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鲁教版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鲁教版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课后复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共20分)
1.(本题2分)对下列现象或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O2和O3化学性质不同,因为O2和O3分子结构不同
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填,因为H+和OH-能结合生成H2O
C.水银温度计能指示温度,因为汞原子间的距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液态水受热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受热变大了
2.(本题2分)建构化学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以下观念对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类观:从组成上看干冰和冰都是氧化物
B.转化观:石灰石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生石灰
C.能量观:光合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守恒观:铜在氧气中加热,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相等
3.(本题2分)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类别—用途”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AB.BC.CD.D
4.(本题2分)对下列事故处理的方法正确的是
A.家庭厨房中发现有天然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烟机
B.图书室内文字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时,立即将他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如果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氢氧化钠溶液
5.(本题2分)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的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Fe2(SO4)3溶液(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过滤
B.CO2(O2)——缓缓通过灼热的碳粉
C.NH3(H2O)——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D.MnO2(KClO3)——加热固体混合物
6.(本题2分)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时,造成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A.所用的 NaOH吸收水蒸气已潮解
B.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量NaOH固体质量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被称量物放在右盘
C.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纸,调整天平至平衡后,将 NaOH固体放在纸上称量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水面刻度线来读取体积读数
7.(本题2分)将CO、CO2、H2,HCl,H2O(气)和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物质:①浓硫酸 ②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③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充分反应后的剩余气体是
A.N2、CO2、H2OB.N2C.N2、HClD.N2、CO2
8.(本题2分)分离、检验、鉴别、除杂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B.BC.CD.D
9.(本题2分)正确的操作是安全有效进行实验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或对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扑灭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要先进行灯火实验
C.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之前先检验其纯度
D.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10.(本题2分)下列物质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质量减少的是
A.烧碱固体B.生石灰C.浓硫酸D.浓盐酸
二、判断题(共10分)
11.(本题2分)将NaOH固体放在称量纸上称量( )
12.(本题2分)在括号中用“√”或“×”表示下列说法的正误。
长期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易打开,是因为NaOH与瓶中的CO2反应导致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的缘故( )
13.(本题2分)检验久置的NaOH是否变质:取少量样品,加水充分溶解,滴加CaCl2溶液( )
14.(本题2分)氧化钙放入水中,液体温度升高( )
15.(本题2分)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溶解时放热。暴露在空气中的固体氢氧化钠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可用作干燥剂。( )
三、综合应用题(共30分)
16.(本题10分)CO2的捕集和CH4的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烟气中CO2的捕集过程如图所示。
①空气中CO2含量过高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②“吸收”时采用气-液逆流接触(烟气从吸收塔底进入,KOH溶液从吸收塔顶喷淋),其目的是 。
③载人航天器内,常用LiOH固体而很少用KOH固体吸收呼出的CO2,其原因是 。
(2)将CH4转化为合成气(H2、CO)的原理如图所示。
①反应器Ⅱ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理论上16 g CH4完全转化,得到的H2的质量为 g。实际操作得到H2的质量可超过此值,其原因是 。
(3)一种CO2高选择性连续合成乙醇的纳米膜反应器如图所示。
①反应器内生成乙醇(CH3CH2OH)的反应,消耗CO2和H2的分子数目比为 。
②连续反应需解决从溶剂中分离出乙醇的难题。该反应器疏水壳层的优点是 。
③CO2的转化率=×100%;生成乙醇的选择性=×100%。若有44gCO2连续通过反应器,CO2的转化率为8.0%,生成乙醇的选择性为98.0%,则生成乙醇的质量为 g(写出计算过程)。
17.(本题10分)实验室中有一瓶敞口久置的NaOH溶液,某化学小组同学为探究该NaOH溶液是否变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
(1)①方案一:取样,向其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看到溶液变红。
结论:该NaOH溶液没有变质。
反思与评价:由方案一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 (填写“正确错误”之一)的。
②方案二:取样,向其中滴加足量 (填写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溶液,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结论:该NaOH溶液已经变质。
③方案三:取样,向其中滴加足量Ca(OH)2溶液,观察到有 生成。
结论:该NaOH溶液已经变质。
(2)已知某固体混合物中A中可能含有KCl、Na2CO3、BaCl2、Fe2O3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固体混合物中B中可能含有MgCl2、CuO、NH4NO3、NH4Cl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为探究固体混合物A、固体混合物B中的组成,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请根据实验过程和图示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回答下列问题:
①无色气体E具有 气味,白色沉淀F为 (填化学式)。
②写出步骤Ⅰ中生成白色沉淀B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在无色滤液G中一定含有 种溶质。
④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在固体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⑤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判断,在固体混合物B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及理由分别是: 。
