的量n存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圆底烧瓶内形成“喷泉”,说明易溶于水且溶解速率大,A正确;
B.收集的氨气中含有空气,因此烧瓶中剩余部分气体,并不是由于的溶解已达饱和,B错误;
C.烧瓶内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其原因是:,C正确;
D.溶解前含氮物质的物质的量,依据元素守恒可知溶解后含氮物质的物质的量n存在:,D正确;
答案选B。
20. 新型碱性氨-氧气燃料电池的装置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装置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 工作时电流从电极b经导线流向电极a
C. a极反应: D. 该装置产物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氨气失去电子,在负极通入,氧气得到电子,在正极通入,据此解答。
【详解】A.该装置是原电池,该装置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电极a是负极,电极b是正极,因此工作时电流从电极b经导线流向电极a,B正确;
C.a极是负极,溶液显碱性,电极反应式为,C错误;
D.生成物是氮气和水,该装置产物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思想,D正确;
答案选C。
21. 研究小组模拟汽车尾气处理。某温度下,将一定量和加入恒容盛有催化剂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b段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B. 时刻,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C. 平衡时,的转化率为
D. 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可以提高该反应进行的程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ab段用NO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ml/(L⋅s),A正确;
B.4s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B错误;
C.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为,C正确;
D.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可以提高该反应进行的程度,比如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且可以提高平衡转化率,D正确;
故选B。
22. 中国科学家使用催化剂,通过电催化实现了在温和的条件下人工固氮,电极上催化过程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氮分子内两个氮原子间以结合 B. ①②中均断开氮分子内的部分化学键
C. 形成要吸收能量D. 在电极上被催化还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A.N元素最外层有5个电子,需要3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而每一个公用电子对成为一个共价键,故为三个共价键,故A正确;
B.根据题目图示,氮气分子与反应,得到一个e-,形成N-H键,分子内的部分化学键断开,故B正确;
C.化学键的断裂要吸收能量,化学键的形成要放出能量形成稳定的结构,故C错误;
D.该人工固氮的电催化过程的电极反应: ,被催化还原,故D正确;
答案选C。
23.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
【详解】A.乙醇、水均与Na反应生成氢气,有气体生成,不能证明乙醇中是否含水,故A错误;
B.向裂化汽油中加入的溶液,的溶液褪色,由实验及现象能证明裂化汽油中含有不饱和烃,故B正确;
C.淀粉水解后,没有加NaOH中和硫酸,不能检验葡萄糖,则不能证明淀粉没有水解,故C错误;
D.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溶液,发生盐析,故D错误;
故选B。
24. 一定温度下,探究铜与稀的反应,在注射器中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I中生成无色气体的反应:
B. II中气体变为红棕色,发生了反应:
C. Ⅲ中的反应速率比I中的大,原因是溶于水使的浓度:Ⅲ>I
D. 当注射器的活塞不再移动时,再抽入稀,可以继续溶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体NO,通入空气NO被氧化为NO2,催化反应使反应速率加快,据此解答。
【详解】A.过程Ⅰ发生的反应为Cu和稀HNO3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
B.II中气体变为红棕色,说明NO被氧化为NO2,发生了反应:,故B正确;
C.随着反应进行,溶液里生成硝酸铜,根据氮元素守恒,溶液中硝酸浓度应比原硝酸浓度减小,不会增大。加入NO2后反应速率加快,说明NO2对该反应具有催化剂,故C错误;
D.向反应后的溶液中继续滴加过量稀硫酸,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可以与铜粉继续反应生成NO,铜可以继续溶解,故D正确;
故选C。
25. 实验小组探究溶液与以及铵盐溶液的反应。
已知:i.为棕黑色,接近无色
ii.溶液的越小,溶液的越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由I、II可知,酸性越强,越有利于氧化
B. 由II、III可知,浓度减小,其还原性增强
C. V的目的是排除还原的干扰
D. 由I、IV、V可知,与相比,更易还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I、II可知,酸性越强,紫色褪色越明显,说明酸性越强,越有利于氧化,A正确;
B.II实验使用的溶液为等pH的溶液,而III实验使用的溶液为等pH的溶液,铵根离子浓度不相同的同时,III实验中还有非单一变量氯离子的干扰,不能认为浓度减小,其还原性增强,应考虑氯离子的还原作用,B错误;
C.对比实验IV和V,V选择等pH的强碱溶液,目的是排除还原的干扰,C正确;
D.由I、IV、V可知,实验IV试管底部棕黑色沉淀的量比I中的多,说明与相比,更易还原,D正确。
故选B。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8题,共50分。
26.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几种化学反应如下。
a.与稀硫酸反应
b.溶液与盐酸反应
c.晶体与晶体反应
(1)上述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能用上图表示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其能量变化的原因是: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____(填“>”或“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自行研制了C919飞机,下列过程属于自然固氮的是,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12页。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