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孟子》三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028917/0-17224752103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孟子》三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028917/0-172247521036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孟子》三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028917/0-172247521043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
-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名著阅读之昆虫记- 试卷 0 次下载
-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名著阅读之红星照耀中国- 试卷 0 次下载
-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三峡- 试卷 0 次下载
-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与朱元思书- 试卷 0 次下载
-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周亚夫军细柳- 试卷 0 次下载
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孟子》三章-
展开
这是一份七升八暑假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预习之《孟子》三章-,共7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简介】
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富贵不能淫》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是这样,妻子固然应当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孟子认为,这“妾妇之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而只有儒家的仁、礼是“大丈夫之道”,也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虽在批判纵横家的方面上不妥,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名言仍闪耀着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既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些)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亲戚畔之 2.困于心,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威武不能屈
7.动心忍性 8.人恒过,然后能改
9.环而攻之而不胜( ) 10.委而去之( )
11.得道者多助( ) 1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4.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15.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16.富贵不能淫( )
17.贫贱不能移(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0.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比较阅读。
(一)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2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必先苦其心志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3)仆闻之 ( ) (4)官大者,主恶之( )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2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27.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二)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28.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人不知而不愠
B、以顺为正者 以待饿者而食之
C、行天下之大道 曾子闻之
D、不得志,独行其道 扬其目而视之
2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富贵不能淫 ( ) 贫贱不能移 ( )
蒙袂辑屦 ( ) 黔敖左奉食 ( )
30.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⑵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1.乙文中的“饥者”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哪种品格?曾子认为“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请说说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看法是否矛盾。(4分)
一、1.通“叛”,背叛 2.通“横”,梗塞,指不顺 3.通“弼”,辅佐 4.巩固 5.锐利 6.使动用法,使……屈服 7.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韧 8.犯错 9.包围 10.放弃 11.帮助 12.选拔 13.明白 14.真正,确实 15.教导、训诲 16.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 17.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二、18.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19.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0.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21.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
22.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23.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三、(一)24.(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
25.D 26.(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
27.(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28.D 29.①迷惑 ②使……改变 ③袖子 ④捧着
30.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 ⑵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31.体现了大丈夫“贫贱不能移”的品格。 不矛盾。曾子认为嗟来之食不能接受,这符合“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当黔敖道歉之后,饿者获得尊严,没有违背“贫贱不能移”的标准,可以接受食物,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八升九语文暑假专项衔接练习之病句辨识,文件包含病句辨识原卷版doc、病句辨识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升九语文暑假专项衔接练习之文言文阅读,文件包含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升九语文暑假专项衔接练习之文学常识(1),文件包含文学常识原卷版doc、文学常识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