18.(本题10分)现有含有7.4gCa(OH)2的石灰乳,请按下面要求计算:
(1)向上述石灰乳中通入CO2,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时,通入CO2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已知反应。请在图中画出通入二氧化碳过程中碳酸钙质量的变化曲线。
(3)另取一定量的石灰乳,通入一段时间的CO2,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如下表:
则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选项
物质性质
类别
用途
A
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化学性质
制作叶脉书签
B
液氮汽化时会吸热
物理性质
用作保护气
C
生石灰遇水放热
物理性质
用作干燥剂
D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化学性质
用于制糖工业脱色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分离CaO和CaCO3的固体混合物
加适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
B
检验溶液中混有的Ag+
取样,滴加BaCl2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
将气体缓缓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
D
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
将20g浓盐酸加入80g水中,搅拌
物质
Ca(OH)2
CO2
CaCO3
X
H2O
质量/g
14.8
13.2
10
a
1.8
参考答案:
1.D
【详解】A、O2和O3的化学性质是由分子保持的,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结构不同,故A正确;
B、熟石灰是氢氧化钙,是碱性物质,所以常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酸碱中和反应,即H+和OH-能结合生成H2O,故B正确;
C、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能指示温度,是因为汞原子间距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
D、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温度升高,是分子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变大,故D错误;
故选D。
2.D
【详解】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冰和干冰分别是固态的水、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高温条件下能分解生成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光合作用将光能固定成有机物的化学能,再经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能量流动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由于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3.A
【分析】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详解】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是化学性质,用于制作叶脉书签;选项正确;
B、液氮气化时会吸热,汽化是物理变化,因此液氮汽化时会吸热属于物理性质,用作制冷剂;选项错误;
C 生石灰遇水,和水反应放热,发生化学变化故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用作干燥剂;选项错误;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化学变化表现,属于物理性质,用于制糖工业脱色。选项错误;
故选:A。
4.C
【详解】A、打开电器时会产生电火花,会点燃易燃的天然气甚至产生爆炸,故A错误;
B、泡沫灭火器使用后会残留泡沫和水,对图书等造成二次损坏,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故B错误;
C、一氧化碳会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缺氧,因此中毒后转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故C正确;
D、氢氧化钠也具有强腐蚀性,不能用作后续处理,可以涂具有碱性的碳酸氢钠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5.C
【分析】除杂原则把杂质除去的同时目标物要保留,而且不能引入新杂质。
【详解】A、Fe2(SO4)3溶液(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过滤,硫酸铁也会和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目标物被反应掉,A选项不可行,不符合题意;
B、CO2(O2)缓缓通过灼热的碳粉,会生成一氧化碳气体,会生成新杂质,二氧化碳也会和碳粉反应,B选项不可行,不符合题意;
C、NH3(H2O)通过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氨气不参加反应,可以除去氨气中的水,C方案可行,符合题意;
D、MnO2(KClO3)加热固体混合物,氯酸钾会生成氯化钾固体和二氧化锰继续混合在一起,无法分离,D选项不可行,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三价铁离子会和铁反应生成二价的亚铁离子。
6.D
【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有关;溶质质量分数偏高,则可能是溶质增多或溶剂减少的缘故。
【详解】A、所用NaOH已潮解,则所称取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少,导致溶液的浓度降低,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选项错误;
B、将砝码放在左盘,被称量物放在右盘,使用游码,会导致所称取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少,导致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选项错误;
C、将NaOH固体放在纸上称量,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潮解而导致称得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减少,导致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故选项错误;
D、俯视水面刻度线来读取体积读数,则所取的水少,导致溶液的浓度升高,溶质质量分数偏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高的因素,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
7.A
【详解】将CO、CO2、H2,HCl,H2O(气)和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①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原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被除去;再通过②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HCl能与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碳、氯化氢被除去;氢气、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反应,分别生成水蒸气、二氧化碳气体,故充分反应后的剩余气体是N2、CO2、H2O。故选A。
8.C
【详解】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检验Ag+时,取样,滴加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不能确定是氯化银,也可能是硫酸钡沉淀,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氧气与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能,故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浓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未知,因此配制溶液时不能确定加入水的质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详解】A、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来灭火,因为油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能浮在水面上,能够扩大着火面积,使火势更大;油锅着火,可立即盖上锅盖,利用隔绝氧气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处理方法错误;
B、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可能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直接进入,会有窒息的危险,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应先做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不能直接进入,故B处理方法正确;
