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下“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祖父的园子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五下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
展开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梳理“文中月”
1.第一个挑战:读题目,品月味。
师:同学们,这一课预习过了吗?我现在来考考你。第一个挑战:读一读题目。
生:月是故乡明。
师:这个题目出自一句诗,既然是句诗,就要读出一点诗的味道。再读一遍。(生读)
师:这个题目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季羡林先生借用这一句诗,透过天上的明月,写了这篇散文。我们再来读读这个题目,看看你的嘴巴里有什么味道。
生:我觉得那是思念的味道,他在月夜思念他的弟弟。
生:我也觉得是思念,但他还在思念故乡。
生:我觉得有点悲伤的味道,因为远离故乡,不见亲人,所以在那里独自思念,太冷清了。
师:你们太会品读了。一个题目,能结合诗人背景资料进行解读,这就叫“知人论世”。我们待会儿也要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不只题目,好多地方都藏着诗。现在翻开课文,快速找一找,找到一处就举手。
生:山高月小,三潭印月。
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很完整。我们齐读这些诗句。(出示诗句,生读)
2.第二个挑战:几件事?几处月?
师:季羡林先生不只写了诗歌中的月亮,还写了眼前的月亮。来接受第二个挑战:“我”想起来几件事?文中写了几处月?
生:“我”想起来在故乡粘知了的事。
生:“我”想起来在晚上看月亮的事。
生:“我”想起来在其他国家看月亮。
生:“我”还想起来在北京的燕园赏月。
师:写了“粘熏知了、夜晚望月、异国思乡、燕园赏月”四件事,那么写了几处月亮呢?
生:写了“故乡月”“他乡月”“燕园月”三处月亮。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发现欣赏月亮的地点在变化,所以我根据地点变化,找到了三处月亮。
师:通过把握地点变化来梳理月亮,这就是会学习。
二、聚焦“童年月”
师:季羡林看到的故乡之月是什么样的?齐读第4自然段。(出示)
生:季羡林看到的是一轮清光四溢的月亮,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师:什么叫“相映成趣”?
生:就是天上有个月亮,倒映在水中,水里也有一个月亮,它们两个一起在夜晚,互相看看,好像在比谁更美似的。
师:说得很有童趣。
生:季羡林看到的是散发清光的月亮,而且光芒晶莹剔透,就像是干净的水一样。
师:你已经解释了“晶莹澄澈”的意思。那作者在看月时,更多写的是什么?
生:我感觉他没有在写月亮,而是写了很多玩的。
生:更多的是写他数星星、粘知了。
生:我也觉得在场院数星星、在古柳下粘知了写得比他看月亮要多。
师:这些都是他看月时的活动,和月亮一起,留在他的记忆中。那么看月的那段回忆,季羡林存放下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作者小时候的快乐,那些有趣的事情都是在月亮下经历的。
生:是童年,欢乐的童年时光。那些事情,季羡林是在童年时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做的。当时有月亮做见证,于是现在看着月亮,
师:季羡林又想起来啦。
生: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当时的他们是多么欢乐,不像《天窗》,在玩得开心的时候,总有大人出来打扰。《月是故乡明》里很少有大人打扰。
师:说得好。季羡林把自己的童心、童趣都存放在那段看月时的经历里了。那看月时,激发出来的是什么呢?
生:是一种萌动的东西。
生:是诗兴。第4自然段说了不懂什么叫诗兴,但有东西在萌动。说明季羡林在心中萌动的东西,当时不知道,后来才知道是诗兴。
师:诗经里面有《月出》这样一首诗,第一句诗就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这样写人,先写月,用的是一种诗歌创作手法“兴”,所以常常合起来称为“诗兴”。再次齐读这一片段,体会季羡林先生的“诗兴”。(出示,生读)
三、对比“他乡月”
师:看故乡月时,季羡林心中涌现出的是无限诗兴。那么,在看海外月时,季羡林在想什么呢?找一找,他乡之月在哪里?
生: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
师:这些地点的顺序能不能更换呢?我们来读一读。(出示,生读)
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
生:我觉得不能调换,前面两个是有实际的地方,后面两个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
师:它们是有顺序的,我们来读一读。在“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看月亮,容易联想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生:(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师: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看月,容易联想起王维的《使至塞上》。
生:(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看月,自然关联着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出示)
生:(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看月,想到的就是李白的《关山月》。(出示)
生:(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师:可是季羡林却说—(出示,生读)
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
师:他乡之月究竟少了些什么?
生:他乡之月少了亲情。他孤独、落寞,一个人在国外念书,没有亲人相伴,有点像当时在外地的杜甫。
生:少了温暖。季羡林需要慰藉,需要安全感。这些景物都是很大的,但是景物越大,季羡林就越感到孤单。
生:故乡的月亮尽管很平常,但季羡林还是最爱故乡的月亮。
师:“小”这个字有一种亲切感和喜爱之情,就像“小家伙”“小朋友”这些词一样。你看,抓住这一处的对比,就能体会作者的思绪变化了。那么故乡的月到底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仅仅是思念家乡吗?生:还有童年的纯真。
生:还有童年的那种欢乐,那种温暖。
生:他找到了陪伴,此刻季羡林不再孤单,因为有明月相伴。
师:是啊,对于季羡林来说,故乡月总是非同寻常的,所以他说——
生: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四、关注“燕园月”
师:故乡,是否一定得是季羡林的老家呢?晚年的季羡林定居在我国北京大学的燕园,他一样可以看到中国的月亮。那么,燕园之月,有什么?
生:有学生,有热闹。
生:有季羡林的事业和荣耀。
生:有美丽的风景,因为这里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
师:燕园有这些,有那些,有着太多、太多,而且季羡林用来描写燕园的文字也是诗意的。我们连一连,看一看它们都来自哪里。
生:“茂林修竹”关联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生:“上下空蒙,一碧数顷”关联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荷香远溢”关联周敦颐《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生:“宿鸟”关联杜甫《无家别》中的“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生:“幽鸣”关联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生:“良辰美景”关联汤显祖《牡丹亭》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生:“荷塘月色”关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师:这么富有诗意的文字,就一个字—“读”。
(出示)
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师:此时季羡林身在燕园,拥有的太多,可他的心在哪?
生:故乡。
师:为什么拥有这么多的季羡林依然心在故乡呢?
生:因为他想要找回那些童年欢乐,那些美好时光。
师:精神返乡是人的本能,他需要精神返回,叶落归根,追根溯源。
语文人教部编版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a href="/yw/tb_c16092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a>,共4页。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及反思,共4页。
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五年级下册月是故乡明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