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学生通过对海水运动的认识,了解海水运动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树立保护海洋的环境意识。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海水运动规律,说明相关的自然现象变化过程。
区域认知; 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海水运动的分布规律。
地理实践力:观察、描述海水运动方向,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海浪、潮汐和洋流及其运动规律。
难点:掌握海浪、潮汐和洋流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海水的温度和海水的盐度,海水还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即海水的密度,这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
海水的密度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99-100,了解什么是海水的密度,其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小结】
1.概念: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2.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
①影响因素:与温度、盐度和压力都有关系。
②分布规律:在大洋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的变化。以大西洋为例:
(2)垂直分布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探究特殊地区盐度的影响因素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控制地中海,英国占领直布罗陀海峡,德军潜艇关闭发动机,利用密度流浮在表层或降到底层随洋流进出直布罗陀海峡,发动机没有噪声很难被英军发现。
德军潜艇进入大西洋时,应该是深潜还是浮潜?为什么?
【小结】深潜。直布罗陀海峡西侧的大西洋海水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高,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
海水的运动
【情景引入】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此战役设计多兵种的合作,海军、陆军、空降部队行动要求各不一致,最终指挥部选择在6月6号(农历闰四月十六日)作为登陆日。
阅读课本,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思考,并回答
1.登陆日为什么选这一天呢?
2.海水水位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有着什么样的秘密?
(一)海浪的概念及特点
【活动探究一】海浪
学生充分阅读材料,引导读图,提问:什么是海浪,海浪有什么特点?
【小结】海浪就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海浪的特点:
(1)海浪是由波的方向、波峰、波谷构成。
(2)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风力越大,浪的能量越大(“风平浪静”便是这个缘故)。
【提问】海浪能量越大会产生什么现象呢?除了风还有什么因素会产生海浪?
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承转】人类如何减缓海浪活动所带来危害
结合案例“1953年荷兰遭受风暴潮袭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
材料:1953年荷兰遭受风暴潮袭击
荷兰地势低平,近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历史上多次是遭受海水侵袭。
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清晨,强风引发了风暴潮,时逢涨潮,大浪与上涨的潮水叠,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由于风暴潮发生在夜间,熟睡中的居民未能及时接到警报进行撤离。海浪通个多处海防堤坝,侵入内陆。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1800余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此次灾害后,荷兰加强对风暴潮的研究,立即着手建造多层挡潮闸以减轻风暴潮的威胁;其他温带沿海国家也开始重视对风暴潮的防御。
【活动探究二】潮汐
还有一种海水运动形式为潮汐,什么叫潮汐,其成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
【小结】潮汐的概念、周期、成因
概念: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成因:由月球、太阳对地球引力有关
周期:一日两次海水涨落,白天为潮,晚上为汐,合称潮汐
【学以致用】诺曼底登陆日背后的地理大揭秘
潮汐规律: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最为明显。其中农历十五前后正是月圆之时。
人类利用潮汐规律的活动:
1.潮汐发电
2.潮间带采集、养殖活动
3.沿海港口建设、航运
【知识拓展】钱塘江大潮的天时地利
找出大潮形成过程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总结分析大潮的成因
天时:中秋十五潮汐规律明显,东南风大
地利:喇叭状钱塘江口,入海江水量大
【活动探究三】洋流
【提问】请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什么是洋流,洋流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哪几类?
【小结】
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寒、暖流的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合作探究】等温线地图上判定寒、暖流
读某海区纬线和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海区为半球。如果等温线数值分别是24℃,26℃,28℃,则A所在的等温线数值为__℃。
(2)从性质上看:A可能为 流。温度
高
低
小
大
大
密度
小
大
压力
小
盐度
低
高
位置
密度
原因
赤道附近
表层密度小,向两极逐渐增大
赤道地区温度偏高,盐度稍低
副热带海区
密度增大,但没有出现极值
虽然盐度偏大,但温度下降幅度不大
随着纬度增高,密度继续增大
温度降低引起的增密效应,比盐度降低引起的减密效应要大
极地海区
密度最大
海水温度低
河流入海口
密度较小
河水盐度低
密度变大
河水携带的泥沙多
低纬度海区
高纬度海区
表层
海水温度高,海水密度相对较低
垂向上变化很小
从海面到一定深度
受海水运动的影响,海水混合良好,因此海水温度和密度的变化不大
随着深度的增加
海水密度迅速增大。但2 000米之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3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9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3课时教学设计</a>,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二,问题探究三,问题探究四,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9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生活动,学以致用,实验探究,活动探究,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a href="/dl/tb_c400439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课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