C、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故C处理方法正确;
D、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D处理方法正确;
故选A。
10.D
【详解】A、烧碱固体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潮解,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因此质量增加。A错。
B、生石灰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会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质量增加。B错。
C、浓硫酸有吸水性所以浓硫酸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 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质量增加。C错。
D、浓盐酸有挥发性,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中,氯化氢挥发,浓度不小,质量减轻。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1.错误
【详解】氢氧化钠腐蚀性较强,且易潮解,应放在烧杯中进行称量,故错误。
12.×
【详解】试剂瓶不易打开是因为NaOH与玻璃瓶塞中SiO2反应,生成了Na2SiO3和水,硅酸钠是有粘性的可以使塞子和瓶口粘住。所以说一般盛氢氧化钠的塞子用橡胶塞,故错误。
13.正确
【详解】取适量样品加水充分溶解,滴加CaCl2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反之则没有变质,故正确。
14.正确
【详解】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氧化钙放入水中液体温度会升高,正确。
15.√
【详解】纯净的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具有吸水性,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潮解,可用作干燥剂,故正确。
16.(1) 温室效应 增大烟气中CO2与KOH溶液的接触面积,使CO2吸收更快更充分 相同质量的LiOH固体可吸收更多CO2
(2) 6 该温度下,CO会继续与H2O反应生成H2
(3) 1︰3 具有选择通过性,蓄积生成的水,排出乙醇,便于连续收集 设生成乙醇的质量为
答:生成乙醇的质量为1.80g。
【详解】(1)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②“吸收”时采用气-液逆流接触(烟气从吸收塔底进入,KOH溶液从吸收塔顶喷淋),其目的是增大烟气中CO2与KOH溶液的接触面积,使CO2吸收更快更充分;
③、,所以吸收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需要氢氧化钾的质量为56份,需要氢氧化锂的质量为24份,所以常用LiOH固体而很少用KOH固体吸收呼出的CO2,其原因是相同质量的LiOH固体可吸收更多CO2;
(2)①反应器Ⅱ中甲烷和氧化锌在500℃反应生成锌、氢气和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该转化过程中,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6g;
实际操作得到H2的质量可超过此值,则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水或甲烷)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了氢气。根据总反应化学方程式,则可能原因是该温度下,CO会继续与H2O反应生成氢气和二氧化碳,从而增加氢气的质量;
(3)①反应器内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乙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消耗CO2和H2的分子数目比为1︰3;
②由图示可知,只有乙醇分子通过了疏水二氧化硅壳层,而水分子、氢气分子等不能通过,所以该反应器疏水壳层的优点是具有选择通过性,蓄积生成的水,排出乙醇,避免后续进行乙醇、水的分离,便于连续收集;
③解析见答案。
17.(1) 错误 白色沉淀
(2) 刺激性 AgCl 2/两/二 BaCl2 一定不含有CuO和MgCl2,理由:氧化铜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加入氢氧化钠后氧化铜依旧是黑色粉末,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若存在与实验现象不符,所以一定不存在。
【详解】(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是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①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的碳酸钠也显碱性,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故不能说明该NaOH溶液没有变质,故填:错误;
②结论得出该NaOH溶液已经变质,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且加入一种溶液后有气泡产生,碳酸钠和该溶液生成气体,说明加入了酸,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填:;
③结论得出该NaOH溶液已经变质,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滴加足量Ca(OH)2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填:白色沉淀;
(2)固体A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和无色溶液C,说明A一定含有氯化钡,可能含有氯化钾,一定不含有氧化铁和碳酸钠,因为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说明B是硫酸钡沉淀,氧化铁和硫酸生成硫酸铁黄色溶液不符合现象,碳酸钠与硫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不符合现象;所以C中一定含有HCl可能含有硫酸钾;
固体B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生成无色溶液和无色气体,说明B中可能含有氯化铵和硝酸铵,因为氯化铵和硝酸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加热都会生成氨气为无色气体且会式酚酞溶液变红,不含氯化镁和氧化铜,因为氧化铜不参加反应以及氯化镁和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不符合现象,所以D中可能含有氯化钠和硝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①由分析可知,E是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
②由分析可知,F为氯化银,化学式:AgCl;
③由分析可知,步骤Ⅰ为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2HCl;
④C和D的混合溶液加入硝酸银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F氯化银,无色滤液G一定含有硝酸含有硝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和硫酸银;
⑤由分析可知,在固体混合物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钡,化学式为:BaCl2;
⑥在固体混合物B中一定不含有CuO和MgCl2,理由:氧化铜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加入氢氧化钠后氧化铜依旧是黑色粉末,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若存在与实验现象不符,所以一定不存在。
18. 4.4g 16.2
【详解】(1)解:设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时,通入CO2的质量为x。
,解得x=4.4g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时,通入CO2的质量为4.4g;
(2)通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的质量增加,当通入4.4g二氧化碳时,正好完全反应,碳酸钙质量达到最大;之后碳酸钙又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则碳酸钙的质量逐渐减小,直至变为0;故碳酸钙的质量变化曲线为如图所示:
(3)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氢钙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碳酸氢钙)的质量为14.8g+13.2g-10g-1.8g=16.2g,所以a=16.2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课堂检测,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课堂检测,文件包含72碱及其性质同步练习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解析版docx、72碱及其性质同步练习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