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地理全程一轮复习章末真题集训24
展开材料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6分)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6分)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6分)
2.[2021·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1)简述罗斯环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8分)
(2)分析从罗斯冰架分离入海后的冰筏漂移的动力机制。(6分)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6分)
3.[全国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下图)。1974年澳大利亚汽车生产以47.5万辆的产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实施取消进口汽车配额限制并大幅降低关税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车大量涌入,原本多样化的本土汽车市场进一步细分,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汽车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仅以16.1万辆的产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条汽车生产线在阿德莱德关闭,宣告本土汽车制造成为历史。
(1)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8分)
(2)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8分)
(3)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4分)
(4)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章末真题集训
1.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到,Ⅱ自然带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附近,靠近极圈,其南部Ⅲ自然带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Ⅱ自然带应为苔原带,Ⅰ自然带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附近应属冰原带。向南突出的原因:从图中位置来看,该地位于东经60°附近,其植被带向南突出的方向,大致为南北方向;该地位于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更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第(2)题,河流应由高向低流,河流的流向一般可判断地势的走向。从该地区河流分布来看,其东部河流向东流,西部河流向西侧流动,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位于1200~1300米之间,其南部山峰大约为1400~1500米之间,中部地区南高北低。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如答案中的图示。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到R地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从纬度来看,该地位于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较为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地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同时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的相对较少,大量积雪易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以看到R地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其谷地冰川数量较为众多。
答案:(1)类型:苔原带。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
(2)地势特征: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整体中部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分水岭: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2.解析:本大题以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为材料,涉及洋流的影响因素、洋流的形成原因、南极海冰融化的原因等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罗斯环流在图中呈圆环状,受盛行风带及形成的洋流的影响,加上大陆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罗斯环流。第(2)题,读图可知,冰筏移动方向与极地环流运动方向一致,分析动力机制,即分析洋流形成的原因。极地环流为风海流,受到极地东风的影响,极地东风的形成与极地高气压和副极地低气压间的气压差有关,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则是形成气压差的根本原因。第(3)题,海冰融化加速可从海冰形成量减少和融化量增加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降雪变为降雨,海冰补给来源减少;另一方面降雨使得反射率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且雨水的温度更高,使海水升温,进一步加速海冰融化。
答案:(1)西风漂流(盛行西风)和陆坡流(极地东风)共同影响;广阔洋面,海陆轮廓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影响。
(2)从冰筏漂移方向可知,其与极地环流(洋流)方向一致,说明洋流造成冰筏移动;极地环流(洋流)的形成是因为极地东风的吹拂;而极地东风的形成是由于极地高气压和副极地低气压间存在气压差;两地间的气压差与太阳辐射高低纬间分布不均有关。
(3)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冰面减少,反射减弱,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温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固态降雪,使海冰补给来源变少;与降雪相比,降雨的温度较高,增加流经海冰区域温度,加速海冰融化。
3.解析:第(1)题,从开发历史看,东南沿海地区是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有利于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工业布局。从汽车工业区位看,首先,该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符合产业布局的市场导向;二是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而该地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又符合产业布局的劳动力导向;三是汽车产业是高度集成的产业,除需要本地零部件生产外,还需要外部零部件进口,加之汽车外销,都需要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而该地区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等,符合产业布局的交通指向。第(2)题,材料中给出的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人稀暗示人口少,本土汽车市场规模小;地广暗示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另外,汽车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品牌的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使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者偏好更趋于多元化。第(3)题,由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已形成相对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所以汽车生产的成本主要与劳动力投入和生产规模有关。材料给出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说明劳动力成本高;第(2)题要求考生分析澳大利亚汽车市场对每种品牌和车型的车辆需求都较少的原因,实际是说明澳大利亚汽车市场破碎,任何汽车厂商都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也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汽车生产终因竞争力差而退出。第(4)题,汽车产业的退出,首先意味着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其次意味着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城市经济可能向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答案:(1)开发早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齐全,易于配套;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是主要消费市场;劳动力充足;临海,港口多,交通运输方便。
(2)人口少,市场规模小;国土面积大,自然环境多样,对车的种类和型号要求多样;进口政策放宽后,国外汽车品牌进入加剧了本土汽车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趋于多元化。
(3)(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汽车厂商难以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4)外资撤离,投资减少,经济下滑;相关配套产业萎缩或消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突出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章末高考真题专练四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章末高考真题专练四湘教版,共6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章末高考真题专练十五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章末高考真题专练十五湘教版,共5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章末高考真题专练十三湘教版: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章末高考真题专练十三湘教版,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